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闻聚焦: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三天发表署名马钟成批“宪政”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5、6、7日连续发表署名马钟成批“宪政”文章,美国之音总结:星期三文章题目是:在中国搞所谓宪政只能是缘木求鱼;星期二题目是:美国宪政无法与社会主义兼容;星期一题目是:“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他头一篇(宪政是舆论战),主要是说,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他星期二发表的文章更直接谈到了美国宪政。他说,美国宪政无法和社会主义兼容。这意思是说,美国宪政再好,也是你们美国的,和我们中国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他的三篇文章主要是说:你们是你们的,我们是我们的,咱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我们用你们的制度,更惨,更糟。


连“社会主义宪政”都成了西方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舆论武器”,中共真的是要彻底撕开自己的遮羞布。其实,有宪法就起码有宪政的形式,不管真假,好歹用来欺骗民众。严格说,没有宪政,那还要什么宪法?事实上,1949年以来的中国宪法,本来就是做做样子。毛泽东认为,宪法不能约束共产党,而且有人举例说清朝由于实行宪政而灭亡,袁世凯也因为实行宪政而灭亡,国民党也是因为实行宪政而被中共打败。意思是说明,只要搞宪政,共产党也会灭亡。


宪政就是要限制公权力,保障民权,这是宪政实质。中共总是自我吹嘘是无产阶级政党,其实早已蜕变为权贵党,所有的中国领导人、中央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谁是资产阶级?现在已经印证了毛泽东当年所说,“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说美国宪政是资产阶级宪政,那中国的制度是什么?是维护一党专制和权贵利益的制度,这样的制度有什么先进性可谈?


▲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5日报道:人民日报再刊文批“宪政”思潮引热议


 
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周一(5日)在《望海楼》栏目上刊登了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马钟成的署名文章,题目是“‘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


文章认为,在中国持续多年的宪政争论中,大体上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潮的对立,虽然两种理论尖锐对立,但有一点共识就是: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


文章说,此外,虽然有少数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宪政”的主张,但其实认同的还是自由主义思潮,只不过要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达到“资本主义宪政”的目的。


“苏联解体因宪政”文章还以苏联解体为例,指出“社会主义宪政”、“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导致美国瓦解社会主义苏联的武器。而且早在冷战初期,美国情报机构就逐渐认识到,“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抵御极权主义的最有效的堡垒”,而重用此类人物的战略也成为了“中央情报局反共政治行动的理论基础”。因此,文章质问说,按照此类战略,“社会主义宪政”不正是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最有效的武器吗?


文章还点名指美国福特基金会从1987年开始资助的全球性比较宪政研究,其主要意图就是推动全球范围的宪政化进程。


而当年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就是以宪政理论为武器,废除苏联宪法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取消了苏共的执政地位,并最终瓦解了苏联。


文章最后总结说,中国的宪政思潮,也是在美国情报机构扶植的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下产生并发展壮大的,还称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当代世界比较宪政史研究”就是一个例子,并说“这不能不让人警醒”。


网友讨论热烈在新浪微博上,不少网友就《人民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纷纷发表评论。


一位署名“镜湖流浪汉”的网友说,“苏联输在了民心而非宪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古不变的道理,人民日报明显歪曲真理”。


而网友“大头球球”则留言道,“不要瞎忽悠人了。要的是法制和民主,现在怎么看不到,就知道骂资本主义,可是人家的日子就是过的比咋们好,你再忽悠也没有用。”


不过,也有一位网友“画坛苯人”赞同文章的观点,“什么宪政,不过是美国式民主自由的翻版,过度的“民主自由只能发生分裂多民族统一大国的目的,当前无疑就是国外势力破坏中国民族团结,遏制中国崛起的大战略而已。”


署名“黑土邦德”的网友则表示,“争论无意义!以呐喊之穿透力,以行动之感召力,唤醒万民!看百姓是倾向民主法制,还是倾向所谓的‘人民民主专政’!”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8月5日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批“宪政”是舆论战武器


8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发表署名“马钟成”的文章《“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再次对“宪政”诉求发起攻击,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宪政”。


作者在文章中声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还是自由主义学者,在一点上有难得共识,即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


今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杨晓青在《红旗文稿》上发表《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提出宪政关键元素属于资本主义而引发非议。


针对杨晓青的论调,有大陆学者提出“社会主义宪政”的理念,并催生了所谓“社宪派”与“普宪派”的论战。


不过,马钟成文章对此并不领情,明确表示,绝大多数主张“社会主义宪政”的学者,其实认同的还是自由主义思潮,只不过要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达到“资本主义宪政”的目的。


作者不仅将“社会主义宪政”称之为“复杂而精妙的理论陷阱”,而且将其归结为舆论战武器,称“站在美国实施信息舆论心理战的角度看,为了渗透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仅仅依靠那些极右翼的文人或‘脱党分子’等共产主义叛徒,宣传赤裸裸的资本主义,恐怕会适得其反。于是,”社会主义宪政“、”民主社会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渗透路径就被开发出来了。”


文章更点名指,中国的宪政思潮是在美国情报机构扶植的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下产生并发展壮大的,例如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当代世界比较宪政史研究”,“这不能不让人警醒”。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8月5日新闻述评:“宪政属资”紧箍咒下的中国“政改”


如同十年前胡温给中国民间带来高企的政改期望值一样,习近平班底会将中国引向何方?也受到各方关注。半年多过去了,中国执政党内部呼吁“政治改革”的呼声仍在,但“宪政属资”的紧箍咒也念的极响,今天8月5日,两家中国官方媒体刊登了两篇不同文章,即显示出中国“政改”话语被“宪政属资”的紧箍咒紧紧缠绑的现状。


首先看中共中央党校刊物《学习时报》今天发表的署名李良栋的文章,题目是:“执政党应该善于领导政治体制改革”。该文指出,中共18大后,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一样将会再被提上日程进行全面部署和具体规划,政改能否顺利成功取决于中共能否善于领导。


文章论述当下中国进行政改的紧迫性说: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区和深水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极强的现实紧迫性」,无论是实现经济转型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建构和谐社会还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对政治体制改革发出了强烈的呼唤」。与此同时,文章也指出:必须看到现阶段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性。尤其市场经济发展以来,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矛盾尖锐,弱势群体期盼改革,既得利益群体阻碍改革,加上经济成长速度下滑,社会情绪浮躁,给政治体制改革带来不少困难和风险。


因此 文章作者认为,中共要善于领导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是要加强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合理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形成切实可行的思路,才能保证政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文章提出政体改革可以分3个阶段的设想。第一阶段是从现在起用3年左右时间,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例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等。 第二阶段是再用约3年时间,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选举、组织、运行、操作程序各方面实现真正民主化。并将政治协商真正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第三阶段是从2020年起到本世纪中叶,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


文章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上而下」启动的,政改能否顺利成功,取决于中共能否善于领导。政治体制改革应处理好几个问题。包括坚持中共领导和允许基层「摸着石头过河」;反对盲目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但对于合理做法可批判吸取。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注意维护社会稳定。


以上是中共中央党校刊物《学习时报》今天发表的署名李良栋文章:“执政党应该善于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该文积极呼吁执政党领导而且善于领导“政改”,但用语小心翼翼,未提“宪政”两字,因为“宪政”属“资”还是属“社”,在当下的中国理论界已是敏感话题。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任以来,大陆学界掀起一波「宪政热」,呼吁尊宪、维宪。但另一派学者则主张「宪政属资论」。中共机关杂志「求是」旗下的半月刊「红旗文稿」


曾经刊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晓青文章认为:宪政元素和理念只属于资本主义,不属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这一观点引发中国民间舆论的激烈反弹。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今天,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再发表一篇「宪政属资论」文章,甚至说「宪政」本质上是美国舆论战的武器。该文的标题即是:“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文章作者为马钟成,身份是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该文作者显然自认为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并理直气壮地认为: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由于“资本主义宪政”论一时难以被中共全党及全民接受,于是各类“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纷纷出现。“当年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就是以宪政理论为武器,废除苏联宪法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取消了苏共的执政地位,并最终瓦解了苏联。强大的苏联曾经一度在 军事上压倒美国,然而从80年代开始,却在”民主社会主义“与”宪政“这两大信息心理战武器的攻击下土崩瓦解。”


该文作者强调:从美国实施资讯舆论心理战的角度来看,这种作法是为了渗透、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有效服务于美国资本的全球化,美国情报机构以民间组织名义开始大规模对外输出特定意识形态,即实现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法学全球化,特别是推动全球宪政进程。中国的宪政思潮,也是在美国情报机构扶植的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下产生并发展壮大的。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从1987 年开始、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全球性比较宪政研究,其主要意图就是推动全球范围的宪政化进程。


