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伦 法国赛尔齐·蓬多瓦兹大学副教授

 

台湾大选完成新的政党轮替;一个新时代开始。民主深化过程中的国、民两党的走向,两岸关系可能的演变,都事关重大,有待观察,值得探讨。

 

台湾民主的深化

 

不管出于何种心态做出怎样的批评甚至是诋毁,而且我们也都不否认台湾民主仍具有各种的问题,有诸多需改进之处,但无论从哪个标准来看,台湾民主化从整体讲都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成功故事。

 

首先,最重要的是人民对领导人的政治选择权得到落实。其次,作为民主的具体体现的选举的水准有极大的提升。以往常见的恶意攻击,贿选,买票等让人诟病的选举手段,即使说没有绝迹的话,也变得少见。这一方面得益于相关法令的健全,另一方面当然也是选民素质的提升所致。就是那些很带乡土特色多少有点酬谢甚至贿选味道的“流水席”选举文化,以及那满街遍插的选举旗帜等也都基本消失。选前选后,媒体上的名嘴民代、生活中的蓝绿选民,彼此保持着对对手语言和行为上的尊重。

 

长期的民主实践和训练,自由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让理性精神得以适当深化,文明的水准得到提升,选民的自主性增强。选前动员看上去激烈,选后立刻风平浪静;在历史上和当下世界上许多地区仍让人担心惧怕的政权更迭,在台湾现在可谓波澜不惊,一切如常。这些都显示台湾民主所达致的成熟,也展现出一个运作良好的民主制所具有的能量和优势。

 

经李登辉、尤其是陈水扁两任本省人总统的任期,那种因历史上的权力分配失衡和威权政治的压迫所造成的一些心理压抑、怨气得以逐渐释放;民主化早期某些极端的氛围消失;社会更显平和。一些新兴的社会力量和一些不断出现的社会要求得以循着制度的渠道参与政治,纳入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样一个新的民主政体所展现的许多特征,正象台湾在许多其他领域所展示的一样,已经开始追赶那些老牌的民主国家:仅以在东亚这样一个儒家文化背景的社会,短短三十年的民主进程,出现一位女总统,就不可谓进展不迅速。

 

一些人权保障上所做出的立法,有长足的世界水平的进展。如上届立法委员杨玉欣推动的“病人权利自主法”,涉及安乐死等病人权利最敏感的部分,为亚洲首部相关法律,乃世界范围权利保障拓展历史上的最新课题之一,即使是在一些传统的欧美发达国家如法国也仍是社会争论未决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在推动此法律出台上蓝绿、朝野各党表现出的理解与合作,也不应被那些只注意议会内争吵的人们所忽略。

 

尽管两岸议题在选举中已适当淡化,但因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依旧是影响台湾未来民主化进一步深入的一个主要因素。笔者多次说过,二十多年来,可谓历史的吊诡,北京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不断推动强化了其最不愿见到的台湾民主的深化。比如,在新兴民主国家,尊重游戏规则,接受选举成果,维持政治契约往往是一个民主化成功的难题,是许多国家民主发展中波折不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恰是因了北京的威胁和压力,使得台湾朝野在维系台湾的稳定和有序、接受民主游戏规则上一直保持着共识,这成为台湾民主化得以落实深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不过,这种威胁和压力以及台湾内部国家认同上的困扰,显然同时又是台湾民主发展的一个大的负面因素,民主国家有利于社会平衡发展的左右政党取向相当程度上仍被蓝绿的政治光谱所左右,不利于一种理性的政策选择的形成。

 

而台湾认同上的分歧,曾是台湾民主化的主要动力源之一,但也是造成公民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民主化和国家建设上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主因,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显然不仅取决于台湾内部的认同整合,也是要与两岸关系最终的厘清确定有关。

 

这些问题,限于诸多内外的约束条件,当不是一时可以解决,但法制的健全,法治国家的建设,或许可为台湾下一步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因为在这方面,与民主方面的进展相比,似乎显得相对滞后。

 

国民党的改革再造

 

在台湾,许多人认为国民党经此一役就此一蹶不振,在笔者看来是过于悲观。台湾民主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有足够力量的反对党,而至少暂时还看不到任何政党能取代国民党。因不满国民党执政,此次有相当多的蓝营选民未出来投票,但就从得票看,虽与过去两次马英九得票相比大幅降落,但蓝营依有其基本盘,且在执政绩效不佳如此不利的态势下,以这样毫无章法糟糕的选战(换柱等)还能得此成绩,可见蓝营仍具有相当选民基础。

 

