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和激活一个沉默的社会群体:"右派"


 


-- 读丁抒主编的《五十年后重评\"反右\":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pixel

发生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和它的领袖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动的第 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群众性大型政治运动。它有着一个极有意义的开端,但不幸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大迫害的悲剧告终。它在中国当代史上,尤 其在研究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

说它有着一个极有意义的开端, 是因为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国际上苏联开始\"反斯大林化\"和匈牙利、波兰发生人民起义事件的鼓励下,利用了中共提倡的\"双百方针\"和 \"整风运动\",勇敢地发出了要求政治改革和自由民主的呐喊。就对执政的中共的批评而论,其涉及的范围之广,深度之大,都是当代中国思想史上所仅见的。除了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着名知识分子对中共一党专政的\"党天下\"提出了有理有据的批评,要求中共实践它执政前的民主承诺外,青年学生更是热血沸腾,群情激昂,抨 击时弊不遗余力。学生们的言论不受党派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约束,广泛涉及前辈们尚未问津或不敢直道的领域,例如民主政体、学术自由、新闻自由等等 — 这些,便是后来被毛泽东和中共冠之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言论\"的实质所在。今天我们重读这些文章和言论,常常惊叹于它们的系统性和前卫性--在我看 来,它们在整体上远远超越了这35年以来中共改革开放的全部政策和理论。

众 所周知,1957年中国知识分子的\"鸣放\"以中共对他们的大迫害的悲剧告终。1957年的\"反右运动\"不仅在精神和肉体上摧残了作为社会良心的中国知识分 子群体,消灭了他们的批评声音,更给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数十万的\"右派\"分子从此成为一个沉默的社会群体, 再也没有过50年前的轰轰烈烈的集体参政风光。

2007年,\"反右\"50周年的祭日改变了这一切。

几乎沉默了50年的右派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竟然被神奇地唤醒和激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不容忽视的一支特殊的维权群体。他们以耄耄之年之身,向中共执政 者发出了无数次的彻底平反和索赔的要求。他们甚至冲破警察的阻拦。率先在北京开了反右50周年的讨论会。他们的回忆、上告、请愿乃至索赔,至今在海内外方 兴未艾。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许良英、邵燕祥、方励之、陈奉孝等等和一批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学者--叶永烈、戴晴、郭罗基、吴国光、钱理群等一起,组织和参 加在美国的两个大型的学术讨论会。丁抒教授主编的这本百万字的专着,就是这一社会群体被激活和唤醒,成为中国社会维权力量的重要的前锋的明证。

当然,研究和探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还有着它其他的当代意义和迫切性。从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1957年对政治民主和学术自由的呐喊,到1989年天 安门广场上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乃至今天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和推动的公民维权运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个值得我们 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民主的当代研究课题。如果任何人有兴趣对这些问题稍作探讨,我都认为丁抒教授的书是一本必读的教材。

(原载《争鸣》杂志2008年2月号)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唤醒和激活一个沉默的社会群体:"右派"


 


-- 读丁抒主编的《五十年后重评\"反右\":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pixel

发生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和它的领袖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动的第 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群众性大型政治运动。它有着一个极有意义的开端,但不幸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大迫害的悲剧告终。它在中国当代史上,尤 其在研究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

说它有着一个极有意义的开端, 是因为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国际上苏联开始\"反斯大林化\"和匈牙利、波兰发生人民起义事件的鼓励下,利用了中共提倡的\"双百方针\"和 \"整风运动\",勇敢地发出了要求政治改革和自由民主的呐喊。就对执政的中共的批评而论,其涉及的范围之广,深度之大,都是当代中国思想史上所仅见的。除了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着名知识分子对中共一党专政的\"党天下\"提出了有理有据的批评,要求中共实践它执政前的民主承诺外,青年学生更是热血沸腾,群情激昂,抨 击时弊不遗余力。学生们的言论不受党派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约束,广泛涉及前辈们尚未问津或不敢直道的领域,例如民主政体、学术自由、新闻自由等等 — 这些,便是后来被毛泽东和中共冠之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言论\"的实质所在。今天我们重读这些文章和言论,常常惊叹于它们的系统性和前卫性--在我看 来,它们在整体上远远超越了这35年以来中共改革开放的全部政策和理论。

众 所周知,1957年中国知识分子的\"鸣放\"以中共对他们的大迫害的悲剧告终。1957年的\"反右运动\"不仅在精神和肉体上摧残了作为社会良心的中国知识分 子群体,消灭了他们的批评声音,更给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数十万的\"右派\"分子从此成为一个沉默的社会群体, 再也没有过50年前的轰轰烈烈的集体参政风光。

2007年,\"反右\"50周年的祭日改变了这一切。

几乎沉默了50年的右派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竟然被神奇地唤醒和激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不容忽视的一支特殊的维权群体。他们以耄耄之年之身,向中共执政 者发出了无数次的彻底平反和索赔的要求。他们甚至冲破警察的阻拦。率先在北京开了反右50周年的讨论会。他们的回忆、上告、请愿乃至索赔,至今在海内外方 兴未艾。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许良英、邵燕祥、方励之、陈奉孝等等和一批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学者--叶永烈、戴晴、郭罗基、吴国光、钱理群等一起,组织和参 加在美国的两个大型的学术讨论会。丁抒教授主编的这本百万字的专着,就是这一社会群体被激活和唤醒,成为中国社会维权力量的重要的前锋的明证。

当然,研究和探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还有着它其他的当代意义和迫切性。从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1957年对政治民主和学术自由的呐喊,到1989年天 安门广场上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乃至今天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和推动的公民维权运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个值得我们 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民主的当代研究课题。如果任何人有兴趣对这些问题稍作探讨,我都认为丁抒教授的书是一本必读的教材。

(原载《争鸣》杂志2008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