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权者如能得到市民的信任,管治上就可事半功倍,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因此,任何公职人员在道德、诚信方面,都必须保持在极高水平。

 

然而,近年特区政府却时常闹出诚信丑闻。律政司司长郑若骅刚上任便被揭发其名下物业僭建,但仍有不少高官和亲共人士相继出言为她护航,特首林郑月娥更力挺她,说:「郑若骅仍然是我心目中一位非常理想去担任律政司司长的人选,正如这两日有些法律界人士都说,在今天要放弃自己一个非常成功的私人执业,进入所谓『热厨房』担任律政司司长,是一个作出牺牲的决定。我亦可以向大家说,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组班过程真的非常困难,特别是律政司司长这个位是非常困难。」

 

言下之意,就是「提醒」市民要对郑若骅加入政府「热厨房」所作出的「牺牲」心存感激,以及包容其诚信缺失。然而,出任律政司司长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获得公众的彻底信任,要比白色更白(whiter than white),但郑若骅的诚信已因僭建风波而破产,留任的话,肯定会影响到律政司的工作和整个政府威信。

 

成治港傀儡难展抱负

 

因此,我们不得不问一个基本问题:何以在香港出任公职等同是进入令人难受的「热厨房」呢?

 

对于一位成功的大律师来说,私人执业确实可赚取不错的收入,但他们大多都抱有使命感,希望有朝一日能回馈社会,而这可说是大律师的一贯传统。因此,回归前及回归初期,都有不少出色的资深大律师,「放弃自己一个非常成功的私人执业」,加入司法机构做法官,或是出任公职,服务社会。

 

可惜,时移世易,因中央政府要在港行使「全面管治权」,导致政府变成「热厨房」,而且越来越热,令律政司司长非但不能捍卫法治,还要承担各项政治工作,甚至不得不为虎作伥,需按照中共治港者的意旨办事,沦为损害法治的帮凶。试问在此情况下,有志于捍卫法治的人,又怎会愿意出任律政司司长呢?

 

早前,终审法院首席法官马道立在2018年法律年度开启典礼上发表演辞时,建议要延长法官的退休年龄至最高70岁,因法官人手短缺,尤其是高等法院级别的。可见,司法机构如今竟无法吸引有条件的法律界人士加入,以致青黄不接的问题越趋严重。其实,按照法律界的传统,只有最优秀、成功的大律师才会获邀出任法官,故大律师都会把担任法官,视为结束自己大律师法律生涯的荣誉。可是,2014年,国务院所发表的《白皮书》,表明「各级法院法官和其它司法人员」都必须「爱国爱港」,「对国家效忠」,而且履行职务时,必须「承担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以及「接受中央政府……的监督」以「体现国家主权的需要」。身为法官居然要面对此等无理的额外要求,难怪优秀的大律师对于加入司法机构做法官有所保留。

 

除此之外,在梁振英与中共治港者的推波助澜下,特区近年社会分化非常严重,既有不少针对社运人士的政治检控,亦有许多政治事件,最终需提出司法复核,交由法庭裁决。就着这些案件,不同阵营的激进人士均曾因不满意判决,而对裁判官或法官出言不逊,为法庭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因此,法官已不如以往般备受尊崇,故更难吸引新人加入司法机构。

 

归根究柢,特区政府之所以组班困难,无法吸引社会精英担任各项公职,不是由于香港缺乏愿意服务社会的人才,只是他们明知加入政府非但无法一展抱负,甚至会被迫成为中共治港者的傀儡,当然会却步。然而,如果一国两制在港真正落实,特区政府与立法会均全面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中联办等中共治港者亦放手,真正让港人治港。这样,便可以如其它民主国家般,吸引有识之士加入政府或从政,一起捍卫香港的核心价值,令特区可以重回正轨。香港的法治制度稳健并独立如昔,才可协助国家的发展,达成中国梦。相反,如果强行「中环西环行埋」,必然会在管治困局中衰败下去,阻碍国家的长远发展,而且更有可能令伟大的中国梦变成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