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资兴无:我看毛片之“妄议中央”

笔者喜欢看反映晚清民国的历史片,主要是希望对从小就接受的虚无主义历史教育,比如一部满清民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而若无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中国人民至今依旧会在黑暗(雾霾?)中摸索的说辞,通过掌握更多的历史细节(因为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好在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也为了摆脱政治课,党史课给人们留下的刻板枯燥印象,毛片的的编剧显然都希望给自己的作品加点猛料,使党史更加有血有肉,以便在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娱乐片市场上也能谋得一席之地。而所谓猛料无非就是能够尽量贴近历史真实,让那些被党文化神话了的历史人物走下神坛,重新变回也食人间烟火的一介凡人罢了。比如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东山再起后,新官上任,自然急于表现自己,于是想通过打一次胜仗来提升红军低落的士气,并以此证明自己不负众望。结果一渡赤水就大败而归,使原本就已经十分低落的士气变得更加低落,甚至怨声载道,连毛主席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过于轻敌了。毛主席过于轻敌?这不是和他一贯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并且一再强调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教导大相径庭吗?更有甚者,《长征组歌》里“四渡赤水显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呀来”早就把毛主席吹捧成战无不胜的军事家了,现在却突然爆出毛主席因为过于自负而打败仗的猛料,对于像笔者这样的毛粉,情何以堪?但是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不堪,只要不是为尊者讳而美化历史,编造谎言,即便是我等毛粉也只好接受现实了。

就毛片制作而言,关于毛泽东如何成长为伟大领袖的电视剧作,只有浩如烟海的抗日神剧可以与之媲美。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继续批量生产已经表现过无数次的毛委员而不让人感到腻歪吗?笔者就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最近观看了新毛片《寻路》和《领袖》。其实只需顾名,就可思意。《寻路》讲的是毛委员如何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成功的,亦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而《领袖》讲的则是毛委员怎样经受种种排挤和打压,最后依旧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当仁不让,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这也许是中宣部和影视局的审查官们一厢情愿的设想。但是让编剧挖掘出来并企图和盘托出的历史细节,却与设定主题经常事与愿违,及至起着颠覆作用。

笔者在看毛片时发现尤其不能联系现实,亦即讨论其现实意义。否则,中宣部就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比如以往多部毛片中,制片人原想让观众在心目中确立毛委员及之后的毛主席是怎样为了下层百姓献身革命,无私奉献的。一联系现实,坏了。原来毛主席领导的革命并没给现实的中国社会带来任何变革,有权有势有钱者照样高高在上,鱼肉人民,而人民中却不允许再出现一个领导人民闹革命的毛委员了。再比如新毛片中虽然不再提毛委员革命的初衷,只是想当然地假定毛委员及共产党的革命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一联系到当前不许“妄议中央”的敕令,就不得不让人对《寻路》和《领袖》做出新的解读:革命成功的不二法门就是“妄议中央”。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若无“妄议中央”的罪名在先,笔者是万万不会从这个角度去解读毛片的。然而一如此解读,笔者竟有了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对呀,毛委员就是通过“妄议中央”才成为毛主席的。换言之,没有“妄议中央”,就没有毛主席,因而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尽管这种胜利对中国人来说是福是祸,先不去追究。

