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如果开始喜欢记住杨佳,反映公众更加仇恨这个权力。
 
 
 
事过好几年了,至今来讨论北京青年杨佳在上海闸口派出所攻击警察的事件,依然不过时。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明星换了一茬又一茬,土豪起了房子塌了房子,公知声名鹊起又泯然众人,沧海桑田,海枯石烂,人们却依然难以忘记一个北京青年杨佳的存在。
 
那么,在一个快速遗忘的年代,为什么人们还是能够记得杨佳,他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不同呢。
 
作为一个复仇的故事,类似杨佳的案例每年不知道要发生多少起。公权力蛮横无情,每年踩到的蚂蚁如过江之鲫,每年数十万的群体性事件,与百万计的上访事件之中存在大量的不公,其中只能有极其凤毛麟角的一批人,能以符合大众审美的血性出现,同时不顾一切的实施报复行为。
 
这样的报复行为,曾为国内的网络红人们所追捧,甚至于有一批人还发起了反下跪联盟,疯狂讥笑那些为了维权而下跪的草民,可是真正当暴力反抗的代表人物出现的时候,同一批人也装作从来没有鼓动过讥笑下跪赞扬复仇一样。
 
当然,功利的刷正义感与秀肌肉的人另当别论,言归正传,暴力复仇的人虽然很少,但在庞大的基数之下,也足够多了,有向违法村官和基层干部宣战的,有和城管部队开战的,也有向司法部门宣战的,也有向基层干部宣战的,同时也有向警察复仇的。复仇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制作爆炸物,有得使用枪支,有的使用日常用品做凶器。
 
回头看去,关注社会新闻的人来说,似乎每个类型都大概能想起一些原型出来,可是真正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又是哪些呢。百度的搜索结果是一个评判的维度,在百度搜索上,今天的搜索结果显示,杨佳同名的人很多,既有民主与人权活动人士也有奥运会跳水冠军,所以官方的屏蔽加上官方的主推,结果为53万8千条,但是更为精确的搜索关键词为杨佳加上上海,此时的总结果显示有91万5千条,而位居第二位的是北京市的烤香肠的小贩崔英杰,因与城管因暴力没收摊位发生摩擦,最终导致他用刀捅死了一名城管,总的搜索结果有42万3千条,大约不到前者的一半。近年来受媒体记者热捧并且参与的湖南幼女被强奸案当事人目前唐慧的搜索关键词相关结果有490万条之多,可是与这起事件有诸多关联度零陵法院枪击案件,当事人朱军持枪在法院内枪杀三名法官的重大事件,用关键词加上当事人的名字搜索,结果仅仅为3910条。再列个数据作为参考,则是悍匪白宝山,搜索结果为111万条,即便已经死去17年,而他残杀军警的故事在网络上依旧疯传。厚此薄彼,可见一斑。
对公众的关注热点与记忆曲线而言,结果与排名是非常清晰的,袭击警察复仇的事件最受关注也最为热门,袭击城管复仇的案件次之,而其他袭击法官及政府干部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昙花一现,留不下任何非常深刻的印象。
 
按照在政府中的权力排位而言,这个顺序颇为蹊跷。拥有权力最大的无疑是地方官员,而警察乃至城管不过是维系权力特权的工具,可是人们对于袭击警察的案件最为敏感,袭击城管的案件次之,其他案件则基本上抛之脑后。
 
重新审视这其中的排序,当然另有乾坤。虽然城管在网络言论中是口碑最差的人群,城管也是行政管理中的一种隐形的默许的暴力机构,但毕竟言不正名不顺,在公众眼中就是一只非法武装力量。法院虽然是党政铁拳与政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这部分执行的主要是软暴力,是国家的意志。真正的暴力机关,也就是政府所谓的铁拳,还是一线警察,警察明盔亮甲,无论是身穿的制服,驾驶的交通工具,还是办公的场所,与执行的意志,更加鲜明的代表了统治阶级。当公众需要寻找一个权力的象征物作为发泄怨气的对象时,党政干部是街头闲聊的好对像,但特征与标志更为明显的警察则是更为鲜明的公众话语中的标靶。这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巧合,所有人在公共场合的表达中,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警察作为标靶,而相对而言在实质生活中更为痛恨的对象并不能够有力的形成一种统一批判的话语,故而幸运的被抛弃。而城管作为次级武装力量,无法与警察的组织性与暴力能力相抗衡,但也对于一些希望表达对于权力的不满,而又惧怕权力实质性报复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故而也能占据一定的话语地位。
 
而在目前官民冲突还将持续激烈的未来来看,警察群体依旧将因为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而在未来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群体性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成其为人们共同攻击的一个象征,以及参考的一个风向标。
 
人们如果开始喜欢记住杨佳,并不因为公众多么喜欢杨佳,或者多么讨厌警察,而是公众更加仇恨这个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