同一天发表在中共党校刊物和中共机关报上的以上两篇文章,无疑是中国“政改”话语被“宪政属资”紧箍咒死死缠绑的鲜活写照。


▲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6日报道:中国官媒再刊马钟成文章批“美国宪政”


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周二(6日)在《望海楼》栏目上连续第二天刊登了中国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马钟成的文章,题目是“美国宪政的名不副实”。


而在周一(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在《望海楼》栏目上发表了马钟成的另一篇文章,称“宪政”在本质上是美国颠覆社会主义的一种“舆论战武器”,而前苏联的解体就是因为推行了西方的“宪政”而导致的。


至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周二发表的文章则认为,“美国的宪法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在根本上保障资产阶级垄断生产资料、剥削人民大众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在很多地方谈人民主权、全民自由。”而在实际落实的时候,前者又高于后者。


文章还指出,“美国宪法及法律如何解释、执行,都以美国垄断寡头的意志和利益为转移。”因此指出,“美国的宪政之‘名’,完全不符合宪政之‘实’”。


文章还表示,“美国宪政学者及其中国附庸们所宣扬的那种全面民主、自由并体现天意的‘宪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而“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宪政制度,当然无法与社会主义兼容”。


马钟成撰写的这篇文章还称,“美国宪法必然带有一定的虚伪性。比如不敢明确承认美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比如那些抽象的全民自由、人民主权字眼等等。”并指出,这两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并认为,这也是美国宪政名不副实的重要原因。


文章还表示,“这一点,中国宪法与其完全相反。”但作者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中国宪法与美国宪法的不同之处。


▲德国之声(DW)8月6日报道:官媒再发奇文,将“倒宪”进行到底?


在不久前官媒持续密集倒宪之后,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再刊文,大倒“美国宪政”,评论人士认为, 一系列“倒宪”文章题中之意即为“确保中国不变颜色。”


(德国之声中文网)8月6日,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中刊登了署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马钟成的文章“美国宪政的名不副实”;文章延续不久前官媒齐倒“宪政”风格,指“美国的宪政之'名',完全不符合宪政之'实',这种宪政概念体系是美国迷惑人民大众,维护自身专制统治的神话,也是美国垄断资本寡头及其在华代理人用来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心理战武器” 、“中国宪法与其完全相反,无产阶级治理国家的逻辑和方式与资产阶级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美国宪政的结果,只能给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打开缺口。戈尔巴乔夫搞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因为以西方宪政为蓝图而彻底失败” ;8月5日,马钟成已经在该栏目撰文《“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


盘点近期中国官媒“倒宪”文章,左风扑面而来。5月21日,多家官媒转载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晓青在《红旗文稿》上的文章,指“宪政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5月22日,《环球时报》发文称“宪政与中国《宪法》对立”;5月22日,《解放军报》发表该报副总编孙临平的评论文章称“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5月30日,《党建》杂志发表署名郑志学文章“认清宪政的本质”; 7月19日,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在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文章《人民社会优于公民社会》。文章称“与西方公民社会相比,人民社会更具优越性”;8月1日,新华网发表署名王小石的文章《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文章言辞激烈抨击自由知识分子为“西奴”,指责他们唱衰中国和推崇民主宪政,指俄罗斯民众后悔前苏联解体。


“反对宪政,就是否定人类政治文明”


中国政论人士邓聿文对此评论道:“《人民日报》连续发出马钟成批美国宪政文章,显然是有备而来,只是这种阶级分析的老套手法早就抛到历史垃圾堆里.美国宪法不保护人民利益,只保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我们的宪法倒是保护人民利益——可惜那只是一个抽象的人民,而且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我们的宪法才真正保护权力垄断者的利益。”


另一位中国知名公共知识分子、独立学者赵楚将其微博评论同时发给美国驻华使馆和《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官方账号,他表示:“海外版文章称中国当代的宪政思潮和向往是贵国中央情报局颠覆中国的阴谋产物,这项指控是严重的,对于中国普通人民认知中美关系的现实与未来有重大影响。意图危害中国国家利益是中国人民不能容忍的错误政策。我要求你们对此做出正式说明。”


中国社科学院社会学者于建嵘也发出评论:“反对宪政,就是否定人类政治文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保障民权,限制公权,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反对宪政就是在为滥用公权张目,就是在为贪腐背书,就是在为回归封建专制造舆论,就是企图把中国引向社会动荡。”


“他们的用意是确保中国永远不改变颜色”


每篇“倒宪”文章都几无例外地引来很我学者和网友的批评。中国知名历史学者章立凡和另一位中国学者姚监复,早前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都表示,官媒发表的御用学者密集的违背常识的言论背后,传递出一种危险的信号,有一种“第二次文革”到来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也表明已经上位的红二代领导人,傲慢地关上了真正的改革之门。


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近日撰文《吓人战术的效用和极限》,指王小石文章《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这样一篇信口雌黄之作,能在官媒和中国各大网站上同时亮相,没有高层的命令是不可思议的。他也指这些文章的主旨即为“坚持一党专政,把法定的公民权废掉,使百姓只能逆来顺受,不可能监督官员,不可能要求公平、公正和公开,就可以确保中国永远不改变颜色,永远是特权者和腐败者的乐园。”


鲍彤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也表示,不管这些御用学者的声音是来自上层统一指令,还是他们揣度圣意而为,既然中国《宪法》中规定“言论自由”,官媒允许“倒宪”和质疑“美国宪政”声音出台的同时,是否可以让那些“支持宪政”者发声?“这是他们的想法和愿望,他们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8月6日报道:中国网友、学者热议人民日报批评“宪政”


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星期一发表文章反对宪政,引来不少中国网友批评,有人说「不要瞎忽悠人了」,中国知名商人任志强张贴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反宪政的荒唐逻辑」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周一刊登文章称:「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相容。」 中央社消息,这篇文章立刻引起中国网友议论,许多人表达反对。


自称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智囊团」的中国网友「挺习反腐」表示,「反对宪政,就是否定人类政治文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保障民权,限制公权,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他强调,「反对宪政就是在支持滥用公权,就是在为贪腐背书,就是在为回归封建专制造舆论,就是企图把中国引向社会动荡。」


在微博相当活跃的中国知名地产商任志强在微博上虽没有明指是要谈哪件事,但却以「他们没想过做正确的事」一语,搭配张贴刊登在金融时报中文网的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反宪政的荒唐逻辑」文章,表达意见。


这篇文章强调,不能只把中国过去100年试过的宪政改革经历作为一个完整的样本来下结论,应把全球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过的宪政改革都放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样本,看总体上宪政改革是否真的都导致政权或国家灭亡。


陈志武指出,世界现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得到的结论肯定不是「宪政改革导致灭亡」,因为「我们熟悉的现代发达国家中,没有哪个不是宪政法治国家,都是宪政法治使它们进入了长久持续的稳定繁荣,让这些国家以加入现代富有且良好秩序的国家行列」。


▲美国之音(VOA)8月7日报道:忠诚马主义?马钟成连发三箭批美宪政


华盛顿 — 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三天刊登马钟成文章,抨击美国的宪政制度。如同中国各大媒体上星期登出的王小石文章,这批“左派”文章引起很大反响和争议。因天安门事件遭整肃的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说,王小石文章具有欺骗性和恐吓性,可以吓倒“主要领导同志”,但骗不了吓不倒中国公民。


*王小石马钟成,批美宪政赞中国国情*


连续三天,(8月5.6.7号),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马钟成文章,抨击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宪政制度。人民日报(海外版)介绍说:马钟成是中国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而几天前,新华网首登王小石(中国若动荡 只能比前苏联更惨)文时只是说“作者:王小石”。


*三“箭”射公知*


马钟成星期三文章题目是:在中国搞所谓宪政只能是缘木求鱼;星期二题目是:美国宪政无法与社会主义兼容;星期一题目是:“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他头一篇(宪政是舆论战),主要是说,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他星期二发表的文章更直接谈到了美国宪政。他说,美国宪政无法和社会主义兼容。这意思是说,美国宪政再好,也是你们美国的,和我们中国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他的三篇文章主要是说:你们是你们的,我们是我们的,咱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我们用你们的制度,更惨,更糟。


马钟成的文章,用词比王小石文雅,少了网上随便骂人现象,多了点理性思辨。但总的来看,其文章立意、文风和深刻度,并无高出数十年前张春桥和姚文元等文革写手之水平。


*鲍彤:王小石文章吓唬谁*


一如既往和不出所料,王小石和马钟成等人的文章,遭到了民主自由派们的强烈抨击。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在自由亚洲电台撰文说:王文出台是个大动作。“有人说,这篇文章的支持者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这话我信。”鲍彤说,一篇信口雌黄之作,能够在四条巨型喉舌和四个大网站同时亮相,没有最高层的命令是不可思议的。


