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撕裂的和可以拼接的

 


何三畏 南方人物周刊主笔


对于前东德国家安全部部长埃里希·米尔克来说,1989年柏林墙倒得“太突然”了,他来不及销毁堆积如山的秘密文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那些文件不是电子文档,而是白纸黑字的文字材料,而那个日益匮乏的国家没有给他提供碎纸机。但他销毁它们的决心是如此迫切,他选择了一个笨办法,命令秘密警察用手工撕毁。他们终于把4500多万张A4纸肢解成6亿多个碎片装在16350个袋子里,但最后的工作却没有做得干净,在把它们装运到一个采石场付之一炬之前,已没有时间了。最后,它们躺在东德国家安全部的地下室和仓库里,留给了未来的国家。但是,埃里希·米尔克先生却给未来的国家制造了一个不小的麻烦。


“转型后”的国家对于历史的态度与前部长先生截然相反。德国政府决定拼接这些历史碎片。然而这个工作实在太困难了。自1991年以来,25名工作人员才拼完350袋。对于总共16350袋的浩大工程来说,这个速度相当于愚公移山,需要大约八个世纪才能完成,最后即便拼接复原,也成为“中古史”了。


现在,德国人研制了一个处理这些碎片的软件,运用这项技术,有望在五六年之间完成这一项工作。重要的是,德国愿意为此花630万欧元去买单。


这不是一个智力拼图,它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对于稍微有一些底子的国家来说,开发这样一个软件,都不是问题,即便自己开发有问题,花钱去发达国家购买也不是问题。问题是要使用这个软件,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气。那些文件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远处说,它可能成为整个人类政治历史上的宝贵资料,在近处看,它可以帮助那些曾受东德情报机构迫害的受害者进行索赔或者平反,一些文件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引人注目的谋杀案的证据。


可是,因为它们有这样的价值,就必须被拼接吗?当初埃里希·米尔克先生要销毁它们,难道不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吗?当初埃里希·米尔克所害怕和要抹杀的,正是转型后的德国要保护的价值。埃里希·米尔克需要抹杀这段历史,让受害者永远被历史湮灭,让人们忘掉过去的罪恶,让正义永远不得伸张。埃里希·米尔克先生反对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这一点,连他本人也知道,否则他没有必要感到恐惧,并且张皇失措地销毁历史证据了。


如果说抹杀历史是出于恐惧,而正视历史却是需要勇气的。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在铁幕时期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秘密警察把1800万人口中的600万纳入了秘密监视之下,除开老人小孩,这个国家竟为它的1/3以上的国民建立了秘密档案。17.5万名线人,则颠覆了1800万人口的人伦和谐,妻子监视丈夫,学生监视教授,儿女监视父母,情人相互监视的人间奇迹必将使这个民族拖着长长的心理阴影。


东德崩溃后,秘密档案供人们公开查阅。可是,它们读起来却一点都不像隐私小说那样浪漫。沉痛的“真相”成为人性难以承受之重。国家有勇气公开它们,而作为个人来说,你也许会考虑,到底承受你的亲人或者朋友一直在出卖你的信念崩溃好呢还是一直不知道的好。而那些线人面对因他们的告密而家破人亡的人们,是否也有某种自责?当然,所有这些代价都是灾难后的救赎所必须的付出。秘密档案的惟一出路就是被公开。


正视历史的灾难并不是一种功利选择,而是无条件政治原则。历史作为整体是割不断的,但具体的环节却也是易碎的,一个民族能够自动修复六亿个已经撕裂的历史碎片,这就是“转型的力量”。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能够撕裂的和可以拼接的

 


何三畏 南方人物周刊主笔


对于前东德国家安全部部长埃里希·米尔克来说,1989年柏林墙倒得“太突然”了,他来不及销毁堆积如山的秘密文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那些文件不是电子文档,而是白纸黑字的文字材料,而那个日益匮乏的国家没有给他提供碎纸机。但他销毁它们的决心是如此迫切,他选择了一个笨办法,命令秘密警察用手工撕毁。他们终于把4500多万张A4纸肢解成6亿多个碎片装在16350个袋子里,但最后的工作却没有做得干净,在把它们装运到一个采石场付之一炬之前,已没有时间了。最后,它们躺在东德国家安全部的地下室和仓库里,留给了未来的国家。但是,埃里希·米尔克先生却给未来的国家制造了一个不小的麻烦。


“转型后”的国家对于历史的态度与前部长先生截然相反。德国政府决定拼接这些历史碎片。然而这个工作实在太困难了。自1991年以来,25名工作人员才拼完350袋。对于总共16350袋的浩大工程来说,这个速度相当于愚公移山,需要大约八个世纪才能完成,最后即便拼接复原,也成为“中古史”了。


现在,德国人研制了一个处理这些碎片的软件,运用这项技术,有望在五六年之间完成这一项工作。重要的是,德国愿意为此花630万欧元去买单。


这不是一个智力拼图,它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对于稍微有一些底子的国家来说,开发这样一个软件,都不是问题,即便自己开发有问题,花钱去发达国家购买也不是问题。问题是要使用这个软件,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气。那些文件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远处说,它可能成为整个人类政治历史上的宝贵资料,在近处看,它可以帮助那些曾受东德情报机构迫害的受害者进行索赔或者平反,一些文件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引人注目的谋杀案的证据。


可是,因为它们有这样的价值,就必须被拼接吗?当初埃里希·米尔克先生要销毁它们,难道不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吗?当初埃里希·米尔克所害怕和要抹杀的,正是转型后的德国要保护的价值。埃里希·米尔克需要抹杀这段历史,让受害者永远被历史湮灭,让人们忘掉过去的罪恶,让正义永远不得伸张。埃里希·米尔克先生反对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这一点,连他本人也知道,否则他没有必要感到恐惧,并且张皇失措地销毁历史证据了。


如果说抹杀历史是出于恐惧,而正视历史却是需要勇气的。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在铁幕时期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秘密警察把1800万人口中的600万纳入了秘密监视之下,除开老人小孩,这个国家竟为它的1/3以上的国民建立了秘密档案。17.5万名线人,则颠覆了1800万人口的人伦和谐,妻子监视丈夫,学生监视教授,儿女监视父母,情人相互监视的人间奇迹必将使这个民族拖着长长的心理阴影。


东德崩溃后,秘密档案供人们公开查阅。可是,它们读起来却一点都不像隐私小说那样浪漫。沉痛的“真相”成为人性难以承受之重。国家有勇气公开它们,而作为个人来说,你也许会考虑,到底承受你的亲人或者朋友一直在出卖你的信念崩溃好呢还是一直不知道的好。而那些线人面对因他们的告密而家破人亡的人们,是否也有某种自责?当然,所有这些代价都是灾难后的救赎所必须的付出。秘密档案的惟一出路就是被公开。


正视历史的灾难并不是一种功利选择,而是无条件政治原则。历史作为整体是割不断的,但具体的环节却也是易碎的,一个民族能够自动修复六亿个已经撕裂的历史碎片,这就是“转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