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2-02] | 来源:新世紀 作者:朱健國 | [字体:大 中 小] |
1、
許多智者給電影《孔子》的打分,都跳不出老調子。無論是“5分”的正方“歌德派”,還是“2分”的反方“缺德派”,幾乎無一準確,了無新意。連人見人愛的韓寒也未能幸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比如,韓寒說︰“通過電影,你很難理解孔子這個團隊里的員工為什麼一直追隨著孔子。”這話與事實相去一百八十度!我就是通過118分鐘的電影《孔子》,才頓悟︰《孔子》有子路、冉求七十賢人始終追隨,關鍵是孔子及其儒學可以讓學生得到做官的機會——電影《孔子》中以“子路理衛”和“魯軍拜帥冉求”兩個細節專證此理。
其時孔子雖如喪家之犬流亡流浪,孔子的儒學卻已讓各國諸侯耳濡目染心向往之,這才讓子路可以孔子大弟子的身份到衛國理政——電影《孔子》101分鐘(第6節)時,“衛靈公一死,衛國新君十分賞識子路,邀請他去衛國做蒲邑的大夫”。本想以“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來勸阻子路入衛的孔子,在听到子路表示“一旦理政成功,將請夫子去當相國”的計劃,也就默認了子路入衛。
至于孔子高足冉求為魯軍統帥一節,更說明,只有經過孔子點頭同意,被邀入閣的弟子才能上任為官。電影《孔子》91分鐘(第5節)時,季大司徒派公子找到孔子,“季大夫懇請夫子這就讓冉求回國助戰。”冉求早想去,但只有當孔子發話“冉求,你就去吧!”才能成行。
這兩個細節,雖然與史料不一定完全吻合,但出入不大,邏輯上基本真實。這就讓人明白,為何老莊都有學生,但卻不能像孔子一樣,享受許多學生跟隨老師流浪的榮耀——儒學可以有效地給弟子帶來權勢,而道家一般只能給信徒以精神。歷史上雖有幾個道士當過大官,但那只是偶然幾個例外,沒有形成規律和傳統;遠不如儒學,朝朝代代都能大批地給儒生以高官厚祿。
在中國,一種學問有多大的市場和生命力,往往取決于它能給人多少實惠實利。反過來,一種市場份額大的主義、流派,必然是已給人許多既得利益和夢想。
2、
如果說電影《孔子》重在給人兩點教益,除了上述啟示,另一個隱喻就是,孔子的實質就是上訪者和流亡者。如若中國永遠離不開孔子,也就是中國永遠需要上訪者和流亡者。如若中國的和諧理論源于孔子,也就是中國實現和諧需要與上訪者和流亡者共生。
孔子的一生,是從體制外攀入體制內,再逃到體制外——這是古今大思想家共同的成長軌跡,老子莊子如是,魯迅亦然。孔子從“少也賤”勤奮為“博學”,從“鄙事”晉升為高官,再淪為上訪者,再返璞歸真為流亡者(孔子自稱為“喪家之犬”),最終成正果為教育家、思想家。電影《孔子》的獨特之處,就在于突出放大了孔子的上訪者和流亡者形象。這填補了二千年孔子研究中的空白,也與時俱進地刷新了孔子的新形象。
請看電影《孔子》的敘事——
孔子雖曾貴為魯國代國相,卻因“抑制三桓”得罪權貴季大司徒等,受到了不分祭肉的羞辱。于是乎憤而上訪國君。但權臣季大司徒控制著一切臣民的上訪權——電影《孔子》63分鐘(第4節)時,有人報告︰“夫子說,他想面見國君。”季大司徒輕蔑地說︰“君上哪有時間見他?叫他別想啦!”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其實如同今日深圳草根市民一樣,慘遭市委書記警告︰嚴禁在市府門前找市領導上訪呼冤!
