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电脑时,大约在1991年,那时的电脑名叫“微机”,学电脑俗称“学微机”。微机的正规名字叫微型电子计算机,主要功能是用来打字,或称文字处理系统,那时有著名的DOS系统,全英文命令符号,必须受过培训的人才能上岗操作。文字处理的软件叫WPS,可以设计文字页面,可以排版,可以连接打印机打印,那时很多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报送的文字材料多是手写的,能用上打字机已经很高级了。这样的微机不能连接电话,不能发传真,甚至连游戏都没有。
正式接触真正的电子计算机,也就是今天的电脑,是在1997年,那时我花八千元在北京海淀的中关村“攒”了一台杂牌机,即什么硬件、软件都通吃的兼容机,因为那时著名的品牌机不多又太昂贵,国产品牌联想那时已经如日中天了,但进入一般收入家庭的都是“攒机”,五千以上、万元以下的计算机,普遍受欢迎。
那时有很多关于电脑的通俗说法,比如美国计算机行业知名的Intel公司推出的中央处理器(CPU)标准标号286、386、486、586等,成了电脑的通俗名字。586之后后面还有奔腾1、奔腾2等等。相比之下,286比386运转慢,486又比386运转快。随着新产品的迅速推出,说明电脑更新换代特别快,很快286二手货都没有人要了,只能当垃圾处理了。
我的新电脑是有生以来第一部,系统是Windows95,是当时最先进的系统,大约是586,装有文字处理系统、VCD播放软件,最著名的一个功能就是上网功能,上网硬件就是Modem,俗称“猫”,全称调制解调器,港台称为数据机,类似今天的上网卡。
那时没有宽带,只能用电话线拨号上网,特别是半夜时分,把电话线从电话机上拔掉,然后插进“猫”里面,随着“吱……吱”的一长声,“猫”叫以后就可以上网了,那时上网的费用很贵,不但收上网费,还收电话费,一百多块钱也不过是几个小时的上网时间,一个月下来,常常是电话费超支。
我是先装电话,后买电脑的,1997年北京安装一部住宅电话的费用是五千元,叫初装费(垄断性计划经济的特色)。有一次我所居住的宣武区广安门外红莲小区居民集体安装电话优惠,每户只需要两千八百元,我就果断地咬牙安装了。装了电话,仅仅有通话功能,就觉得缺了一台电脑,随后就又咬牙安装了一台“586”,然后到央视新闻联播播音员张宏民个人创办的北京宏久洲互联网公司登记身份证办理了上网手续,花费众多之后,终于实现了上网的理想,虽然很昂贵,但节衣缩食也要上网。
我第一次上网,首先是注册了一个263即首都在线的免费电子信箱,那时官方的信息网站也可以申请电子信箱,但是收费的,信箱后缀会加上“@bj.com”等等,仿佛是一种特权。那时使用电子信箱的人并不多,最常用的通讯工具是BP机,即无线寻呼机,手机还是大砖头的“大哥大”,号码都是9字头的,费用高达数万,一般人肯定用不起。由于263的信箱不好用,而且又收费了,我就常常使用雅虎、微软和谷歌的免费信箱,由于是对谷歌的信箱大有好感,使用也点赞。
上网后,我常常浏览一些国内外新闻,包括著名的亚洲周刊网站(http://www.yzzk.com),现在这个网站也存在,了解境外新闻的窗口,还有就是海外一些留学生创办的文学城网站(www.wenxuecity.com),当时还有方舟子在海外创办的新语丝网站(www.xys.org),估计名气不大的方舟子当年正在梦想成为网上鲁迅这样的文学家吧——后来他倒成为他自己都不会想到的商业打假精英人物。那时没有网上的防火墙,上网自由,不需翻墙,而且那时网上人员多是文学青年,大家集中起来就是聊一些小资话题,或者再谈一点愤青都关注的热点话题。我登陆的是四通利方的聊天室,四通利方是新浪的前身,新浪聊天室几乎是文学青年的集中营,当时好不热闹,上网聊天的有后来成名的王小山、熊培云等网友,当然还有以前就比较有名的作家徐星等也喜欢上网论坛,在论坛“泡坛子”。当年的名人王小波是北京最早使用电脑写作的自由撰稿人,不过没有见过他出入过聊天室(也有可能他化名潜水吧),可惜他英年早逝,可能他属于享受互联网好处最早而又最短的著名作家吧。另外一个名字带“波”的名人、如今在锦州狱中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则是喜欢通过即时通讯工具SKYPE交流,而余杰和许知远那时不大喜欢当众“泡坛子”,十多年之后,余杰如今则喜欢在facebook上畅所欲言,自己及家人的照片频频亮相,而另外一位当年一起玩的朋友许知远如今却在微信上频频发言,印象最深的是他秀出了一幅他与他的北大校友王丹合影,明显深有寓意。
