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从“五世同堂”到难兄难弟

 


最近,读了几篇文章,颇有一点感想,想来想去,改来改去,终于想出这么一个题目,写这么一篇读后感《“右派”,从“五世同堂”到难兄难弟》。


司鹏程先生写了一篇《“右派”,你们为什么不忏悔》,我已经作了回应,指出他犯了一个写作的忌讳:随心所欲地篡改历史,这样虽然得出了预想的结论,但是这样的文章就好像在浮冰上建造高楼,天暖冰化,高楼就会坍塌。


司文还犯了概念混乱不清的毛病。你既然对着“右派”说话,可是文章中想要批评的对象实际上是章、罗、储等“民主党派”中的右派头面人物。司鹏程文章违反了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则,以偏概全。这一点,严家伟论述甚详。我再略加补充。毛泽东批判文汇报的资产阶级右派方向时,说他们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也就是以偏概全。这是很厉害的指责。当时,毛泽东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就是说,共产党“伟光正“,成绩永远是九个指头,错误永远是一个指头,你把一个指头的错误批评成九个指头,那就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也就是以偏概全。结果,毛泽东的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公式成了一网打尽55万右派的穿甲弹爆破弹。


从全文来看,司鹏程所指称的右派,基本上是指章、罗、储为代表的所谓民主人士。关于章、罗、储等人他们在抗日时期、内战时期以及中共建国以后和共产党的恩怨是非问题,这里存而不论。无论怎么说,他们不能代表右派的大部分乃至全体。再说,章、罗、储等大部分当时声名显赫的右派,年龄都比较大,早已先后谢世。现在司鹏程如果是向这批人讲话:你们为什么不忏悔?岂不是无的放矢,向死人喊话!


如果章、罗、储诸人转世,他们自己是否会“忏悔”呢?我看不能排除,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作为后来人,作为旁观者,还是宽容一点吧。在中国,只有一个人不能宽容,就是毛泽东。对于他欠下的债,没有算清的终结。


以年龄而论,右派虽然打了55万,现在活着的人,充其量还有10万人。右派只有一点相同,就是毛泽东定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就是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  按照年龄,右派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族。据我所知,打右派的时候,年龄最大的85岁,为上海的冒广生,是前清名士。年龄最小的,例如云南昭通的李曰垓,宣布戴帽的时候刚满16周岁,批斗的时候还只有15岁,因此右派老少相差70岁。这是不是可以算作“五世同堂”呢?此外,中专学生、高中学生中打的是“反社会主义分子”,他们的年龄也有15岁的,不过后来取消了。但是这些人,主要是高中毕业生,戴了反社会主义帽子,考不了大学,等到能考的时候,机遇错过了,后来他们又不存在“落实政策”的问题,两头不够边,遭遇更加倒霉。


在司鹏程的眼睛里,1957年,中国‘右派’没有选择‘不说话’的沉默,他们选择了‘向人民投降’。1957年,从夏天到秋天到冬天的日子里,被划作‘右派’和与未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比以往更加卖力地向党表现着自己的忠诚。怀着邀宠的希冀,这些教授名流们痛哭流涕、横七竖八地相互揭发、攻讦,出卖家人亲友,检举揭发自己的同类,践踏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践踏…….
  这就是反右!它远没有‘右派’们所描述的那样惊天动地。‘右派’,也从来不是他们吹嘘的那般清白高大。


1957——这是一块猩红色的耻辱柱,上面遗留着中共的印记,也记录下了中国知识分子最丑陋的一幕。”


司鹏程描述的情况,并不虚假,但是,他的憎恶、他的痛斥、他的批判,他的愤怒、他的揭露不但聚焦在右派分子身上,而且还有“未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把全部知识分子都扫荡在一个箩筐里。这也犯了逻辑常识的错误。“右派“这个概念有确定的内涵,写文章的时候,不能兴之所至,横扫一大片,造成更多的冤假错案。


