(理大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锺剑华)
最近有关广东话是否母语这个讨论,连续多日引起各方的激烈评论。对于这一个被视为无聊的争论,也真的是无聊得过头了。为甚么会有民选议员觉得有需要在议会之内提出一个让特首认为是毋须作答的「无聊问题」?如果这一个无聊的问题源于如特首事后所谓的,是有人「无风起浪」,那可能就要问,究竟是谁去起这个浪?谁会这么无聊?
这个浪起于香港教育局网页,起于教育局长的支吾以对,所以可以先从教育讲起。
香港政府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肯定母语教学,并开始推广。当时的主要论点是认为如果以香港主流社会的母语来传授知识,会令学生学习得更好。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母语肯定是广东话了。当然,后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及香港与国内的进一步融合,国内通用的普通话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上,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后来便进一步强调说要令学生掌握两文三语。回归后,特首董建华教育政策的第一个大动作,便是要在香港的中小学推行「强力的语文政策」,要强制大部份学校改以母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当时所讲的也是两文三语,虽然强调要推广普通话的教学及应用,但所谓的母语教学指的仍然是粤语。说要以粤语这一种香港人的母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目的就是要令教学效果得以提升,让学生用惯用的日常语来作学习的媒介。至于推动母语教学是否成功,则是另外一个话题。
讲了这么多无聊的话,只是想说明一点,粤语作为香港人的母语,是社会的现实,政府的政策也从来都是确认这一点的。
教育局突然把一份几年前由一位没有多少人认识的所谓国内学者写的文章贴出,文章把民族语、国家语(即政府法定语言)与母语混为一谈。这背后包含了甚么动机?这可能很难清楚证明。但当教育局长被追问的时候,他的支吾以对,便让大家有理由怀疑政府是要把「粤语作为香港人的母语」这一个应该完全没有争议的认识也否定。究竟这是由北京到香港政府决定下来,要推行的一套长远策略,还只是个别官员的判断失误,暂且难作定论。不过,到了今天,社会上可说已经有充份的讨论,让大家清楚知道这绝对是一个无聊透顶的无风起浪。但无端起这个浪的是特区政府,引来一连串无聊透顶争论的,也是这个政府。所以要提的问题是,为何我们这个政府要这么无聊,为甚么总是要无风起浪?
港府追求中共式政治正确
香港政府面对的各种施政困难,体制的缺陷当然是关键,但特区政府往往自己无风起浪,也是为施政制造更大困难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当年罔顾香港社会现实,不理会家长、老师及学校的反对,硬要推行「强力的语文政策」,结果是天怒人怨,政府也不得不妥协,让更多学校有条件地回复英语教学。但撑到最后,政府还不是要以「教学语文政策微调」这个理由让一切回复旧观。类似这样的无风起浪,回归之后这个特区政府试过几多次了?近年社会因为政制问题出现严重的撕裂,政府不但未能公正地处理各种政治争议,还急不及待,追求对北京的政治正确,自己一手把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牺牲掉。
这一次教育局把一份水平甚低、概念颠倒、毫无说服力的文章贴上网页就是另一个无风起浪。作为政策局,作出这个突然的动作,不是反映政府的施政意向还是甚么?事后说只是提供不同的意见「供大家参考」,这一种开脱之辞,才是无聊透顶!如此说来,为甚么有人提出「如果中国走向民主,广大人民就可以共议政制安排」这类的说法,又不能算只是一个「供大家参考」的意见,还要让政府煞有介事的正式出个声明来谴责,又说违宪、又说违法。更要劳动特首在日前的同一个答问大会中,呼吁议员要向这一种本来也可以被视为只「供大家参考」的意见「立场鲜明」。特首在拒绝回答她认为是无聊的问题之时,是否也应该想一想她领导的政府及她自己这样的行为有多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