所有毛片喋喋不休,如数家珍,企图表现的主题都是,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借助共产国际这一尚方宝剑,曾经一度把持着中共的领导权。他们唯莫斯科的马首是瞻,随着斯大林的指挥棒起舞,僵硬地把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心城市发动起义(政变)的模式强加在没有现代工业基础(按照毛主席的解读)的中国头上,愣是要只能在山沟沟里才能幸存的少量红军和游击队倾巢而出去攻打大城市,以期获得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进而将革命扩展至全中国。幸亏有毛委员这一异数,头脑冷静地分析出中共需要扎根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通过扩红发展农民武装,逐步建立和扩大自己的根据地,直至国民党占统治地位的城市陷入中共占统治地位的广大农村的层层包围之中,从而不战或少战而屈人之兵(如后来的围困长春,将城里人饿毙那样)。由此可见,莫斯科派与井冈山派之间的斗争在当时的确是两条路线,两种策略,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斗争,尽管毛委员在肃托和肃反问题上也可以毫不犹豫地与莫斯科派同流合污,直至助纣为虐。然而直至中共的七大才正式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内的一统天下。在此之前,毛委员不过是个远离文化中心,躲在山沟沟里,既无全局观念,也讲不出多少马列大道理的山大王。然而这个不受文化人待见,满口湘潭土音,打仗只凭《三国演义》和从王佐,袁文才那里总结出来的十六字诀的乡巴佬却不乏对只会画地图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派嗤之以鼻,并执意妄议连续六届中央委员会的勇气,宁可被撤职反省,也拒绝与中央保持一致,直到他自己成为中央的化身和象征之后。这与自始至终坚持党性,宁愿忍辱负重也不妄议中央或挑战其权威(无非就是些腰缠卢布,吃过合列波,喝过咖啡,满口布尔什维克rhetoric的留俄海归,如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和博古(良耶夫)等,抑或上海滩上的小瘪三,如顾顺章,向忠发等 )的周恩来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而,他的这种“妄议中央”的革命精神即便在他成为说一不二,一言九鼎的党主席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表现之一就是着了魔似的追问手下的军头们,“中央要是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为此,他不惜分裂中央,将中央人为地分成资产阶级司令部和无产阶级司令部,而自己只任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红司令,以便指挥红卫兵和造反派的千军万马把以刘邓习薄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打得落花流水。

由此看来,毛委员才是“妄议中央”的始作俑者。如果真要认真执行不许妄议中央的敕令,就必须朔本清源,先把毛主席批倒批臭再说。

讽刺的是,追随毛主席的历史脚步亦步亦趋,并不惜邯郸学步的某人,除了更热衷于集权之外,其实并未深得主席的真传,否则为何如此惧怕人家“妄议中央”呢?抑或只允许自己妄议上届中央,但却不允许别人妄议以自己为首的现届中央?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灭资兴无:我看毛片之“妄议中央”

笔者喜欢看反映晚清民国的历史片,主要是希望对从小就接受的虚无主义历史教育,比如一部满清民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而若无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中国人民至今依旧会在黑暗(雾霾?)中摸索的说辞,通过掌握更多的历史细节(因为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好在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也为了摆脱政治课,党史课给人们留下的刻板枯燥印象,毛片的的编剧显然都希望给自己的作品加点猛料,使党史更加有血有肉,以便在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娱乐片市场上也能谋得一席之地。而所谓猛料无非就是能够尽量贴近历史真实,让那些被党文化神话了的历史人物走下神坛,重新变回也食人间烟火的一介凡人罢了。比如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东山再起后,新官上任,自然急于表现自己,于是想通过打一次胜仗来提升红军低落的士气,并以此证明自己不负众望。结果一渡赤水就大败而归,使原本就已经十分低落的士气变得更加低落,甚至怨声载道,连毛主席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过于轻敌了。毛主席过于轻敌?这不是和他一贯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并且一再强调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教导大相径庭吗?更有甚者,《长征组歌》里“四渡赤水显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呀来”早就把毛主席吹捧成战无不胜的军事家了,现在却突然爆出毛主席因为过于自负而打败仗的猛料,对于像笔者这样的毛粉,情何以堪?但是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不堪,只要不是为尊者讳而美化历史,编造谎言,即便是我等毛粉也只好接受现实了。

就毛片制作而言,关于毛泽东如何成长为伟大领袖的电视剧作,只有浩如烟海的抗日神剧可以与之媲美。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继续批量生产已经表现过无数次的毛委员而不让人感到腻歪吗?笔者就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最近观看了新毛片《寻路》和《领袖》。其实只需顾名,就可思意。《寻路》讲的是毛委员如何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成功的,亦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而《领袖》讲的则是毛委员怎样经受种种排挤和打压,最后依旧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当仁不让,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这也许是中宣部和影视局的审查官们一厢情愿的设想。但是让编剧挖掘出来并企图和盘托出的历史细节,却与设定主题经常事与愿违,及至起着颠覆作用。

