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中国的“一带一路”正在大展鸿图,反观两岸关系却仍陷入一团迷雾。台湾首富郭台铭说,“非必要不会再回台湾投资”,连前总统陈水扁也批评蔡英文“比马英九还不如”。根据台湾媒体的最新民调,蔡英文的支持率下滑到了历史新低,只剩21%,尽管政策受到质疑,但蔡英文推动改革的决心,却似乎是无人能敌,强调高达8800亿新台币的“前瞻计划”,绝对不是“随便做做”而已。另一方面,面对北京在国际上的处处打压,蔡英文也没再怕,提出所谓的“新南向”,究竟蔡英文的“前瞻计划”与“新南向政策”将把台湾带向何方? 北京一面祭出“穷台策略”,一面打压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这些招数是否正在奏效?不断被边缘化的台湾,出路究竟在哪里?海峡论谈今晚邀请旺报社长黄清龙、台师大政治学教授范世平及前《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研究员赵岩,与听众、观众朋友们一同集思广益。

 

蔡英文仿效安倍“经济三箭”

 

旺报社长黄清龙在海峡论谈节目中针砭蔡英文的前瞻计划与新南向政策,并思索台湾未来的方向。他说,“台湾民主化之后,政府预算投入比重失衡,现在行政院总预算比例逐年下降,只有社会福利比例提高,经济建设是长期的,蔡英文想要效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经济三箭,认为需要有更多政府资金的投入,拉动经济成长的三架马车就是投资、消费跟出口。外销现在台湾能掌握的不如以往,消费规模也有限,投资只能让政府来带头,其实这个出发点并不是错的,但整个计划决策仓促,内部沟通也需要改进。

 

蔡英文延续李登辉南向政策

 

至于新南向政策,一开始蔡政府提出的确有很大的政治考虑,主要是希望能够减少台湾的产业对大陆的过度依赖,从风险的角度原本也无可厚非,林毅夫日前在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演说时提到当年李登辉的南向政策失败,但我认为两者的南向政策有所区别,当年李登辉推南向政策的时候,大陆经济崛起腾飞,东南亚还没有到那个阶段,属于一种逆势的做法,李登辉虽然希望藉此扭转台商西进,但台商还是纷纷过去大陆投资,不过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企业,因为大陆本身生产成本的提高,转到东南亚去,如果加上南亚印度,未来几年这些国家的高经济成长,足以成为全球前几大的经济板块,连日本韩国也都南向,蔡英文比起当年的李登辉,应该是更顺势而为,跟李登辉时期的南向不同,分散市场这个概念本身也符合决策理性。但台湾在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周边都是没有正式邦交的国家,台湾现在跟李登辉当时在东南亚能够影响的面向也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北京对东盟国家的活动能量也比过去更大,因此蔡英文虽然希望分散市场,使台湾不过度依赖大陆,但要成功,必须先跟大陆的关系要保持良好,以避免大陆对其南向政策方方面面的阻挠。

 

台湾民众反“前瞻”无底洞谁来买单?

 

台师大政治学教授范世平在海峡论谈节目中表示: “我们看到台湾的最新民调,对于前瞻基础建设计划,不支持的民调是高过支持的。而且如果用赤字的方式来推动前瞻基础建设计划,根多的民众是不支持的。我认为,因为台湾这个月缴税刚刚缴完,所以大家觉得荷包缩水不少,台湾民众经过这几年民主化的发展,大家会觉得钱是不是用在刀口上。这次的基础建设8800多亿中,一半的钱是用在所谓的轨道建设。很多轨道建设是用在轻轨或者高雄桃园的捷运。我们知道目前来说,高雄的捷运使用量除了观光客之外,当地的民众使用并不多。很多人担心如果再盖捷运会不会重蹈现在捷运的覆辙。这是一个生活形态的问题,城市间有很多的不同。我认为台湾的老百姓在这次前瞻基础建设情况下表现的十分理性。过去这种撒钱的行为会有民众支持,可是现在我认为民智已开,大家看的是有没有真的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包含民进党的一些人士也不是很满意这个前瞻基础建设,也认为需要检讨。因为这个钱砸下去不只是仅仅盖一个铁路,而是未来的这些捷运轻轨维持的费用是很高的,是一个无底洞,那全民要来买单吗?这是大家所担心的地方。"

 

台湾该往何处去? 天地辽阔 不应妄自菲薄

 

前《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研究员赵岩则认为,台湾应该走自己的路,台湾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跟以色列差不多,不应该妄自菲薄,中华民国是独立存在的政治实体,台湾要往南往北还是往西都是自由选项,但具体要看蔡英文如何操作才不至于受到北京牵制。

 

蔡英文“前瞻计划”简介

 

前瞻基础建设计划,是台湾蔡英文政府推行的基础建设投资计划,期望带头强化投资动能,带动整体经济成长潜能。整体计划包含5大建设计划:绿能建设、数位建设、水环境建设、轨道建设、以及城乡建设,规划以8年时间投入总经费约新台币8,824.9亿元。行政院估计,可增加民间投资产值约新台币17,777.3亿元。

 

蔡英文“新南向政策”简介

 

另一方面,蔡英文在外交上推行新南向政策,主要也是锁定中国一带一路包括的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国国、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内容包括: 推动台湾与东南亚、南亚的双边投资; 支持台湾与东南亚、南亚的双边旅游; 开放对东南亚国家的签证政策; 成立东亚及南亚研究智库; 培育了解东南亚、南亚市场的台湾人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