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城堡——为欧阳懿先生《心灵城堡》序

当候鸟纷纷离去,
我在霜雪的北国
为你编制一片遮月的云。
大地呀!从此
别再为那流逝的过去深沉。


请掩埋
我的足迹,
在远方,
我的背影不再单薄。


是宿命的车轮,
于你四千年前的梦中
辗出了轨道。
然后我
踏进阳关。


我忽然明白,不是持不同政见者在挑战专制,而是专制在挑战持不同政见者的承受能力。因为人生而自由,是以专制天生不具备合法性,而异议人士不过是秉持着人的天性而已。从逻辑上,应该是先有自由、良知与尊严,它们与生俱来,而后才有对它们的践踏。强大和脆弱的评判标准,不应该是看谁控制着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应该是看拥有更大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似庞大无比的专制是极其脆弱的;而持有异议却极其强大,强大到足以凭借一颗心灵面对几乎涵盖整个社会的国家机器的地步。


当我读完欧阳懿先生所著的《心灵城堡》,我觉得自己仿佛领悟了自由与专制之间的先后与强弱关系。每一颗热爱自由的心灵,都应该是一座强权永远无法攻克的城堡,我相信,也必是。在专制与持不同政见者之间的对抗中,是蒙蔽与挣脱蒙蔽的对抗,非良知与良知的对抗,机器与人的对抗,不过归根结底,是摧残与承受摧残的对抗。持不同政见者们一无所有,一无所依,在这场对抗中,除了构建一颗强大的内心,他们别无出路。因此,他们必须不停且不懈怠地从生活中、从书籍中汲取养料,培育自己的内心以抵御摧残。


我与欧阳懿先生交往甚笃,同为持不同政见者,同为自由撰稿人,更有同宗之谊。这使得我们之间自然而然产生出一份难以形容的相互默契。这部《心灵城堡》,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就象本书开篇所云:一代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代人的心灵史。这部著作中所记录的,以其说是欧阳懿先生的阅读经历,不如说是他的内心成长过程。同样的过程曾经发生在很多人身上,其中也许就包括读者诸君,因此我想,读者诸君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当然,对于一位背负着持不同政见者和自由撰稿人这双重艰难身份的人,欧阳懿先生比许多与他有着同样阅读经历的人更艰难,因此,他的阅读和写作也就越发可贵。二零零六年早春,当我第一次登门拜访见到他时,他便对我说过,自己的理想就是拥有足够的时间,最好两、三年,心无旁骛,认真写一些自己愿意写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承担着认知和家庭双重责任的持不同政见者,这几乎是个奢望。过去数年间,他一直奔波在建筑工地上,但似乎也一直未能攒够他心目中足以维持自己二至三年生计,以供潜心创作的钱。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因外部自由空间的存在,使得大多数人的内心得以免于恐惧,解脱束缚,这个社会会剩下少数将自己内心桎梏起来的人。而在一个自由缺失的社会,却恰恰相反,外部的自由空间被剥夺,使人们不得不束缚自己的内心,以防遭来不测,社会亦只剩下少数人愿意解放自己的内心。就象荒凉沙漠里,有几块小小绿洲,绿洲是生命的象征,人人都会向往,但沙漠时时都在侵袭着它们。需要为这些绿洲筑上防沙堤,载上固沙柳,将其变成一座抵御风沙侵袭的堡垒,以容纳我们的生机。是以欧阳懿先生将自己的阅读史命名为“心灵城堡”,我们需要不断地构筑自己内心的防线,否则将被风沙吞噬。


在欧阳懿先生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社会并没有留给他多少养料,以喂养他对认知的饥渴。在他年少时,中国社会是一片文化上的荒漠。当然,当今的时代虽已巨变,其荒漠的本质却没有改变。感谢造化的恩赐,互联网来到人间,专制集团已经无力再象三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那样,具有摧毁一切的能力。沙漠中的绿洲虽已大幅增多,沙暴的强度亦已成倍衰竭,但沙暴中所含的杂质却更加混乱和肮脏: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空前高度;对质朴生活态度的认同几近于零;唯物主义进一步退化成赤裸裸的唯欲望主义……整个社会在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腐朽。