刚上网的1997年、1998年,那时没有防火墙,真正关注网上反华、反共新闻的人并不多,网友们(当时叫网虫)也多半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那时几乎没有搜索引擎,搜狐和雅虎的搜索功能都不强大,谷歌和百度都还没有出生,QQ也不过是ICQ\\OICQ的变种。当时还有出版社出版了大厚本的《网址大全》,但真正上网的不会看这样的书,而看这样书的人又不怎么上网,多半是纸上谈兵,或普及互联网网址知识。
真正关注网上异议新闻的是在1999年4月以后,这个月25号北京中南海被表达意见的法轮功人士包围,结果导致互联网上加固了一条无形的防火墙,又称现代中国的网上“柏林墙”。
之前,法轮功在北京四处存在,又是合法的,官方还准许他们成立了法轮大法研究会。我是1995年到北京的,之后多年在北京街头见过很多法轮功的书在卖,街头巷尾练功的人也比比皆是,据说法轮功围观中南海就是公开在互联网上公布的,而政府当时却不知情,或者每当一回事,经过此事后中共高层发现情报系统严重出现问题,据说江泽民大怒,随后严管互联网,被称为“GFW”(功夫网)的网上防火墙从此开建,网民们从此被挡在了这堵网络“柏林墙”之外。
这里不妨先介绍一下柏林墙是怎么回事:那是1961年8月13日,横亘在东西柏林之间的“柏林墙”建立,之前从东柏林流入西柏林的德国人与日俱增,高达250多万人,之后东西柏林人的自由往来成为历史。当初苏联主导修建柏林墙,一是为了东德人潜逃,二是苏联“老大哥”试图在东德建立一个面向西方世界的窗口,证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无论是在道德成就、政治成就,还是物质成就,都能吸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使之成为共产主义社会试验成功的前哨,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必败,社会主义制度必胜,可结果呢?柏林墙1989年被拆除,1990年,东德也并入西德,分裂四十年的两德实现统一。本来,这是一堵定位为共产主义成功的纪念墙,结果却成了共产主义失败的纪念碑。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有一句著名的话,“推倒这堵墙”,两年后就倒了,仿佛是一夜之间。
从1989年,到1999年,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倒塌十年后,北京于1999年开始增加了一条新的网上柏林墙,从此我这个“资深网民”就有了充足的翻墙经验。
有了防火墙,不但是法轮功背景的网站被封锁,就是海外其他文学网站也被封锁,比如文学城和新语丝,还有亚洲周刊,港台的华文网站也受到连累,国内的网站著名的有新浪、搜狐、网易等,还有设在中国的雅虎,腾讯网站还不怎么有名,至少在北京是这样,它的QQ则是例外,非常有名,也很常用,从城市到农村都一样,一直影响到今天,并新生了一个新的变种叫“微信”。
最初的翻墙,是用域名翻墙,比如海外一些计算机高手会在网上公布一些动态域名,比如www.chaojidiannao.com,www.chaojidiannao1.com等等,这些域名多是“超级电脑”、“无敌电脑”、“大电脑”的拼音或者加1、2、3、4等变换域名,网友们用这些域名可以登录被封锁的网站,然后新登录上网页上会预告一些新的替代域名,一旦旧域名被封锁,新的域名就会出现,往返更新,仿佛域名不花钱,也用不完。
好景不长,当动态域名不再更新时,翻墙软件“自由门”、“逍遥游”、“动网通”等等应运而生,还有一种“洋葱头”的翻墙软件广为流转,在“自由门”被封锁后替代使用。这些翻墙软件多是一些比较小型的免费软件,方便下载,也方便使用。对于“自由门”这个翻墙软件,可能是中国网民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款吧,估计已有十四五年的历史。如果防火墙不倒,恐怕还要一直使用下去。据网上传说这款软件的发明人当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或者他们已经获得了相关提名吧。
即使不用“自由门”翻墙软件,也不是没有翻墙的途径,2000年以后,有一些计算机高手使用加密代理方式翻墙,翻墙后也不会留下痕迹。还要一种VPN的翻墙方式,淘宝网上等有人销售VPN上网账号,注册登录后就可以通过虚拟拨号上网,自由翻墙,而且进行加密处理后也不会留些痕迹。遗憾的是,作恶的淘宝网禁止销售这种翻墙账号,在淘宝网上已经搜索不到“VPN”的信息了。
