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看来了这么多穿着民族盛装的代表委员、明星富商官员,想着一定有大新闻。
 
 
 
我的一个毕业生在某媒体做了一档《老外侃两会》的节目,让我提点意见。我说一看这题目,就知道你抓住了“两会”报道的精髓:照娱乐节目做。
 
他说是啊,每年的“春晚”后,就指着“两会”逗乐。毛新宇将军永远是两会时媒体追捧的对象。在报道完领导讲话的规定动作后,自选动作就是捕捉会场内外的各种娱乐花絮,特别是代表委员们的“雷人雷语”。
 
“两会”虽然号称让民众参政议政,但党早都安排好了。自己国家的事自己不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请外国人换个角度调侃一番,就是新闻。许多中国媒体设有《外媒看两会》的栏目,通过选择性翻译,盛赞一下两会,再不着痛痒地提点改进建议,就是好新闻了。
 
确实有许多外国媒体不亦乐乎地参与两会报道。他们看来了这么多穿着各民族盛装的代表委员、明星富商官员,想着一定有大新闻。不知道“唱着春天故事”的中国官员,喜欢有事没事开个会。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天大的事不开会,要么拍脑门,要么拍出枪。
 
就每年三月的两会来说,重大决策、人事安排等,上一年的中共中央全会,比如去年十月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早已确定。经济财政等问题,上一年年底的例行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已低调,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通报一下,让人大代表举手、政协委员鼓掌通过。再让媒体渲染吹捧,一年一次体现一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常态”。
 
看看中国媒体,确实欢乐无限。新华社的记者偶遇人大发言人,本来应该采访提问,却被对方率先发问是要合影吗?然后就“心潮澎湃”,在报道中用上了“女神、长辈、亲切的叮嘱”这样的溢美之词。更有该社的记者,本来是找采访的某影视明星委员核实材料,却被对方从标题到内容大幅改稿,记者索要签名,最后编辑、审稿竟然一路无阻发表出来,成为行业笑谈。
 
其他媒体变着法子也是旧酒装新瓶,尽量找卖点。而最权威的《人民日报》则以不变应万变。有人贴出了连续几年《人民日报》的头版,发现关于两会的报道,除了日期不一样,版式、照片、标题句式,乍一看几乎完全一样。
 
对此,英国的《金融时报》评论:每年三月,当其他媒体绞尽脑汁地找两会的选题和花絮时,中国的《人民日报》却毫无压力,头版只需改个年份就行。
 
50多年了,民众被永远不变的申纪兰们代表,来开会、来举手,大家不禁要问今夕是何年?文革结束了,改革又开放,民众早已上网,中共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全世界都知道议会该怎么开,只是既得利益集团愿意浑水摸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