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贫困启示录

 

贫困


21.05.07

 

正文

 

“贫困”是一个被人们广为关注的问题。穷人想要摆脱贫困,富人想要避免陷入贫穷,慈善家则在想办法帮助前面两类人实现各自的愿望。

 

 

什么是贫困?

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个描述:贫困等同于低收入和生活质量低下。而世界银行多年以来也一直采用货币化标准来界定贫困。

 

目前世界多国普遍采用的贫困标准是世界银行在2015年制定的绝对贫困线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如果一个人每天的生活支出低于1.9美元,那么他就是生活在绝对贫困当中。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每人每天1.9美元”指的是生活支出,而不是收入水平。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每天的收入是10美元,虽然远高于1.9美元,也就不应算作贫困。但是如果这个人必须从这10美元中拿出5美元偿还银行贷款,再留出2美元存起来作为今后的养老积蓄,最后用剩下的3美元维持自己和妻子以及两个孩子的生活,相当于每人每天的生活开支不到一美元。所以,虽然他每天的收入是10美元,但是他的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准远远低于世界银行划定的绝对贫困线,因此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一些国家在统计贫困人口时,采用的是收入而不是实际生活支出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其结果就是大大降低了实际贫困人口的数量。

 

 

贫困人口有多少?

有了划分贫困的标准,确定贫困人口的数量就应该简单易行了。按照上面这个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衡量,目前全球10%的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但是,具体到各个国家各自的贫困人口比例,情况就变得复杂并且显得相互矛盾。

 

根据2020年末的数据,以中国作为参照,对比世界上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贫困人口比例:

 

中国:0%

瑞士:6.6%

南韩:14.4%

美国、英国和瑞典:15%

日本:16.1%

 

普通人会发现,很难用常识来使这些贫困比例合理化。他的思维逻辑可能会是这样的:中国在2020年11月23日宣布,已完全消除了极度贫困,因此贫困人口比例为零。南韩刚刚完成了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但可能仍有一部分人口没有得到惠及,因而这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也能解释得通。但是为什么在高收入国家像美国和英国、高福利国家像日本和瑞士,不但仍有贫困人口,而且贫困比例高达全国人口的15%?

 

答案其实很简单:各国采用自己的贫困划分标准,而不是统一采用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并且各国的贫困人口比例由各国政府自行统计和申报。

 

中国目前实行的极度贫困标准或是脱贫线是每人每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换算之后相当于每人每天1.7美元收入。上面已经强调过,世界银行的1.9美元贫困标准指的是实际生活支出而不是收入水平。显然,中国的极度贫困标准线悄悄地用收入水平替换了实际生活支出。这样替换之后,中国的贫困标准就远远低于世界银行的绝对贫困标准,因而也就大大降低了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但是即使是按照中国自己的降低了的贫困标准,由于无法进行独立调查和获得完整的统计数据,外界仍然无法确定中国是否真的完全消除了中国贫困标准线以下的极度贫困。

 

那么,上面列举的高收入、高福利国家又是如何界定自己的贫困人口?这些国家不是采用绝对的货币衡量标准,而是以全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为参照,采用相对标准来划分贫困。

 

以日本为例,家庭收入低于全国家庭收入中位数的一半即为贫困。按照日本2018年的家庭收入标准,全年收入低于122万日元的日本家庭属于贫困家庭。换算成人民币,家庭年收入低于7万5千元人民币的日本家庭属于贫困家庭。这些家庭大约占日本总人口的16%。

 

美国和英国等其他高收入国家的贫困划分标准和日本类似。

 

可以看出,在这些高收入高福利国家,贫困家庭的划分是和本国人普遍生活水准相比较之后的结果,而不是因为那些家庭无力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这就引出了关于贫困的另一个定义——“相对贫穷”。

 

 

为什么采用“相对贫穷”标准?

顾名思义,相对贫穷就是上面已经提到的、低于本国人普遍生活水准的状态。那么,为什么有些国家,尤其是高收入、高福利国家,要采用“相对贫穷”的标准来定义本国的贫困人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介绍一个“绝对贫困”标准和高收入国家“相对贫穷”标准之间的过渡标准。考虑到世界各国在经济发达程度和生活水准上的巨大差异,世界银行在2017年对实行多年的1.9美元贫困标准进行了补充和细化。新的细化贫困标准根据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将贫困线分为四个等级:

低收入国家:贫困线仍旧维持在每人每天生活费1.9美元

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贫困线上调至每人每天生活费3.2美元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贫困线上调至每人每天生活费5.5美元

