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二十周年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大陆知识分子包括体制内人士,用出版书籍甚至举办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公开表达对这一长久被列为禁忌之事件的看法。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丁小的采访报道
已故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在软禁期间的秘密录音结集成书,其英文版“国家的囚徒-赵紫阳的秘密日志”本周二正式上架发行。
同一天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马朝旭两度被问与赵紫阳秘密录音出书及六四二十周年相关问题时,发言人第一次以不掌握情况没有回应,第二次则回应称: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那场风波和所有有关问题,党和政府早已有了明确的结论。并强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证明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国情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而在外交部官方网站上则删去了相关问题和这一回答。
而众多的大陆知识分子似乎更愿意就历史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赵紫阳回忆录上架之际,另一本日内由香港出版关于六四的纪新书“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同样引起了关注,仍居大陆并为中国作协会员的作者-张万舒,以他八九民运期间担任新华社总社国内新闻部主任的角度,记录了89年4月15日至6月10日的情况。包括军人笔录披露在群众力阻下,如何调动十万兵力,甚至不惜换上便装,六路赶往天安门的内幕。
曾因六四坐牢的前北京经济学周报副主编高瑜认为体制内人士能打破沉默,讲出他们亲历的六四,对还原和传承历史真相非常有价值“当时没有网络,而国内记者受到很严厉的限制。这本书现在出来还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有很多独特的东西,因为毕竟是新华社内部的。这就是了解六四内情的人现在都要站出来讲真话,为这一运动中被当局列为禁区的重大的事件将出自己的真话真情,留给后代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对于现今大陆年轻新闻从业人员和大学生都是很新鲜的东西,弥补他们对历史了解的欠缺。
这位新华社记者的书中除了对于戒严军队番号,双方死亡人数等有所披露,还谈到该社内部当时对学生的同情以及身不由己的痛苦无奈,其中写道中央5月下旬提出包括“要报道戒严的必要性”要反映各级拥护中央精神,中央精神的实质是代表人民“等七条指导,严控报道方向。
与此同时,一场民间题为“ 2009年•北京•六四民主运动研讨会”上周在北京成功举行的消息近日传开,十九名与会者除了两名六四参与者周舵,李海,主要为体制内学者如北京“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徐晓;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清华历史系教授秦晖,清华社会系教授郭于华,北影教授崔卫平;知名媒体人莫之许等。议题包括,六四真相,影响和意义,以及六四后的社会形势,中国民主进程及前景等,部分与会者更专程准备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友渔周二接受本台采访时说,虽然二十年过去了,作为个人从不曾忘怀,作为学者也深感有责任探讨历史: “作为社会集体记忆,是要靠知识分子的呐喊,不断提醒,勇敢言说才能保存,而不喜欢的论点,那些自以为是的论点我们也很认真地对待。比如有些人说当初六四镇压时那些最高领导人说开枪用鲜血换来了二十年的稳定,你看二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既然达到了效果是不是当初开枪也有一定合理性呢?这种观点我们觉得是没有道理的,但大家怎么看待这一观点,我们还是谈论得很严肃的。我们从不认为哪一方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所以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探讨六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
尽管会前要用口耳相传的方法保密,会后被国保警察谈话,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张耀杰还是对这次可称史无前例的在首都举行的相关话题正式研讨会起到的作用表示乐观,并希望官方和民间都能克服恐惧,让六四逐步走出禁区“首次应该是肯定的,至少有人站出来,已经开头去谈这个事情了,简单说是一种脱敏。总要有人敢说慢慢才会有共识,谁都不敢说,说了要把你怎么样的话,这个社会是不可能有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