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发表〈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的新华社旗下微信公号「瞭望智库」,近日又发表备受关注的文章〈日本社会真的厌华么? 〉,力证日本人并不厌华,即使对中国有负面观感也是由于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负面内容偏多。当今世界,虽然仍不时有国家恐共媚共,但厌共厌华的情绪增长更快,香港、台湾民众在身份认同问题上,自认是中国人的越来越少、自认是香港人台湾人的越来越多,正是这种趋势的反映。
日本厌华有21年历史
香港人恐共由来已久。从国共内战和文革相残再到六四屠杀,都给一代又一代的逃港者留下恐共惧共阴影。这种恐共心理的两极表现:一是避共,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尽力不去批评中共、不去卷入政治漩涡;二是媚共,迎合中共死要面子的需要,火中取栗,从中捞取好处。
从国际层面看,一些国家的媚华无异于媚共。早在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前后,美国、日本、英国的媒体都出现了批评奥巴马媚华的声音,同时担心中国的崛起催生「媚华世界」。去年习近平访问美国、英国享受「超级国事访问」礼遇,更把西方世界的媚华媚共推向极致,也引起国际舆论更强烈的反弹和批评。
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有助弱化国际社会的恐共心理、萌生共享富贵的心态,但是,当各国官方争相媚华以期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时,中国官员及强国人访问世界各地时的蛮横、无礼表现,也在催生民间的厌共厌华情绪。日本内阁府早前公布的「外交舆论调查」显示,日本人对中国人没有亲近感的比例高达83.2%,创下自1978年同一调查开始以来的纪录。新华社强烈反击日本官方的厌华民调,更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両。
「瞭望智库」的文章指摘日本政府的调查是企图利用民意,「先用事件和媒体运作影响民意,再用民意作为自己下一步运作的支撑」。其实,根据同一调查,日本人对中国人有亲近感的,自1978年至1994年多维持在50%以上,直至1995年才跌至39.4%,并首度低于没亲近感的51%。由此可见,日本民间厌华情绪已有21年历史,如今中国还要归咎于日本媒体近年的负面报道,是颠倒因果,一如中国高官把毒食品、毒疫苗问题归咎于媒体的揭露,而不是奸商贪官勾结祸害国民。
台港厌华催生独立意识
从香港、台湾来看,厌共厌华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民众在国民身份认同问题上,越来越倾向不承认是中国人、越来越肯定本土身份与认同本土价值。台湾《联合报》本月的民调显示,自认是「台湾人」的占73%,创调查以来新高;自认是「中国人」的仅剩11%,持续探底。而港大民意研究计划去年底的民调显示,市民对「香港人」身份认同感上升,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感则回落。而在既定的四个身份中选择一个,有40%人选择「香港人」,远高于「中国的香港人」(27%)、「中国人」(18%)或「香港的中国人」 (13%)。
对香港市民来说,无论是李波被失踪、梁振英好勇斗狠,还是强国人来港抢奶粉、抢疫苗,或者是710律师大抓捕、倒习信大搜捕,如果以前基于中港不可切割的心理只会加深恐共惧共心理,但如今在本土意识高涨之下,厌共厌华的情绪就显得更为强烈。但是,中共死守一党专政,没有自省能力、没有自我纠错能力,还有一批姓党的学者和媒体为其粉饰、替其麻醉。不难想像,厌华情绪对中国外交的困扰,对香港、台湾独立意识的催生,只会日益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