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高登仔」的大律师公会前主席石永泰,连日来评论双学三子案,日前说三子「求仁得仁」,昨日说袁国强有否政治动机「五十五十」「信则有不信则无」,都引起极大回响。石永泰的反应其实代表了法律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态度和认知,这种认知过去没大问题,但面对香港政治环境近年急剧的转变,很值得反思。
触动石永泰神经的,似乎是坊间近日对法庭和法官的一些批评。他昨日在商台节目说,公众只有「炒埋一碟的愤怒」,不应上纲上线至「法治已死」或「政治迫害」。他又认为,法治已死论是自毁长城,「多说几次真的死」。
批评声非以针对法官为主
首先,我不知道石永泰对舆论的印象来自高登、脸书还是甚么?公众对今次判决的争议,至今不见得被威吓、仇恨或人身攻击法官的言论主导。像星期日的游行,有针对袁国强的示威牌,却不见一张有法官头像或名字的标语;台上发言都是批评政治检控,或者为狱中年轻人打气,却听不到任何人骂法官。至今也没有泛民或非建制议员,像民建联葛佩帆那样在议事堂(指占中后「警察拉人、法官放人」)批评法官。声援双学三子或反东北发展社运人士的团体,也没有像早前撑警蓝丝那样,指名道姓骂法官「狗官」甚至散播威吓仇恨言论。
公众批评、议论今次判决,主要集中杨官「情绪化」(石永泰语)的判词段落、判决对「公民抗命」、「暴力」的理解是否公正合理、被告刑期是否过重等等,这些对日后同类案件都有深远影响。石永泰认为不同意判词或判决观点可上诉,在终审法院讨论。这个说法委实奇怪,难道法院以外就不能讨论法官的判决,那大学的法律系要来干吗?
我理解石永泰等法律人的反应,因为香港社会一直对批评法官和法庭很敏感,大家相信司法独立是香港最后防线,对司法机构的质疑,随时可以变成双面刃。所以我们要很警惕、很清晰,法官的水平、操守、判决的法律观点都可以理性讨论,但不应恶意人身攻击或纯粹诛心论。
石永泰过于抽离实际情况
不过,香港法治的死与不死,绝非取决于有没有人喊「法治已死」,而是取决于执法、检控、司法是否秉行公义。我比较悲观,相信没有民主,法治很难守得住,Rule of Law(法治)只会变成rule by law(以法治人)。
石永泰的评论可能是出于维护法治的爱之深,但他太抽离香港的实际情况。种种迹象显示,香港正逐步向着威权社会方向发展,而法院以至法治很难在威权体制独善其身。由习近平公开要求香港三权合作,国务院白皮书把法官列为「治港者」,到人大释法在议员DQ案上如何操弄的示范,我不认为对香港法治的担忧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疑心生暗鬼。
我认同戴耀廷说:「在此时此刻,法官们若只是安稳地躲在法律及法院的坚固围墙内,不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提供更多保护,法院之外,很快公民将不能行使得到本应受法治保障的基本权利。到公民都噤了声,那时法院才发现他们以为是很稳固的法律堡垒,其实已是无险可守,根本是不堪威权政府的一击,要后悔就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