鲍彤说:王小石文章提出两个判断:判断一,苏联解体“惨”,中国若动荡,“只会更惨”,判断二,中国的社会动荡,是被宪政模式“造谣”、“煽动”、“痛骂”所“引起”的,大概不可能和这个宇宙真理无关。


*蔡霞:宪政无关主义*


中央党校教授蔡霞最近(7月10日)在清华大学讲话说:“现在称之为”宪政“名词的东西,跟主义没有一点关系。”曾同自由派教授夏业良有过“激辩”的蔡霞教授,被夏业良教授认为是体制派。由体制派转为自由派的蔡霞说:“为什么现在一谈宪政就要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这类词语去讲?除了学术探讨的渊源以外,目前中国社会谈这个问题,主要是僵化保守的概念思维没有变,什么都是概念化、口号化,抽象地从概念上空洞地谈这些东西,所以陷入争论,而且拿这些 争论阻挡现实中民主政治的发展,我们必须抛弃这种思维。”


蔡霞还说:“为什么说宪政无关乎主义?宪政的最根本含义是什么?是保障人权。怎么能够做到保障人权?必须要有法治,以法治来保障人权。”


*陈志武:反宪政之荒唐逻辑*


与此同时,耶鲁大学、清华大学教授陈志武在共识网发表文章说:最近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包括一些领导在某些场合也说,“不能搞宪政改革,因为你看晚清推动宪政,结果灭亡了;袁世凯推动宪政改革,结果也灭亡了;国民党推动宪政改革,最后被共产党打败了”。表面听起来这好象蛮有道理,每次一折腾、一搞宪政就会灭亡,但是实际上,从方法论角度讲,这种逻辑很有问题。“


陈志武说,不能只把中国过去100年试过的宪政改革经历作为一个完整的样本来下结论,“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经历差不多只算一个观察点”。他说,严格说,应该把全球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过的宪政改革都放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样本,看人类不同社会进行宪政改革后的整体经历是什么样子,看总体上宪政改革是否真的都导致政权或国家灭亡。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说,世界今天有200多个国家,那200来个国家在过去二百、三百年经历的宪政改革,结果是什么样的。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大样本看,我们能够得到的结论肯定不是“宪政改革导致灭亡”。他说:“我们熟悉的现代发达国家中,没有哪个不是宪政法制国家,都是宪政法治使它们进入了长久持续的稳定繁荣,让它们才得以加入现代富有且良序的国家行列。”


近两个多月来,中国当局组织了一批学者,发表文章,抨击西方宪政,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如杨晓青、郑志学、汪亭友、胡鞍钢、刘小枫、曹锦清,再加上最近的王小石和马钟成。有网友说,这些“学者”的目的,就是在理论上建立一种气势,压倒在网路上声音比较大的一些意见领袖的声音,从而让中央领导相信,坚持马列主义毛思想的民众,还是相当多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7日报道:中国网民热议“马钟成三批宪政”


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三天刊登马钟成文章,抨击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宪政制度,引起网民热议。


周三刊登的马钟成文章题为“在中国搞所谓宪政只能是缘木求鱼”。此前两天,他分别又发表过““美国宪政的名不副实”和“‘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两篇文章。


第三篇文章表示,当下中国社会盛行的“宪政”概念体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心理战武器。该文指责“‘社会主义宪政’理论曲解中国宪法,将‘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条款’看做是最紧要、最核心的内容,......但在资本主义雇佣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每时每刻都在被垄断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侵犯”。


文章指责中国目前的宪政“主张,其实质就是要按照美国宪法来修改中国宪法,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打着‘民主’的旗号恢复资产阶级专政”。


文章说:“事实上,中国宪法认为,只有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只有保障劳动阶级的阶级利益,才有每个个体的利益。”


这三篇文章的末尾,都无一例外地标明“作者为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的头衔。


马钟成的文章和他的背景均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一些网民转发表示支持马钟成的文章,但很多网民表示反对。


“财产和阶级”


网民“聂绍通”表示,应该比较一下马钟成的文章和毛泽东1940年批判独裁和“顽固分子”写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网民“作家崔成浩”:马钟成说,中国是无产阶级治理的国家!请教马先生,波希赖是无产阶级?刘志军是无产阶级?一个有三百多套房产的人是无产阶级,那什么才是资产阶级呢?照这样的标准,普通百姓怕是工作一万年也成不了无产阶级!如此颠倒黑白,马先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一些网民认为“马钟成”是笔名,意为“忠诚于马克思”,并就此发表看法。


很多网民转载帖子说:看财产,忠不忠就清楚了,全是人民日报几十年来评论的翻版拼凑,毫无新意!


“姓资姓社”


网民薛侃说:几天来,马钟成连续发文批评宪政,读后有疑:一、满篇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是又要搞阶级斗争了吗?二、当下中国谁是无产阶级,谁是资产阶级?按照官媒说法,"微博上主要是一些低收入、低学历的人",而两会上却坐满了大腹便便的千万亿万富翁,以及被喊了18年都不敢公布财产的官员!三、你代表那个阶级?


一些网民转发“吴稼祥”的评论: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署名望海楼的反宪文章,再次挑起姓社姓资争论,这是91年姓社姓资争论的继续,不过那次争论的是市场经济,这次是宪政。其目的是阻止政改,把中国逼上权贵资本主义,其目的,一是让经改失败,二是维持所谓隔 代禅 让,让国家停止进步,等待他们上台。


网民“猫眼看人”说: “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 百度搜索结果显示,仅显示一个问题“现任的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是谁?该院是军队的学院吗?”回答则是“现任院长是空军大校戴旭,不是军队的院校,是属于国家智库类型的学院……”。


▲自由亚洲电台(RFA)8月8日报道:法学家程干远:中国出现反宪政逆流,法律界人士应该站出来说话


中国目前正出现反宪政的逆流。旅居美国的中国著名法学家程干远认为,这表明一些人正在推动国家走向法西斯化。他呼吁中国法学界人士都站出来说话,指出在反宪政的逆流面前不表示态度,就没有资格做法律人。


程干远近日接受记者采访,谈到中国目前出现的反宪政逆流时认为:中国如今进入了一个反宪政的时代,这比江泽民、胡锦涛时代更为倒退。他指出:“一些人正推动中国走向法西斯化。江泽民、胡锦涛只提出要修改宪法、把什么‘三个代表’之类塞进宪法的序言里面去,现在把宪法打成资本主义的了,干脆不要宪法了。”


程干远原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授。他是中国行政法学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中国行政法学会副会长。


已经退休,目前旅居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程干远,一直非常关心中国的宪政建设,他对中国出现的反宪政逆流表示关切,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形势有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共党内的权贵反宪政、反民主表现出空前的疯狂。他说:“他们希望中国不仅不要改革,而且要回到毛泽东的年代去,用毛泽东的办法继续统治人民。这是反动势力的反弹,这预示着大变革前夕中国政治的动荡。总的来讲,走宪政民主的道路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情况下平稳过渡,但这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这不是以人的善良愿望为转移的。”


反宪政的逆流出现在今年5月,中共刊物《红旗文稿》刊登文章,称“宪政的关键因素属于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6月份又发表文章,称“‘中国梦’高于‘宪政梦’”。近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刊登署名“马钟成”攻击宪政理念的文章,将反宪政的逆流推向高潮。


程干远表示:“中国的法学界应该大力投身这场争论,捍卫宪政民主的理念。凡是法学界的人士都应该站出来说话,就像西北政法学院有一位副教授,他说如果我们是一个法学者,我们对这种反宪政的行为,对这种反宪政的理论,不表示态度,我们就没有资格做一个法律人,就没有资格在中国从事法律教学和法学工作,就完全没有法律人的良知。他讲的这些话非常震撼人心,相信很多法学工作者会投入这场争论,会出来说话的。”


程干远表示:掀起反宪政逆流的人,在赤裸裸的表演,已经没有了欺骗性,其结果可能跟他们的愿望相反,他说:“可以激起人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中国的宪政问题没有经过大争论,人民就对很多问题搞不清楚。这也是对人民进行的反面教育,这也是坏事变好事。”


▲美国之音(VOA)8月9日报道:人民日报求和稳,宪政优劣不争论


华盛顿 — 连日来,中国主要媒体都发表“学者”文章,批判西方特别是美式宪政,引起反对声浪。星期五,人民日报再度发表学者文章,强调“制度自信”。环球时报周四也发表社评说,认识中国,永远挺难。


