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学文:自由的火焰不会熄灭

 

(参与2018425讯)今天下午起来看到北大本科生岳昕同学的公开信在刷屏,大多链接被和谐了,打开一个还能看的看后,愤怒得从沙发上跳起来了!早知道北大已经堕落,可没想到会如此堕落!竟然如此打压一个在校生,仅仅因为他行驶了一下公民权利,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参与提交了一份关于对沈阳性侵案的《信息公开申请表》,他本人遭到院方不断约谈施压,直到母亲被逼得“嚎啕大哭”、“自扇耳光”、“下跪请求”!北大居然如此绑架家属打压学生的基本权利,沦落到赤裸裸的维稳治校,已经到了毫无人性、底线全无的境地。

 

提及北大,人们多多少少会有一份特别的情愫和希望。那毕竟是中国最著名的最高学府,是践行过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地方,是鲁迅笔下“北大是常为新的”的地方,是胡适激扬文字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也是1949年后诞生了林昭、胡石根的地方。这些年,虽然北大的丑闻经常传出,但也有一些了不起的北大人还在民间为人称道。在有识之士的观感中,它和那个专门盛产领导人的清华还是有点不一样。然而,今天岳昕同学的公开信让我们看到,在一切大学都沦为党校的语境下,天下乌鸦一般黑,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巨婴国里没有净土,北大堕落的曲线,不遑多让得让人瞠目结舌。

 

记忆中,我曾去过北大两次。第一次是青年时代的朝圣,失望而归,第二次是想去听讲座,愤怒而回,两次去北大,都没有愉悦的体验。尤其是第二次,去了之后发誓再也不进北大的门。第一次是2003年左右,我二十岁出头,考研结束,陪同浙大一个哲学系的博士朋友去北大游学,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终于辗转到了北大。那是我第一次去北方,也是第一次去北大,那是沙尘暴肆虐下的初春的京城,在北大朋友的陪伴下,我们游览了三角地,那里已经被各种花花绿绿的广告覆盖得没有任何“角”了,我们也去了未名湖,湖小而喧闹,全无书中的那种宁静和迷人。我还在北大研究生宿舍住了一晚,所见所闻都是留学读博的各种考试消息,那时候的北大,已经完全功利化了,不是青年学子理想中的求学之地了。那次北大之行,我千里迢迢满怀希望而去,结果失望而归。

 

第二次去北大,是时隔六年后的2009年的秋天,我当时刚到京城工作,在《人民日报》下属的一个杂志做记者。一个周末,我从东城赶去北大听讲座,在准备进北大西门的时候,被门卫拦住了,门卫要求我出示身份证登记,我很诧异,问为什么要查身份证,门卫很粗暴的说是规定,我说:大学难道不应该是开放的吗?我以前来北大都是直接进出的,印象中连门卫都没有,更别说要查身份证了。门卫一脸不耐烦,坚持要查证件,可我没带,我只得拿出我的工作证件,谁知道门卫一看到我工作证上的“人民日报”四个字,顿时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连证件都没有打开,冷漠的脸瞬间笑容可掬,毕恭毕敬的把证件还给我,请我进去。

 

我跨进校园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有感到在喉舌媒体从业给我的优越感,相反感到很受侮辱,北大一个普通门卫居然如此势利,我实在没想到。我在北大校园越想越不是滋味,闷闷的逛了几分钟后,顿时没有听讲座的心情了,很快就又从另一个门出去了。

 

自那以后,我在京城工作的五六年里,我再也没有去过北大,即使偶尔路过北大,也没有动过走进校门的念头。那个门卫的变脸艺术,让北大在我心中彻底坍塌了。

 

在后来的人生中,我认识了一些师友,他们身上,还存留着有北大人的血性和风骨。如中文系毕业的现在满头白发还在狱中的胡石根长老,哲学系毕业的八九一代的苦行僧李海,法学院博士毕业的周世锋律师,经济系毕业的独立导演朱日坤等人,北大虽然不可避免的沦落了,但还有北大人在延续着那不死的自由火焰。

 

在当下权力笼罩一切的语境下,北大当然不可能是世外桃源般的学术圣地,相反,由于它历史上的光环和曾经的异质因子,它会成为被严防死守的重灾区,变本加厉的维稳治校成为笼罩在师生头上的紧箍咒,今天上演的对岳昕同学的打压便是最新的一幕剧情。

 

但我相信:尽管紧箍咒会越来越紧,但自由的火焰不可能完全熄灭,会有新的青年不断接棒,续写蔡元培先生开创的自由精神。今天的岳昕,有可能是明天的蔡元培!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黎学文:自由的火焰不会熄灭

