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星期天(5月20日)开始竭力美化中国在刚刚结束的美中贸易谈判中作出的重大让步。刚刚从美国谈判回国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特使刘鹤将大量增加购买美国产品称之为“加强贸易合作”,是满足中国“人民的需要”。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星期天报道说,刘鹤在前一天接受媒体采访时把他的这次美国之行形容为“一次积极、务实、富有建设性和成果的访问”。新华社没有说明刘鹤接受了哪家媒体采访。刘鹤还称两国已经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
这意味着,中国将不会像曾经威胁地那样,对美国的大豆征收25%的关税。
仅几个星期前还曾誓言要“用打抗美援朝的意志打对美贸易战”的官方的环球时报星期天忽然转而对美国相当同情,称“2017年我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758亿美元”,“失衡度如此高的双边贸易确实难以持续”。该报的这篇评论文章甚至也不否认“有些人认为这意味着‘美国赢了’”,说“中美经贸磋商中心议题肯定是商量中方如何扩大从美国的进口,因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是美国贸易逆差太大了”。
另一家重要官媒“中国日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将中国增加进口美国产品说成是“其实还有助于国内竞争市场的形成”。
不平等条约?
对于中国高层来说,这场美中贸易交锋绝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涉及政权合法性的政治问题。
就在前一天环球时报发文称“中方代表团不可能带一个‘不平等条约’回国,中国社会不会接受那样的‘成果’”。
“不平等条约”这一说法在中国近代政治中极为敏感,令人联想起19世纪以来中国所说的与外国列强签署的各种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