*郑志国:“功归资本主义,过因社会主义”是错的*


人民日报8月9日发表广东省委党校郑志国教授文章,题目是:人民日报学习连线:为什么我们有制度自信。中新社转发时改题目为:党报:“功归资本主义,过因社会主义”是错的。中国许多网站转载此文时都用了这一标题。


郑志国是湖北人,现为广东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他在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只有四大段。人民日报发表其文,显然是为最近围绕宪政而展开的讨论和争议定调和降温。


*中国制度西方宪政,谁优谁劣*


至于学者网友争执不下的西方宪政和中国制度谁优谁劣,郑志国开门见山:“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合理、关键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以谋求人民幸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无疑是先进合理的制度。”


郑志国教授显然知道,光是这样下定义,是无法服众的,所以,他马上谈到问题:“当然,尽管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但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使它蕴含的优势和潜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具体制度问题可以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加以解决。”


郑志国还说,这些问题,有些和制度不完善有关,但有些问题“主要是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造成的,不能笼统归咎于制度。”


这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教学与研究”、给硕士生讲授“资本论”的教授说,“一些人常常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为标准来评价我国的相关制度,并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归结到制度上,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发展水平并不高。”郑志国说,如果割断历史,把当代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逐步缩小但依然存在的差距归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幻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会发展的更快更好,“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郑志国谈到的这些观点并不新颖,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所谓“四人帮”时代,好多大批判写手如张春桥和姚文元就都提到过。


*谢韬:德俄更懂马列,华人更懂孔子*


并不是针对郑志国的观点,另外一位“老马列”、已故人民大学副校长、学者谢韬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德国人是不是应该比我们更懂得马克思,俄国人是不是应该比我们更懂列宁,就像我们比外国人更懂得孔夫子一样。为什么德国人扬弃了的马克思主义不适合现实生活的部分,为什么俄国人抛弃了列宁主义,我们要当作神物供奉着?当作旗帜高举着?”


谢韬的话,放在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因后者否定斯大林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交恶时用,也挺适时。


郑志国的文章比王小石的要理性,但相比之下,环球时报周四一篇社评相对要更“温良恭俭让”。一向“左派”观点鲜明而遭到自由派网友抨击的环球时报在标题中说,认识中国永远挺难。


被某些网友称为著名“五毛”的胡锡进领衔的环球时报,一向在重大问题上比较敏感,意识到了“当前舆论场出现的一系列 重大问题。”它说:其根源之一,就是“中国的自我意识没有达到社会共识应有的底线。”“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如何确定中国的现实坐标和历史方位,中国的知识界和与大众莫衷一是。”


*环时:政论之争是知识界和大众之争*


环球时报认为:这场舆论争执双方不是左与右争,而是“知识界”VS“大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争执。社评说,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挺复杂,但作为超大规模的国家,中国出乎意料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评价这个国家的更多视角。


环时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它之前的承载主体苏联已经垮台,但这一制度经过改革却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政治基石,这刺激了全世界围绕国家发展道路的大辩论。”


环时对目前围绕宪政问题展开的大讨论提出“中立客观”观点:“中国国内舆论对国家的认识歧见几乎无处不在,由于中国的多元和多样性,每一种认识都能找到有说服力的现实依据,它们彼此的冲突性构成舆论的基本面,社会的共识陷入短缺。”环球时报认识到,每一种观点,都在“竞争政治影响力,这使得国家改革进程受到干扰。”言外之意是:中央高层面对各种“对中国的自我认识”而犹豫不决,模糊不定,无法决断如何前行。


*环时:无任何观点占“绝对主导地位”*


环时说,现在急需理性认识国家,“一要厘清事实,二要厘清事实与国家政治路线关系。”社评说:“厘清事实并非易事”,无法得出统一答案,但应清楚“任何一种评价的局限性,不应该以一代全,谋求某一种评价的‘绝对主导地位’”。


环时社评说,新中国是从一个落后大国的很低基线开始全面现代化进程的,我们缺物质,缺见识,也缺自信。“从内部自我审视,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难。从外部认识中国,虽有视角之新,但因参杂外国国家利益而不纯正,简单的类比难免是皮相之见。”


*南方日报:改革凝聚共识,共识实现梦想*


南方日报周三发表评论题目是:改革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评论说,改革需要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凝聚共识并非一句简单口号,它包含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这是减少改革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所在。”


改革凝聚共识,容易实现“中国梦”。环球时报说:“认识国家的分歧已然存在,我们很难统一它们,但我们应当努力构建应对这种分歧的方式和规则,从而使得国家能够带着这些分歧往前走,而不是被它们绊倒。”这就是说,做梦,大可同床异梦,但集体梦,还是要继续做下去。


▲自由亚洲电台(RFA)8月9日报道:中共党报再发文强调制度自信 难掩当局舆控不自信


中共机关报发表党校教授的文章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合理,因此必须坚定制度自信。但有评论认为,近期中国官方媒体连续释放诋毁宪政及自我辩解的信号,凸显当局在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现状下,对舆论失控的忧虑。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星期五发表题为《为什么我们有制度自信》的文章,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郑志国。文章认为,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合理,关键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而中国以建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就是先进合理的制度。


文章虽也承认,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有待改革逐步加以解决。但作者并没有阐述制度“不完善”之处及产生的原因,而只用“一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能归咎于现行制度”一笔带过。


文章强调,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国情,因此应该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姚监复就此表示,近期中国官方媒体连续发表赞美现行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文章,却正反映出了当政者不自信的一面:


“现在有文章来为自己的制度、理论辩护,本身说要加强自身自信,那说明现在是不自信了:在黑夜里,喊着说‘不怕鬼!不怕鬼!’说明心里是怕鬼的。另外,制度是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如果说经济制度的话,现在中国执行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列宁全集》里面他说过,‘市场经济加对外贸易’这就是资本主义。”


姚监复指出,以所谓生产资料分配形式划分,中国当前并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按劳分配阶段,包括固定资产总值、劳动力数量及上缴税额等范围统计,中国的三资或私营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已经超过整体经济的50%.姚监复说:


“现在,(中国)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自信’就说明对资本主义制度是自信的。如果说叫‘社会主义’,你社会主义表现在哪呢?原来说计划经济,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如果说公有制,现在私有成分超过百分之五十了;分配也不纯粹是按劳分配,而是按‘资’分配。所以现在,(中国)经济制度没有社会主义成分,只有一点就是共产党领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职中国国务院体改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的旅美学者程晓农也认为,中共机关刊物近期连续强调要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很可能反映了中共高层对当前的社会形势感到焦虑:


“根本点就在于他们发现,现在宣传当中使用的这套意识形态在党员、干部和老百姓当中越来越没有市场,急需要为它的意识形态寻找基础,所以在反复地讲。现在,中国现存的意识形态和现存制度其实本身存在根本性矛盾。如果按照中国现状来讲,中国既然在经济方面实行了私有化,试图通过经济制度的改变来维护政治制度,那么这时候实际与马克思这套正统的意识形态已经开始针锋相对了。”


程晓农认为,邓小平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期,之所以提出“不争论”的观点,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挽救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衰败。邓小平的“不争论”,不但回避了中国经济改革是姓社、姓资等理论上的争议,也为中共推迟政治体制改革找到了借口。


程晓农指出,从目前习近平的做法来看,似乎他并没有领会到邓小平的初衷:


“邓小平之所以提出了‘不争论’,就是因为他知道不能争论。习近平选择了‘要争论’,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很有勇气,但实际上这个‘要争论’只是把邓小平当时试图回避的那些矛盾又重新翻出来了。但是他的说法比邓小平的就要差一些,邓小平强调不争论他是把毛的那套制度扔在一边、不谈了,习近平现在的说法是‘前三十年不许用来否定后三十年,后三十年不许用来否定前三十年’。但他不想一想,这前三十年正好是他现在,强调‘党的领导’的基础。”


在北京的姚监复则认为,中国官方媒体近期释放出的一连串保守意识形态信号,与习近平、李克强接班后的政治路线有关:


“我想这就是中办‘九号文件’对当前意识形态提出的七个方面,认为西化、分化、敌对势力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反对民主宪政。司法独立、多党制这些都反对,那还有什么自由?还有什么民主?普世价值都不承认的话,这样的制度有什么值得维护的?所以我想,这说明自己不自信,总怕自己一党永久执政的合法性被人质疑。”