国民党早应提上日程的更新再造,吐故纳新,八年来因马英九的再次执政而受到忽略,延迟,实乃此次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败选后势在必行之事。或许也只有大败才可能推动国民党的彻底改造。某种意义上讲,国民党这些年是成也马英九,败也马英九:是以其清新、政治洁癖、学法律出身包括长期浸于国民党的秩序文化养成的规范行事风格,马在阿扁执政后期的乱局中脱颖而出。但这些成就其上位的特质,也恰是其八年来未能很好地应对党内党外,府院等各种课题,很好地展开政治运作的个人原因。当然,在某些蓝营的角度看马主导的一些改革措施是此次挫败的重大原因,但从国家发展的整体讲,如何评价恐怕还有待将来的历史。

 

至于朱立伦任党主席却瞻前顾后,不愿承担风险,到最后一刻为拉抬全党选情不得不再临时披挂上阵,显然在大政治家该有的担当和远见上尚有不足,致党如此的败绩,也使得其个人资望严重受损,这不能不值得其本人深省,也可为台湾后来从政者之殷鉴。但经此挫折,朱如能沉潜磨砥,他日还是再造国民党的不二人选。

 

以往国民党两次丢失政权后都是依靠改革,启动新的政治资源再起:丢失大陆后来台的党内革新,党外推动土改、现代化建设等;自2000败选后启动两岸交流,借助大陆的资源,迎合民众交流的期望给自己的再起添注了的某些能量。

 

但也恰因此,在与大陆的交往过程中,因未能把握好交往节奏,加之因某些利害关系,不能有所坚持,立场模糊,个别人向北京讨好寻利的丑态引起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反感和疑虑,经济交往的一些成果也未能被社会很好地共享,引发反弹。所有社会运动都迟早会引发政治的变动。当年的“红衫军”,今日因洪仲丘死亡引发的“白衫军”抗议和“太阳花运动”,都是造成政权易手的社会前因。

 

国民党长期依靠的军公教、地方派系因马英九的某些政策利益受损,影响此次选战,也削弱了其基层力量。其所依赖的人才多来自学界、官僚系统和地方派系,在这些年的执政中也严重消耗,且因民进党的执政会对国民党有所疏离。年轻有为之士因国民党老旧、拘呆的氛围而与其格格不入。在新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下党产势必会大幅缩减甚至归零,也注定会让某些以此为念的力量和人士离党而去。

 

总之,挑战是严峻的。如果国民党不能在党的定位论述,派系的整合,人才的培养,党的基层力量再造这些课题上展现新的风貌,有所作为,在今后的选战中再起,国民党在未来就有逐渐边缘化的可能。

 

其实,以笔者的观察,国民党如能从大的方面做好两件事:政党定位的论述,在此前提下放手让青年人去开疆拓土。党的改革围绕此来进行,党的再造重振就是可期的。至于改名之议,显然在现实的条件下只会造成更大的分裂,只会事与愿违。

 

民进党的理想与现实

 

无论从其论述能力还是人才储备,再次执政的民进党都显得更加成熟。以往,因其建党历史不久,且主要领导人大多长期在野,受诸多迫害打压,心态需要调整也缺乏中央执政经验,加之立法院一直没有掌握多数,民进党第一次八年执政的结果并不理想,甚至发生诸多贪腐弊案,重创其声誉。

 

经八年卧薪尝胆,赢回政权。此次民进党能否很好地执政,依笔者见,能否彻底改变其自身基因中的反对党性格,反对党文化,做好一合格的执政党,至关重要。上次执政出现的一些问题,究其根源,当是与此有关。

 

此次蔡英文的当选已再次说明,政治人物和政党不断地调整自己,回应社会和时代要求,是其政治生命活力显现最重要的标志:自上次败选,蔡多年努力的重点不在让社会靠拢她,而在调整自身,认识社会,适应其变动,乃至成就今天。

 

与国民党不同,民进党的理想性格仍在,这是其党内许多人能长期耐住寂寞,根植基层的重要原因。但能否在一党独大的形势下再次经受权力侵蚀的考验,在理想和现实政治操作间找好平衡,这显然并不是易事,也是世界上所有执政党都面临的难题。相信民进党上次中央执政包括这些年积累的地方执政经验,党内扮演重要角色的“学运世代”的许多政治人物经多年历练已更加成熟,这些都会有助于其更好地处理执政面临的诸多问题。

 

在处理这种平衡中,民进党的政治路线必然要向中道靠拢,这能否得到党内一些新兴力量、新科“素人”立委的理解,在施政和立法中得以有效贯彻,党外能否争得更富理想性格的“ 时代力量”的合作,党的改革路线能否在已有的现实利益格局下得到作为这些利益代表的立委们的支持,这些也都还需要观察。尽管选举中民进党与“时代力量”多有合作,但后者之所以跃上政治舞台,代表了一些新的社会诉求,显现社会上即使许多不满国民党的民众,也并不等于对民进党放心、信任。两党之间未来的合作还会有变数,民进党的新现实主义路线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时代力量的牵制。

 

