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鱼 法律学者

 


诺贝尔奖多年来都被包装成为最高国际荣誉,能否获奖成为了提升民族自豪感的胡萝卜。

 

今年9月,瑞典学院(即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常任秘书莎拉丹纽尔接受内地传媒专访时,大谈他们的候选人名单丝毫不保守。

 

当丹纽尔1013走出瑞典学院大门,在全球媒体哢哢的闪光灯前宣布:「瑞典学院决定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时,全球媒体都被震惊了。

 

拥有悠久历史的诺贝尔奖一直以来就颇受关注。尤其在充满着历史屈辱感的大陆地区,诺贝尔奖多年来都被包装成为最高国际荣誉,能否获得这一奖项成为了提升民族自豪感的胡萝卜,多少少年为了获得诺贝尔的奖项作为奋斗目标。不具有大陆居民身份而仅仅是拥有华裔血统的人士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成为黄种大陆人不是劣等民族的象征。

 

有趣的是,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政治任务,当有更大政治任务来临的时候,诺贝尔奖有马上被故意忽视。最近的一次就是刘晓波先生,当他代表的中国政治变革追求民主群体进入国际视野之后,诺贝尔奖差点被国家媒体彻底扼杀。幸好,随后中国大陆得到了一个安慰,大陆作家莫言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令人尴尬的是,在文化知识分子普遍没落的大背景之下,国内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莫言。而在长期的反西方宣传之中,诺贝尔和平奖不会授予中文写作者的宣传深入人心。于是乎,突然间得到的奖项反而显得并不真实了。

 

倒是今年的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舆论异样的爆炸了。在大陆人的眼中,奖项一定是高大上的代名词,有无数神秘力量的加持,在庄严的仪轨下颁布出来,而且一定要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类似诺贝尔奖这样颁发奖项的模式非常适合前现代的极权国家,所有的人群只有一个思维模式,只有一套价值体系,只有一种奖惩措施,黑白分明。至于为什么是黑与白,在于有一个并不透明的最高权力机关决定了一切。每年颁奖的那一刹那,一个完全没有大众参与的奖项被公布出来,引人惊呼。至于为什么这么评奖,基本上没有高度客观的参考标准。而奖项也完全不容任何质疑,反正评了就是评了,绝对没有被回收过。

 

诺贝尔奖的评委们并不是神,在纯主观的文学奖之外,就算是科学奖项,也频频出错。

 

1949年,华尔特赫斯(Walter Rudolf Hess)和安东尼莫尼斯(Antonio Moniz)因「发现了脑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而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他们提出了用脑前额叶切除术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由此美国的神经外科医生每年对数以千计的患者实施了脑前额叶切除手术,而其中一些患者产生了可怕的负效应,许多病人失去方向感或行为能力,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这种治疗方法已于1960年被普遍废弃。

 

这不过是诺贝尔奖的诸多错误的一例。或许有人会辩解,探索的过程中谁也无法保证百分百的准确。不过,既然人并不是神,要想霸占一个神秘而绝对高点的位置,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在诺贝尔不断出现各种争议的奖项之时,各种娱乐选秀节目正在引爆一轮又一轮的热潮。在选秀节目中,评委只是穿插节目的调味品,主要负责制造热点,而大众的参与最终决定选手的命运。

 

面对大众深度参与的活动,专业性并不能与职业评委相比较,如果在什么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仅仅再做一次投票,结果也会大不一样,可谓不存在什么精确性,不过所有的参与者对于结果并没有怨言或者吐槽。

 

在后现代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群自由的流动和组合,不断的随心所欲,在一个更为自由的规则下自由的选择。因为这个选择来自于大众,结果也为所有遵守规则的人群接受。

 

那些抱着历史的功绩,垄断着选择权的产品,还将持续的在这个利益范围内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不过,谁知道未来呢。诺贝尔奖的神话正在逐渐淡去,想赢得大众的认同,就必然还需要大众的授权。极权的荣誉神话,必将淡出,消失在历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