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余东海
为什么而读书?
有文章说周氏曾在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就读,魏老校长上课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给了他很多回答: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周氏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校长说:有志者当效周生!
东海曰:这些回答中,为明理而读书最为正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为错误,远不如为做官、为吃饭、为挣钱而读书。为做官、为吃饭、为挣钱而读书未免庸俗,难得真诚。
闻古之学者为己,不闻古之学者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学习而能明理,自能自立自达,进而立人达人;仁者爱人自能爱国,自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之情怀,自会致力于中华文明建设。这是不能倒过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目标仿佛高大上,其实毫无内驱力。童子而伪,不可教也。
2020-12-21
关于颜回答客三则
或问:“同学当官的当官,发财的发财。老师家里有专门的管家,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却眼睁睁看着一个最出色的学生饥寒交迫而死,我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
答:颜回家贫早死,但并非饥寒交迫而死。颜回的清贫是破落贵族的清贫。颜氏家族鲁国贵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虽居于陋巷,仍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卿大夫头衔,有郭外田五十亩,郭内田十亩。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一生大多时间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归鲁后拒绝入仕,一边襄助孔子整理典籍,一边讲学,后来形成了“颜氏之儒”学派。两种工作都有一定的收入。
或问:“孔子论仁,常因病立方,即以问者的缺陷指仁。颜渊究竟有何缺陷,使得孔子对他一再强调要克己复礼。”答:孔子论仁常因病立方,但不一定。其答颜回问仁,就并非针对颜渊缺陷而言。孔子对颜回期望最高,所答极内圣外王之全。关此,东海《论语点睛》说:
“克己是道德修养,复礼是政治实践;克己是独善其身,复礼是兼善天下。克己是为了成己之性,成就自己的仁德,复礼是为了成人之性,曲成万物,仁及国家天下。克己是复礼的内在基础,复礼是克己的外王实践。克己可以为复礼提供道德力量,复礼的努力可以让克己更加到位。克己复礼一体同仁,而克己是更加根本性的,是外王的基础,仁道的根本。复礼有待于一定的外在条件,克己则无所倚,一切全靠自己。所以孔子接着强调为仁由己。注意,礼虽属于外王范畴,也是内圣追求的重要条目和辅助工具,具有约束自己的功能,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所以接下去孔子告颜渊以“四勿”之克己功夫。”
有自由派朋友说:“敢于与老师争论才是好学生。颜回不敢与老师争论,一是畏惧,不敢争论,二是无学,不能争论。”令人忍俊不禁。老师德大道高,文通理达,学生心悦诚服,何必一定要争论呢。孔子说颜回于吾言无所不悦,不违如愚,颜回对孔子亦步亦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另外,与老师观点有异,固然不妨异议和争论,但学生重心在学,不以敢争为贵。孔颜思想高度默契,师生同文同德同心,何必争论?
2020-12-29
不要诬蔑中国人
渔人视角公众号《稍有点人性,就不会拿武汉与纽约作对比》说:
“人性最恶毒的莫过于对于别人的苦难,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这是中国人的劣根之一。几千年来,中国人活得很苦,能让人开心的事不多,但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国人发明了一种方法,那就是虽然我活得猪狗不如,一旦发现别人的不幸,很快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兴奋与愉悦”云云。
幸灾乐祸确实是一种恶性,但这条劣根形成的时间不到百年。只能说,幸灾乐祸是马邦人的劣根之一。把它说为“中国人的劣根之一”,是对中国人的诬蔑。
中国人的标准是儒家,幸灾乐祸的态度,有违五常和四心,是儒家之大忌。儒家不仅不允许幸君子友人之灾,也不能够乐小人敌人之祸。先秦王道时代,即使战争,都不能够在敌国发生灾祸的时候发动。
《司马法》提出了王道政治的战争禁忌:“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不能在农时发起,不能在疫病流行时进行,不能强加给有国丧的国家,不能在敌国有凶灾时发动,不能在夏秋两季兴兵。(详见东海《仁本主义战争观》)
2021-1-3
人心所向和人心向马
人心所向,必有相应的结果。人心向恶,必有恶果;人心向善,必有善果;人心向正,必有正果。人心所向,必有相应的道路。
暴秦的成功也是人心所向的结果。战国时期,人心不明善恶,人心普遍恶化,向恶助恶者众,社会恶业深重,暴秦的成功就是历史的必然。也可以说,人定胜天,人类的恶习邪欲全面战胜了天理良知,秦制取代礼崩乐坏的周制就是势不可挡的。
人心所向就是历史的趋势和方向。人心向儒,必然通往王道的幸福辉煌;人心向马,必然经历马路的悲惨黑暗。四九以来中国的一切忧患灾难,就是人心向马的结果。
五四之后人心向马,要因有三:反孔反儒导致思想道德反常和正邪善恶颠倒;二、马家民粹主义空前强烈的煽动性和迷惑性;三、两恶相斗,纳粹的败亡凸显了蚂的“正义”。梁炤旭厅友说得好:
“49年前人心向马,既有马主义自身的高度迷惑性,又有纳粹希特勒的间接成就。譬如一善两恶,三人杂斗,一恶之灭,成就了另一恶的“善名”。使世上的人们以恶为善,以为马家阵营正义性高过自由阵营。”
而今犹有不少人心向马家,要因也有三:一、困于利欲,利益所在,明知其恶而坚持和支持之;二、困于邪说,是非颠倒,误认马学马制为正学良制;困于宿习,习以成性,维护马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三界精英和弱势群体都有不少人陷入三大困境。更多的人虽知其恶,但早已丧失了正义感责任感,丧失了对人性和未来的信心,不愿多管闲事,姑且随波逐流。
