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转型与十字方针征文)
刘晓波(本刊资料)
2013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在北京,冬天肃杀寒冷的气氛一直围绕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那年冬天我们迎来的是一场关于社会改良的思考,因为那年冬天,在邻近过年之际,中国的良心知识分子,法律人许志永以及他所倡导的新公民运动的成员纷纷走上了不义的法庭,接受审判。这是一场对良心的审判,更是一种对社会底线的拷问,这场审判让本来就寒冷的冬天多了一丝绝望的沉寂。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在天空中盘旋着武装的直升飞机,地面上几公里的交通管制之下,所有成员都被定罪,其中许志永四年,丁家喜三年半,其余参与者均被判以一年到三年不等的徒刑。
这场审判也带着一种生的希望,他告诉世人新公民运动被严防死守处处被打压是由于它程序上的合法性以及对体制的批判性。新公民运动透过这场审判修成正果,充分的把极权者的无耻暴露在阳光之下。这种对体制的彻底批判以及对正义的充分诠释让统治者不寒而栗,甚至让统治者慌不择路的进行封锁和打压。但是在社会的反响来看,这种打压和封锁是那么的无力和脆弱,极权的大坝即将化为灰烬……
宪章的力量与知识界的震动
他是独立中文笔会的前一任会长,也是拥有着文艺学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他不断地批判政治的堕落,官场的腐败,思想的控制,他勇敢的承担起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勇敢的站在权力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他多年的著作中,都是以一种包容而隐晦的方式在对政治进行批判,对中国的未来进行理性的思考。他的随笔在中国无法出版,严格的审查高墙把他深刻而冷静的思考阻隔在高墙之外。他所讲述的有关政治的批判和对中国的反思是那么的真诚。他所起草和签名的《零八宪章》是那么的平和和冷静,用非常平淡的口吻去阐述一个国家的未来,这种文学大家的气魄的确是一种高度。
《零八宪章》以自由人权为核心,以建立民主宪政为目标,反映了中国民间运动对中国政治未来方向的基本共识。在2004年,“人权”被 第一次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种写入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实际上其行为相差甚远,所以目前的政治权力构架无法使人权得到保障;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经验上,《零八宪章》呼吁建立的政治制度才是能够真正保障人权的制度。《零八宪章》是七十年代末期以来民主运动、维权运动积累的民间力量的集中展现,正如刘晓波博士本人所言“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决定前进方向的主要是公民社会、公民运动,民间抵抗,而不是极权体制本身。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走出恐惧,开始讲真话,加入到捍卫争取自由的队伍中。宪章要面向的是普通公民,是对人性和公民反抗和质疑精神的呼吁,他的语气平和,内容温和并不代表着谄媚,而代表着一种对极权的挑战和对抗;它首先是一场公民运动,而不仅仅是政治运动。它还代表着民众在强权下的反抗精神的觉醒,以及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所以,在历史高度来看,这是一部不朽的篇章。
还记得1988年六月二十五日,那天刘晓波博士的毕业论文答辩,当天不仅仅有九位教授进行旁听,还有几百名被刘晓波博士的文章所打动的人前来旁听,最终校长不得不对教室进行调换,在一个可以容纳400人的大教室中开始了答辩。这篇名为《审美与人的自由》的博士论文,其中讲述了他自由的精神以及对社会和世界广阔的思考与审美艺术的融合,结尾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人是注定要死亡的,肯定如此。但是即便是毁灭,也要在与死亡的抗拒之中毁灭。我不反对人思考苦难,但最重要的是感觉和体验。这一番话充分的展现了博士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在死亡之时需要与苦难抗争的决心。
回想起当年的话语以及《零八宪章》带给中国知识界的震撼,不仅为博士现在的境遇深表担忧,《零八宪章》作为唤醒一代知识分子的重要著作,把当时埋在社会各界知识分子心中对自由民主,宪政的渴望以公开的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引起了知识界的震动。这种被常年压迫的声音忽然爆发出来,引起了大江南北多数知识分子的共鸣,从法学家到作家,从政治家到教授,几千名知识分子联合签署,这是从49年建立极权政体一来从来没有过的知识界的大震动。这种对未来民主自由的向往,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呼吁宪政的渴望让统治者特别恐惧,他们传唤签名的教授和学者们,对一些签署者进行跟踪和监控,但是后来这股浪潮越来越大,从工人到学生再到农民,各行各业都有人进行签署。这是一种知识界以及大众社会的联合觉醒,它象征着对极权的拷问以及对宪政的向往。这种拷问注定让极权者不寒而栗。《零八宪章》作为一份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已经在中国宪政转型的过程中树立起一座丰碑,这座丰碑永远呼吁人们,捍卫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新公民运动中所捍卫的“爱”