高收入国家:贫困线则上调至每人每天生活费21.7美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人均GDP已在2020年突破一万美元,因此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按照世界银行新的细化贫困标准,在中国,每人每天生活支出低于5.5美元则属于贫困。换算成人民币,这个贫困标准线是每人每天生活支出35元人民币,或者每人每月生活支出1050元人民币。

 

中国官方没有发布过根据世界银行的细化贫困标准得出的中国贫困人口数字。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的一次记者发布会上说,中国有6亿人口月收入不足一千元人民币。按照这个数字推算,中国每人每月生活支出达不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贫困线的人口应该大大高于6亿,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半数的中国人口生活在贫困当中。

 

世界银行推出细化贫困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民家庭生活水准之间应有的正相关走向。换句话说,如果家庭生活水准提高的步伐没能跟上国家整体经济发达水平的提升幅度,那么国家的发展并没有惠及到这部分人口。但是由于信息封锁的原因,大部分中国民众并不知道世界银行发布的1.9美元绝对贫困标准,而了解细化贫困标准的人就更少了。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为什么高收入、高福利国家采用“相对贫穷”标准界定本国的贫困人口。答案是:为了在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准的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听起来这和中国民众所熟悉的口号没什么不同,但本质的区别是,这些国家没有停留在口号阶段,而是真的在这么做。

 

 

如何消除贫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消除贫困一直是大多数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的重要人道目标。这些共同努力的成果是,自1990年以来,全球10亿人口脱离了极度贫困。

 

那么,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有没有全球适用的消除贫困的方法?

 

答案是:消除贫困没有灵丹妙药。这也许会令大多数贫困人口和希望帮助他们脱离贫困的善良人感到失望。但这也正说明消除贫困不是仅凭良好愿望、在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贫穷的成因各不相同,自然也就需要制定与成因相对应的措施才能消除贫困。

 

根据2010年联合国发布的多维贫困指数,除了收入水平过低以致无法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支出之外,贫困还在多个维度上表现出缺乏基本的生活质量。这些维度中的10项核心指标是:营养、照明用电、卫生设备、洁净饮水和生活燃料、基础教育、健康保健、儿童死亡率、入学率和受教育时间、住房、财产。

 

上述这些指标既是贫困的结果,同时更可能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例如,缺乏卫生设备和健康保健会损害人们的健康,而不良的健康状况会降低人们正常的谋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因收入下降而陷入贫困。

 

上述10项指标中至少有7项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由此可见,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可以归咎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的缺失。非政府组织Oxfam International在2021年1月1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13个参与调研的发展中国家中,七成的贫困可以通过由政府主导的提升全民医疗保健、义务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来消除。

 

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和各种机构抗击贫困的努力既有成功,也不乏失败。

 

成功消除贫困的案例的共同之处是,深入分析贫困的成因,采取多维度可持续的协调行动消除致贫因素。比如说,同样是儿童高失学率,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原因。在学校远离居住地、交通不便的地区,采取为学童提供校车、为学童安排在校午餐、为学童提供住校选项、或者在居住地附近增建学校等措施,能显著地降低失学率。但是如果失学率高发地区同时又极度贫困,儿童辍学是为了劳动以贴补家用,那么上述措施就不会奏效。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措施必须包括:为学童家庭提供经济奖励以补偿因上学而失去的劳动收入;为学童提供在校勤工俭学的机会;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工作岗位。如果这些措施能使学童的父母看到,上学带来的当下和未来的收益都远远大于辍学劳动的收益,那么儿童辍学率自然而然就会降低。而这些措施在前一种情况下同样不会奏效。

 

消除贫困失败的案例也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不问贫困原因,以资金扶助作为唯一手段。这是最省力、可以最快见效的扶贫手段,但也是返贫率最高、可持续性最差的消除贫困的方法。现在,这种扶贫模式在国际上已经不再是主流方式,但是在中国,它仍然是唯一通行的扶贫模式。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和比较可以看出,消除贫困需要的不仅仅是愿望,更要有科学的分析方法、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及多方的协同努力。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实现有效且可持续地消除贫困所不可缺少的。而这些组成部分中,决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层面的协调和资源配置。正如上面提到的,如果没有政府的长期支持和投入,社区以上规模的消除贫困的努力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成功。

 

在低收入国家,政府因为受制于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有心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却无力施行,致使贫困普遍存在。但是,在经济发达、国力突飞猛进的经济大国,如果任由贫困大规模存在,那么政府就难辞渎职之咎了。

 

 

贫困能够被完全消除吗?