為防範孔子上訪心不死,季大司徒干脆叫人送了一個玉訣給孔子——謊稱是君上所送。孔子相信這驅逐令符合國王的“四項基本原則”,只得承認“自由化”去國流亡,“道不行,乘桴桴于海”,從上訪者淪為流亡者。好在季大司徒並非永遠的陷入獨裁病態,在臨死之際幡然悔悟,派公子找到流亡的孔子,送來一個邀請回國的簽證(玉環)。電影《孔子》112分鐘(第6節)時,季大司徒“他反省往事,覺得當年驅走夫子,犯下大錯。所以派公子前來請夫子回國。還說,要當面向夫子謝罪。”孔子撫摸玉環,說“環者,歸還也。”于是結束十四年的流亡,回到魯國與權貴共生。
可以說,電影《孔子》的最大創新,就是將孔子視為中國古今上訪者和流亡者的集大成者。
若深圳市政府能認真看懂電影《孔子》,當明白,應當像尊重孔子一樣,尊敬所有上訪者,立即取消上訪禁令——禁止一切上訪者在市政府門前上訪,必然如魯國驅逐孔子一樣,愚蠢地將最有利于發展深圳的苦口良藥(政治體制改革的建議與異議)拒之千里。
若北京能細細體會電影《孔子》的弦外之音,將二十年來形形色色的海內外流亡者一個一個請回來,必然會復活了千萬個新時代的孔子——無數海外流亡者都將如孔子一樣帶回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人性。
如是,盡管這些新孔子也會可能如老孔子一樣,痛定思痛,從急于政治改革轉為長遠的共生文化建設,仍然堅持于體制外,但其學術研究、文化議政,仍然將使“魯國”的“周禮”(現代普世價值觀)重放光芒。
只是,今日各地的新“季大司徒”,有沒有老“季大司徒”的晚年反省之智勇呢?時光流逝了兩千多年,中國官僚就不能有一點真正的進步?就不能結束今不如昔?
3、
電影《孔子》並非是一部藝術片,以藝術標準衡量,它當然不及格。
電影《孔子》只是一部為民請命的“電影上書”,伏諫當局︰孔子者,上訪者也,流亡者也。有多少上訪者、流亡者,就有多少孔子!尊重一切上訪者和一切流亡者,才是尊重孔子。如此,勝過在海內外辦億萬個孔子學院!—— 一面禁止海內外流亡者回國回鄉,一面在海外斥巨資大辦孔子學院,這種自相矛盾,必然只是有百害無一利的愚蠢大浪費!
但願這些話挑明後,“站慣了”的胡玫不會追悔莫及;被“感情聯絡”而看走眼的電影局審查處不會亡羊補牢,連夜召回電影《孔子》。
自然,如同許多名著的思想傾向竟然完全悖離作者立場一樣,電影《孔子》的為一切上訪者和一切流亡者鳴冤,也許並非導演、制片人和審查者的初衷。但這沒有關系——只要我們能感受到電影《孔子》對古今上訪者和流亡者深切同情,它就成功了——在這一點上,電影《孔子》與《阿凡達》殊途同歸,相得益彰,一個為上訪者、流亡者鼓與呼,一個支持弱勢“釘子戶”,都是主張人類共生正義的普世價值觀。
因此,面對電影《孔子》導演胡玫的一些專制胡說——“如果《阿凡達》真是因為《孔子》下線,我是說如果,作為一個中國導演我感到非常溫暖,為國家保護國產電影的措施感到溫暖。”——我也仍願寬容它︰凡高不是瘋子麼?其《向日葵》卻是讓人感動的名畫;巴爾扎克不是崇拜貴族麼,其《人間喜劇》卻揭示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胡玫雖然是一個“站慣了”的“黨的小姐”,也不是不可能偶然在失憶中流露一些“人性高于黨性”。
周潤發說“看了《孔子》不哭就不是人”,真好!那些禁止一切上訪者在市政府門前上訪的書記市長,“看了《孔子》不哭就不是人”!那些禁止海內外流亡者回國回鄉的“唱紅打黑”之貪官新左,“看了《孔子》不哭就不是人”!
還要等多久,長城內外的上訪者才能如孔子一樣被官人接回呢?
還要等多久,海內外流亡者才能如孔子回魯一樣回到大陸故鄉呢?
2010年 2月1日 于深圳 早叫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