2013年,微信大行其道时,“自由门”的另外一个变种动态网微信版也可以通过微信浏览境外被禁的中文新闻,手机上还可以下载安卓系统的翻墙软件,使用后可以畅通无阻地浏览被禁新闻,包括被墙的纽约时报中文版等,博讯、民主中国网等也都在其中,通过这种方式再进入浏览器,可以随时畅通无阻地浏览墙外新闻了,电脑和移动设备都通用。不过腾讯已经有防备,在网友使用微信时会突然进行封杀,并提示这是“恶意网址”,不过总一些信息被“搬运”到国内微博、微信上,甚至一夜之间,一条新闻就被传播,人人皆知了。1997年,全国只有数百万的网民,如今中国已经有六亿网民了(当然网警队伍、专业网络黑客部队人数也随之水涨船高,五毛党更是多如牛毛),如此庞大的队伍,新闻传播的速度不是延迟了,而是加速了,不但人人皆有麦克风,而且人人皆是记者,人人皆是电视台了。
翻墙之后,有了中国国内报道的新闻和境外报道的中国国内新闻对比,很快就能发现哪些是真实新闻,哪些是部分真实或虚假的新闻。从此,作为网民的我更感觉说真话的重要,不过却因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2001年10月,我因为在网上撰文批评当时实行的刑事“严打”政策,被杭州下城区公安处以罚款五千元,相当于一台台式机的费用;2006年8月,我因为撰文批评萧山区政府强拆正在兴建的基督教堂,再次被杭州公安网警支队处罚,处以拘留七天。两项被指控违法的理由都是散布谣言、捏造事实、扰乱秩序。直到2014年5月20日,我再次被杭州公安传唤,涉嫌寻衅滋事,还是因为网上撰写文字,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硬盘、U盘被扣押至今,这些代价不能说不沉重,而且我家的网络客户端IP地址及客户端被封,不能正常使用,维修人员在路由追踪时发现多了一个IP地址,恐怕这正是监控账号的印记吧。
从1997年到2014年,我经历了即时聊天室的兴盛(后被关闭了),BBS的兴盛到衰,博客的兴盛到衰,微博的兴盛到衰,以及微信的暂时兴盛,发现这些兴盛,都是随着网上有害信息的运动式整治,从兴盛到没落,常常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如今,微信还在被整治中存活,人气尚盛,但网民在群里的发言已经随着各种禁言令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下一个替代的网络自由平台是什么?目前还看不出,只是希望在网民的努力突破下,网上这堵“柏林墙”早日倒塌,让言论自由真正实现,也期待未来的中国能够和平转型,真正走上民主、自由、法治、宪政的轨道。
正式接触真正的电子计算机,也就是今天的电脑,是在1997年,那时我花八千元在北京海淀的中关村“攒”了一台杂牌机,即什么硬件、软件都通吃的兼容机,因为那时著名的品牌机不多又太昂贵,国产品牌联想那时已经如日中天了,但进入一般收入家庭的都是“攒机”,五千以上、万元以下的计算机,普遍受欢迎。
那时有很多关于电脑的通俗说法,比如美国计算机行业知名的Intel公司推出的中央处理器(CPU)标准标号286、386、486、586等,成了电脑的通俗名字。586之后后面还有奔腾1、奔腾2等等。相比之下,286比386运转慢,486又比386运转快。随着新产品的迅速推出,说明电脑更新换代特别快,很快286二手货都没有人要了,只能当垃圾处理了。
我的新电脑是有生以来第一部,系统是Windows95,是当时最先进的系统,大约是586,装有文字处理系统、VCD播放软件,最著名的一个功能就是上网功能,上网硬件就是Modem,俗称“猫”,全称调制解调器,港台称为数据机,类似今天的上网卡。
那时没有宽带,只能用电话线拨号上网,特别是半夜时分,把电话线从电话机上拔掉,然后插进“猫”里面,随着“吱……吱”的一长声,“猫”叫以后就可以上网了,那时上网的费用很贵,不但收上网费,还收电话费,一百多块钱也不过是几个小时的上网时间,一个月下来,常常是电话费超支。
我是先装电话,后买电脑的,1997年北京安装一部住宅电话的费用是五千元,叫初装费(垄断性计划经济的特色)。有一次我所居住的宣武区广安门外红莲小区居民集体安装电话优惠,每户只需要两千八百元,我就果断地咬牙安装了。装了电话,仅仅有通话功能,就觉得缺了一台电脑,随后就又咬牙安装了一台“586”,然后到央视新闻联播播音员张宏民个人创办的北京宏久洲互联网公司登记身份证办理了上网手续,花费众多之后,终于实现了上网的理想,虽然很昂贵,但节衣缩食也要上网。
