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瞩目的伦敦奥运会即将结束,中国体育代表团战果辉煌,再次确立了世界体育大国的地位。不过,这样的地位的得到,以及体育在中国政治中扮演的角色,颇为值得我们再三探讨和玩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面对世界还缺乏信心,政府意识到,国家需要包括国际赛场的胜利,来振奋民心、鼓舞士气。而金牌的获得,能够让国人获得强烈的自豪感,从而增加对国家的凝聚力。于是,政府动员庞大的人力物力和宣传机器,营造全民的体育热潮。成功者广受崇拜甚至被视为民族英雄,而走向极端的另外一面,是失败者黯然而归,少数人甚至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例如,李宁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比赛中掉下器械,回国后饱受责骂。另一位三破世界纪录的跳高王子朱建华,由于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仅获铜牌,回国后也受到了“非同寻常”的待遇。
当时的政治需要通过“振兴中华”的口号表达,全民的体育热情来自民间和政府的双重情感需求。1988年开始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曾经一语道破说:“当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我们跟世界先进的那部分相差比较远,中国人需要有一些表现的东西,来满足国家和民众情绪的需要。所以变成我们金牌的价值远远超过体育运动本身的价值,把我们的成就当作中国人的成就。”他刚上任的时候,国家每年拨给体委的经费是两个亿,这些钱几乎都被分配到竞技体育的各个项目上,能够用于群众体育的经费少之又少。显然,体育在中国,不是为了人民的健康,而是为了国家形象的营建。这是一种为了国家的体育。
国家体育的含义还远远不是凝聚对于政府向心力那麽简单,这背后还包含了更加深刻的政治意图。北京奥运会上的盛大演出,那种集体舞为核心结构的体育意象,在国民心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来的,其实是服从和秩序这样的有利于政权的意识形态。中国曾经一度流行,至今还可以不时见到踪影的集体广播体操就是典型的例证。
文化学者朱大可曾经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指出了集体广播体操包含的三个政治因素:它是一种被召集起来的集体行为,它要求所有参与者保持动作的高度一致性,它需要使用高音喇叭。朱大可认为:“从过去到今天,广播体操的本质没有太多的改变。它们都必须把许多人集合在一起,做一模一样的动作。都是为了统一民众意志,塑造集体主义精神。但集体做操、步调一致的时代,则应尽早成为历史。”
体育是国力,也是软实力的体现。但是体育在中国成了官方意识形态的一种修辞。而过分热衷于体育上的特殊表现,其实是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感。这,才是中国的奥运情结内心深处最为黝黯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