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间 4:37 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
台北 —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近日带头要求大英博物馆“无偿返还”中国文物,引发中国网民高声唱和。但有文物收藏人士说,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多属合法取得的收藏或捐赠品,就算真有战乱时期的掠夺品,中国也不一定有权代表历代朝廷来追讨。他们批评,《环时》的诉求“贻笑大方”,并呼吁中共自省,检讨其毁坏文物、造成文化浩劫的劣迹。
大英博物馆传出文物失窃之际,中国官媒《环球时报》竟趁势借题发挥,要求大英博物“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该报8月28日发表社评指控,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赃物接收者”,展出“盗窃所得的文化财产。”
《环时》控大英博物馆劫掠 煽动民族情绪?
该文称,约2.3万件中国文物是如何流失至大英博物馆的,“可能难以追溯”,但“只要英国不能证明哪一件赃品来自合法、干净的渠道,那么这件赃品的母国就有权利去追索。”
《环时》的诉求获得中国网民一面倒的支持声浪,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浏览量至少破百万。
一位来自山东的微博网民留言回应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掠夺的中华瑰宝,如数归还。”
另一位来自的微博网民也留言呼应称:“没有一个深爱祖国的中国人能从大英博物馆笑着走出来,物归原主。”
网上还流传一则题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劇中将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文物拟人化为玉壶精,描述她“想家”的心情,并于逃出博物馆时,遇到一名中国男记者,不断央求他“带她回家”的过程,引发中国观众“热泪”热议。
对《环时》发出的追讨诉求,中国官方尚未做出任何回应,美国之音以电邮致函大英博物馆,希望取得置评,但截至截稿前,也未收到任何回应。
文物收藏界:追讨不合理,贻笑大方
然而,文物收藏界人士大多对此不表认同。他们说,《环时》指控无的放矢,也不符事实,且追讨诉求“不合理”、更“贻笑大方”。位于台北、曾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曹兴诚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环时》的诉求不合理,因为多数散至海外的中国文物都是中国人自己转手卖出去的,因此幸而逃过中共破坏文物的浩劫,并受到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和研究。
曹兴诚曾任全球半导体巨头联电的荣誉董事长,他从电子业累积财富后,投入收藏的喜好,台媒曾以“小故宫”形容他的收藏量。
他说,古代中国每改朝换代,就会以各种政治、文化或信仰的理由来破坏前朝文物。中共在文革时期发动的破四旧运动,也是另一场文化浩劫,至于近代中国则是大量仿制文物,虽几可乱真,但把原作的优雅和含蓄美破坏殆尽,更让无数膺品销至海外,伤害中国古文物的价值。
曹兴诚说:“中国以前古文物的价值一落千丈,这是非常严重的,可以说是文化的浩劫。所以我坚决反对,他们有这个民族主义的说法。做为一个中国文物的热爱者、一个收藏者,我认为,中国并没有资格收回这些文物,因为它对它(文物)的破坏历史没有检讨,它那些大量仿制、伤害中国文物价值的事情,也没有检讨,完全是唯利是图、讲意识型态的(思维)。”
中国仿冒产业链 伤害古文物价值
他说,以仿冒为例,中国雅昌艺术网站2012年公布了一份“中国文物造假版图”,直指“中国亿万农民大军是主要作假者,与做旧大师、古玩交易商、收藏家及拍卖行组成了产业链。中国8000万到一亿位普通收藏家是受害者。”
随着膺品流入海外,真假难辨,也让收藏家对古文物兴趣大失,随着竞标者寡,部分海外机构干脆收掉中国文物拍卖场,改处理现代文物。
曹兴诚还说,中国博物馆的管理也大有问题,时有监守自盗的丑闻,例如,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2018年爆发馆长以自己临摹赝品调包的方式,将馆藏的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的143幅作品窃为己有。另外,中国人的鉴赏能力也有限,中国游客到台北故宫,抢破头争看翠玉白菜或肉形石,但真正的国宝玉器: 十七节的良渚玉琮却无人闻问。
他还说,中国人看文物,不谈其价值和作用,只重所有权。因此,对20世纪初浙江籍古董商卢芹斋的评价仍停留在汉奸恶名,但他认为,若不是卢芹斋在欧美办沙龙、写书研究、推介中国古文物,根本无法让当时对中国人印象极差的西方人慢慢学会尊重和鉴赏中国文物。
曹兴诚说,古文物代表的是一个文明曾有过的真善美,但中共现为了保万年执政,还在制造排外的仇恨感,也不检讨其破坏文物的历史或立法禁绝仿冒,根本没资格索讨中国文物。
《环时》大内宣 制造排外仇恨心态?