我第一次上网,首先是注册了一个263即首都在线的免费电子信箱,那时官方的信息网站也可以申请电子信箱,但是收费的,信箱后缀会加上“@bj.com”等等,仿佛是一种特权。那时使用电子信箱的人并不多,最常用的通讯工具是BP机,即无线寻呼机,手机还是大砖头的“大哥大”,号码都是9字头的,费用高达数万,一般人肯定用不起。由于263的信箱不好用,而且又收费了,我就常常使用雅虎、微软和谷歌的免费信箱,由于是对谷歌的信箱大有好感,使用也点赞。
上网后,我常常浏览一些国内外新闻,包括著名的亚洲周刊网站(http://www.yzzk.com),现在这个网站也存在,了解境外新闻的窗口,还有就是海外一些留学生创办的文学城网站(www.wenxuecity.com),当时还有方舟子在海外创办的新语丝网站(www.xys.org),估计名气不大的方舟子当年正在梦想成为网上鲁迅这样的文学家吧——后来他倒成为他自己都不会想到的商业打假精英人物。那时没有网上的防火墙,上网自由,不需翻墙,而且那时网上人员多是文学青年,大家集中起来就是聊一些小资话题,或者再谈一点愤青都关注的热点话题。我登陆的是四通利方的聊天室,四通利方是新浪的前身,新浪聊天室几乎是文学青年的集中营,当时好不热闹,上网聊天的有后来成名的王小山、熊培云等网友,当然还有以前就比较有名的作家徐星等也喜欢上网论坛,在论坛“泡坛子”。当年的名人王小波是北京最早使用电脑写作的自由撰稿人,不过没有见过他出入过聊天室(也有可能他化名潜水吧),可惜他英年早逝,可能他属于享受互联网好处最早而又最短的著名作家吧。另外一个名字带“波”的名人、如今在锦州狱中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则是喜欢通过即时通讯工具SKYPE交流,而余杰和许知远那时不大喜欢当众“泡坛子”,十多年之后,余杰如今则喜欢在facebook上畅所欲言,自己及家人的照片频频亮相,而另外一位当年一起玩的朋友许知远如今却在微信上频频发言,印象最深的是他秀出了一幅他与他的北大校友王丹合影,明显深有寓意。
刚上网的1997年、1998年,那时没有防火墙,真正关注网上反华、反共新闻的人并不多,网友们(当时叫网虫)也多半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那时几乎没有搜索引擎,搜狐和雅虎的搜索功能都不强大,谷歌和百度都还没有出生,QQ也不过是ICQ\\OICQ的变种。当时还有出版社出版了大厚本的《网址大全》,但真正上网的不会看这样的书,而看这样书的人又不怎么上网,多半是纸上谈兵,或普及互联网网址知识。
真正关注网上异议新闻的是在1999年4月以后,这个月25号北京中南海被表达意见的法轮功人士包围,结果导致互联网上加固了一条无形的防火墙,又称现代中国的网上“柏林墙”。
之前,法轮功在北京四处存在,又是合法的,官方还准许他们成立了法轮大法研究会。我是1995年到北京的,之后多年在北京街头见过很多法轮功的书在卖,街头巷尾练功的人也比比皆是,据说法轮功围观中南海就是公开在互联网上公布的,而政府当时却不知情,或者每当一回事,经过此事后中共高层发现情报系统严重出现问题,据说江泽民大怒,随后严管互联网,被称为“GFW”(功夫网)的网上防火墙从此开建,网民们从此被挡在了这堵网络“柏林墙”之外。
这里不妨先介绍一下柏林墙是怎么回事:那是1961年8月13日,横亘在东西柏林之间的“柏林墙”建立,之前从东柏林流入西柏林的德国人与日俱增,高达250多万人,之后东西柏林人的自由往来成为历史。当初苏联主导修建柏林墙,一是为了东德人潜逃,二是苏联“老大哥”试图在东德建立一个面向西方世界的窗口,证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无论是在道德成就、政治成就,还是物质成就,都能吸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使之成为共产主义社会试验成功的前哨,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必败,社会主义制度必胜,可结果呢?柏林墙1989年被拆除,1990年,东德也并入西德,分裂四十年的两德实现统一。本来,这是一堵定位为共产主义成功的纪念墙,结果却成了共产主义失败的纪念碑。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有一句著名的话,“推倒这堵墙”,两年后就倒了,仿佛是一夜之间。
从1989年,到1999年,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倒塌十年后,北京于1999年开始增加了一条新的网上柏林墙,从此我这个“资深网民”就有了充足的翻墙经验。