 

(参与2018425讯)今天下午起来看到北大本科生岳昕同学的公开信在刷屏,大多链接被和谐了,打开一个还能看的看后,愤怒得从沙发上跳起来了!早知道北大已经堕落,可没想到会如此堕落!竟然如此打压一个在校生,仅仅因为他行驶了一下公民权利,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参与提交了一份关于对沈阳性侵案的《信息公开申请表》,他本人遭到院方不断约谈施压,直到母亲被逼得“嚎啕大哭”、“自扇耳光”、“下跪请求”!北大居然如此绑架家属打压学生的基本权利,沦落到赤裸裸的维稳治校,已经到了毫无人性、底线全无的境地。

 

提及北大,人们多多少少会有一份特别的情愫和希望。那毕竟是中国最著名的最高学府,是践行过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地方,是鲁迅笔下“北大是常为新的”的地方,是胡适激扬文字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也是1949年后诞生了林昭、胡石根的地方。这些年,虽然北大的丑闻经常传出,但也有一些了不起的北大人还在民间为人称道。在有识之士的观感中,它和那个专门盛产领导人的清华还是有点不一样。然而,今天岳昕同学的公开信让我们看到,在一切大学都沦为党校的语境下,天下乌鸦一般黑,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巨婴国里没有净土,北大堕落的曲线,不遑多让得让人瞠目结舌。

 

记忆中,我曾去过北大两次。第一次是青年时代的朝圣,失望而归,第二次是想去听讲座,愤怒而回,两次去北大,都没有愉悦的体验。尤其是第二次,去了之后发誓再也不进北大的门。第一次是2003年左右,我二十岁出头,考研结束,陪同浙大一个哲学系的博士朋友去北大游学,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终于辗转到了北大。那是我第一次去北方,也是第一次去北大,那是沙尘暴肆虐下的初春的京城,在北大朋友的陪伴下,我们游览了三角地,那里已经被各种花花绿绿的广告覆盖得没有任何“角”了,我们也去了未名湖,湖小而喧闹,全无书中的那种宁静和迷人。我还在北大研究生宿舍住了一晚,所见所闻都是留学读博的各种考试消息,那时候的北大,已经完全功利化了,不是青年学子理想中的求学之地了。那次北大之行,我千里迢迢满怀希望而去,结果失望而归。

 

第二次去北大,是时隔六年后的2009年的秋天,我当时刚到京城工作,在《人民日报》下属的一个杂志做记者。一个周末,我从东城赶去北大听讲座,在准备进北大西门的时候,被门卫拦住了,门卫要求我出示身份证登记,我很诧异,问为什么要查身份证,门卫很粗暴的说是规定,我说:大学难道不应该是开放的吗?我以前来北大都是直接进出的,印象中连门卫都没有,更别说要查身份证了。门卫一脸不耐烦,坚持要查证件,可我没带,我只得拿出我的工作证件,谁知道门卫一看到我工作证上的“人民日报”四个字,顿时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连证件都没有打开,冷漠的脸瞬间笑容可掬,毕恭毕敬的把证件还给我,请我进去。

 

我跨进校园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有感到在喉舌媒体从业给我的优越感,相反感到很受侮辱,北大一个普通门卫居然如此势利,我实在没想到。我在北大校园越想越不是滋味,闷闷的逛了几分钟后,顿时没有听讲座的心情了,很快就又从另一个门出去了。

 

自那以后,我在京城工作的五六年里,我再也没有去过北大,即使偶尔路过北大,也没有动过走进校门的念头。那个门卫的变脸艺术,让北大在我心中彻底坍塌了。

 

在后来的人生中,我认识了一些师友,他们身上,还存留着有北大人的血性和风骨。如中文系毕业的现在满头白发还在狱中的胡石根长老,哲学系毕业的八九一代的苦行僧李海,法学院博士毕业的周世锋律师,经济系毕业的独立导演朱日坤等人,北大虽然不可避免的沦落了,但还有北大人在延续着那不死的自由火焰。

 

在当下权力笼罩一切的语境下,北大当然不可能是世外桃源般的学术圣地,相反,由于它历史上的光环和曾经的异质因子,它会成为被严防死守的重灾区,变本加厉的维稳治校成为笼罩在师生头上的紧箍咒,今天上演的对岳昕同学的打压便是最新的一幕剧情。

 

但我相信:尽管紧箍咒会越来越紧,但自由的火焰不可能完全熄灭,会有新的青年不断接棒,续写蔡元培先生开创的自由精神。今天的岳昕,有可能是明天的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