贫困的概念,即使是按照世界银行的1.9美元绝对贫困标准划分,其本质仍然是一个随着时间和人类整体生活水准而演变的相对化的概念。因此,无论是极度贫困还是相对贫穷,在理论上都不可能被完全消除,这就如同不可能把一只铅笔的一端完全削去。

 

这个结论对于生活在贫困当中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于一个对国民负责任的政府来说,贫困的存在意味着政府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准和缩小贫穷和富有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国家,即使有一部分人是处于贫困当中,他们也会因为来自国家的扶助而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得益于来自政府的各种可持续扶持,贫困之中的个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更快地摆脱贫困。

 

相反,对于一个把对国民的责任放在末位的政府来说,贫困人口的存在意味着财政负担,更使政府丢失颜面。政府急切想做的,不是系统化地消除贫困,而是急不可待地把贫困人口的数字变为零。在这样的国家,消除贫困人口的“好消息”不仅不能切实帮助到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他们反而因为贫困人口这一阶层的消失而不再受到关注和哪怕是一次性的扶助,他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无助。由于缺乏来自政府的可持续扶持,贫困之中的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希望变得越发渺茫。

 

 

结束语
贫穷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但是在程度上有着天壤之别。各国和众多国际组织尝试着各种消除贫困的努力,不同的动机和方式产生着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个人努力也能使自身的贫困状况得到部分改善,但是成功摆脱贫困需要政府协调下的多维度可持续性的生态扶持。

 

在缺乏政府行动意愿的大环境下,仅仅依靠自身努力而成功摆脱贫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无望看到政府行为模式的改变,那么人民有权选择移居到一个有活力、能给人带来希望的新环境。

 

 

 

参考文献

Global poverty: Facts, FAQs, and how to help

https://www.worldvision.org/sponsorship-news-stories/global-poverty-facts#:~:text=BACK%20TO%20QUESTIONS-,How%20many%20people%20live%20in%20poverty%20in%20the%20world%3F,according%20to%20the%20World%20Bank.

 

Country Comparison > Population below poverty line

https://www.indexmundi.com/g/r.aspx?v=69

 

Ratio of residents living below the extreme poverty line in China 2000-2020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086836/china-poverty-ratio/

 

11 FACTS ABOUT GLOBAL POVERTY

https://www.dosomething.org/us/facts/11-facts-about-global-poverty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白丁:贫困启示录

 

贫困


21.05.07

 

正文

 

“贫困”是一个被人们广为关注的问题。穷人想要摆脱贫困,富人想要避免陷入贫穷,慈善家则在想办法帮助前面两类人实现各自的愿望。

 

 

什么是贫困?

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个描述:贫困等同于低收入和生活质量低下。而世界银行多年以来也一直采用货币化标准来界定贫困。

 

目前世界多国普遍采用的贫困标准是世界银行在2015年制定的绝对贫困线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如果一个人每天的生活支出低于1.9美元,那么他就是生活在绝对贫困当中。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每人每天1.9美元”指的是生活支出,而不是收入水平。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每天的收入是10美元,虽然远高于1.9美元,也就不应算作贫困。但是如果这个人必须从这10美元中拿出5美元偿还银行贷款,再留出2美元存起来作为今后的养老积蓄,最后用剩下的3美元维持自己和妻子以及两个孩子的生活,相当于每人每天的生活开支不到一美元。所以,虽然他每天的收入是10美元,但是他的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准远远低于世界银行划定的绝对贫困线,因此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一些国家在统计贫困人口时,采用的是收入而不是实际生活支出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其结果就是大大降低了实际贫困人口的数量。

 

 

贫困人口有多少?

有了划分贫困的标准,确定贫困人口的数量就应该简单易行了。按照上面这个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衡量,目前全球10%的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但是,具体到各个国家各自的贫困人口比例,情况就变得复杂并且显得相互矛盾。

 

根据2020年末的数据,以中国作为参照,对比世界上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贫困人口比例:

 

中国:0%

瑞士:6.6%

南韩:14.4%

美国、英国和瑞典:15%

日本:16.1%

 

普通人会发现,很难用常识来使这些贫困比例合理化。他的思维逻辑可能会是这样的:中国在2020年11月23日宣布,已完全消除了极度贫困,因此贫困人口比例为零。南韩刚刚完成了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但可能仍有一部分人口没有得到惠及,因而这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也能解释得通。但是为什么在高收入国家像美国和英国、高福利国家像日本和瑞士,不但仍有贫困人口,而且贫困比例高达全国人口的15%?

