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意识到对话者中有维吾尔人,“新疆”二字的出口或落笔就会踌躇。这虽然是中国现实领土六分之一面积的名称,被生活在那儿的两千多万人民时刻挂在嘴上。但是我忘不了一次参加关于族群问题的研讨会,维吾尔代表的第一句话便是宣布如果有人使用“新疆”二字,他便拒绝对话。
一旦进入某种场合,“新疆”就从一个地名变成包含很多难题和对抗的历史。什么是“新疆”?——字面的解释是“新的疆土”。但是对维吾尔人,那片土地怎么会是他们“新的疆土”,明明是他们的家园,是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呀!只有对占领者才是“新的疆土”。维吾尔人不愿意听到这个地名,那是帝国扩张的宣示,是殖民者的炫耀,同时是当地民族屈辱与不幸的见证。
即使对中国,“新疆”也是个尴尬的地名。既然各种场合都宣称那里自古属于中国,为什么又会叫做“新的疆土”?御用学者绞尽脑汁,把“新疆”解释成左宗棠所说“故土新归”,却是牵强,那明明应该叫“故疆”才对,怎么可能叫“新疆”呢?何况早在左宗棠前一百年,那片土地就已经被清王朝叫做“新疆”了。
不过最终还是不能不用“新疆”,这不光是正视现实的不得已,其实也能让双方各得所需——维吾尔人能以此证明他们的土地是被中国所占,中国也能以此宣示疆土的归属。
仅地名就如此纠葛与对立,足以说明新疆问题的复杂,而新疆问题的真实信息几乎都被封闭在官方黑箱内,中国官方近年对新疆研究投入很大。众多官方研究者能得到数据,了解机密,见的人广,所到地方多,唯一却无法打开维吾尔人的心扉。
信息不是真理,甚至不一定是真相。没人能比统治者得到更多信息,却不能说统治者了解了事物真相。历史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殖民地过了一辈子的殖民者,又何尝懂得那里的人民?
对此,仅听到海外维吾尔人的声音也是不够的。他们可以讲新疆境内没人敢讲的话,但是并不完整。角色的对立使他们的话语与中国官方泾渭分明、黑白相反,展现的往往是政治姿态和组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