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撰稿人 贝加尔)
一九四五年,香港经历第三次「政权移交」,从日本手中「回归」英国统治。英国在二战中国力大挫,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经已是日落山河。帝国各地也涌现一片反殖浪潮,印度、缅甸、锡兰、非洲各国先后独立。香港也在去殖化的计划之中。在中国东北当战俘的港督杨慕琦回港之后便推出民主化计划,承诺让港人更大程度参与管治自身事务,希望借此来争取港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归属感,可算是第一次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香港的华洋精英如贝纳祺、马文辉者闻之皆以为鸿鹄将至,纷纷组织政团如革新会、华人革新会等,为议政参政摩拳擦掌。一百四十二个来自各界的华人公民团体更联署要求开放政改。岂料杨慕琦当了总督仅一年便卷席归英。接任的葛量洪对民主不感兴趣,以香港人政治冷感为由,在怡和大班兰杜、华人精英罗文锦等委任议员在立法局保驾护航下否决杨慕琦计划,英方更在五二年宣布搁置任何政改。往后日子殖民地政府总以中共会反对为由,拒绝给予港人民主。
本来有志从政的政团纷纷大表反对。马文辉挑战葛量洪公开辩论政改,又在五三年成立联合国香港协会争取香港落实联合国的去殖化政策。活跃于市政局的革新会及公民协会在六○年更组成联盟,派团出使伦敦要求开放政改,可惜无功而还。此时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李光耀在新加坡立法议院的首次全面直选中大胜组织政府,更燃起香港民主派的斗志。要求实现自治的民主自治党、民主社会党、工党在六○年代先后成立。这些政党也充满左倾色彩,以回应当时香港迅速工业化下的劳工剥削、贫富悬殊、财阀垄断、警察贪污等众多社会问题。
然而殖民地政府对任何民主诉求都置若罔闻,争取了二十年的民主运动毫无寸进。一九六六年经济一片萧条下怡和旗下的天星小轮向政府申请加价约「斗零」,各界强烈反对。市政局议员叶锡恩收集超过二万个签名,政府却仍然一意孤行。结果苏守忠发起绝食抗议被警察以阻街罪名逮捕。卢麒为首的示威者声援苏守忠,结果演变成历时两晚的打砸抢烧。暴动中一人死亡,廿六人受伤,超过一千四百人被捕,近三百人被判刑。
梁政府拒绝解决问题
当时的殖民地政府深知身为合法性低的非民主政权,也没有义正严词的谴责为暴乱,官方也只是将之称作「九龙骚动」,事后更委任独立调查委员会。委员会报告虽然只字不提殖民地不民主政制的瑕疵,却指出绝大部份参与暴动的市民皆为教育程度低、工资低、居住环境恶劣的青年。报告指经济上遭受挫折,社会贫富悬殊,政府与市民关系隔阂殊深,都是暴动的深层原因。
当年青年以身试法,直接挑战政权,仅是为其斗零吗?落空了二十年的民主承诺,殖民地政府在政改问题上一拖再拖,本来欲以此建立的港人归属感完全没有实现,反而官民之间隔阂越益加深。向财阀利益倾斜的殖民政制也与民意完全脱节,未有真正解决过贫富悬殊问题,加上警察滥权贪腐之风,已令普罗市民恨之入骨。
今天同是以青年为首的旺角骚乱又是为一粒鱼蛋而发生吗?九七至今近二十年,普选承诺落空,政改步伐裹足不前。梁振英政府形象扫地,官商勾结、贫富悬殊未见改善,警察威信在占领运动一役中荡然无存,滥权滥暴印象深入民心。今天的社会不宁简直是六六年的翻版!然而当年的殖民地政府尚会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暴动原因,有让委员会说不中听说话的胸襟,今天的北京及特区政府、亲北京人士,除了诿过于「分离主义」势力外,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败,比当年的殖民政权更为不堪。
「Those who do not learn history are doomed to repeat it.(那些不从历史中学习的,注定是要重蹈覆辙。)」笔者悲观地预言,若当权者一再冥顽不灵,将会有更大更血腥的官民冲突快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