回到欧阳懿先生的生活轨迹中,那时,这个孩子已经想尽办法去找书来读,但他的读物仍旧少得极其可怜。而在这些极其可怜的寥寥几本读物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更少。而在这少之又少中,却已奠定了他今后阅读的基调:他总是试图寻找那些未加意识形态的强行植入,保持着真实生活本来面目的书去读。以其说他天生慧根,更不如说这只不过是人之本性。人拥有“活在真实生活中”及免于恐惧的本能渴望,任何专制社会的统治基础,无非就是恐惧加谎言,因此,追求真实和免于恐惧的本能,注定要在成年后将人推向持有异议。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专制社会之下的持不同政见者,至少具有此潜质。因为追求真实与免于恐惧,普遍适应于任何一人,而不论其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在此基础上所凝结出的普适性价值原则,其归根结底亦不过是些常识性逻辑,并非只有所谓的“精英”或者专业人士才能理解,更非只有所谓“精英”或专业人士才能“玩的转”。


有一位瞎大字不识的庞姓陕西农民,曾被问及:“庞师傅,你说你们县长,是由上头任命的好?还是你们县老百姓自己选出来的好?”庞先生答道:“当然是选出来的好!上头任命的,只知道巴结上面;要是自己选出来的,就得给老百姓干实事,否则老百姓就不选他了。”


从这位庞先生身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普适性价值之普适性,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潜质成为一名持不同政见者。这个社会之所以鲜有公开持不同政见者站出来接受专制机器的挑战,是源于专制制度所制造的恐惧和谎言,压制了人们的情感,模糊了人们的理性。究其根源,专制之所以得以存在,不过是利用我们自己的弱点来打击我们自己。由是,敞开我们谦恭的内心去学习,为自己的心灵筑起城堡,则自由将坚如磐石。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自由的城堡——为欧阳懿先生《心灵城堡》序

当候鸟纷纷离去,
我在霜雪的北国
为你编制一片遮月的云。
大地呀!从此
别再为那流逝的过去深沉。


请掩埋
我的足迹,
在远方,
我的背影不再单薄。


是宿命的车轮,
于你四千年前的梦中
辗出了轨道。
然后我
踏进阳关。


我忽然明白,不是持不同政见者在挑战专制,而是专制在挑战持不同政见者的承受能力。因为人生而自由,是以专制天生不具备合法性,而异议人士不过是秉持着人的天性而已。从逻辑上,应该是先有自由、良知与尊严,它们与生俱来,而后才有对它们的践踏。强大和脆弱的评判标准,不应该是看谁控制着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应该是看拥有更大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似庞大无比的专制是极其脆弱的;而持有异议却极其强大,强大到足以凭借一颗心灵面对几乎涵盖整个社会的国家机器的地步。


当我读完欧阳懿先生所著的《心灵城堡》,我觉得自己仿佛领悟了自由与专制之间的先后与强弱关系。每一颗热爱自由的心灵,都应该是一座强权永远无法攻克的城堡,我相信,也必是。在专制与持不同政见者之间的对抗中,是蒙蔽与挣脱蒙蔽的对抗,非良知与良知的对抗,机器与人的对抗,不过归根结底,是摧残与承受摧残的对抗。持不同政见者们一无所有,一无所依,在这场对抗中,除了构建一颗强大的内心,他们别无出路。因此,他们必须不停且不懈怠地从生活中、从书籍中汲取养料,培育自己的内心以抵御摧残。