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在密室策划发动反右派运动的时候,就确定了要打右派,而且预见到这样做人们会质疑“不合情况”,因此预先反驳道:“你们把人们划分为左、中、右的时候,未免不合情况吧?”他设问设答道:“除了沙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事情正在起变化》)因此,反右运动之中,打了55万右派分子,其中包括极右分子,运动之后,其他的人,都要分别评定中右分子、中间分子和左派分子,就像农村里要评定地主、富农、富裕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工厂里要定出先进、中间、落后分子(见《中共中央关于在工人、农民中不划右派分子的通知》1957年9月4日)一样。这一点可能许多人都不了解,因为现在写文章的人都盯在右派上。


唯一令毛泽东遗憾的是,1957年之后,一直到第二代领导人手上,再也没有搞成一次名字叫做反右派的运动,因此也没有再给人戴上名字叫做“右派”的帽子,至于另外的名目,这里就不管了。现在离开毛泽东预言的一万年还早得很,中共中央至今还坚持认为1957年的反右运动是正确的必要的,因此以后是否会再来一次,谁也不敢预言,反正这个口袋没有封口。


中右分子不戴帽子,但要受处分。我的一个同学,因此除名预备党员,从中学调到小学任教。


至于左派分子,他们的人数应该比划为右派的多得多。他们都是有功之臣,运动完了,论功行赏,党员升官,非党员入党,为做官铺垫了台阶,22年后,等到给我们落实政策“改正错划”时,掌握大权的干部,许多就是反右的积极分子和有功之臣。只要有专制的权力,总免不了鲁迅所说的以人血染红顶子的事。今天也不必太苛刻地对待这些人。左派和右派并没有不可逾越的楚河汉界。我本人并非命定的右派,差一点也成了左派。只是因为上帝打了一个盹,我“错划”成了右派。


大概司鹏程不知道,“未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的情况是很难一言以瞥之的。至于“中国‘右派’没有选择‘不说话’的沉默,他们选择了‘向人民投降’”这是没有参加反右的人的臆想之言。极端地说,不说话也可能打右派。


所谓“五世同堂”,我举一个切近的例子。我们山东大学的头号大右派是副校长陆侃如。他是九三学社全国常委,著名的文学史家,以文思敏捷,才华卓异被认为学界翘楚。他1903年生,比我年长31岁,比我父亲年长9岁,打右派时54岁。他因为尊奉毛泽东的指示,在九三学社内发动讨论高等学校的党委领导制的存废问题,结果毛泽东出尔反尔,食言自肥,把民盟、九三的一大批“蛇”引出了洞,最后“聚而歼之”。那时山东大学的正副校长书记只有三四人,共用一辆小车,美国货,道奇牌,当然是旧车。陆侃如打了右派当然就得下台,从此就“出无车(JU)了。那时,正是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迎风飘扬的时候,我们每个学期都要下乡劳动两个周。每次下乡,年青的教师也是要去的。陆侃如虽然年纪不轻,当然也要下乡改造。我们学校位在济南市的东端,可是劳动地点总是选在西郊的长清县,相距最少四十里。每次下乡,陆侃如都是自己背着小铺盖卷,和其他年青教师一起走。这时,这位在大学一年级就因为出版了《屈原》受到胡适垂青,后来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做了吴宓、王维国的大弟子,到法国巴黎大学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考官问“孔雀为什么要东南飞”,他脱口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说明他对乐府诗歌的研究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众考官击揭赞赏,他还因为文采风流感动了五四时期知名的青年女作家、获得鲁迅酷评的冯沅君――笔名淦女士者,成了令人称羡的才子才女配,但是,此时,在他背着小铺盖卷下乡的途中,除了脸上架着的那一付金丝边眼镜,再也没有一点文质彬彬的相貌了。


冯沅君是大哲学家冯友兰的令妹。


只是因为他不和我们学生在一起劳动,否则,我们之间就免不了戏称“难兄难弟”了,但这样的“难兄难弟”,以后还真是遇到不少。


1957年“最丑陋的一幕”就是毛泽东和执政党以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以亘古帝王也没有采用过的手段,把几十万知识分子打成右派分子,其中半数以上送往夹边沟一类地方“劳动教养”,株连所及,有数百万人,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和非正常死亡者以及留下残疾者无计其数。他们的精神人格受到百般羞辱和伤害,苟活存世者至今都隐隐作痛。


