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汇报》认为,随着工资成本变化和技术发展,许多外企已经或正在考虑将生产线转移到更靠近销售市场的地方。此外,该报还对《时代周刊》助手被捕一事发表了短评。
(德国之声中文网)目前,在日本销售的洗衣机和空调中,50%到60%在"世界工厂"中国生产。本周,日本佳能公司宣布,将在两年内把产品本土制造的比例从目前的40%提高到50%。此前,松下和夏普也表示要把海外生产线转移到日本国内。这一系列消息引起了德国《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记者的注意。在周六(1月10日)刊登的"生产回归工业国家"(Die Produktion kehrt in die Industrieländer zurück)文章中,作者分析称,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国内,其中部分原因之一是日元近来大幅贬值,造成海外生产成本升高,但中国的劳动成本在过去几年内不断提升也是一个因素。
"在生产线问题上动脑筋的不仅仅是日本企业。全球都在重新提出生产地点的问题。几年前,将劳动力密集型生产转移到以中国为主的低工资国家还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但现在情况已经出现变化。"
在中国生产的诸多问题
文章作者随后列举了多家德国中小型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的糟糕经历。有些企业得到的产品质量不过关,最终只能放弃在中国生产的念头。也有企业报告称,中国的合作厂商虚报工作人数,而且经常发生资金和材料不翼而飞的事情。
"当玩具制造商拉文斯博格(Ravensburger)发现,有时候在拼图玩具的几千块组件中会少了一个,或者尺寸不对时,他们决定再次将生产移回德国。拉文斯博格公司表示,'我们用更好的技术来弥补高工资所造成的劣势'。此外,经过多年的工资迅速增长后,中国已经不再是最划算的生产国家。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生产成本优势已经减少到不足5%。"
文章作者表示,整体而言,国际企业开始倾向于将生产线尽量靠近销售市场所在地。这样也能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德国利快公司(Leifheit)曾有一款窗户清洗机在欧洲销路特别好,但因为生产地点在中国,运输路途遥远,因此无法快速提高供货量,满足市场要求。
"此外还有一个科技方面的依据。随着网络化(工业4.0)和3D打印机的日益普及,工资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将会下降。纯粹的工资成本优势将会失去其重要性。今后不用从中国为一个坏掉的机器订购零配件,然后环游半个世界进行运输,而是根据制造商提供的图纸,依靠3D打印技术在世界任何地方进行生产。"
"善于谅解"的施密特无能为力
除了关注世界生产布局问题之外,《法兰克福汇报》同一天也对德国《时代周刊》记者遭到中国公安审问,其助手被逮捕的事件发表了短评。
"有时候,当'自己人'出事的时候要做出评价,总是比 '只有'其他人出事的时候要难。因此,如果赫尔穆特·施密特现在对中国人权状况公开发表一下意见的话,会很富有启示意义。许多年来,这位《时代周刊》的发行人在这一议题上除非不表态,否则总是报以充分谅解的态度。通过这一方式,他在北京的自由镇压者面前享有很高的声望。或者并非如此?施密特显然无法对《时代周刊》记者的中国女助手以及这位记者本人提供帮助。这位中国女士依然在押,那位(德国)记者也已经离开中国。也许事实正是,在中国只有那些也会提出批评的人才会享有声誉,当然批评的时候要保持礼貌,但同时也要是坚定的批评。自从习近平掌握党政大权之后,镇压强度猛增。这并不能体现一个据说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政府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