 

答案其实很简单:各国采用自己的贫困划分标准,而不是统一采用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并且各国的贫困人口比例由各国政府自行统计和申报。

 

中国目前实行的极度贫困标准或是脱贫线是每人每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换算之后相当于每人每天1.7美元收入。上面已经强调过,世界银行的1.9美元贫困标准指的是实际生活支出而不是收入水平。显然,中国的极度贫困标准线悄悄地用收入水平替换了实际生活支出。这样替换之后,中国的贫困标准就远远低于世界银行的绝对贫困标准,因而也就大大降低了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但是即使是按照中国自己的降低了的贫困标准,由于无法进行独立调查和获得完整的统计数据,外界仍然无法确定中国是否真的完全消除了中国贫困标准线以下的极度贫困。

 

那么,上面列举的高收入、高福利国家又是如何界定自己的贫困人口?这些国家不是采用绝对的货币衡量标准,而是以全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为参照,采用相对标准来划分贫困。

 

以日本为例,家庭收入低于全国家庭收入中位数的一半即为贫困。按照日本2018年的家庭收入标准,全年收入低于122万日元的日本家庭属于贫困家庭。换算成人民币,家庭年收入低于7万5千元人民币的日本家庭属于贫困家庭。这些家庭大约占日本总人口的16%。

 

美国和英国等其他高收入国家的贫困划分标准和日本类似。

 

可以看出,在这些高收入高福利国家,贫困家庭的划分是和本国人普遍生活水准相比较之后的结果,而不是因为那些家庭无力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这就引出了关于贫困的另一个定义——“相对贫穷”。

 

 

为什么采用“相对贫穷”标准?

顾名思义,相对贫穷就是上面已经提到的、低于本国人普遍生活水准的状态。那么,为什么有些国家,尤其是高收入、高福利国家,要采用“相对贫穷”的标准来定义本国的贫困人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介绍一个“绝对贫困”标准和高收入国家“相对贫穷”标准之间的过渡标准。考虑到世界各国在经济发达程度和生活水准上的巨大差异,世界银行在2017年对实行多年的1.9美元贫困标准进行了补充和细化。新的细化贫困标准根据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将贫困线分为四个等级:

低收入国家:贫困线仍旧维持在每人每天生活费1.9美元

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贫困线上调至每人每天生活费3.2美元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贫困线上调至每人每天生活费5.5美元

高收入国家:贫困线则上调至每人每天生活费21.7美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人均GDP已在2020年突破一万美元,因此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按照世界银行新的细化贫困标准,在中国,每人每天生活支出低于5.5美元则属于贫困。换算成人民币,这个贫困标准线是每人每天生活支出35元人民币,或者每人每月生活支出1050元人民币。

 

中国官方没有发布过根据世界银行的细化贫困标准得出的中国贫困人口数字。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的一次记者发布会上说,中国有6亿人口月收入不足一千元人民币。按照这个数字推算,中国每人每月生活支出达不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贫困线的人口应该大大高于6亿,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半数的中国人口生活在贫困当中。

 

世界银行推出细化贫困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民家庭生活水准之间应有的正相关走向。换句话说,如果家庭生活水准提高的步伐没能跟上国家整体经济发达水平的提升幅度,那么国家的发展并没有惠及到这部分人口。但是由于信息封锁的原因,大部分中国民众并不知道世界银行发布的1.9美元绝对贫困标准,而了解细化贫困标准的人就更少了。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为什么高收入、高福利国家采用“相对贫穷”标准界定本国的贫困人口。答案是:为了在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准的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听起来这和中国民众所熟悉的口号没什么不同,但本质的区别是,这些国家没有停留在口号阶段,而是真的在这么做。

 

 

如何消除贫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消除贫困一直是大多数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的重要人道目标。这些共同努力的成果是,自1990年以来,全球10亿人口脱离了极度贫困。

 

那么,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有没有全球适用的消除贫困的方法?

 

答案是:消除贫困没有灵丹妙药。这也许会令大多数贫困人口和希望帮助他们脱离贫困的善良人感到失望。但这也正说明消除贫困不是仅凭良好愿望、在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贫穷的成因各不相同,自然也就需要制定与成因相对应的措施才能消除贫困。

 

根据2010年联合国发布的多维贫困指数,除了收入水平过低以致无法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支出之外,贫困还在多个维度上表现出缺乏基本的生活质量。这些维度中的10项核心指标是:营养、照明用电、卫生设备、洁净饮水和生活燃料、基础教育、健康保健、儿童死亡率、入学率和受教育时间、住房、财产。

 

上述这些指标既是贫困的结果,同时更可能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例如,缺乏卫生设备和健康保健会损害人们的健康,而不良的健康状况会降低人们正常的谋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因收入下降而陷入贫困。

