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经验主义,一种是先验主义。正确的选择应当是经验主义的方法。马克思的选择是先验主义的方法。他的学术人生走的是一条先验主义的学术道路。先验主义的学术成果,其科学性、正确性,或者说它的价值,要通过以后的实践的检验才得以判定。按照波普尔的意见,先验主义的学术成果,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所以不能进入科学的殿堂。
马克思的学说,不是对历史经验的理论概括,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的预测以及对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因而是一种先验主义的学术成果,具有先验、主观和空想的特点。
(一)
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马克思的预测是,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论证这一预测,马克思积三十几年之心血著述《资本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一理论要证明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无产阶级起而推翻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原来,资本家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可是却全被资本家占有了。因此,资本主义的积累,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而另一极则是工人群体贫困的积累。这就是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理论。遗憾的是,这些理论是马克思将自己封闭于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在与世隔离的情况下,按照他的主观需要杜撰出来的,他所索取的资料大都是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工人和资本家的情况(《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内中所采用的资料至少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恩格斯在1892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二版序言中说,“在英国,现在在很多方面都已成为过去。”)可就在他撰写《资本论》的年代,欧美国家工人的劳动时间缩短了,劳动条件有了改善,工人的工资也有所增加,劳资之间的矛盾因此趋向缓和。除了1848年至1850年遍及西欧的革命运动,在此之后,马克思再也没有盼来普遍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所谓“绝对贫困化”的理论不过是他主观的逻辑推理,在现实生活中子虚乌有。
至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论也是违背常识的虚构之说。因为工人的劳动仅仅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诸要素之一。工业化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劳动力外,还需要土地与资本的投入,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经营的管理等。难道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对价值的创造毫无贡献吗?显然,缺少其中任何一项生产要素,生产就无法进行,哪里还谈得上剩余价值的创造呢!那么,任何一项生产要素从利润——剩余价值中获取相应的一部分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马克思也承认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但为了顾及《资本论》的既成理论体系,只能将之搁置一边了。所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连同他的“绝对贫困化”理论,都是脱离时代的产物。
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是十分武断的。《共产党宣言》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马克思的理由是,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再容纳现存的生产力的发展了,资本的外壳就要炸破了。可是,以后一百多年的事实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原有的框架下——私有制 + 市场经济,加之国家的适度干预,经过实践的不断调节,恰恰是适应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直到今天,资本主义最早崛起的一些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公认是世界的先进国家。倒是苏联、中国等国家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之后,经济发展从此一蹶不振,长期陷于困境。将公有制付诸于实践,立即异化为官僚经济、特权经济,而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不过是长官的命令经济(毛泽东统治时期为其典型);加之公有制经济抽掉了内在动力,经济效益难以摆脱萎靡状态,整个国家也因此长期处于贫困的境地。“贫穷”竟成了专制社会主义国家一道令人沮丧的风景线。只是推行了改革之后,开放了私有经济,引进了市场经济,也可以说,学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才解脱了经济困境。毛泽东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此言实践已加以修正:“只有资本主义能够救中国”。
有人认为,实行公有制后出现的问题,那是因为公有化在中国“搞早了”,生产力还未发展到消灭私有制的程度。那么,生产力要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才可以消灭私有制?在马克思看来,十九世纪中期就应当消灭私有制了,可是160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依然巍然不动,充满生机,这应作何解释?私有制虽然也遭之谴责,也有弊病,但存在毕竟几千年了;而公有制在国家强力下加以推行,不过只有几十年就奄奄一息、难以为继;两相比较,到底何者符合人性?何者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呢?
再说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不但是先验的,独断的,而且与西方社会的民主走向背道而驰。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是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对这个专政概念的内涵,尤其是如何加以实施,由于缺乏经验(他虽然十分重视只有72天的巴黎公社的经验),没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问题首先在于“一个阶级”的专政。凭什么——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应当由你这个阶级来专政呢?《共产党宣言》是以以下的一句话收尾的:“无产者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凭什么——革命成功后整个世界就是你无产阶级的了?这不是专制独裁吗!这不是霸权主义吗!列宁为此辩解:无产阶级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难道多数人就可以对少数人实行专政?再说,这类所谓“多数人专政”不过是以“多数”的名义,行的是少数共产极权主义分子的寡头专政。
那么,一个阶级如何专政?这是列宁所面对的问题。列宁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无产阶级专政不能由包括整个这个阶级的组织来实现”,只能由它的“先锋队”——共产党,“才能实现这种专政”(《列宁选集》第4卷,第404页)。这明确告诉人们,所谓“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一党专政”。这是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列宁还说,“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选集》第4卷,第197页)这样,“无产阶级专政”又从“党专政”演绎为“领袖专政”了。这是列宁为共产极权国家所铺设的共产独裁体制。
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对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表述的法西斯化。他说:“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列宁选集》第3卷,第623页)这就是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无法无天的暴力。这不就是流氓无产者性质的政权吗!