我与欧阳懿先生交往甚笃,同为持不同政见者,同为自由撰稿人,更有同宗之谊。这使得我们之间自然而然产生出一份难以形容的相互默契。这部《心灵城堡》,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就象本书开篇所云:一代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代人的心灵史。这部著作中所记录的,以其说是欧阳懿先生的阅读经历,不如说是他的内心成长过程。同样的过程曾经发生在很多人身上,其中也许就包括读者诸君,因此我想,读者诸君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当然,对于一位背负着持不同政见者和自由撰稿人这双重艰难身份的人,欧阳懿先生比许多与他有着同样阅读经历的人更艰难,因此,他的阅读和写作也就越发可贵。二零零六年早春,当我第一次登门拜访见到他时,他便对我说过,自己的理想就是拥有足够的时间,最好两、三年,心无旁骛,认真写一些自己愿意写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承担着认知和家庭双重责任的持不同政见者,这几乎是个奢望。过去数年间,他一直奔波在建筑工地上,但似乎也一直未能攒够他心目中足以维持自己二至三年生计,以供潜心创作的钱。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因外部自由空间的存在,使得大多数人的内心得以免于恐惧,解脱束缚,这个社会会剩下少数将自己内心桎梏起来的人。而在一个自由缺失的社会,却恰恰相反,外部的自由空间被剥夺,使人们不得不束缚自己的内心,以防遭来不测,社会亦只剩下少数人愿意解放自己的内心。就象荒凉沙漠里,有几块小小绿洲,绿洲是生命的象征,人人都会向往,但沙漠时时都在侵袭着它们。需要为这些绿洲筑上防沙堤,载上固沙柳,将其变成一座抵御风沙侵袭的堡垒,以容纳我们的生机。是以欧阳懿先生将自己的阅读史命名为“心灵城堡”,我们需要不断地构筑自己内心的防线,否则将被风沙吞噬。


在欧阳懿先生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社会并没有留给他多少养料,以喂养他对认知的饥渴。在他年少时,中国社会是一片文化上的荒漠。当然,当今的时代虽已巨变,其荒漠的本质却没有改变。感谢造化的恩赐,互联网来到人间,专制集团已经无力再象三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那样,具有摧毁一切的能力。沙漠中的绿洲虽已大幅增多,沙暴的强度亦已成倍衰竭,但沙暴中所含的杂质却更加混乱和肮脏: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空前高度;对质朴生活态度的认同几近于零;唯物主义进一步退化成赤裸裸的唯欲望主义……整个社会在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腐朽。


回到欧阳懿先生的生活轨迹中,那时,这个孩子已经想尽办法去找书来读,但他的读物仍旧少得极其可怜。而在这些极其可怜的寥寥几本读物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更少。而在这少之又少中,却已奠定了他今后阅读的基调:他总是试图寻找那些未加意识形态的强行植入,保持着真实生活本来面目的书去读。以其说他天生慧根,更不如说这只不过是人之本性。人拥有“活在真实生活中”及免于恐惧的本能渴望,任何专制社会的统治基础,无非就是恐惧加谎言,因此,追求真实和免于恐惧的本能,注定要在成年后将人推向持有异议。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专制社会之下的持不同政见者,至少具有此潜质。因为追求真实与免于恐惧,普遍适应于任何一人,而不论其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在此基础上所凝结出的普适性价值原则,其归根结底亦不过是些常识性逻辑,并非只有所谓的“精英”或者专业人士才能理解,更非只有所谓“精英”或专业人士才能“玩的转”。


有一位瞎大字不识的庞姓陕西农民,曾被问及:“庞师傅,你说你们县长,是由上头任命的好?还是你们县老百姓自己选出来的好?”庞先生答道:“当然是选出来的好!上头任命的,只知道巴结上面;要是自己选出来的,就得给老百姓干实事,否则老百姓就不选他了。”


从这位庞先生身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普适性价值之普适性,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潜质成为一名持不同政见者。这个社会之所以鲜有公开持不同政见者站出来接受专制机器的挑战,是源于专制制度所制造的恐惧和谎言,压制了人们的情感,模糊了人们的理性。究其根源,专制之所以得以存在,不过是利用我们自己的弱点来打击我们自己。由是,敞开我们谦恭的内心去学习,为自己的心灵筑起城堡,则自由将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