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苏联还在斯大林鼎盛的时代,世界上或许还没有人想象过这个庞大的红色帝国半个多世纪后就会崩解。在人类未曾见识过的新制度之下,那里的人们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许多人对此怀着好奇心。踏上那块土地,亲眼看一看,对以研究历史为业的蒋廷黻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今天重读他当年从苏联寄回来,发表在《独立评论》上的系列随笔,苏联的方方面面都吸引着他的眼睛,让他感到新鲜。尽管他走马观花,看到的大致上只是表象,作为历史,仍然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之处。其中有一篇《赤都的娱乐》,是他对莫斯科娱乐生活的观察。
爱看戏是俄国人的传统,即使到了苏联时期,也没有什么改变。他在“革命戏院”看过一出题为《个人生活》的戏,一个工厂的经理是个十二分热心的共产党人,每天从早到晚忙着厂里的事务,就连衣服破了,胡子长了,头发乱了,他都顾不上,更不用说陪太太和女儿出去玩玩了。太太却是好玩的,十七八岁的女儿也是好美的。终于,夫妻之间发生了一次大冲突,太太到党组织去告发了他,说他蔑视女权。同时他女儿也出了事,她竟然饿了三天,省下钱,去买了双丝袜子,也被人告发到党组织。党组织开会讨论,首先发言的是一位女同志:“现在全世界的劳工都受压迫,法西斯主义在那里活跃。我们应该节衣缩食,努力奋斗,还想穿丝袜子吗?这位同志显然不明革命党人的天职。衣服像我这样简朴不就够了吗?(与会者大笑)我提议开除她的党籍。”其他的同志却不以她的这种议论为然,他们认为党员也应该有“个人生活”。有人批评经理说:“做经理同时也要做人,外表不整,家庭不理不一定就能做个好经理。”戏的内容确实很简单,戏的结尾却很有意思,一位男同志对买丝袜的经理女儿说:“你这事虽可原谅,我看你还不深知马克思主义。让我尽点义务,每天教你一点钟的《资本论》,同志们是应该这样彼此相助的。”不过,到后来他并没有辅导她去读《资本论》,而是答应了结婚之前替她买三双袜子,一件新外衣。
蒋廷黻在文中感慨:“我们虽不能说苏联从马克斯降到丝袜了,我们可以说苏联的人觉得马克斯和丝袜子可以同时并行。”他听说莫斯科就有50多个戏院,“大戏院”是昔日帝王贵族富翁的消遣之所,仍保留着当年的御厢,作为政府招待贵宾之用。踏进这些戏院免不了使人想起革命以前这里生活的繁华。有个美国游客甚至对他说:“我如能够一见当年这院任何一夜所见过的美人和美人的妆饰及她们的同伴的衣冠,我觉得费几万几十万也是值得的。”有内行人告诉他,其实,那时莫斯科的音乐及歌舞,并不在当年之下。当时做国际业务的“外客旅行社”组织了一个“莫斯科戏院旬”,吸引欧美的戏剧专家纷纷前来,他们都对苏联的戏剧艺术十分佩服。
他发现,政府并没有把戏剧都当做宣传,像《个人生活》这样具有宣传色彩的只是一部分,而且也有戏剧的意味,并不特别枯燥。大部分戏与任何政治的、经济的主义或运动没有丝毫关系。他在“大戏院”看过三次舞剧,没有一次是带点宣传性质的,其中有两剧都是神话故事。古典戏剧在当时的莫斯科盛行,包括莎士比亚的剧本都在上演。
夜戏一般从晚上7点半到11点左右,晚上11点以后,莫斯科人的夜生活才真正开始,人们三五成群跑进咖啡馆、饭店,吃喝,跳舞,听音乐。娱乐场所最讲究的是音乐,所以它们的广告只提音乐队或舞女的名字。当时最盛行的音乐是Jazz.其次是G ipsy的民族歌舞。棒球、足球、网球等各种比赛也是当地民众最要紧的娱乐。他曾在莫斯科看过一次足球。莫斯科的两个大报向来不登琐事,却尽量发表体育的新闻,苏联崇尚运动的风气很像英美。最令他惊讶的是赛马。他以为赛马、赌马是资本阶级的投机事业之一,没有想到生平第一次看赛马居然在社会主义的莫斯科。他发现,那里最普遍的娱乐还是逛街。每到休息日,街上总是人山人海,人们没有一定目的,走到那里算那里。
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买双丝袜都有可能被告发,个人生活的空间确乎很小。然而在娱乐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那个民族对艺术的热忱没有因为革命而消失,而且可以看到娱乐中还是有个人生活。这种个人生活的追求,是任何制度都改变不了的。蒋廷黻并不认同共产主义,对苏联的制度尝试无疑保持着深深的警惕,他的苏联之行,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到列宁格勒,并没有看到斯大林时代严酷的一面,他只是如实地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一切,娱乐中的个人生活,就是他看到的那个社会最温暖、最有人味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