有了防火墙,不但是法轮功背景的网站被封锁,就是海外其他文学网站也被封锁,比如文学城和新语丝,还有亚洲周刊,港台的华文网站也受到连累,国内的网站著名的有新浪、搜狐、网易等,还有设在中国的雅虎,腾讯网站还不怎么有名,至少在北京是这样,它的QQ则是例外,非常有名,也很常用,从城市到农村都一样,一直影响到今天,并新生了一个新的变种叫“微信”。
最初的翻墙,是用域名翻墙,比如海外一些计算机高手会在网上公布一些动态域名,比如www.chaojidiannao.com,www.chaojidiannao1.com等等,这些域名多是“超级电脑”、“无敌电脑”、“大电脑”的拼音或者加1、2、3、4等变换域名,网友们用这些域名可以登录被封锁的网站,然后新登录上网页上会预告一些新的替代域名,一旦旧域名被封锁,新的域名就会出现,往返更新,仿佛域名不花钱,也用不完。
好景不长,当动态域名不再更新时,翻墙软件“自由门”、“逍遥游”、“动网通”等等应运而生,还有一种“洋葱头”的翻墙软件广为流转,在“自由门”被封锁后替代使用。这些翻墙软件多是一些比较小型的免费软件,方便下载,也方便使用。对于“自由门”这个翻墙软件,可能是中国网民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款吧,估计已有十四五年的历史。如果防火墙不倒,恐怕还要一直使用下去。据网上传说这款软件的发明人当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或者他们已经获得了相关提名吧。
即使不用“自由门”翻墙软件,也不是没有翻墙的途径,2000年以后,有一些计算机高手使用加密代理方式翻墙,翻墙后也不会留下痕迹。还要一种VPN的翻墙方式,淘宝网上等有人销售VPN上网账号,注册登录后就可以通过虚拟拨号上网,自由翻墙,而且进行加密处理后也不会留些痕迹。遗憾的是,作恶的淘宝网禁止销售这种翻墙账号,在淘宝网上已经搜索不到“VPN”的信息了。
2013年,微信大行其道时,“自由门”的另外一个变种动态网微信版也可以通过微信浏览境外被禁的中文新闻,手机上还可以下载安卓系统的翻墙软件,使用后可以畅通无阻地浏览被禁新闻,包括被墙的纽约时报中文版等,博讯、民主中国网等也都在其中,通过这种方式再进入浏览器,可以随时畅通无阻地浏览墙外新闻了,电脑和移动设备都通用。不过腾讯已经有防备,在网友使用微信时会突然进行封杀,并提示这是“恶意网址”,不过总一些信息被“搬运”到国内微博、微信上,甚至一夜之间,一条新闻就被传播,人人皆知了。1997年,全国只有数百万的网民,如今中国已经有六亿网民了(当然网警队伍、专业网络黑客部队人数也随之水涨船高,五毛党更是多如牛毛),如此庞大的队伍,新闻传播的速度不是延迟了,而是加速了,不但人人皆有麦克风,而且人人皆是记者,人人皆是电视台了。
翻墙之后,有了中国国内报道的新闻和境外报道的中国国内新闻对比,很快就能发现哪些是真实新闻,哪些是部分真实或虚假的新闻。从此,作为网民的我更感觉说真话的重要,不过却因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2001年10月,我因为在网上撰文批评当时实行的刑事“严打”政策,被杭州下城区公安处以罚款五千元,相当于一台台式机的费用;2006年8月,我因为撰文批评萧山区政府强拆正在兴建的基督教堂,再次被杭州公安网警支队处罚,处以拘留七天。两项被指控违法的理由都是散布谣言、捏造事实、扰乱秩序。直到2014年5月20日,我再次被杭州公安传唤,涉嫌寻衅滋事,还是因为网上撰写文字,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硬盘、U盘被扣押至今,这些代价不能说不沉重,而且我家的网络客户端IP地址及客户端被封,不能正常使用,维修人员在路由追踪时发现多了一个IP地址,恐怕这正是监控账号的印记吧。
从1997年到2014年,我经历了即时聊天室的兴盛(后被关闭了),BBS的兴盛到衰,博客的兴盛到衰,微博的兴盛到衰,以及微信的暂时兴盛,发现这些兴盛,都是随着网上有害信息的运动式整治,从兴盛到没落,常常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如今,微信还在被整治中存活,人气尚盛,但网民在群里的发言已经随着各种禁言令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下一个替代的网络自由平台是什么?目前还看不出,只是希望在网民的努力突破下,网上这堵“柏林墙”早日倒塌,让言论自由真正实现,也期待未来的中国能够和平转型,真正走上民主、自由、法治、宪政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