毛泽东是忠实地执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上述“创造性”论述的典范,其影响直至当下。
对不起,我们离开了马克思。因为马克思播下的种子,只有到了列宁、毛泽东那里才有了收获。
我们不得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生长中的一种异质文化,它同西方社会启蒙时代以来兴起的自由民主主义的主流文化大相径庭。
现代宪政主义或自由民主主义起源于契约说、人民主权说。人们为在正常秩序下生活,使每个人的安全和财产免受他人的侵犯,于是大家将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转让给一些人,便组成了政府。政府的职责是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这样政府中又产生了相应的立法、行政与司法机构。后来,人们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凝固为宪法,这是人类的一个伟大的创造。这个宪法是统帅其他一切法律的母法,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从总统到平民,概莫例外。宪法的本质是公民的权利宣言和规范政府权力的总章程。可见,宪政精神是:公民在上,政府在下,公民是目的,政府是手段。
马克思的思想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的理论中,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治,一概扫荡,无立锥之地;代之以暴力、专政、剥夺、消灭、决裂之类的概念。马克思不是要消灭阶级压迫吗,结果他的理论制造了更暴戾残酷的超级压迫——新权贵特权阶级对无权者的压迫。马克思不是要消灭阶级剥削吗,结果他的理论制造了不择手段的超级剥夺——新权贵特权阶级对国民财富及平民大众的掠夺与剥夺。它是冲破人道主义底线的压迫、掠夺与剥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文明断层,是一场共产主义的浩劫。如此严重的后果马克思本人是不曾会料想到的。
苏共统治垮台十年之后,苏共中央书记久加诺夫提出了“三垄断”的概念。他认为,苏共垮台的原因在于建立了“三垄断”制度——权力垄断,利益垄断,思想垄断。
我们发现,马克思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就提出了“三垄断”的思想雏型。他说:“这种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过渡阶段。”(《马恩选集》第1卷,第479页)
这里所指的“不断革命”,就是不断地进行阶级斗争,不断地行使暴力,不断地进行社会改造,不断地批判、剥夺、消灭、决裂……这里所指的“阶级专政”,就是实行“权力垄断”、专制独裁。这里所指的消灭由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是消灭私有制,剥夺私人财产,实行“利益垄断”。这里所指的“改变一切观念”,就是实行“思想垄断”,强制推行思想国有化。
(未完待续)
马克思的学说,不是对历史经验的理论概括,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的预测以及对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因而是一种先验主义的学术成果,具有先验、主观和空想的特点。
(一)
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马克思的预测是,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论证这一预测,马克思积三十几年之心血著述《资本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一理论要证明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无产阶级起而推翻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原来,资本家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可是却全被资本家占有了。因此,资本主义的积累,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而另一极则是工人群体贫困的积累。这就是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理论。遗憾的是,这些理论是马克思将自己封闭于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在与世隔离的情况下,按照他的主观需要杜撰出来的,他所索取的资料大都是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工人和资本家的情况(《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内中所采用的资料至少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恩格斯在1892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二版序言中说,“在英国,现在在很多方面都已成为过去。”)可就在他撰写《资本论》的年代,欧美国家工人的劳动时间缩短了,劳动条件有了改善,工人的工资也有所增加,劳资之间的矛盾因此趋向缓和。除了1848年至1850年遍及西欧的革命运动,在此之后,马克思再也没有盼来普遍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所谓“绝对贫困化”的理论不过是他主观的逻辑推理,在现实生活中子虚乌有。
至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论也是违背常识的虚构之说。因为工人的劳动仅仅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诸要素之一。工业化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劳动力外,还需要土地与资本的投入,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经营的管理等。难道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对价值的创造毫无贡献吗?显然,缺少其中任何一项生产要素,生产就无法进行,哪里还谈得上剩余价值的创造呢!那么,任何一项生产要素从利润——剩余价值中获取相应的一部分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马克思也承认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但为了顾及《资本论》的既成理论体系,只能将之搁置一边了。所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连同他的“绝对贫困化”理论,都是脱离时代的产物。
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是十分武断的。《共产党宣言》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马克思的理由是,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再容纳现存的生产力的发展了,资本的外壳就要炸破了。可是,以后一百多年的事实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原有的框架下——私有制 + 市场经济,加之国家的适度干预,经过实践的不断调节,恰恰是适应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直到今天,资本主义最早崛起的一些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公认是世界的先进国家。倒是苏联、中国等国家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之后,经济发展从此一蹶不振,长期陷于困境。将公有制付诸于实践,立即异化为官僚经济、特权经济,而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不过是长官的命令经济(毛泽东统治时期为其典型);加之公有制经济抽掉了内在动力,经济效益难以摆脱萎靡状态,整个国家也因此长期处于贫困的境地。“贫穷”竟成了专制社会主义国家一道令人沮丧的风景线。只是推行了改革之后,开放了私有经济,引进了市场经济,也可以说,学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才解脱了经济困境。毛泽东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此言实践已加以修正:“只有资本主义能够救中国”。
有人认为,实行公有制后出现的问题,那是因为公有化在中国“搞早了”,生产力还未发展到消灭私有制的程度。那么,生产力要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才可以消灭私有制?在马克思看来,十九世纪中期就应当消灭私有制了,可是160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依然巍然不动,充满生机,这应作何解释?私有制虽然也遭之谴责,也有弊病,但存在毕竟几千年了;而公有制在国家强力下加以推行,不过只有几十年就奄奄一息、难以为继;两相比较,到底何者符合人性?何者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呢?