如果说《零八宪章》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座丰碑,那么新公民运动就是这座丰碑之上盛开的一朵花。新公民运动是由许志永博士提出的,以“自由,公义,爱”为纲领的全民性的运动,号召大家堂堂正正做公民,从提出到后来的街头运动,新公民运动成为了自习近平上台以来的一个民间反抗的标志,它在极权统治的高压阶段勇敢的屹立在抵抗运动的制高点上。这种号召全民站起来参与的运动,从根本上讲可以缓解社会的暴戾,让社会在转型期平稳过渡,并真正意义上建立起完善的公民社会。
最初的阶段,许志永被当作是温和的改良派而被当局接受,他的言行以及他所发表的倡导都属于改良和建议类的。从为孙志刚呐喊的公民建议书,到后来当选人大代表的陈词,都彰显出这种博爱和大义,温和的建议被冷漠的政府视为异端,这个政权对所有敢于质疑和挑战的声音进行打压,即便是这种最为温和的建议。后来许博士在《这十年》中写道:“十年后的今天,孙志刚成了媒体的禁忌,我和滕彪成了这个国家的异议人士,丁家喜、赵常青、袁冬等很多勇敢的公民在狱中。一个媒体的朋友问我,怎么评价这十年,进步还是退步?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它促使我思考十年来走过的路。”这种对于社会意见的自由表达,属于一种对社会最真诚的建议,而且话语并没有过激,这是年的确发人深思,让人产生对这个国家的思考和反省,为什么十年过去了,我们以多少冤死的生命作为代价,比如那个无辜的年轻人孙志刚,八九前辈李旺阳等人,这种代价没有让执政者进行思考,而是让他们的行为更加放肆,他们以危害国家的名义,以分裂颠覆的名义,以国家统一的名义,以信仰邪教的名义对敢于发声的人进行抓捕和迫害,让这个国家成为一所庞大的监狱。在清理完激进的那一代人之后,矛头直接指向许志永这一派温和的改良派。许志永博士在自述中曾经说到,自己是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这个社会应该用最大的善意来包容敢于提出意见的人。
当局是怎样定义“爱”这个字眼的,但是我知道倡导每个人捍卫自己权利,堂堂正正做公民的行为就是一种大爱的表现,当他一个法学博士,本来可以在体制内过很好的生活的人,能够利用自己的学识为这个政党做事,但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站在对面发声,表达自己对底层的帮助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的确,当执政者只顾一些为自己的利益而忽视或牺牲底层人民利益的时候,社会就需要一种平衡来维系这种社会的稳定。当政府不去关心底层生活的时候就会导致暴戾之气的蔓延,而这一群公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权益受到侵害的底层人民捍卫权益,就像王功权先生说到的那样:我们在与暴民和暴政赛跑。当底层人民没有渠道捍卫权益时就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我们无法对他们进行谴责,制度造就了这样一个人人受害的社会。但是许博士他们的出现像是燃起了一团希望之火,从北京南站的桥洞的送暖,到东庄访民村的关怀,再到教育局的情愿每个行动都彰显了这种大爱,这种当局永远无法解释而又无法容忍的大爱。
直到开庭那天,许志永博士在法庭上那份被打断的演说词,把爱演绎的淋漓尽致,后来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原文被很多体制内的官员查看,那些人看完后无不感动,有的潸然泪下,原来被打压许久的新公民运动居然是这样的。许志永博士从这几点进行讲述,从教育平权的推动讲起,然后有讲述了在广场上,街头呼吁官员财产公示的过程,随后讲述自己十年来的经历和感悟其中有一段“十年了,因为选择站在无权无势者一边,我们见证了太多的不公不义,太多的苦难不幸,可我们依然怀着一颗光明的心,理性建设性推动国家进步。”这一段让每一个真心为了这个国家的人感动,他纯真,质朴的展现了对社会的美好期待和展望,也表达自己与无权无势者同行的决心。最后许博士用慷慨的语言呼吁每一个中国人站出来大胆的做公民,坚定自己的公民理念以及公民身份。这是一篇出色而完美的演说,它触动的是统治者的最敏感的神经,他坚定的告诉中国人,未来应该是属于自由公义爱的时代,是一个全民共同参与和建设的时代。
后记:公民社会漫谈
建设公民社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大家共同的推动,许博士说过这是自己的责任,因为生在中国,就一定要热爱这里,要让她更美好,所以他选择做一个和平的改良主义者,采用非暴力的手段,倡导自由公义爱,倡导民主与宪政。他一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站在法庭上面对不义的审判,他感慨自己是这么荣幸,因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入狱。
这种启蒙者永远都激励着我们前进,在反抗极权的道路上,我们要沿着这些人的道路,进行探索和开发,走出一条属于这个国家的改良之路。首先民间反对的声音要有,但是不能过于偏激,因为我们是要建设社会,而不是扰乱社会,我们是理性建设者和批判者。就像刘晓波先生在最后的陈述中说的,用最大的善意对待政权的恶意,以爱化解恨。虽然这些对于当今残暴的统治者来说过于温和和包容,但是我们要想改造社会就要用爱化解恨,让我们的善意去对抗恶,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公民的心愿冲破独裁的牢笼奔向自由,民主,宪政的未来!
谨以此文献给肝癌晚期的刘晓波先生,希望他能够平安,也献给即将出狱的许志永先生,希望民主宪政的中国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