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近日在中国南部的视察访问,让许多人联想起邓小平当年的“南巡”。在六四之后保守派气势高涨的背景下,邓的南巡被视为为继续“改革开放”定下基调。而北京政治观察人士白信认为,26年后习近平的“南巡”却可能为这一政策的敲响丧钟:“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习近平结束了南巡。虽然他在此行说了很多次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但是,似乎除了重复这些口号,几无新意,与公众对他此行的期待存在一个巨大的落差,习近平仿佛陷入了某种失语状态。种种迹象显示,这种失语要么意味着十九届四中全会前夕北京形势微妙,习近平似乎陷入了空前复杂的权力挑战格局,要么意味着习氏执政活力趋近穷尽,未来的长期政治停滞正在到来。”
也有观察家认为,今天中国面临的背景有点像邓小平92南巡时期一样,人心浮动,社会思变,国进民退声音高涨,但中国处在中美贸易战的特殊关口,这可能是启动真正改革的时机。可是,习近平在说改革,中国高层没有说过不改革,官方的宣传依然是言必称改革,但很少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为什么?独立学者邓聿文分析:“如果说官方的改革不是真改革,是打着改革名义的假改革甚至反改革,那么,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恰恰不是别人,而是习近平自己,是他对改革的‘形改实退’的模糊态度及其政策后果”。
作者认为习近平所认同的改革跟社会认同的改革有很大差距,一些改革措施实施的结果是让人认为不改革,这就给社会造成一种悲观预期,认为习近平实际是不要改革,而部门和地方揣摩习近平后采取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预期。因此他认为,习此次南下,不是新南巡,不过是中共领导人下去惯常的表态,不具有邓小平92南巡的效应和制度突破意义。在他看来,新南巡的说法的流传,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对改革的集体焦虑情绪。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3日新闻述评:习近平南下广东的背后:由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说起
连接中国珠海、香港与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周二(23日)举行开通仪式,将在翌日正式通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仪式,主管港澳事务的副总理韩正、副总理刘鹤、及粤港澳官员也有出席,但香港民主派议员并未获邀出席开通仪式。
官方强调,这大桥有助促进粤港澳融合,并为大湾区发展奠定基础,但香港观察人士把这耗资约200亿美元的项目,称为“大白象工程”,他们认为这种“硬融合”是大陆进一步削弱香港“高度自治”及自由的一步。
外界期望习近平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南下,或会在大桥开通仪式发表讲话,但最后,他除了简单宣布大桥启用外,并没有发表任何公开演讲。
有观察人士认为,习近平不这样做是想保持一定的“低调”,一方面他不想与中国时任领导人邓小平当年南巡做比较,而在中美贸易战背景及国内经济争议下,习近平的任何说话都会被外界演绎,或会得出反效果。
南下的时机
开通仪式早上9时在珠海举行,吸引中港澳及西方媒体到场。外界起初预计,习近平会在仪式发表有关改革开放40年的讲话,讲述未来发展的方向。
但最后习近平只说了“我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12个字,仪式主要是粤港澳三地官员及副总理韩正的致辞,但韩正演说也没有提到“改革开放”相关的内容。
只有事后新华社发稿,提到习近平在仪式后巡览大桥,赞扬大桥体现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对BBC中文分析说,因为港珠澳大桥是世界级工程,国家领导人会争取来历史留名,如果习近平不来,别人会以为他失势。
他猜测,习近平不发表讲话,是因为“他无论说甚么话,从客观效果上,都未必如他所想”。
外围有中美贸易战、国内有对经济方面的反对声音、澳门中联办主任近期堕楼身亡、港珠澳大桥被香港反对派声讨是“大白象工程”,这未必是他在国际媒体发表讲话的良好时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习近平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之时考察广东,是为了提振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信心。
刘锐绍认为,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战困扰,习近平不能着墨太多,因为不知外界会如何解读,如果习近平在中美贸易摩擦上发表强硬讲话,或会被美国反击,但说得太委婉,又会失去国内士气。
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刘锐绍说,从中国媒体报道中看到,这次习近平南下本身也是想释出继续“改革开放”的讯号,但现在所谈及的“改革开放”与邓小平当年南巡相比,是“没有太大意义”,习近平也不一定想跟邓小平相提并论,因为现在习近平所做的事情,与邓小平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驰”,两者比较反而会引起更差的舆论效果。
“习近平现在是开放改革的过程中开倒车,经济上国进民退、政治上搞终身制,港澳问题就废两制,”刘锐绍说,“他完全是一个倒退,他怎会想与邓小平南巡做比较,从他的角度就觉得不合适,但我们一定会这样比较,这样才突显到改革开放的真谛、突显到他现在那种倒退的弊病。”
据官媒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周一(22日)考察了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以及格力电器公司。
习近平强调,“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希望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我们要有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
