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到一个县里采访,一名官员私下透露,他们这个县订阅《光明日报》也不过三五份,而且都是公款订阅。一个笑话说“《光明日报》无光明,《人民日报》骗人民”,若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样的“党的喉舌”没有权力因素运作,没有公款订阅或强行摊派,没有财政资金撑腰,没有国有事业单位编制及人员“皇粮供应”,早已关门大吉了。
两年前,中宣部推行的党报党刊上报摊,现在看看效果如何?我曾问报摊主得知,他们摊上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及省党报,几天都没有人来买一份,后来这些报纸也不见了,没人买,放在报摊上还占地方,得不偿失。
若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的喉舌公布其真实的发行量,指扣除公费强行摊派订阅的那部分,大家就可以知道,这些喉舌其实很不得人心,没有多少人自费订阅如此不说真话的垃圾报纸。
中国有两千多种报纸,近万种杂志,其中包括一大批一旦参与市场竞争就会面临倒闭的报纸、杂志社等新闻单位,比如一些党的喉舌,国家部门主办的业务报刊等,一旦失去权力的补贴、财政支持,就是关门之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大同先生一针见血地说,“如果你现在让大家自由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话,你看会有人去看吗?肯定第二天就得垮台。现在的情况是你不订也得订,这些地方直接就从你单位的财政拨款里把钱划走。这些报纸能有哪家可以活下来,都是一年7千万的中央财政拨款在那儿维持着。他不管你读者要不要读,市场是否需要。这就是现实。”
每逢年底,都是官方用公权力摊派“党喉舌”报纸的时候,每次必由党委宣传部或地方党委一把手亲自上阵动员“吆喝”。一份报纸办到这个份上,确让人感到悲哀了。可以说从这类党报身上,是极易叫人想起“自欺欺人”这句成语来的。
媒体业内人士赵健雄说,越是级别高的大报几乎越没有可看性。现在党报仍取摊派或变相摊派的办法,主要由权力部门出面实行公费半强迫征订,至于这样订出去的报纸到底有多少人读,则是另一回事情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某单位订了多少份某级党报,只是如数卖了废纸,精明的广告客户不会不知道这奥妙。)评估一张报纸真实的市场占有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它的零售数量,那与电视收视率一样,是很难做假的。因为技术上的原因,电视不能强迫观众接收,所以即使负着宣传使命,也不能不注意可看性。报纸则至今还可以摊派,尽管享有这种特权的已趋于减少,这么一种生存方式可以少甚至不考虑读者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才出现级别越高的报纸越没人看的局面,集中了人才、信息等种种优势资源,而造成严重浪费。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夸口说,中国新闻传媒正在深化改革,甚至可以到台湾办报社及出版社,可台湾人家直接回绝,因为“两岸不对等”,你若同意台湾的《中国时报》、《苹果日报》、《联合报》及电视台等直接对大陆民众发行、开放,人家也会同意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到台湾发行,可问题是台湾民众会掏钱买一份不说真话、光宣传社会主义好的“党喉舌”报纸吗?
赵健雄说这些喉舌背后的权力因素是“自欺欺人”,确实如此,等你自欺欺人到了无法继续欺骗的那一天,就是你权力失灵的时候,权力失灵,“皇粮不再供应”,倒闭的不单单是“党喉舌”,还包括“党权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