位于加拿大的油管节目《公子时评》主持人公子沈也批评,《环时》的诉求“贻笑大方”,是带有政治意图的大内宣,目的为激起中国人民的仇恨心理,以展现中共的战狼姿态或“厉害了我的国”的形象,因《环时》提不出任何一件赃品证据,就妄言追讨。
公子沈告诉美国之音:“你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甚至一件,它都无法证明是抢来的或者是从圆明园中抢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可能要求别人是合法渠道取得的这些文物,已经是属于私人藏品,同时又捐给一个博物馆,在这样情况下,你要求归还,这个是不合理的。”
公子沈说,大英博物馆内的多数中国文物都有溯源记录,有向古董商采购者,也有收藏家、探险家捐赠的。但多数中国人一味相信官方内宣,也不反思大清灭亡后的历史环境。他说,当时这些文物若不流出中国,下场堪虑,现在受到世界级博物馆的保存和陈列,是对世界文明很大的贡献,中国人应该心存感激,而非充满仇恨情绪。
据《英国金融时报》2018年的报道,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馆藏,始自18世纪英皇随行医师汉斯.斯隆(Hans Sloane)长达50年的百件个人收藏,还有英籍收藏家福兰克斯(Augustus W. Franks)的私人捐赠。另外,也曾向英国军医安德森(William Anderson)和德籍人士维格纳夫人(Frau Olga-Julia Wegener)等人采购。
清朝灭亡后,大量中国宫廷文物流向国际市场,背后的推手包括古董商张静江、卢芹斋和山中定次郎等人,在西方掀起新一波的中国艺术考古热。此外,大英博物馆也曾资助过几次的世界考古探险,例如英籍匈牙利人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一生完成过三次的中亚考古探险,81岁逝于第四次的阿富汗考察途中。他和其他几位考古学家、甚至数位热爱亚洲艺术的慈善家都对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藏有所贡献。
公子沈说,他父亲在北京家中的祖上也曾传下国宝级的文物,但文革时,这些文物多被中共抄走,至今下落不明,可能沦为政府首长的私产或遭贱卖。他说,中共这样明目张胆的抢劫,属国家暴力行为,至今也未曾道歉或赔偿,竟还向他国追讨文物,非常虚伪。
中国有权代表历代朝廷追讨文物吗?
位于台北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曾肃良则说,各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馆藏来源不外乎捐赠、合法采购或资助探险等途径,但确也不排除有部分是掠夺而来文物。
但他说,艺术品原本就容易集中在有钱和有权阶级手中,19世纪战乱期间,各国的互相掠夺已经是“一笔烂帐”,到底是买、是骗、还是抢,都没有留下历史证据,因此,不管怎么处理都惹议,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博物馆都没有归还文物的惯例,因为此例一开,后患无穷,除非是政治交换。
曾肃良还说,任何声索国要指控大英博物馆掠夺,得先提出明确的溯源证据,且后续执行难度很高,因为以中国为例,不一定具有代表清、明等历代朝廷来追讨这些文物的权力。
曾肃良告诉美国之音:“要还是有难度,因为中国政府现在能够代表清朝政府吗?那清朝政府可以代表过往的明朝政府?也不行。因为政治事实上是在改变,连版图都可以改变,政权都在改变,这有难度的。”
曾肃良拥有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的博士学位,也曾有20多年考察中国博物馆的经验。他说,文物保存很花钱,又需要全面的设备和能力。就他的观察,中国2000年后技术、经济起飞,几座大型博物馆已有能力保护古文物,但很多中小型博物馆的能力还未臻成熟,而且文物保护不能只靠硬体,还得有文化内涵。
他说,中国文物展览和管理常受政治力介入,民族主义的意识型态较强,视野也相对狭隘,不像欧美博物馆,管理客观且具有世界的视野和高度。
大英博物馆传出文物失窃之际,中国官媒《环球时报》竟趁势借题发挥,要求大英博物“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该报8月28日发表社评指控,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赃物接收者”,展出“盗窃所得的文化财产。”
《环时》控大英博物馆劫掠 煽动民族情绪?
