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午文集》:建立宗祠,续接家族文化



 

摘要:可以说,无论中外,家族环境和家族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却被人为地打断了。




我感觉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好,但这种传统文化绝不仅仅体现在儒释道,也决不仅仅存在于学校和书本,更多的传统文化应该体现在家庭、家族、宗族、宗祠传承上。一个人没有文化并不可怕,没有教养才是可怕的。文化可以来源于学校,来源于书本,但教养一定来源于家庭,来源于家族环境。

在中国古代,有书香门第,耕读世家。这些家族的孩子,因为自幼受到家族文化的熏陶,所以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本身的修养,都带有家族的特征,形成民间所说的“门风”。其实不仅仅是家族成员,甚至连依附于这些家族的人,都会受到家族文化的影响。过去,民间娶媳妇有这样的说法:宁娶大家丫鬟,不娶小家姑娘。意思是说,大家族里的丫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觉不自觉地都受到了东主的影响,成为比较有教养的人。古代的名门望族,不仅仅是有钱,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家教,老老少少很有修养,知尊卑,懂礼节,平等待人,善待乡里。即便是现在,那些国学修养深厚的人,往往也带有家族文化的印记,如曾国藩家族的后裔,已绵延至第八代,在世界各地有较大成就的就有200多人。在国内能访问出来的也有十几位,多为宪字辈。他们规矩、谨慎、勤奋,不仅大多小有作为,而且生活得体面。用60多岁的曾宪华的话来讲:见了领导就不会点头哈腰,说假话怕丑。他默守尊严的诀窍是:“见了领导,你不理他,他就尊重你,你老往前凑,那就是讨骂!”曾国藩治家、家训,形成了门风,形成了家族传承,真是君子之泽,五世未斩。

西方的贵族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社会的主流,英国至今还保留着贵族的爵位和封号。有人认为,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包含三重意义,一是有教养,尊重他人;二是有担当,珍惜荣誉,扶助弱小,履行国家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意志,敢于对权力和金钱面说不。很显然,这种贵族精神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家族不断地积累、沉淀,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没有传承,没有传统,根本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贵族,所以巴尔扎克说,一夜可以产生一个暴发户,三代也培养不出一个贵族。

可以说,无论中外,家族环境和家族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却被人为地打断了。

文革之前,搞破四旧运动,首先拆掉的就是家族的宗祠、寺庙,烧掉了族谱,毁掉了无数家传的文物,这从物质上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接着而来的 “大革文化的命”,深化“破四旧,树四新”,传统文化遭到整个社会的蔑视,从而在精神上整体堕落。现在我们的社会道德沦丧,很多人不忠不义不仁不孝,有钱就是硬道理,有钱的王八大三辈儿,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传统文化的断代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要重构社会道德,就必须续接传统文化,包括家族文化。

如何续接家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呢?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南方某地的宗祠祭奠活动,那个孙氏祠堂周围有四个村庄,祠堂大约占地一亩,正殿有三间,两边有几个廊房,祠堂很简陋但是历史很悠久。在这个祠堂里,凡是家族在历史上有名气的人都有牌位,有些是巡抚,也有州官县官、举人,还有一些牌匾和题字。总的看来,这个宗祠就是在耀祖光宗,让后人了解祖先的功德、事迹和思想。祭奠活动每年一次,四个村轮流主办。主办村要选出最优秀的中年人来主祭.哪些人参加祭奠呢?每个村庄五十个人,一是上了年岁的老人,二是有功德的人,三是有事业的人,还有就是成绩优异的高中生或者名牌大学的学生。我觉得这样的祭奠意义非常大,因为这是在倡导公序良俗,传递着很强的正能量。回来后我对家人说,宗祠的作用非常大,我们一定要建起来。建了宗祠,就可以让族人得到家族文化的滋养,在文化上延续家族的血脉。我在大午集团间中华孙氏文化园,其意义就是为了光宗耀祖,继承孙氏宗族的优秀文化。

我准备拿出1000万的资金,支持全国各地的宗亲,建起100个孙氏宗祠。我支持的钱不多,但我希望这些努力能够让孙氏宗亲的家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并为整个社会各个家族的文化续接做出探索。