昨晚接到湖南邵阳老右黄步萍先生电话,他80岁了,比我年长六七岁,阅历更为丰富,也更为凄楚。他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化,参加革命之初,受到上级的器重,当了7天三反运动的打虎队队长,忽然把他关了起来,一关就是一百多天,最后什么事也没有。领导谆谆教导他说:“这正是党对你的考验,看你是不是经受得住考验,从此无怨无恨地跟着党走。”我说:“黄老兄,你知道吗?这正是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出的贡献,可惜的是刘少奇自己也在这个‘考验’中丢掉老命。”


从《观察》右派签名栏查知,存世的“右派“中,年龄最大的是湖南邵阳的陈新宪,95岁,和李曰垓相比,两人相差30岁。我估计大概还有大于95岁的老右存世。李曰垓的昭通同乡,被称作“云南王”的龙云,打右派时为70岁,头号右派章伯钧则为63岁。


我本人现在74岁,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写到这里,下楼散步,和一位年过八旬没有打过右派的老师闲聊,说起50几年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使老干部们名正言顺地和黄脸婆离婚,然后组织部出面为他们当红娘,牵线搭桥,成人之美。那时,老干部们见面的问候语是:“离了吗?”就像现在问“吃了吗”一样。说起这些历历往事,他不胜感慨道:“我这一生活得真值,什么事都看到了。”


谁说苟且偷生不好呢?


附言:关于右派的年龄,山西长治一位没有打过右派的马纯孝先生,做了一些研究,特地报告给我。他根据书刊的资料,统计了300名右派的年龄,其中主要是各方知名人士,按照各年龄段人数,依次从高到低是:


41-50者107人,


21-30者65人,


51-60者55人,


31-40者47人,


60以上者21人,


20以下者5人。


他得知的最小的年龄是17岁,最大的年龄是77岁。(以上资料摘自他的来信)


(2007/7/15于山东大学附中)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右派”,从“五世同堂”到难兄难弟

 


最近,读了几篇文章,颇有一点感想,想来想去,改来改去,终于想出这么一个题目,写这么一篇读后感《“右派”,从“五世同堂”到难兄难弟》。


司鹏程先生写了一篇《“右派”,你们为什么不忏悔》,我已经作了回应,指出他犯了一个写作的忌讳:随心所欲地篡改历史,这样虽然得出了预想的结论,但是这样的文章就好像在浮冰上建造高楼,天暖冰化,高楼就会坍塌。


司文还犯了概念混乱不清的毛病。你既然对着“右派”说话,可是文章中想要批评的对象实际上是章、罗、储等“民主党派”中的右派头面人物。司鹏程文章违反了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则,以偏概全。这一点,严家伟论述甚详。我再略加补充。毛泽东批判文汇报的资产阶级右派方向时,说他们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也就是以偏概全。这是很厉害的指责。当时,毛泽东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就是说,共产党“伟光正“,成绩永远是九个指头,错误永远是一个指头,你把一个指头的错误批评成九个指头,那就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也就是以偏概全。结果,毛泽东的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公式成了一网打尽55万右派的穿甲弹爆破弹。


从全文来看,司鹏程所指称的右派,基本上是指章、罗、储为代表的所谓民主人士。关于章、罗、储等人他们在抗日时期、内战时期以及中共建国以后和共产党的恩怨是非问题,这里存而不论。无论怎么说,他们不能代表右派的大部分乃至全体。再说,章、罗、储等大部分当时声名显赫的右派,年龄都比较大,早已先后谢世。现在司鹏程如果是向这批人讲话:你们为什么不忏悔?岂不是无的放矢,向死人喊话!