该文称,约2.3万件中国文物是如何流失至大英博物馆的,“可能难以追溯”,但“只要英国不能证明哪一件赃品来自合法、干净的渠道,那么这件赃品的母国就有权利去追索。”
《环时》的诉求获得中国网民一面倒的支持声浪,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浏览量至少破百万。
一位来自山东的微博网民留言回应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掠夺的中华瑰宝,如数归还。”
另一位来自的微博网民也留言呼应称:“没有一个深爱祖国的中国人能从大英博物馆笑着走出来,物归原主。”
网上还流传一则题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劇中将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文物拟人化为玉壶精,描述她“想家”的心情,并于逃出博物馆时,遇到一名中国男记者,不断央求他“带她回家”的过程,引发中国观众“热泪”热议。
对《环时》发出的追讨诉求,中国官方尚未做出任何回应,美国之音以电邮致函大英博物馆,希望取得置评,但截至截稿前,也未收到任何回应。
文物收藏界:追讨不合理,贻笑大方
然而,文物收藏界人士大多对此不表认同。他们说,《环时》指控无的放矢,也不符事实,且追讨诉求“不合理”、更“贻笑大方”。位于台北、曾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曹兴诚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环时》的诉求不合理,因为多数散至海外的中国文物都是中国人自己转手卖出去的,因此幸而逃过中共破坏文物的浩劫,并受到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和研究。
曹兴诚曾任全球半导体巨头联电的荣誉董事长,他从电子业累积财富后,投入收藏的喜好,台媒曾以“小故宫”形容他的收藏量。
他说,古代中国每改朝换代,就会以各种政治、文化或信仰的理由来破坏前朝文物。中共在文革时期发动的破四旧运动,也是另一场文化浩劫,至于近代中国则是大量仿制文物,虽几可乱真,但把原作的优雅和含蓄美破坏殆尽,更让无数膺品销至海外,伤害中国古文物的价值。
曹兴诚说:“中国以前古文物的价值一落千丈,这是非常严重的,可以说是文化的浩劫。所以我坚决反对,他们有这个民族主义的说法。做为一个中国文物的热爱者、一个收藏者,我认为,中国并没有资格收回这些文物,因为它对它(文物)的破坏历史没有检讨,它那些大量仿制、伤害中国文物价值的事情,也没有检讨,完全是唯利是图、讲意识型态的(思维)。”
中国仿冒产业链 伤害古文物价值
他说,以仿冒为例,中国雅昌艺术网站2012年公布了一份“中国文物造假版图”,直指“中国亿万农民大军是主要作假者,与做旧大师、古玩交易商、收藏家及拍卖行组成了产业链。中国8000万到一亿位普通收藏家是受害者。”
随着膺品流入海外,真假难辨,也让收藏家对古文物兴趣大失,随着竞标者寡,部分海外机构干脆收掉中国文物拍卖场,改处理现代文物。
曹兴诚还说,中国博物馆的管理也大有问题,时有监守自盗的丑闻,例如,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2018年爆发馆长以自己临摹赝品调包的方式,将馆藏的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的143幅作品窃为己有。另外,中国人的鉴赏能力也有限,中国游客到台北故宫,抢破头争看翠玉白菜或肉形石,但真正的国宝玉器: 十七节的良渚玉琮却无人闻问。
他还说,中国人看文物,不谈其价值和作用,只重所有权。因此,对20世纪初浙江籍古董商卢芹斋的评价仍停留在汉奸恶名,但他认为,若不是卢芹斋在欧美办沙龙、写书研究、推介中国古文物,根本无法让当时对中国人印象极差的西方人慢慢学会尊重和鉴赏中国文物。
曹兴诚说,古文物代表的是一个文明曾有过的真善美,但中共现为了保万年执政,还在制造排外的仇恨感,也不检讨其破坏文物的历史或立法禁绝仿冒,根本没资格索讨中国文物。
《环时》大内宣 制造排外仇恨心态?
