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网站11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招生应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最引人注目的恐怕是这条:招生单位在复试的同时应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招生工作部门、导师与考生面谈,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招生单位还可采取“函调”或“派人外调”的方式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此标准一出,舆论哗然,反对声一片。因为政审这个东西好长时间不见了,人们一提到政审,很自然地想到文化革命。既然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连同和文化大革命纠缠在一起的政审也就应该取消。
政审已经取消了,但政审并没有消亡,政审又借尸还魂了。
现代的政审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即使“函调”或“派人外调”,能有不合格的吗?有哪一个大学的老师和相关部门的人会做恶人呢?毕竟,大学生考上研究上也是大学的政绩,这种政绩还能算到大学生就业的头上的。
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品德素质是难以通过“函调”或“派人外调”看出来的。一个大学生政治理论课即使得了高分,政治素质也不一定高。即使考了低分,政治素质也不一定低。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政治素质没有必然联系。同样,一个品德素质高的人,如果遇到一个新的坏的环境,也会变坏。一个品德素质低的人,遇到新的好的环境,也会变好。素质的好坏,取决于大学生制度、研究生制度,把制度的问题扔给学生,恐怕是教育部门不负责任的表现。
从宏观上说,那些腐败的高官们,有哪一个政审没合格,可合格之后不还是腐败?
回到学校当中来,研究生考试,考的不是政治素质,也不是品德素质,只要考试程序正当合法,考试结果正当有效,为什么在考试之外要设一个素质问题?难道考试制度本身不正义?如果不正义,为什么不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制度无论如何,都不能用考试之外的素质来取代考试制度,在考试之外再加素质标准,并通过素质标准取代考试标准,很显然有悖于考试制度的正义性。
现代的大学教育,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读上研究生,大学生们和研究生们大都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使不信官方意识形态,也会表忠心表得满满的,且表达得极为正能量。
从历史上说,政审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看谁都是坏人,都是帝富反坏右,都是阶级敌人。为了把阶级敌人清除出革命队伍,就要搞政审。政审合格,政治过关,就可得到重用。政审不合格,政治不过关,就变成潜在的阶级敌人。就是上工农兵大学,首先也得政治合格,否则就不能上大学。在阶级斗争的政治思维决定一切的时代,有多少英才被埋没?
政审的实质是政治和道德歧视,蔑视人的平等尊严,制造新一轮的不平等。人都是平等的,人都具有平等的考大学、考研究生的权利,考上了就有读研究生的权利。政审破坏了平等的权利,平等的向上发展的机会,破坏了人人都有权受教育的宪法权利。
这同时也是有意地在制造敌对势力,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
素质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教育部门提出的素质,无非是通过道德与政治对研究生进行宰制,让他们成为听话的臣民,而非有自己独立思想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也许,上述的评论不符合教育部门设置的目的。也许,教育部门是出于好意。也许,研究生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也许就是现实。
但这都不是文革时的问题,都是新问题,新问题需要新办法去解决,为什么新办法需要老办法去解决呢?研究生教育制度为什么就不能宽进严出呢?为什么不精简研究生招生的数量与规模呢?
这也许是出于利益吧,毕竟研究生所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