2014.9.13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孙大午文集》:建立宗祠,续接家族文化



 

摘要:可以说,无论中外,家族环境和家族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却被人为地打断了。




我感觉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好,但这种传统文化绝不仅仅体现在儒释道,也决不仅仅存在于学校和书本,更多的传统文化应该体现在家庭、家族、宗族、宗祠传承上。一个人没有文化并不可怕,没有教养才是可怕的。文化可以来源于学校,来源于书本,但教养一定来源于家庭,来源于家族环境。

在中国古代,有书香门第,耕读世家。这些家族的孩子,因为自幼受到家族文化的熏陶,所以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本身的修养,都带有家族的特征,形成民间所说的“门风”。其实不仅仅是家族成员,甚至连依附于这些家族的人,都会受到家族文化的影响。过去,民间娶媳妇有这样的说法:宁娶大家丫鬟,不娶小家姑娘。意思是说,大家族里的丫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觉不自觉地都受到了东主的影响,成为比较有教养的人。古代的名门望族,不仅仅是有钱,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家教,老老少少很有修养,知尊卑,懂礼节,平等待人,善待乡里。即便是现在,那些国学修养深厚的人,往往也带有家族文化的印记,如曾国藩家族的后裔,已绵延至第八代,在世界各地有较大成就的就有200多人。在国内能访问出来的也有十几位,多为宪字辈。他们规矩、谨慎、勤奋,不仅大多小有作为,而且生活得体面。用60多岁的曾宪华的话来讲:见了领导就不会点头哈腰,说假话怕丑。他默守尊严的诀窍是:“见了领导,你不理他,他就尊重你,你老往前凑,那就是讨骂!”曾国藩治家、家训,形成了门风,形成了家族传承,真是君子之泽,五世未斩。

西方的贵族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社会的主流,英国至今还保留着贵族的爵位和封号。有人认为,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包含三重意义,一是有教养,尊重他人;二是有担当,珍惜荣誉,扶助弱小,履行国家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意志,敢于对权力和金钱面说不。很显然,这种贵族精神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家族不断地积累、沉淀,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没有传承,没有传统,根本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贵族,所以巴尔扎克说,一夜可以产生一个暴发户,三代也培养不出一个贵族。

可以说,无论中外,家族环境和家族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却被人为地打断了。

文革之前,搞破四旧运动,首先拆掉的就是家族的宗祠、寺庙,烧掉了族谱,毁掉了无数家传的文物,这从物质上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接着而来的 “大革文化的命”,深化“破四旧,树四新”,传统文化遭到整个社会的蔑视,从而在精神上整体堕落。现在我们的社会道德沦丧,很多人不忠不义不仁不孝,有钱就是硬道理,有钱的王八大三辈儿,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传统文化的断代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要重构社会道德,就必须续接传统文化,包括家族文化。

如何续接家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呢?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南方某地的宗祠祭奠活动,那个孙氏祠堂周围有四个村庄,祠堂大约占地一亩,正殿有三间,两边有几个廊房,祠堂很简陋但是历史很悠久。在这个祠堂里,凡是家族在历史上有名气的人都有牌位,有些是巡抚,也有州官县官、举人,还有一些牌匾和题字。总的看来,这个宗祠就是在耀祖光宗,让后人了解祖先的功德、事迹和思想。祭奠活动每年一次,四个村轮流主办。主办村要选出最优秀的中年人来主祭.哪些人参加祭奠呢?每个村庄五十个人,一是上了年岁的老人,二是有功德的人,三是有事业的人,还有就是成绩优异的高中生或者名牌大学的学生。我觉得这样的祭奠意义非常大,因为这是在倡导公序良俗,传递着很强的正能量。回来后我对家人说,宗祠的作用非常大,我们一定要建起来。建了宗祠,就可以让族人得到家族文化的滋养,在文化上延续家族的血脉。我在大午集团间中华孙氏文化园,其意义就是为了光宗耀祖,继承孙氏宗族的优秀文化。

我准备拿出1000万的资金,支持全国各地的宗亲,建起100个孙氏宗祠。我支持的钱不多,但我希望这些努力能够让孙氏宗亲的家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并为整个社会各个家族的文化续接做出探索。

201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