姚监复表示,中共新领导人习近平接班后,官方高调反对宪政并坚持高压维稳的社会控制政策,凸显当局在社会矛盾高发的现状下,更担心失去对舆论的控制。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一周新闻聚焦: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三天发表署名马钟成批“宪政”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5、6、7日连续发表署名马钟成批“宪政”文章,美国之音总结:星期三文章题目是:在中国搞所谓宪政只能是缘木求鱼;星期二题目是:美国宪政无法与社会主义兼容;星期一题目是:“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他头一篇(宪政是舆论战),主要是说,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他星期二发表的文章更直接谈到了美国宪政。他说,美国宪政无法和社会主义兼容。这意思是说,美国宪政再好,也是你们美国的,和我们中国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他的三篇文章主要是说:你们是你们的,我们是我们的,咱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我们用你们的制度,更惨,更糟。


连“社会主义宪政”都成了西方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舆论武器”,中共真的是要彻底撕开自己的遮羞布。其实,有宪法就起码有宪政的形式,不管真假,好歹用来欺骗民众。严格说,没有宪政,那还要什么宪法?事实上,1949年以来的中国宪法,本来就是做做样子。毛泽东认为,宪法不能约束共产党,而且有人举例说清朝由于实行宪政而灭亡,袁世凯也因为实行宪政而灭亡,国民党也是因为实行宪政而被中共打败。意思是说明,只要搞宪政,共产党也会灭亡。


宪政就是要限制公权力,保障民权,这是宪政实质。中共总是自我吹嘘是无产阶级政党,其实早已蜕变为权贵党,所有的中国领导人、中央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谁是资产阶级?现在已经印证了毛泽东当年所说,“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说美国宪政是资产阶级宪政,那中国的制度是什么?是维护一党专制和权贵利益的制度,这样的制度有什么先进性可谈?


▲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5日报道:人民日报再刊文批“宪政”思潮引热议


 
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周一(5日)在《望海楼》栏目上刊登了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马钟成的署名文章,题目是“‘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


文章认为,在中国持续多年的宪政争论中,大体上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潮的对立,虽然两种理论尖锐对立,但有一点共识就是: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


文章说,此外,虽然有少数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宪政”的主张,但其实认同的还是自由主义思潮,只不过要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达到“资本主义宪政”的目的。


“苏联解体因宪政”文章还以苏联解体为例,指出“社会主义宪政”、“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导致美国瓦解社会主义苏联的武器。而且早在冷战初期,美国情报机构就逐渐认识到,“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抵御极权主义的最有效的堡垒”,而重用此类人物的战略也成为了“中央情报局反共政治行动的理论基础”。因此,文章质问说,按照此类战略,“社会主义宪政”不正是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最有效的武器吗?


文章还点名指美国福特基金会从1987年开始资助的全球性比较宪政研究,其主要意图就是推动全球范围的宪政化进程。


而当年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就是以宪政理论为武器,废除苏联宪法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取消了苏共的执政地位,并最终瓦解了苏联。


文章最后总结说,中国的宪政思潮,也是在美国情报机构扶植的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下产生并发展壮大的,还称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当代世界比较宪政史研究”就是一个例子,并说“这不能不让人警醒”。


网友讨论热烈在新浪微博上,不少网友就《人民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纷纷发表评论。


一位署名“镜湖流浪汉”的网友说,“苏联输在了民心而非宪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古不变的道理,人民日报明显歪曲真理”。


而网友“大头球球”则留言道,“不要瞎忽悠人了。要的是法制和民主,现在怎么看不到,就知道骂资本主义,可是人家的日子就是过的比咋们好,你再忽悠也没有用。”


不过,也有一位网友“画坛苯人”赞同文章的观点,“什么宪政,不过是美国式民主自由的翻版,过度的“民主自由只能发生分裂多民族统一大国的目的,当前无疑就是国外势力破坏中国民族团结,遏制中国崛起的大战略而已。”


署名“黑土邦德”的网友则表示,“争论无意义!以呐喊之穿透力,以行动之感召力,唤醒万民!看百姓是倾向民主法制,还是倾向所谓的‘人民民主专政’!”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8月5日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批“宪政”是舆论战武器


8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发表署名“马钟成”的文章《“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再次对“宪政”诉求发起攻击,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宪政”。


作者在文章中声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还是自由主义学者,在一点上有难得共识,即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


今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杨晓青在《红旗文稿》上发表《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提出宪政关键元素属于资本主义而引发非议。


针对杨晓青的论调,有大陆学者提出“社会主义宪政”的理念,并催生了所谓“社宪派”与“普宪派”的论战。


不过,马钟成文章对此并不领情,明确表示,绝大多数主张“社会主义宪政”的学者,其实认同的还是自由主义思潮,只不过要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达到“资本主义宪政”的目的。


作者不仅将“社会主义宪政”称之为“复杂而精妙的理论陷阱”,而且将其归结为舆论战武器,称“站在美国实施信息舆论心理战的角度看,为了渗透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仅仅依靠那些极右翼的文人或‘脱党分子’等共产主义叛徒,宣传赤裸裸的资本主义,恐怕会适得其反。于是,”社会主义宪政“、”民主社会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渗透路径就被开发出来了。”


文章更点名指,中国的宪政思潮是在美国情报机构扶植的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下产生并发展壮大的,例如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当代世界比较宪政史研究”,“这不能不让人警醒”。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8月5日新闻述评:“宪政属资”紧箍咒下的中国“政改”


如同十年前胡温给中国民间带来高企的政改期望值一样,习近平班底会将中国引向何方?也受到各方关注。半年多过去了,中国执政党内部呼吁“政治改革”的呼声仍在,但“宪政属资”的紧箍咒也念的极响,今天8月5日,两家中国官方媒体刊登了两篇不同文章,即显示出中国“政改”话语被“宪政属资”的紧箍咒紧紧缠绑的现状。


首先看中共中央党校刊物《学习时报》今天发表的署名李良栋的文章,题目是:“执政党应该善于领导政治体制改革”。该文指出,中共18大后,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一样将会再被提上日程进行全面部署和具体规划,政改能否顺利成功取决于中共能否善于领导。


文章论述当下中国进行政改的紧迫性说: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区和深水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极强的现实紧迫性」,无论是实现经济转型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建构和谐社会还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对政治体制改革发出了强烈的呼唤」。与此同时,文章也指出:必须看到现阶段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性。尤其市场经济发展以来,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矛盾尖锐,弱势群体期盼改革,既得利益群体阻碍改革,加上经济成长速度下滑,社会情绪浮躁,给政治体制改革带来不少困难和风险。


因此 文章作者认为,中共要善于领导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是要加强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合理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形成切实可行的思路,才能保证政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文章提出政体改革可以分3个阶段的设想。第一阶段是从现在起用3年左右时间,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例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等。 第二阶段是再用约3年时间,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选举、组织、运行、操作程序各方面实现真正民主化。并将政治协商真正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第三阶段是从2020年起到本世纪中叶,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


文章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上而下」启动的,政改能否顺利成功,取决于中共能否善于领导。政治体制改革应处理好几个问题。包括坚持中共领导和允许基层「摸着石头过河」;反对盲目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但对于合理做法可批判吸取。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注意维护社会稳定。


以上是中共中央党校刊物《学习时报》今天发表的署名李良栋文章:“执政党应该善于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该文积极呼吁执政党领导而且善于领导“政改”,但用语小心翼翼,未提“宪政”两字,因为“宪政”属“资”还是属“社”,在当下的中国理论界已是敏感话题。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任以来,大陆学界掀起一波「宪政热」,呼吁尊宪、维宪。但另一派学者则主张「宪政属资论」。中共机关杂志「求是」旗下的半月刊「红旗文稿」


曾经刊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晓青文章认为:宪政元素和理念只属于资本主义,不属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这一观点引发中国民间舆论的激烈反弹。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今天,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再发表一篇「宪政属资论」文章,甚至说「宪政」本质上是美国舆论战的武器。该文的标题即是:“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文章作者为马钟成,身份是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该文作者显然自认为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并理直气壮地认为: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由于“资本主义宪政”论一时难以被中共全党及全民接受,于是各类“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纷纷出现。“当年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就是以宪政理论为武器,废除苏联宪法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取消了苏共的执政地位,并最终瓦解了苏联。强大的苏联曾经一度在 军事上压倒美国,然而从80年代开始,却在”民主社会主义“与”宪政“这两大信息心理战武器的攻击下土崩瓦解。”


该文作者强调:从美国实施资讯舆论心理战的角度来看,这种作法是为了渗透、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有效服务于美国资本的全球化,美国情报机构以民间组织名义开始大规模对外输出特定意识形态,即实现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法学全球化,特别是推动全球宪政进程。中国的宪政思潮,也是在美国情报机构扶植的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下产生并发展壮大的。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从1987 年开始、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全球性比较宪政研究,其主要意图就是推动全球范围的宪政化进程。