位于加拿大的油管节目《公子时评》主持人公子沈也批评,《环时》的诉求“贻笑大方”,是带有政治意图的大内宣,目的为激起中国人民的仇恨心理,以展现中共的战狼姿态或“厉害了我的国”的形象,因《环时》提不出任何一件赃品证据,就妄言追讨。
公子沈告诉美国之音:“你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甚至一件,它都无法证明是抢来的或者是从圆明园中抢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可能要求别人是合法渠道取得的这些文物,已经是属于私人藏品,同时又捐给一个博物馆,在这样情况下,你要求归还,这个是不合理的。”
公子沈说,大英博物馆内的多数中国文物都有溯源记录,有向古董商采购者,也有收藏家、探险家捐赠的。但多数中国人一味相信官方内宣,也不反思大清灭亡后的历史环境。他说,当时这些文物若不流出中国,下场堪虑,现在受到世界级博物馆的保存和陈列,是对世界文明很大的贡献,中国人应该心存感激,而非充满仇恨情绪。
据《英国金融时报》2018年的报道,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馆藏,始自18世纪英皇随行医师汉斯.斯隆(Hans Sloane)长达50年的百件个人收藏,还有英籍收藏家福兰克斯(Augustus W. Franks)的私人捐赠。另外,也曾向英国军医安德森(William Anderson)和德籍人士维格纳夫人(Frau Olga-Julia Wegener)等人采购。
清朝灭亡后,大量中国宫廷文物流向国际市场,背后的推手包括古董商张静江、卢芹斋和山中定次郎等人,在西方掀起新一波的中国艺术考古热。此外,大英博物馆也曾资助过几次的世界考古探险,例如英籍匈牙利人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一生完成过三次的中亚考古探险,81岁逝于第四次的阿富汗考察途中。他和其他几位考古学家、甚至数位热爱亚洲艺术的慈善家都对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藏有所贡献。
公子沈说,他父亲在北京家中的祖上也曾传下国宝级的文物,但文革时,这些文物多被中共抄走,至今下落不明,可能沦为政府首长的私产或遭贱卖。他说,中共这样明目张胆的抢劫,属国家暴力行为,至今也未曾道歉或赔偿,竟还向他国追讨文物,非常虚伪。
中国有权代表历代朝廷追讨文物吗?
位于台北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曾肃良则说,各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馆藏来源不外乎捐赠、合法采购或资助探险等途径,但确也不排除有部分是掠夺而来文物。
但他说,艺术品原本就容易集中在有钱和有权阶级手中,19世纪战乱期间,各国的互相掠夺已经是“一笔烂帐”,到底是买、是骗、还是抢,都没有留下历史证据,因此,不管怎么处理都惹议,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博物馆都没有归还文物的惯例,因为此例一开,后患无穷,除非是政治交换。
曾肃良还说,任何声索国要指控大英博物馆掠夺,得先提出明确的溯源证据,且后续执行难度很高,因为以中国为例,不一定具有代表清、明等历代朝廷来追讨这些文物的权力。
曾肃良告诉美国之音:“要还是有难度,因为中国政府现在能够代表清朝政府吗?那清朝政府可以代表过往的明朝政府?也不行。因为政治事实上是在改变,连版图都可以改变,政权都在改变,这有难度的。”
曾肃良拥有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的博士学位,也曾有20多年考察中国博物馆的经验。他说,文物保存很花钱,又需要全面的设备和能力。就他的观察,中国2000年后技术、经济起飞,几座大型博物馆已有能力保护古文物,但很多中小型博物馆的能力还未臻成熟,而且文物保护不能只靠硬体,还得有文化内涵。
他说,中国文物展览和管理常受政治力介入,民族主义的意识型态较强,视野也相对狭隘,不像欧美博物馆,管理客观且具有世界的视野和高度。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