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6日),中国政府网宣布,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任主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黄坤明任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任秘书长。
这份通知称,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做好教材管理有关工作,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
国家教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研究审议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教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有关教材工作,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
所谓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一般认为,在中小学阶段,指的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在大学阶段,则从政治学、法学,再到历史,很可能可能涵盖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由教育部教材局承担办公室工作。
根据官方通知,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分为部门委员和专家委员。部门委员包括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晓涛、科技部副部长黄卫、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等共22位。
专家委员中也有知名学者,如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原复旦大学教授林尚立、吉林大学原党委书记、目前的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等。
这个委员会的主任刘延东在7月4日出席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她在会上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刘延东强调,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正确方向和价值导向。
此前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要组织修订普通高中德育课程标准,探索语文、历史等骨干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这句话的重点是“德育”要“渗透”进语文、历史等骨干学科。
到了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2015年的表述更加直接,第一次提到“审查”,称要“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
中国的中小学教材中的确有许多常识性的问题,例如大量存在的编造的鸡汤故事,使许多离开中小学就不再有学习习惯的人习焉不察,接受为基本框架和底色。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爱迪生救妈妈》的文章,文章描述在爱迪生7岁时,他妈妈突然患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做手术时发现光太暗,于是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使医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了紧急阑尾炎手术。
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不可能发生在爱迪生7岁的时候。世界上最早的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而此时爱迪生已经是40岁的已婚男人了。根据加拿大媒体的报道,,这篇课文取材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少年爱迪生》中的情节,该故事后来被证明是虚构的,而中国教材却坚持使用该故事。
类似的经不起推敲的低水平文章在中国中小学教材中并不罕见,从国家主义角度的批评者就认为,这些课文“旨在歌颂西方人的聪明智慧,如果说是为了某种政治服务,那也是为了崇洋媚外的政治服务。”
一位熟悉教材编写的业内人士更多地从时代的局限看问题,“这些文章的雏形是文革之后恢复秩序时写的选的,那时西方异常强大,中国贫瘠,编者当然选国外的励志文章了,中国的要么一把火烧了,要么是国民党时代,(在当时的环境下)能选吗?
2014年,习近平曾就教材问题公开发话,当时借着视察察北师大的时机,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被从课本中去掉现象,他明确表示“很不赞成”的态度之后说,又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此次修订除了“中国化”以外,目的似乎更倾向于国家主义化。
左派网站“察网”的署名吴斌的评论说,“事实上,存在严重西化问题的,还包括中学语文、历史和政治教材。正因为有教材西化的严重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这次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的深层次原因。
察网的评论员认为,“教材西化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得不进行重大调整与改变的时刻了。这种改变,不是文章的更换,不是用一批崇洋媚外的文章替换旧一批崇洋媚外的文章,而是教材编写思想的彻底更换。如果编写组成员思想无法更换,执意逆向种族主义,那就必须更换一批编写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