如果章、罗、储诸人转世,他们自己是否会“忏悔”呢?我看不能排除,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作为后来人,作为旁观者,还是宽容一点吧。在中国,只有一个人不能宽容,就是毛泽东。对于他欠下的债,没有算清的终结。


以年龄而论,右派虽然打了55万,现在活着的人,充其量还有10万人。右派只有一点相同,就是毛泽东定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就是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  按照年龄,右派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族。据我所知,打右派的时候,年龄最大的85岁,为上海的冒广生,是前清名士。年龄最小的,例如云南昭通的李曰垓,宣布戴帽的时候刚满16周岁,批斗的时候还只有15岁,因此右派老少相差70岁。这是不是可以算作“五世同堂”呢?此外,中专学生、高中学生中打的是“反社会主义分子”,他们的年龄也有15岁的,不过后来取消了。但是这些人,主要是高中毕业生,戴了反社会主义帽子,考不了大学,等到能考的时候,机遇错过了,后来他们又不存在“落实政策”的问题,两头不够边,遭遇更加倒霉。


在司鹏程的眼睛里,1957年,中国‘右派’没有选择‘不说话’的沉默,他们选择了‘向人民投降’。1957年,从夏天到秋天到冬天的日子里,被划作‘右派’和与未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比以往更加卖力地向党表现着自己的忠诚。怀着邀宠的希冀,这些教授名流们痛哭流涕、横七竖八地相互揭发、攻讦,出卖家人亲友,检举揭发自己的同类,践踏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践踏…….
  这就是反右!它远没有‘右派’们所描述的那样惊天动地。‘右派’,也从来不是他们吹嘘的那般清白高大。


1957——这是一块猩红色的耻辱柱,上面遗留着中共的印记,也记录下了中国知识分子最丑陋的一幕。”


司鹏程描述的情况,并不虚假,但是,他的憎恶、他的痛斥、他的批判,他的愤怒、他的揭露不但聚焦在右派分子身上,而且还有“未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把全部知识分子都扫荡在一个箩筐里。这也犯了逻辑常识的错误。“右派“这个概念有确定的内涵,写文章的时候,不能兴之所至,横扫一大片,造成更多的冤假错案。


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在密室策划发动反右派运动的时候,就确定了要打右派,而且预见到这样做人们会质疑“不合情况”,因此预先反驳道:“你们把人们划分为左、中、右的时候,未免不合情况吧?”他设问设答道:“除了沙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事情正在起变化》)因此,反右运动之中,打了55万右派分子,其中包括极右分子,运动之后,其他的人,都要分别评定中右分子、中间分子和左派分子,就像农村里要评定地主、富农、富裕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工厂里要定出先进、中间、落后分子(见《中共中央关于在工人、农民中不划右派分子的通知》1957年9月4日)一样。这一点可能许多人都不了解,因为现在写文章的人都盯在右派上。


唯一令毛泽东遗憾的是,1957年之后,一直到第二代领导人手上,再也没有搞成一次名字叫做反右派的运动,因此也没有再给人戴上名字叫做“右派”的帽子,至于另外的名目,这里就不管了。现在离开毛泽东预言的一万年还早得很,中共中央至今还坚持认为1957年的反右运动是正确的必要的,因此以后是否会再来一次,谁也不敢预言,反正这个口袋没有封口。


中右分子不戴帽子,但要受处分。我的一个同学,因此除名预备党员,从中学调到小学任教。


至于左派分子,他们的人数应该比划为右派的多得多。他们都是有功之臣,运动完了,论功行赏,党员升官,非党员入党,为做官铺垫了台阶,22年后,等到给我们落实政策“改正错划”时,掌握大权的干部,许多就是反右的积极分子和有功之臣。只要有专制的权力,总免不了鲁迅所说的以人血染红顶子的事。今天也不必太苛刻地对待这些人。左派和右派并没有不可逾越的楚河汉界。我本人并非命定的右派,差一点也成了左派。只是因为上帝打了一个盹,我“错划”成了右派。


大概司鹏程不知道,“未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的情况是很难一言以瞥之的。至于“中国‘右派’没有选择‘不说话’的沉默,他们选择了‘向人民投降’”这是没有参加反右的人的臆想之言。极端地说,不说话也可能打右派。