再说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不但是先验的,独断的,而且与西方社会的民主走向背道而驰。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是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对这个专政概念的内涵,尤其是如何加以实施,由于缺乏经验(他虽然十分重视只有72天的巴黎公社的经验),没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问题首先在于“一个阶级”的专政。凭什么——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应当由你这个阶级来专政呢?《共产党宣言》是以以下的一句话收尾的:“无产者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凭什么——革命成功后整个世界就是你无产阶级的了?这不是专制独裁吗!这不是霸权主义吗!列宁为此辩解:无产阶级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难道多数人就可以对少数人实行专政?再说,这类所谓“多数人专政”不过是以“多数”的名义,行的是少数共产极权主义分子的寡头专政。
那么,一个阶级如何专政?这是列宁所面对的问题。列宁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无产阶级专政不能由包括整个这个阶级的组织来实现”,只能由它的“先锋队”——共产党,“才能实现这种专政”(《列宁选集》第4卷,第404页)。这明确告诉人们,所谓“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一党专政”。这是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列宁还说,“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选集》第4卷,第197页)这样,“无产阶级专政”又从“党专政”演绎为“领袖专政”了。这是列宁为共产极权国家所铺设的共产独裁体制。
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对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表述的法西斯化。他说:“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列宁选集》第3卷,第623页)这就是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无法无天的暴力。这不就是流氓无产者性质的政权吗!
毛泽东是忠实地执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上述“创造性”论述的典范,其影响直至当下。
对不起,我们离开了马克思。因为马克思播下的种子,只有到了列宁、毛泽东那里才有了收获。
我们不得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生长中的一种异质文化,它同西方社会启蒙时代以来兴起的自由民主主义的主流文化大相径庭。
现代宪政主义或自由民主主义起源于契约说、人民主权说。人们为在正常秩序下生活,使每个人的安全和财产免受他人的侵犯,于是大家将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转让给一些人,便组成了政府。政府的职责是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这样政府中又产生了相应的立法、行政与司法机构。后来,人们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凝固为宪法,这是人类的一个伟大的创造。这个宪法是统帅其他一切法律的母法,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从总统到平民,概莫例外。宪法的本质是公民的权利宣言和规范政府权力的总章程。可见,宪政精神是:公民在上,政府在下,公民是目的,政府是手段。
马克思的思想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的理论中,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治,一概扫荡,无立锥之地;代之以暴力、专政、剥夺、消灭、决裂之类的概念。马克思不是要消灭阶级压迫吗,结果他的理论制造了更暴戾残酷的超级压迫——新权贵特权阶级对无权者的压迫。马克思不是要消灭阶级剥削吗,结果他的理论制造了不择手段的超级剥夺——新权贵特权阶级对国民财富及平民大众的掠夺与剥夺。它是冲破人道主义底线的压迫、掠夺与剥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文明断层,是一场共产主义的浩劫。如此严重的后果马克思本人是不曾会料想到的。
苏共统治垮台十年之后,苏共中央书记久加诺夫提出了“三垄断”的概念。他认为,苏共垮台的原因在于建立了“三垄断”制度——权力垄断,利益垄断,思想垄断。
我们发现,马克思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就提出了“三垄断”的思想雏型。他说:“这种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过渡阶段。”(《马恩选集》第1卷,第479页)
这里所指的“不断革命”,就是不断地进行阶级斗争,不断地行使暴力,不断地进行社会改造,不断地批判、剥夺、消灭、决裂……这里所指的“阶级专政”,就是实行“权力垄断”、专制独裁。这里所指的消灭由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是消灭私有制,剥夺私人财产,实行“利益垄断”。这里所指的“改变一切观念”,就是实行“思想垄断”,强制推行思想国有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