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日,同一个梦想——世界新闻日研讨会在香港圆满结束,55日,记者专访了此前一直为研讨会紧张忙碌的香港《开放》杂志执行编辑蔡咏梅女士。

 

《参与》记者: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香港与内地的言论自由”, 最近张裕、高志活等多名人士先后被拒入境香港, 不知这一突发事件是不是给会议带来了一些延伸性的讨论?

 

蔡咏梅:这一突发事件说明北京方面非常紧张,将张裕先生列入黑名单,以为他是冲着奥运火炬来的。实际上,我们会议上的研讨题目定的很早,会议日期也是恰巧与奥运火炬在港传递的日期重合。由于事发突然,我们在第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张裕被拒入境的具体情况做了一些了解。我们的会议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一种民间的表达,而奥运火炬的传递也是一种表达,是一种官方的表达,现在为了官方的表达扼杀了民间的表达,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讽刺。让我们最感到意外的是香港方面的做法,目前看来香港的表达自由已经受到威胁,奥运火炬的传递也对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表达自由造成了冲击。用白毛巾封口不仅是表达对张裕被拒入境的抗议,也是对有同样处境的人士的声援,这是会议紧急情况下临时改变的一个议程。如果我们自己遇到这种事情都保持沉默的话,还怎么能提倡表达自由呢?

 

《参与》记者:430日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 记者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蔡咏梅:记者最关注的就是与会人员哪些不能入境。所以说当局的做法是很愚蠢的,本来如果是例行会议的话,是吸引不到这么多媒体的,由于被拒入境成了一个新闻事件,新闻发布会也就受到了高度关注。除了亲中的媒体,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显著版面进行了报道,整个会议期间,记者也都在追问未获入境的与会人员情况。以前经常有大陆人士被拒入境的情况发生,这一次奥运火炬传递把以前忽略的问题放大了,当大家意识到北京方面只允许一种表达意见时,才感觉到强烈的反差,所以香港媒体发表了题为《圣火来了,但是异议人士来不了》这样的报道。因此,这个事件对香港一直以来的自由的国际大都市形象是有负面影响的。此外我想声明,一方面这个会议完全是一个行业内的研讨会,与奥运火炬传递只是恰巧日期重合而已,另一方面北京举办奥运会也应该容忍异已意见。

 

《参与》记者:研讨会期间关于香港与内地的言论自由出现了哪些新观点、新对策?

 

蔡咏梅:有几个发言很受关注,特别是从大陆来的作家和记者带来了很多不为香港公众所知的情况,比如大陆作家丁冬谈的内地出版问题就吸引了很多听众。由于香港壹傳媒旗下的《苹果日报》曾在第一时间刊登了阿坝藏人被枪杀的照片,壹傳媒有限公司主席黎智英的发言也倍受关注,对比出香港与内地在西藏问题上舆论的差异,并引发了对香港报业自律和新闻操守的思考和讨论。出狱不久的资深记者程翔专门在会议上谈了一个爱国主义的问题,谈到爱一个国家也要批评它,不能无原则地爱国。关于推进内地言论自由有几个焦点问题,一个是突破互联网封锁,一个是推进新闻立法,还有就是提高新闻质数的问题,质数越高,公信力越强,对言论自由的促进力更大。此外,大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热潮已经到了一个疯狂的程度,这对言论自由形成了一种很大的压迫,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不同意见采取了暴力倾向的压制,会上有学者认为奥运过去之后,这些爱国者面对现实问题很有可能会感到幻灭,这股热潮就会自行消失。

 

《参与》记者:您怎么评价这次国际新闻自由日研讨会?另外您人在香港, 不知您对中国大陆的言论自由状况有何展望?

 

蔡咏梅:我认为这次国际新闻自由日研讨会举办得很成功,我们的预期是希望大家关注香港和大陆的言论自由,这一诉求未必是吸引人的,但从召开的情况来看,张裕先生作为主办人员之一被拒入境反而帮助我们把这一声音发出去了,让大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会议促成了香港和大陆同行之间的交流以及思想上的撞击,我想这对于推动大陆言论自由必定会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在会议最后一天去中联办请愿,要求释放系狱的作家和记者,要求中国政府兑现改善人权的承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让社会听到关于言论自由等诉求的声音,我认为这次会议成功地做到了。我对当局政府不抱任何希望,我也相信希望在民间,公民社会在不断成长,内地媒体也在艰难地拓展言论空间,虽然政府的管制并没有放松,但民间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民间和官方之间的对比就会有一个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