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质疑中国社会应怎样检视自己

 


国家质检总局7月11日发出公告明确表示:牙膏生产企业不得使用二甘醇作为原料。这一公告的背景是:在美国政府警告消费者避免使用中国生产的牙膏之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召回数百万管中国制造的牙膏。中国牙膏出口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更为严峻的是,最近接连出现的宠物食品、问题水产品、含铅油漆等一系列产品安全问题,已经在海外市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西方媒体迅速构建了“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议题,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怀疑已经不再具体到牙膏或是某一项、某一类产品,“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已经不再简单地意味着廉价,现在更包含着危险、有毒、质量不过关的暗示。如果不能有效地扭转局面,短期内中国企业将面临产品滞销的困境,长期看“中国制造”可能会成为劣质品的代名词而难以翻身。

国家质检总局前天发出的公告,当然是危机公关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牙膏生产企业不得使用二甘醇作为原料,这条禁令并非针对出口产品,而是出口与内销一视同仁。但同时,质检总局又再次重申他们那个备受批评的结论: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的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质检总局未建议在售含二甘醇牙膏下架,消费者也可以放心使用。这个细节几近反讽,既然认定二甘醇是安全的,为什么又要禁用?如果为了打消国外消费者的疑虑,何不单纯针对出口产品实行禁令?

其实中国官方并不避讳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的质量差异。7月10日,质检总局表示,中国出口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9%,略高于美国出口中国食品的合格率。与之形成对照的是,7月3日,质检总局公布国家监督抽查结果,2007年上半年,供应国内消费的产品有19.1%不合格。但是,这个勉强超过80%的合格率,已经被认为“质量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内销产品的质量由此可见。而出口与内销之间的质量差异,也不难比较出来。

官方全面提高牙膏生产的质量标准,并非出于国内消费者的压力——因为这样的压力并不存在,牙膏事件闹了这么久,没见国内消费者有什么成规模的抗议。国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现状已经习以为常,不懂生气也不会制造压力,国内消费者也缺少民间组织和参政通道去传递压力。官方对出口内销产品一视同仁,仍然是为了让国外消费者放心——因为国外的媒体已经在关注中国国内沉积已久的产品质量问题了。这话听起来有点伤自尊,但其实在前述的相当严重的危机面前,国家质检总局如此作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回味的是,国外消费者(至少是国外舆论)为何要关心中国国内消费品的质量?他们当然不是要拯救中国消费者于水火。总结国外媒体近来的言论,其中逻辑非常简单,大概就是他们因为中国国内市场的质量问题,而对中国的质量监察系统不信任、对中国的企业信用没信心,从而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没信心。这是信用社会的逻辑,和美国人当年试图弹劾克林顿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因为私生活而说谎,你就有可能在公共事件上说谎;中国国内消费品一塌糊涂,出口产品怎么可能有质量保证呢?他们这套逻辑甚至是罔顾具体事实的,因为他们现在正在试图否定这个国家的信用:否定了主体,就不必顾及这个主体的具体作为了。

不管国外舆论的这种倾向是否包含了恶意、包含了偏见和预设、包含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阴暗动机,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们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面对的问题,一个我们自己早该面对的问题:我们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是否还需要改进?我们的许多企业为何始终没有信用意识?我们的社会为何能够长期包容、理解甚至鼓励那些弄虚作假?对于我们身在其中的这个人群、这个社会,它的问题我们似乎都清楚,但又没有人愿意提起,愿意面对,反正世界一直在变化,似乎总还有希望,似乎一个更好的明天自己就会到来。现在,一管质量安全的牙膏也要靠外国人质疑的眼光才能获得,中国社会是严厉地面对自己的时候了。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面对国际质疑中国社会应怎样检视自己

 


国家质检总局7月11日发出公告明确表示:牙膏生产企业不得使用二甘醇作为原料。这一公告的背景是:在美国政府警告消费者避免使用中国生产的牙膏之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召回数百万管中国制造的牙膏。中国牙膏出口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更为严峻的是,最近接连出现的宠物食品、问题水产品、含铅油漆等一系列产品安全问题,已经在海外市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西方媒体迅速构建了“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议题,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怀疑已经不再具体到牙膏或是某一项、某一类产品,“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已经不再简单地意味着廉价,现在更包含着危险、有毒、质量不过关的暗示。如果不能有效地扭转局面,短期内中国企业将面临产品滞销的困境,长期看“中国制造”可能会成为劣质品的代名词而难以翻身。

国家质检总局前天发出的公告,当然是危机公关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牙膏生产企业不得使用二甘醇作为原料,这条禁令并非针对出口产品,而是出口与内销一视同仁。但同时,质检总局又再次重申他们那个备受批评的结论: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的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质检总局未建议在售含二甘醇牙膏下架,消费者也可以放心使用。这个细节几近反讽,既然认定二甘醇是安全的,为什么又要禁用?如果为了打消国外消费者的疑虑,何不单纯针对出口产品实行禁令?

其实中国官方并不避讳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的质量差异。7月10日,质检总局表示,中国出口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9%,略高于美国出口中国食品的合格率。与之形成对照的是,7月3日,质检总局公布国家监督抽查结果,2007年上半年,供应国内消费的产品有19.1%不合格。但是,这个勉强超过80%的合格率,已经被认为“质量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内销产品的质量由此可见。而出口与内销之间的质量差异,也不难比较出来。

官方全面提高牙膏生产的质量标准,并非出于国内消费者的压力——因为这样的压力并不存在,牙膏事件闹了这么久,没见国内消费者有什么成规模的抗议。国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现状已经习以为常,不懂生气也不会制造压力,国内消费者也缺少民间组织和参政通道去传递压力。官方对出口内销产品一视同仁,仍然是为了让国外消费者放心——因为国外的媒体已经在关注中国国内沉积已久的产品质量问题了。这话听起来有点伤自尊,但其实在前述的相当严重的危机面前,国家质检总局如此作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回味的是,国外消费者(至少是国外舆论)为何要关心中国国内消费品的质量?他们当然不是要拯救中国消费者于水火。总结国外媒体近来的言论,其中逻辑非常简单,大概就是他们因为中国国内市场的质量问题,而对中国的质量监察系统不信任、对中国的企业信用没信心,从而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没信心。这是信用社会的逻辑,和美国人当年试图弹劾克林顿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因为私生活而说谎,你就有可能在公共事件上说谎;中国国内消费品一塌糊涂,出口产品怎么可能有质量保证呢?他们这套逻辑甚至是罔顾具体事实的,因为他们现在正在试图否定这个国家的信用:否定了主体,就不必顾及这个主体的具体作为了。

不管国外舆论的这种倾向是否包含了恶意、包含了偏见和预设、包含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阴暗动机,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们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面对的问题,一个我们自己早该面对的问题:我们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是否还需要改进?我们的许多企业为何始终没有信用意识?我们的社会为何能够长期包容、理解甚至鼓励那些弄虚作假?对于我们身在其中的这个人群、这个社会,它的问题我们似乎都清楚,但又没有人愿意提起,愿意面对,反正世界一直在变化,似乎总还有希望,似乎一个更好的明天自己就会到来。现在,一管质量安全的牙膏也要靠外国人质疑的眼光才能获得,中国社会是严厉地面对自己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