 

上述10项指标中至少有7项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由此可见,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可以归咎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的缺失。非政府组织Oxfam International在2021年1月1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13个参与调研的发展中国家中,七成的贫困可以通过由政府主导的提升全民医疗保健、义务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来消除。

 

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和各种机构抗击贫困的努力既有成功,也不乏失败。

 

成功消除贫困的案例的共同之处是,深入分析贫困的成因,采取多维度可持续的协调行动消除致贫因素。比如说,同样是儿童高失学率,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原因。在学校远离居住地、交通不便的地区,采取为学童提供校车、为学童安排在校午餐、为学童提供住校选项、或者在居住地附近增建学校等措施,能显著地降低失学率。但是如果失学率高发地区同时又极度贫困,儿童辍学是为了劳动以贴补家用,那么上述措施就不会奏效。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措施必须包括:为学童家庭提供经济奖励以补偿因上学而失去的劳动收入;为学童提供在校勤工俭学的机会;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工作岗位。如果这些措施能使学童的父母看到,上学带来的当下和未来的收益都远远大于辍学劳动的收益,那么儿童辍学率自然而然就会降低。而这些措施在前一种情况下同样不会奏效。

 

消除贫困失败的案例也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不问贫困原因,以资金扶助作为唯一手段。这是最省力、可以最快见效的扶贫手段,但也是返贫率最高、可持续性最差的消除贫困的方法。现在,这种扶贫模式在国际上已经不再是主流方式,但是在中国,它仍然是唯一通行的扶贫模式。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和比较可以看出,消除贫困需要的不仅仅是愿望,更要有科学的分析方法、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及多方的协同努力。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实现有效且可持续地消除贫困所不可缺少的。而这些组成部分中,决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层面的协调和资源配置。正如上面提到的,如果没有政府的长期支持和投入,社区以上规模的消除贫困的努力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成功。

 

在低收入国家,政府因为受制于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有心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却无力施行,致使贫困普遍存在。但是,在经济发达、国力突飞猛进的经济大国,如果任由贫困大规模存在,那么政府就难辞渎职之咎了。

 

 

贫困能够被完全消除吗?

贫困的概念,即使是按照世界银行的1.9美元绝对贫困标准划分,其本质仍然是一个随着时间和人类整体生活水准而演变的相对化的概念。因此,无论是极度贫困还是相对贫穷,在理论上都不可能被完全消除,这就如同不可能把一只铅笔的一端完全削去。

 

这个结论对于生活在贫困当中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于一个对国民负责任的政府来说,贫困的存在意味着政府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准和缩小贫穷和富有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国家,即使有一部分人是处于贫困当中,他们也会因为来自国家的扶助而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得益于来自政府的各种可持续扶持,贫困之中的个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更快地摆脱贫困。

 

相反,对于一个把对国民的责任放在末位的政府来说,贫困人口的存在意味着财政负担,更使政府丢失颜面。政府急切想做的,不是系统化地消除贫困,而是急不可待地把贫困人口的数字变为零。在这样的国家,消除贫困人口的“好消息”不仅不能切实帮助到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他们反而因为贫困人口这一阶层的消失而不再受到关注和哪怕是一次性的扶助,他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无助。由于缺乏来自政府的可持续扶持,贫困之中的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希望变得越发渺茫。

 

 

结束语
贫穷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但是在程度上有着天壤之别。各国和众多国际组织尝试着各种消除贫困的努力,不同的动机和方式产生着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个人努力也能使自身的贫困状况得到部分改善,但是成功摆脱贫困需要政府协调下的多维度可持续性的生态扶持。

 

在缺乏政府行动意愿的大环境下,仅仅依靠自身努力而成功摆脱贫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无望看到政府行为模式的改变,那么人民有权选择移居到一个有活力、能给人带来希望的新环境。

 

 

 

参考文献

Global poverty: Facts, FAQs, and how to help

https://www.worldvision.org/sponsorship-news-stories/global-poverty-facts#:~:text=BACK%20TO%20QUESTIONS-,How%20many%20people%20live%20in%20poverty%20in%20the%20world%3F,according%20to%20the%20World%20Bank.

 

Country Comparison > Population below poverty line

https://www.indexmundi.com/g/r.aspx?v=69

 

Ratio of residents living below the extreme poverty line in China 2000-2020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086836/china-poverty-ratio/

 

11 FACTS ABOUT GLOBAL POVERTY

https://www.dosomething.org/us/facts/11-facts-about-global-pov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