所谓“五世同堂”,我举一个切近的例子。我们山东大学的头号大右派是副校长陆侃如。他是九三学社全国常委,著名的文学史家,以文思敏捷,才华卓异被认为学界翘楚。他1903年生,比我年长31岁,比我父亲年长9岁,打右派时54岁。他因为尊奉毛泽东的指示,在九三学社内发动讨论高等学校的党委领导制的存废问题,结果毛泽东出尔反尔,食言自肥,把民盟、九三的一大批“蛇”引出了洞,最后“聚而歼之”。那时山东大学的正副校长书记只有三四人,共用一辆小车,美国货,道奇牌,当然是旧车。陆侃如打了右派当然就得下台,从此就“出无车(JU)了。那时,正是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迎风飘扬的时候,我们每个学期都要下乡劳动两个周。每次下乡,年青的教师也是要去的。陆侃如虽然年纪不轻,当然也要下乡改造。我们学校位在济南市的东端,可是劳动地点总是选在西郊的长清县,相距最少四十里。每次下乡,陆侃如都是自己背着小铺盖卷,和其他年青教师一起走。这时,这位在大学一年级就因为出版了《屈原》受到胡适垂青,后来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做了吴宓、王维国的大弟子,到法国巴黎大学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考官问“孔雀为什么要东南飞”,他脱口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说明他对乐府诗歌的研究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众考官击揭赞赏,他还因为文采风流感动了五四时期知名的青年女作家、获得鲁迅酷评的冯沅君――笔名淦女士者,成了令人称羡的才子才女配,但是,此时,在他背着小铺盖卷下乡的途中,除了脸上架着的那一付金丝边眼镜,再也没有一点文质彬彬的相貌了。


冯沅君是大哲学家冯友兰的令妹。


只是因为他不和我们学生在一起劳动,否则,我们之间就免不了戏称“难兄难弟”了,但这样的“难兄难弟”,以后还真是遇到不少。


1957年“最丑陋的一幕”就是毛泽东和执政党以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以亘古帝王也没有采用过的手段,把几十万知识分子打成右派分子,其中半数以上送往夹边沟一类地方“劳动教养”,株连所及,有数百万人,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和非正常死亡者以及留下残疾者无计其数。他们的精神人格受到百般羞辱和伤害,苟活存世者至今都隐隐作痛。


昨晚接到湖南邵阳老右黄步萍先生电话,他80岁了,比我年长六七岁,阅历更为丰富,也更为凄楚。他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化,参加革命之初,受到上级的器重,当了7天三反运动的打虎队队长,忽然把他关了起来,一关就是一百多天,最后什么事也没有。领导谆谆教导他说:“这正是党对你的考验,看你是不是经受得住考验,从此无怨无恨地跟着党走。”我说:“黄老兄,你知道吗?这正是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出的贡献,可惜的是刘少奇自己也在这个‘考验’中丢掉老命。”


从《观察》右派签名栏查知,存世的“右派“中,年龄最大的是湖南邵阳的陈新宪,95岁,和李曰垓相比,两人相差30岁。我估计大概还有大于95岁的老右存世。李曰垓的昭通同乡,被称作“云南王”的龙云,打右派时为70岁,头号右派章伯钧则为63岁。


我本人现在74岁,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写到这里,下楼散步,和一位年过八旬没有打过右派的老师闲聊,说起50几年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使老干部们名正言顺地和黄脸婆离婚,然后组织部出面为他们当红娘,牵线搭桥,成人之美。那时,老干部们见面的问候语是:“离了吗?”就像现在问“吃了吗”一样。说起这些历历往事,他不胜感慨道:“我这一生活得真值,什么事都看到了。”


谁说苟且偷生不好呢?


附言:关于右派的年龄,山西长治一位没有打过右派的马纯孝先生,做了一些研究,特地报告给我。他根据书刊的资料,统计了300名右派的年龄,其中主要是各方知名人士,按照各年龄段人数,依次从高到低是:


41-50者107人,


21-30者65人,


51-60者55人,


31-40者47人,


60以上者21人,


20以下者5人。


他得知的最小的年龄是17岁,最大的年龄是77岁。(以上资料摘自他的来信)


(2007/7/15于山东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