同一天发表在中共党校刊物和中共机关报上的以上两篇文章,无疑是中国“政改”话语被“宪政属资”紧箍咒死死缠绑的鲜活写照。


▲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6日报道:中国官媒再刊马钟成文章批“美国宪政”


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周二(6日)在《望海楼》栏目上连续第二天刊登了中国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马钟成的文章,题目是“美国宪政的名不副实”。


而在周一(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在《望海楼》栏目上发表了马钟成的另一篇文章,称“宪政”在本质上是美国颠覆社会主义的一种“舆论战武器”,而前苏联的解体就是因为推行了西方的“宪政”而导致的。


至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周二发表的文章则认为,“美国的宪法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在根本上保障资产阶级垄断生产资料、剥削人民大众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在很多地方谈人民主权、全民自由。”而在实际落实的时候,前者又高于后者。


文章还指出,“美国宪法及法律如何解释、执行,都以美国垄断寡头的意志和利益为转移。”因此指出,“美国的宪政之‘名’,完全不符合宪政之‘实’”。


文章还表示,“美国宪政学者及其中国附庸们所宣扬的那种全面民主、自由并体现天意的‘宪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而“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宪政制度,当然无法与社会主义兼容”。


马钟成撰写的这篇文章还称,“美国宪法必然带有一定的虚伪性。比如不敢明确承认美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比如那些抽象的全民自由、人民主权字眼等等。”并指出,这两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并认为,这也是美国宪政名不副实的重要原因。


文章还表示,“这一点,中国宪法与其完全相反。”但作者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中国宪法与美国宪法的不同之处。


▲德国之声(DW)8月6日报道:官媒再发奇文,将“倒宪”进行到底?


在不久前官媒持续密集倒宪之后,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再刊文,大倒“美国宪政”,评论人士认为, 一系列“倒宪”文章题中之意即为“确保中国不变颜色。”


(德国之声中文网)8月6日,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中刊登了署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马钟成的文章“美国宪政的名不副实”;文章延续不久前官媒齐倒“宪政”风格,指“美国的宪政之'名',完全不符合宪政之'实',这种宪政概念体系是美国迷惑人民大众,维护自身专制统治的神话,也是美国垄断资本寡头及其在华代理人用来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心理战武器” 、“中国宪法与其完全相反,无产阶级治理国家的逻辑和方式与资产阶级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美国宪政的结果,只能给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打开缺口。戈尔巴乔夫搞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因为以西方宪政为蓝图而彻底失败” ;8月5日,马钟成已经在该栏目撰文《“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


盘点近期中国官媒“倒宪”文章,左风扑面而来。5月21日,多家官媒转载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晓青在《红旗文稿》上的文章,指“宪政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5月22日,《环球时报》发文称“宪政与中国《宪法》对立”;5月22日,《解放军报》发表该报副总编孙临平的评论文章称“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5月30日,《党建》杂志发表署名郑志学文章“认清宪政的本质”; 7月19日,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在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文章《人民社会优于公民社会》。文章称“与西方公民社会相比,人民社会更具优越性”;8月1日,新华网发表署名王小石的文章《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文章言辞激烈抨击自由知识分子为“西奴”,指责他们唱衰中国和推崇民主宪政,指俄罗斯民众后悔前苏联解体。


“反对宪政,就是否定人类政治文明”


中国政论人士邓聿文对此评论道:“《人民日报》连续发出马钟成批美国宪政文章,显然是有备而来,只是这种阶级分析的老套手法早就抛到历史垃圾堆里.美国宪法不保护人民利益,只保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我们的宪法倒是保护人民利益——可惜那只是一个抽象的人民,而且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我们的宪法才真正保护权力垄断者的利益。”


另一位中国知名公共知识分子、独立学者赵楚将其微博评论同时发给美国驻华使馆和《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官方账号,他表示:“海外版文章称中国当代的宪政思潮和向往是贵国中央情报局颠覆中国的阴谋产物,这项指控是严重的,对于中国普通人民认知中美关系的现实与未来有重大影响。意图危害中国国家利益是中国人民不能容忍的错误政策。我要求你们对此做出正式说明。”


中国社科学院社会学者于建嵘也发出评论:“反对宪政,就是否定人类政治文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保障民权,限制公权,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反对宪政就是在为滥用公权张目,就是在为贪腐背书,就是在为回归封建专制造舆论,就是企图把中国引向社会动荡。”


“他们的用意是确保中国永远不改变颜色”


每篇“倒宪”文章都几无例外地引来很我学者和网友的批评。中国知名历史学者章立凡和另一位中国学者姚监复,早前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都表示,官媒发表的御用学者密集的违背常识的言论背后,传递出一种危险的信号,有一种“第二次文革”到来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也表明已经上位的红二代领导人,傲慢地关上了真正的改革之门。


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近日撰文《吓人战术的效用和极限》,指王小石文章《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这样一篇信口雌黄之作,能在官媒和中国各大网站上同时亮相,没有高层的命令是不可思议的。他也指这些文章的主旨即为“坚持一党专政,把法定的公民权废掉,使百姓只能逆来顺受,不可能监督官员,不可能要求公平、公正和公开,就可以确保中国永远不改变颜色,永远是特权者和腐败者的乐园。”


鲍彤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也表示,不管这些御用学者的声音是来自上层统一指令,还是他们揣度圣意而为,既然中国《宪法》中规定“言论自由”,官媒允许“倒宪”和质疑“美国宪政”声音出台的同时,是否可以让那些“支持宪政”者发声?“这是他们的想法和愿望,他们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8月6日报道:中国网友、学者热议人民日报批评“宪政”


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星期一发表文章反对宪政,引来不少中国网友批评,有人说「不要瞎忽悠人了」,中国知名商人任志强张贴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反宪政的荒唐逻辑」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周一刊登文章称:「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相容。」 中央社消息,这篇文章立刻引起中国网友议论,许多人表达反对。


自称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智囊团」的中国网友「挺习反腐」表示,「反对宪政,就是否定人类政治文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保障民权,限制公权,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他强调,「反对宪政就是在支持滥用公权,就是在为贪腐背书,就是在为回归封建专制造舆论,就是企图把中国引向社会动荡。」


在微博相当活跃的中国知名地产商任志强在微博上虽没有明指是要谈哪件事,但却以「他们没想过做正确的事」一语,搭配张贴刊登在金融时报中文网的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反宪政的荒唐逻辑」文章,表达意见。


这篇文章强调,不能只把中国过去100年试过的宪政改革经历作为一个完整的样本来下结论,应把全球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过的宪政改革都放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样本,看总体上宪政改革是否真的都导致政权或国家灭亡。


陈志武指出,世界现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得到的结论肯定不是「宪政改革导致灭亡」,因为「我们熟悉的现代发达国家中,没有哪个不是宪政法治国家,都是宪政法治使它们进入了长久持续的稳定繁荣,让这些国家以加入现代富有且良好秩序的国家行列」。


▲美国之音(VOA)8月7日报道:忠诚马主义?马钟成连发三箭批美宪政


华盛顿 — 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三天刊登马钟成文章,抨击美国的宪政制度。如同中国各大媒体上星期登出的王小石文章,这批“左派”文章引起很大反响和争议。因天安门事件遭整肃的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说,王小石文章具有欺骗性和恐吓性,可以吓倒“主要领导同志”,但骗不了吓不倒中国公民。


*王小石马钟成,批美宪政赞中国国情*


连续三天,(8月5.6.7号),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马钟成文章,抨击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宪政制度。人民日报(海外版)介绍说:马钟成是中国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而几天前,新华网首登王小石(中国若动荡 只能比前苏联更惨)文时只是说“作者:王小石”。


*三“箭”射公知*


马钟成星期三文章题目是:在中国搞所谓宪政只能是缘木求鱼;星期二题目是:美国宪政无法与社会主义兼容;星期一题目是:“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他头一篇(宪政是舆论战),主要是说,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他星期二发表的文章更直接谈到了美国宪政。他说,美国宪政无法和社会主义兼容。这意思是说,美国宪政再好,也是你们美国的,和我们中国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他的三篇文章主要是说:你们是你们的,我们是我们的,咱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我们用你们的制度,更惨,更糟。


马钟成的文章,用词比王小石文雅,少了网上随便骂人现象,多了点理性思辨。但总的来看,其文章立意、文风和深刻度,并无高出数十年前张春桥和姚文元等文革写手之水平。


*鲍彤:王小石文章吓唬谁*


一如既往和不出所料,王小石和马钟成等人的文章,遭到了民主自由派们的强烈抨击。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在自由亚洲电台撰文说:王文出台是个大动作。“有人说,这篇文章的支持者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这话我信。”鲍彤说,一篇信口雌黄之作,能够在四条巨型喉舌和四个大网站同时亮相,没有最高层的命令是不可思议的。