与当初民进党崛起时有许多的类似之处,——受难家属出征追求正义,理想色彩浓厚等等,“时代力量”挟公民社会迸发的能量首战告捷,但能否在台湾现有不利小党的选举制度的约束下生存、壮大发展,经受住现实政治运作的磨损,还有相当不确定的因素。二十多年来,台湾政治上不断有新型政党出现,也不断地消失、边缘化,但也都对制约两大党,传递社会的改革呼声,表达、维护不同的利益起到过正面效果。此次大选小党众多,反映出社会进一步的多元,也是民主国家世界性的潮流,虽一时不会影响政治大局,但还是给两大传统政党提出了新的挑战。

 

显而易见的是,重新执政的民进党会很快面临现实严峻的考验,这大概也是蔡英文在当选之夜要求民进党保持谦卑所传达出的信息之一。如何提升台湾经济,为青年一代提供应有的发展机会,改善社会的住房条件,在未来十年应对持续增加达近人口五分之一的老龄人口造成的压力,解决日渐严重的地方和中央政府债务,这些显然都不是容易解决,一时可见成效的。

 

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如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缓解,民众的高期望值也很可能就会在某一时刻转换成失望的情绪。马英九可为前鉴。因此,迅速地推动改革,有效地展示新政策的成果,将是蔡英文上任后的当务之急。

 

展开历史的想象力

  

不过,鉴于产业升级非一日之功,需要相当的周期。因此,如何有效开拓国际市场,善用两岸经贸,就仍是当下一个自然的选择,而这显然又脱不开如何处理与大陆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台湾经济对大陆经济的过度依赖,说到底是与台湾经济未能很好地达成产业升级互为因果的。

 

事实上,除“九二共识”这个问题,国、民两党在对待大陆的许多政策上已差别不大。而也正因此,哪怕仅是为与国民党区隔,加之受制于深绿选民的牵制,蔡英文公开承认后来才出现经苏起归纳的“九二共识”这个表述难度较大,但承认其中所内含的某种“精神”的可能性较高, 所有其在选举前和选举期间所做的相关表述,都是在向这个方向倾斜。

 

但北京方面如何看待,解读,能否接受,仍是一个问题。两岸二十多年的交往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缺乏互信,最近一些年,因国民党的执政,互信有所增加,但民进党重新执政,能否维系已有的两岸互信,有待观察,会有一个新的磨合期。

 

可以想象,两岸交往今后短时期可能不如前一段那样热络,但维护稳定又是符合双方的利益的:蔡英文需要这种稳定来继续推动台湾的改革,产业升级;同样,北京方面也需要这种稳定以腾出手处理内外部各种危机(经济下行、社会矛盾、朝鲜、南海……)的频呈造成的压力。除非双方内部的问题、矛盾剧升,改革受挫,造成的紧张传导到两岸关系上,且被某种民粹的态度挟裹或官方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态度转移矛盾给两岸关系带来冲击,否则,两岸关系的大体稳定还是可以预期的。

 

对中共来讲,鉴于实力的增加,在两岸问题上会较以往自信,这会有助于其在台湾政权转移后取一种较理性的方式处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但也不排除某些强硬、保守的势力因各种原因借故发难,这尤其是在亚太局势有诸多不利北京的大格局的形势下,北京当局因此采某些不明智的强势立场。

 

其实两岸问题就大陆方面来讲,关键在于其能否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如大陆政治清明,民主进步,法制健全,经济繁荣,人权得到保障,社会祥和,文明水准提升,台湾人民的拒斥感就会降低,向心力增强,台海的和平以及问题最终得到合理的解决就多些基础。而在台湾方面来讲,执政的民进党需要新的具有前瞻性、大视野的战略家、思想家,以便更好地定位该党和台湾的未来。

 

两岸关系新阶段

 

两岸关系已到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两岸交流互动、经贸整合达到一前所未有的深度,另一方面,某些以往确定的政策如“一国两制”因香港的局面已彻底失效,也因台湾内部的演变,绝无被台湾人民接受的可能。北京对台整体的政策架构已需再造,新的思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可能就在于如何对待“中华民国”的问题。

 

台湾内部在国家认同上存有分歧,如果我们到蓝绿的竞选场合去看,只就各自群众挥舞的旗帜来讲,这种分歧就一目了然。但这些年我们也观察到,在面对大陆、国际,台湾朝野包括民众对中华民国的认同却有增强的趋势。“中华民国”既是一个现实的政治存在,也是两岸从官方到民间都能接受的一个最大的公约数、富有弹性的空间。

 

两岸的问题乃历史之遗留,最明智的方式是让历史去解决。维系双方全方位的交流互动,深化了解,有些事的解决是水到渠成。强绑上轿的婚姻对双方来讲都不会幸福,也会遗下后患;而指望井水不犯河水的独门自处,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

 

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需要拓展历史和政治上的想象力。二、三十年前,无人可想见今日两岸互动之深广。如果我们放开视野,以一个较长的大历史的眼光和世界性的宏观视角想象未来,以两岸人们的福祉为念,持以耐心,两岸问题终会找到一个合理的形式加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