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四川民间风俗。北方谓之赶集;贵州、云南称为赶街;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人叫"赶虚(赶圩)”;约起源于人类以货易货的时候,到了清代就非常盛行了。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三章:“但凡赶场日子,再不济事的乡镇,红锅饭铺,都要开张。” 图:1941年成都龙泉驿赶场
可是,中共建制后,由于实行“公有制”,连赶场也受到限制。尤其是从1953年开始,政府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政策,简称统购统销。有观点认为在这种政策下,中国农村和农民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被政府剥削,最终“一贫如洗”,所以,在所谓“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的时期,赶场就形同虚设。
俗话说:“共产党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说的是中共的变化比计划快,早上说了,不到中午就会变。比如,1961年大饥荒时,四川就“开放”黑市,鼓励人们去赶场摆地摊,自谋出路。可是,没两年搞买卖的罪名就是“投机倒把”,要是砍竹子遇到节疤,照样要弹进罐罐。后来,还建立“市管会”,专门欺压民众。
我是成都市小摊贩的见证人。我的大叔蔡紫和(1910~1993)手工丝织工人。民国时期因手臂断裂,从此开始赶场摆地摊,卖百货、耗子药、桐油石灰、鱼钩鱼线、灯草,应有尽有。是五十年代成都市少量有证的小摊贩之一,担任过当时的东城区,小摊贩纳税组组长。死于车祸。所以,我深知地摊人的艰辛。
大叔居住在成都小淖坝巷,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内。进门就是床,此外就是一个蜂窝煤炉。由于穷,五十多岁尚未成婚。大饥荒时,街坊出于好心,给他介绍了一位饿的半死的17岁农村姑娘。大叔给姑娘买两只鸡、一个乌龟炖汤。吃了两次,水肿病消失了。跟了大叔一年半,被人拐卖到河南,文革中,大叔还被追查。
由于没有退休金,大叔过了八十岁,还推鸡公车上街边摆摊,不幸被自行车撞到,骑车人逃跑,造成大叔昏迷后死亡。可见,大陆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完全没有保障。摆地摊就是劳动者逼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中共转移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
四川乡镇赶场不是天天有,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各乡场的逢场天不同。
赶场使农村经济活跃,是自由贸易的好方式。但城市的街边夜市,就是失业人员的一种出路。并不像官方的牛皮吹翻天,“地摊经济”反而吹成时髦,丧事当成喜事办。
我对赶场的记忆是56年唸初中时开始的。那时,几乎每周母亲都要我去一次牛市口赶场,用背篼背回一些副食品,由于只能步行,来回十里路很辛苦。
当今中国社会,民众刚吃过几天饱饭,却到处都是官员的瞎折腾。不仅折腾自己,还折腾到全世界。折腾来,折腾去,那就任谁都有一天会被吞没进去。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有这样的民不聊生的强国梦吗?
2020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