儒家在主权问题上非常尊重民心民意,唯民意。如果者拥戴者众,人心所向,就必须当仁不让;如果支持者寡,不得人心,就必须依礼而让。人心所向而让,是没有担当,不负责任,临阵脱逃,有愧于人民;不得人心而不让,霸王硬上弓,那就是恃强而奸,逆天而行,有罪于国家。两者皆非君子也。
2021-1-3
东海律的律
仁本主义体系以五观为五大支柱,围绕以东海陆续创作的百论千律,统称东海律。这个律字,涵盖规律、公律、定律、原理、公理、定理、定则、法则等等概念,各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公律,指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定律,客观规律的统称。原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定理,是经过逻辑推理证明为真命题的陈述。定则,是公认的一种用以表达事物间内在联系的规定或法则。法则,指法度,规范,方法,办法。具有要求性,规范性,规则性。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
关于公律、定律、法则、规则四个概念,戎小捷先生在其《文明社会原理》一书中的解释通俗易懂,录此共赏:
“公律、定律、法则、规则这几个概念的层次并不一样。简单来说,“公律”是指一件工具(自然工具或社会工具)的本性(本质)特征,一旦这个本性特征消失,该工具以及由该工具的本性特征所派生出来的其它一切定律、法则、规则也将不复存在;“定律”是指某个工具一旦产生,它就具有的、其使用者必须遵循的绝对指令,这个指令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无条件遵守的,它对我们的强制性最高;“法则”是指某个工具所具有的、其使用者在一般条件下必须遵守的指令,它对我们(工具的使用者)行为的强制性稍弱;而“规则”是我们在具体条件下便用某个工具时、在多数情况下所必须遵守的指令,它对我们的行为的强制性最弱。”
2021-1-3
一人与天下
雍正皇帝题养心殿的一幅楹联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前一句并不符合王道原则。即使家天下,也不是“惟以一人治天下”的。曹操在著名的《求贤令》中:“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文彦博与宋神宗谈话时说:“与士大夫与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句定律脱胎于明儒朱之瑜《伯养说》:“以一人劳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这才是正宗的儒家君王的态度。朱之瑜,明清之际儒者,曾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讲学,深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朱之瑜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儒者。
2021-1-4
明王第一惧
韩婴《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说贤明的君王有三种忧虑,第一就是忧虑没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韩婴接着举例说明:“昔者越王勾践与吴战,大败之,兼有南夷,当是之时,君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诸大夫曰:‘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也。”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称霸天下,担心从此没有臣下敢于指出他的缺点,于是发布了“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的命令。
这个例子举得不好,越王勾践并不贤明,“闻过不告为上戮”的命令也非正常,臣下连沉默的自由都被剥夺了。但是,“闻过不告为上戮”,与“异议政治易犯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1-1-4
道德不可无私
政治不可有私,有私则害公道,非正义;道德不可无私,无私则违常道,非正常。道德不可无私,意谓不可倡导道德无私。天地无私人有私,人性必有私,生命必有私。私心和公心、自利和利他都是天性的作用,生命的本能。一个完全无私的人,连生存和生命延续都成问题,遑论其它。
鼓吹道德无私恰恰是不道德的,是对人性和生命的不尊重。倡导道德无私,要么反常道,如墨家;要么流于伪,如毛家。
墨家毛家都倡导道德无私。《墨子》说:“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墨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从头到脚全身心地奉献出来以追求天下之利。毛家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两家真伪有别,皆非正常。
《老子》也倡导无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以无私成其私,还是归结为私,与墨毛之说又有别。
2021-1-4
百家统归于儒
彬宇同道《大易吟》古风诗曰:“群经之首,大道之极。包罗万象,不执于一。执之则偏,不执无遗。百家虽众,统归于易。”甚是,特为进一步说明如下。
孟子批评“子莫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故彬宇同道说“不执于一”。然复须知,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一,不可不执;十六字心传“允执厥中”的中,孟子“汤执中,立贤无方”的中,《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中,不可不执。
百家虽众,统归于易,而易经乃儒家六经之首,百家归易,也是归儒。儒者人之需,仁者人之本,故天下虽大,终归于仁。天下归仁之日,就是天下太平、全球大同之时。
东海不拘格律而学舌曰:群经之首,君子最崇。包罗万象,允执厥中。执一贯万,执中无漏。百家虽众,统归于儒。天下虽大,终归于仁。
2021-1
关键字: 余东海 不要诬蔑 中国人 (微论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