鲍彤说:王小石文章提出两个判断:判断一,苏联解体“惨”,中国若动荡,“只会更惨”,判断二,中国的社会动荡,是被宪政模式“造谣”、“煽动”、“痛骂”所“引起”的,大概不可能和这个宇宙真理无关。


*蔡霞:宪政无关主义*


中央党校教授蔡霞最近(7月10日)在清华大学讲话说:“现在称之为”宪政“名词的东西,跟主义没有一点关系。”曾同自由派教授夏业良有过“激辩”的蔡霞教授,被夏业良教授认为是体制派。由体制派转为自由派的蔡霞说:“为什么现在一谈宪政就要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这类词语去讲?除了学术探讨的渊源以外,目前中国社会谈这个问题,主要是僵化保守的概念思维没有变,什么都是概念化、口号化,抽象地从概念上空洞地谈这些东西,所以陷入争论,而且拿这些 争论阻挡现实中民主政治的发展,我们必须抛弃这种思维。”


蔡霞还说:“为什么说宪政无关乎主义?宪政的最根本含义是什么?是保障人权。怎么能够做到保障人权?必须要有法治,以法治来保障人权。”


*陈志武:反宪政之荒唐逻辑*


与此同时,耶鲁大学、清华大学教授陈志武在共识网发表文章说:最近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包括一些领导在某些场合也说,“不能搞宪政改革,因为你看晚清推动宪政,结果灭亡了;袁世凯推动宪政改革,结果也灭亡了;国民党推动宪政改革,最后被共产党打败了”。表面听起来这好象蛮有道理,每次一折腾、一搞宪政就会灭亡,但是实际上,从方法论角度讲,这种逻辑很有问题。“


陈志武说,不能只把中国过去100年试过的宪政改革经历作为一个完整的样本来下结论,“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经历差不多只算一个观察点”。他说,严格说,应该把全球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过的宪政改革都放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样本,看人类不同社会进行宪政改革后的整体经历是什么样子,看总体上宪政改革是否真的都导致政权或国家灭亡。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说,世界今天有200多个国家,那200来个国家在过去二百、三百年经历的宪政改革,结果是什么样的。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大样本看,我们能够得到的结论肯定不是“宪政改革导致灭亡”。他说:“我们熟悉的现代发达国家中,没有哪个不是宪政法制国家,都是宪政法治使它们进入了长久持续的稳定繁荣,让它们才得以加入现代富有且良序的国家行列。”


近两个多月来,中国当局组织了一批学者,发表文章,抨击西方宪政,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如杨晓青、郑志学、汪亭友、胡鞍钢、刘小枫、曹锦清,再加上最近的王小石和马钟成。有网友说,这些“学者”的目的,就是在理论上建立一种气势,压倒在网路上声音比较大的一些意见领袖的声音,从而让中央领导相信,坚持马列主义毛思想的民众,还是相当多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7日报道:中国网民热议“马钟成三批宪政”


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三天刊登马钟成文章,抨击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宪政制度,引起网民热议。


周三刊登的马钟成文章题为“在中国搞所谓宪政只能是缘木求鱼”。此前两天,他分别又发表过““美国宪政的名不副实”和“‘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两篇文章。


第三篇文章表示,当下中国社会盛行的“宪政”概念体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心理战武器。该文指责“‘社会主义宪政’理论曲解中国宪法,将‘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条款’看做是最紧要、最核心的内容,......但在资本主义雇佣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每时每刻都在被垄断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侵犯”。


文章指责中国目前的宪政“主张,其实质就是要按照美国宪法来修改中国宪法,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打着‘民主’的旗号恢复资产阶级专政”。


文章说:“事实上,中国宪法认为,只有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只有保障劳动阶级的阶级利益,才有每个个体的利益。”


这三篇文章的末尾,都无一例外地标明“作者为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的头衔。


马钟成的文章和他的背景均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一些网民转发表示支持马钟成的文章,但很多网民表示反对。


“财产和阶级”


网民“聂绍通”表示,应该比较一下马钟成的文章和毛泽东1940年批判独裁和“顽固分子”写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网民“作家崔成浩”:马钟成说,中国是无产阶级治理的国家!请教马先生,波希赖是无产阶级?刘志军是无产阶级?一个有三百多套房产的人是无产阶级,那什么才是资产阶级呢?照这样的标准,普通百姓怕是工作一万年也成不了无产阶级!如此颠倒黑白,马先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一些网民认为“马钟成”是笔名,意为“忠诚于马克思”,并就此发表看法。


很多网民转载帖子说:看财产,忠不忠就清楚了,全是人民日报几十年来评论的翻版拼凑,毫无新意!


“姓资姓社”


网民薛侃说:几天来,马钟成连续发文批评宪政,读后有疑:一、满篇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是又要搞阶级斗争了吗?二、当下中国谁是无产阶级,谁是资产阶级?按照官媒说法,"微博上主要是一些低收入、低学历的人",而两会上却坐满了大腹便便的千万亿万富翁,以及被喊了18年都不敢公布财产的官员!三、你代表那个阶级?


一些网民转发“吴稼祥”的评论: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署名望海楼的反宪文章,再次挑起姓社姓资争论,这是91年姓社姓资争论的继续,不过那次争论的是市场经济,这次是宪政。其目的是阻止政改,把中国逼上权贵资本主义,其目的,一是让经改失败,二是维持所谓隔 代禅 让,让国家停止进步,等待他们上台。


网民“猫眼看人”说: “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 百度搜索结果显示,仅显示一个问题“现任的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是谁?该院是军队的学院吗?”回答则是“现任院长是空军大校戴旭,不是军队的院校,是属于国家智库类型的学院……”。


▲自由亚洲电台(RFA)8月8日报道:法学家程干远:中国出现反宪政逆流,法律界人士应该站出来说话


中国目前正出现反宪政的逆流。旅居美国的中国著名法学家程干远认为,这表明一些人正在推动国家走向法西斯化。他呼吁中国法学界人士都站出来说话,指出在反宪政的逆流面前不表示态度,就没有资格做法律人。


程干远近日接受记者采访,谈到中国目前出现的反宪政逆流时认为:中国如今进入了一个反宪政的时代,这比江泽民、胡锦涛时代更为倒退。他指出:“一些人正推动中国走向法西斯化。江泽民、胡锦涛只提出要修改宪法、把什么‘三个代表’之类塞进宪法的序言里面去,现在把宪法打成资本主义的了,干脆不要宪法了。”


程干远原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授。他是中国行政法学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中国行政法学会副会长。


已经退休,目前旅居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程干远,一直非常关心中国的宪政建设,他对中国出现的反宪政逆流表示关切,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形势有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共党内的权贵反宪政、反民主表现出空前的疯狂。他说:“他们希望中国不仅不要改革,而且要回到毛泽东的年代去,用毛泽东的办法继续统治人民。这是反动势力的反弹,这预示着大变革前夕中国政治的动荡。总的来讲,走宪政民主的道路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情况下平稳过渡,但这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这不是以人的善良愿望为转移的。”


反宪政的逆流出现在今年5月,中共刊物《红旗文稿》刊登文章,称“宪政的关键因素属于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6月份又发表文章,称“‘中国梦’高于‘宪政梦’”。近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刊登署名“马钟成”攻击宪政理念的文章,将反宪政的逆流推向高潮。


程干远表示:“中国的法学界应该大力投身这场争论,捍卫宪政民主的理念。凡是法学界的人士都应该站出来说话,就像西北政法学院有一位副教授,他说如果我们是一个法学者,我们对这种反宪政的行为,对这种反宪政的理论,不表示态度,我们就没有资格做一个法律人,就没有资格在中国从事法律教学和法学工作,就完全没有法律人的良知。他讲的这些话非常震撼人心,相信很多法学工作者会投入这场争论,会出来说话的。”


程干远表示:掀起反宪政逆流的人,在赤裸裸的表演,已经没有了欺骗性,其结果可能跟他们的愿望相反,他说:“可以激起人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中国的宪政问题没有经过大争论,人民就对很多问题搞不清楚。这也是对人民进行的反面教育,这也是坏事变好事。”


▲美国之音(VOA)8月9日报道:人民日报求和稳,宪政优劣不争论


华盛顿 — 连日来,中国主要媒体都发表“学者”文章,批判西方特别是美式宪政,引起反对声浪。星期五,人民日报再度发表学者文章,强调“制度自信”。环球时报周四也发表社评说,认识中国,永远挺难。