笔者在看毛片时发现尤其不能联系现实,亦即讨论其现实意义。否则,中宣部就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比如以往多部毛片中,制片人原想让观众在心目中确立毛委员及之后的毛主席是怎样为了下层百姓献身革命,无私奉献的。一联系现实,坏了。原来毛主席领导的革命并没给现实的中国社会带来任何变革,有权有势有钱者照样高高在上,鱼肉人民,而人民中却不允许再出现一个领导人民闹革命的毛委员了。再比如新毛片中虽然不再提毛委员革命的初衷,只是想当然地假定毛委员及共产党的革命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一联系到当前不许“妄议中央”的敕令,就不得不让人对《寻路》和《领袖》做出新的解读:革命成功的不二法门就是“妄议中央”。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若无“妄议中央”的罪名在先,笔者是万万不会从这个角度去解读毛片的。然而一如此解读,笔者竟有了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对呀,毛委员就是通过“妄议中央”才成为毛主席的。换言之,没有“妄议中央”,就没有毛主席,因而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尽管这种胜利对中国人来说是福是祸,先不去追究。

所有毛片喋喋不休,如数家珍,企图表现的主题都是,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借助共产国际这一尚方宝剑,曾经一度把持着中共的领导权。他们唯莫斯科的马首是瞻,随着斯大林的指挥棒起舞,僵硬地把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心城市发动起义(政变)的模式强加在没有现代工业基础(按照毛主席的解读)的中国头上,愣是要只能在山沟沟里才能幸存的少量红军和游击队倾巢而出去攻打大城市,以期获得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进而将革命扩展至全中国。幸亏有毛委员这一异数,头脑冷静地分析出中共需要扎根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通过扩红发展农民武装,逐步建立和扩大自己的根据地,直至国民党占统治地位的城市陷入中共占统治地位的广大农村的层层包围之中,从而不战或少战而屈人之兵(如后来的围困长春,将城里人饿毙那样)。由此可见,莫斯科派与井冈山派之间的斗争在当时的确是两条路线,两种策略,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斗争,尽管毛委员在肃托和肃反问题上也可以毫不犹豫地与莫斯科派同流合污,直至助纣为虐。然而直至中共的七大才正式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内的一统天下。在此之前,毛委员不过是个远离文化中心,躲在山沟沟里,既无全局观念,也讲不出多少马列大道理的山大王。然而这个不受文化人待见,满口湘潭土音,打仗只凭《三国演义》和从王佐,袁文才那里总结出来的十六字诀的乡巴佬却不乏对只会画地图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派嗤之以鼻,并执意妄议连续六届中央委员会的勇气,宁可被撤职反省,也拒绝与中央保持一致,直到他自己成为中央的化身和象征之后。这与自始至终坚持党性,宁愿忍辱负重也不妄议中央或挑战其权威(无非就是些腰缠卢布,吃过合列波,喝过咖啡,满口布尔什维克rhetoric的留俄海归,如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和博古(良耶夫)等,抑或上海滩上的小瘪三,如顾顺章,向忠发等 )的周恩来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而,他的这种“妄议中央”的革命精神即便在他成为说一不二,一言九鼎的党主席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表现之一就是着了魔似的追问手下的军头们,“中央要是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为此,他不惜分裂中央,将中央人为地分成资产阶级司令部和无产阶级司令部,而自己只任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红司令,以便指挥红卫兵和造反派的千军万马把以刘邓习薄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打得落花流水。

由此看来,毛委员才是“妄议中央”的始作俑者。如果真要认真执行不许妄议中央的敕令,就必须朔本清源,先把毛主席批倒批臭再说。

讽刺的是,追随毛主席的历史脚步亦步亦趋,并不惜邯郸学步的某人,除了更热衷于集权之外,其实并未深得主席的真传,否则为何如此惧怕人家“妄议中央”呢?抑或只允许自己妄议上届中央,但却不允许别人妄议以自己为首的现届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