*郑志国:“功归资本主义,过因社会主义”是错的*


人民日报8月9日发表广东省委党校郑志国教授文章,题目是:人民日报学习连线:为什么我们有制度自信。中新社转发时改题目为:党报:“功归资本主义,过因社会主义”是错的。中国许多网站转载此文时都用了这一标题。


郑志国是湖北人,现为广东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他在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只有四大段。人民日报发表其文,显然是为最近围绕宪政而展开的讨论和争议定调和降温。


*中国制度西方宪政,谁优谁劣*


至于学者网友争执不下的西方宪政和中国制度谁优谁劣,郑志国开门见山:“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合理、关键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以谋求人民幸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无疑是先进合理的制度。”


郑志国教授显然知道,光是这样下定义,是无法服众的,所以,他马上谈到问题:“当然,尽管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但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使它蕴含的优势和潜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具体制度问题可以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加以解决。”


郑志国还说,这些问题,有些和制度不完善有关,但有些问题“主要是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造成的,不能笼统归咎于制度。”


这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教学与研究”、给硕士生讲授“资本论”的教授说,“一些人常常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为标准来评价我国的相关制度,并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归结到制度上,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发展水平并不高。”郑志国说,如果割断历史,把当代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逐步缩小但依然存在的差距归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幻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会发展的更快更好,“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郑志国谈到的这些观点并不新颖,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所谓“四人帮”时代,好多大批判写手如张春桥和姚文元就都提到过。


*谢韬:德俄更懂马列,华人更懂孔子*


并不是针对郑志国的观点,另外一位“老马列”、已故人民大学副校长、学者谢韬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德国人是不是应该比我们更懂得马克思,俄国人是不是应该比我们更懂列宁,就像我们比外国人更懂得孔夫子一样。为什么德国人扬弃了的马克思主义不适合现实生活的部分,为什么俄国人抛弃了列宁主义,我们要当作神物供奉着?当作旗帜高举着?”


谢韬的话,放在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因后者否定斯大林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交恶时用,也挺适时。


郑志国的文章比王小石的要理性,但相比之下,环球时报周四一篇社评相对要更“温良恭俭让”。一向“左派”观点鲜明而遭到自由派网友抨击的环球时报在标题中说,认识中国永远挺难。


被某些网友称为著名“五毛”的胡锡进领衔的环球时报,一向在重大问题上比较敏感,意识到了“当前舆论场出现的一系列 重大问题。”它说:其根源之一,就是“中国的自我意识没有达到社会共识应有的底线。”“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如何确定中国的现实坐标和历史方位,中国的知识界和与大众莫衷一是。”


*环时:政论之争是知识界和大众之争*


环球时报认为:这场舆论争执双方不是左与右争,而是“知识界”VS“大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争执。社评说,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挺复杂,但作为超大规模的国家,中国出乎意料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评价这个国家的更多视角。


环时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它之前的承载主体苏联已经垮台,但这一制度经过改革却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政治基石,这刺激了全世界围绕国家发展道路的大辩论。”


环时对目前围绕宪政问题展开的大讨论提出“中立客观”观点:“中国国内舆论对国家的认识歧见几乎无处不在,由于中国的多元和多样性,每一种认识都能找到有说服力的现实依据,它们彼此的冲突性构成舆论的基本面,社会的共识陷入短缺。”环球时报认识到,每一种观点,都在“竞争政治影响力,这使得国家改革进程受到干扰。”言外之意是:中央高层面对各种“对中国的自我认识”而犹豫不决,模糊不定,无法决断如何前行。


*环时:无任何观点占“绝对主导地位”*


环时说,现在急需理性认识国家,“一要厘清事实,二要厘清事实与国家政治路线关系。”社评说:“厘清事实并非易事”,无法得出统一答案,但应清楚“任何一种评价的局限性,不应该以一代全,谋求某一种评价的‘绝对主导地位’”。


环时社评说,新中国是从一个落后大国的很低基线开始全面现代化进程的,我们缺物质,缺见识,也缺自信。“从内部自我审视,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难。从外部认识中国,虽有视角之新,但因参杂外国国家利益而不纯正,简单的类比难免是皮相之见。”


*南方日报:改革凝聚共识,共识实现梦想*


南方日报周三发表评论题目是:改革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评论说,改革需要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凝聚共识并非一句简单口号,它包含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这是减少改革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所在。”


改革凝聚共识,容易实现“中国梦”。环球时报说:“认识国家的分歧已然存在,我们很难统一它们,但我们应当努力构建应对这种分歧的方式和规则,从而使得国家能够带着这些分歧往前走,而不是被它们绊倒。”这就是说,做梦,大可同床异梦,但集体梦,还是要继续做下去。


▲自由亚洲电台(RFA)8月9日报道:中共党报再发文强调制度自信 难掩当局舆控不自信


中共机关报发表党校教授的文章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合理,因此必须坚定制度自信。但有评论认为,近期中国官方媒体连续释放诋毁宪政及自我辩解的信号,凸显当局在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现状下,对舆论失控的忧虑。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星期五发表题为《为什么我们有制度自信》的文章,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郑志国。文章认为,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合理,关键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而中国以建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就是先进合理的制度。


文章虽也承认,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有待改革逐步加以解决。但作者并没有阐述制度“不完善”之处及产生的原因,而只用“一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能归咎于现行制度”一笔带过。


文章强调,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国情,因此应该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姚监复就此表示,近期中国官方媒体连续发表赞美现行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文章,却正反映出了当政者不自信的一面:


“现在有文章来为自己的制度、理论辩护,本身说要加强自身自信,那说明现在是不自信了:在黑夜里,喊着说‘不怕鬼!不怕鬼!’说明心里是怕鬼的。另外,制度是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如果说经济制度的话,现在中国执行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列宁全集》里面他说过,‘市场经济加对外贸易’这就是资本主义。”


姚监复指出,以所谓生产资料分配形式划分,中国当前并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按劳分配阶段,包括固定资产总值、劳动力数量及上缴税额等范围统计,中国的三资或私营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已经超过整体经济的50%.姚监复说:


“现在,(中国)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自信’就说明对资本主义制度是自信的。如果说叫‘社会主义’,你社会主义表现在哪呢?原来说计划经济,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如果说公有制,现在私有成分超过百分之五十了;分配也不纯粹是按劳分配,而是按‘资’分配。所以现在,(中国)经济制度没有社会主义成分,只有一点就是共产党领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职中国国务院体改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的旅美学者程晓农也认为,中共机关刊物近期连续强调要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很可能反映了中共高层对当前的社会形势感到焦虑:


“根本点就在于他们发现,现在宣传当中使用的这套意识形态在党员、干部和老百姓当中越来越没有市场,急需要为它的意识形态寻找基础,所以在反复地讲。现在,中国现存的意识形态和现存制度其实本身存在根本性矛盾。如果按照中国现状来讲,中国既然在经济方面实行了私有化,试图通过经济制度的改变来维护政治制度,那么这时候实际与马克思这套正统的意识形态已经开始针锋相对了。”


程晓农认为,邓小平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期,之所以提出“不争论”的观点,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挽救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衰败。邓小平的“不争论”,不但回避了中国经济改革是姓社、姓资等理论上的争议,也为中共推迟政治体制改革找到了借口。


程晓农指出,从目前习近平的做法来看,似乎他并没有领会到邓小平的初衷:


“邓小平之所以提出了‘不争论’,就是因为他知道不能争论。习近平选择了‘要争论’,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很有勇气,但实际上这个‘要争论’只是把邓小平当时试图回避的那些矛盾又重新翻出来了。但是他的说法比邓小平的就要差一些,邓小平强调不争论他是把毛的那套制度扔在一边、不谈了,习近平现在的说法是‘前三十年不许用来否定后三十年,后三十年不许用来否定前三十年’。但他不想一想,这前三十年正好是他现在,强调‘党的领导’的基础。”


在北京的姚监复则认为,中国官方媒体近期释放出的一连串保守意识形态信号,与习近平、李克强接班后的政治路线有关:


“我想这就是中办‘九号文件’对当前意识形态提出的七个方面,认为西化、分化、敌对势力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反对民主宪政。司法独立、多党制这些都反对,那还有什么自由?还有什么民主?普世价值都不承认的话,这样的制度有什么值得维护的?所以我想,这说明自己不自信,总怕自己一党永久执政的合法性被人质疑。”


姚监复表示,中共新领导人习近平接班后,官方高调反对宪政并坚持高压维稳的社会控制政策,凸显当局在社会矛盾高发的现状下,更担心失去对舆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