一名接近深圳政府的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对BBC中文透露,习近平此行还将前往深圳前海经济区。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政治学副教授陈澄早前对BBC中文表示,中国经济最近遭遇了一些重大挑战,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国际上也被迫卷入与美国的贸易战。习近平这次赴广东考察,最重要的象征意义是提振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继续改革开放的信心。
“习上任以来,在经济改革方面一直被认为步子迈得不够大。如今经济上中国在一定意义上处于内外交困的状况中,致使国内许多产业和个人的信心遭受重大打击,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最近一蹶不振的中国股市。在国际上,更是有许多质疑甚至否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声音,”陈澄说。
陈澄指出:“这些都对中共政权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也不利于经济稳定。但正因为经济上内外交困,提振信心更成为重中之重。”
大桥争议声音
至于这次重头戏港珠澳大桥,BBC中文早前盘点了大桥在香港引发的五大争议,大桥主桥、人工岛及各地连接部分等整个项目耗资三地超过200亿美元,香港投资了1200亿港元。大桥原定2016年押后两年通车,建造期间造成18名工人死亡、几百人受伤,亦带来了环保问题。
由于要通过大桥需要申请跨境牌照,过桥汽车数量有一定的限制,令外界担心大桥使用量偏低,但运输物流及旅游业普遍欢迎大桥落成。
但官方认为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基建,可以为区内带来十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收益,来往珠海到香港的时间从过往需要3小时,缩短至30分钟。
韩正在开通仪式致辞时说,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大桥是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工程,有利三地人员交流及发展,他说要把大桥打造成粤港澳三地的“民生桥”,成为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成为中国由“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重要标志。
他希望粤港澳三地能够按照安全要求,便利通行人员的通关,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和缩短通关时间,并把在工程中掌握的关键技术和获得的宝贵经验,变成行业的标准与规范,贡献一带一路发展。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致辞时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香港在改革开放中“既是贡献者,也是受惠者”。她说,香港一年内开通三大跨境基建,包括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及明年年初即将开通的莲塘口岸,缩短了出行时间、拉近两地距离,逐步形成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她说,大桥开通后,令大屿山成为通往世界及大湾区的双门户,因此政府亦提出“明日大屿”愿景,为香港缔造更美好未来。
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表示,大桥有政治及经济意义,政治上,实践了“一国两制”,三地透过共同协商,在技术及制度上得到突破,经济上,三地首次实现“陆路无障碍”,可以更好融入大湾区发展。
法新社采访了一些珠海居民,居民支持港珠澳大桥建设,认为便利当地区民和促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人专程带小孩去看大桥,赞扬这是“伟大”的建筑。
不过,大桥以至大湾区建设在一些香港观察人士眼中,并不是好事。
在脸书上,有香港网民批评,大桥花了香港纳税人的钱,但最终最受惠的只限于一少撮人。
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淑庄认为,广东省内已准备更多基建去配合大湾区发展,例如即将落成的深中通道等,这些交通网络可能更方便当地人,但她质疑,香港人本身未必会常用这些通道,而这些交通网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可能被高估。
“一小时生活圈其实有很多选择,”她对BBC中文说,“如果刻意去用一些硬连结,其实是没有用,不如大家反观一下香港经济发展、科技上的领域,发展得好,连结会更具体,才不会怕被边缘化。”
虽然三地政府称大桥基建是“共同协商”,但观察人士指出,这条大桥建设过程中,也显示到粤港澳三地处于不平等的状态,港澳政府在工程问题上处于被动状态。
在中国官方早前宣布周二举行开幕仪式时,香港民主派的议员及一些交通公司也投诉,对此毫不知情,连港澳政府也需花时去核实。
▲美国之音(VOA)10月24日时事大家谈:习近平二度“南巡”,看点何在?
华盛顿 —历时九年、耗资150多亿元人民币的“世纪工程” —— 港珠澳大桥昨天(23号)举行开通典礼。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亲临主持这场被称为“各界瞩目”的仪式。据报,习近平上台后,仅仅说了一句话,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便匆匆下台;他并没有在仪式上发表有关中美贸易战和中国自力更生的重要讲话。有分析称,他的举动十分罕见。那么,习近平在“北上”不久之后的本次南下,是否如分析所称“为了救经济”?他此行是否真具有“南巡”的意义?
嘉宾: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旅美学者吴祚来
崔大伟:港珠澳大桥不只是面子工程
对于港珠澳大桥是否只是个面子工程,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认为这不光是面子的问题。中央很久以来都很想把珠江三角洲大湾区融合起来。该区域有6900万人口,他们之间投资来往特别多。所以崔大伟觉得中央决定要造这座大桥主要是为了扩散经济合作。另外,珠江三角洲的西部没有东部发达,所以这也是为了帮助三角洲西部地区的发展。现在中国的很多发展项目都是基础建设的发展,比如“一带一路”项目,这个项目亦如此。今后这些项目对中国的发展有好处。
崔大伟:香港中立派支持与大陆经济联系,年轻人反抗大陆控制
关于香港当地对习近平在开通仪式上只讲了12个字做何反应,崔大伟表示,从英文报纸的报道来看,它们提到了习近平的安保问题,另外它们也谈了习近平在仪式后的一些指示,比如这次没有说“自力更生”,但他再次提到中美贸易战下中国应该发展独立创新的能力。当年邓小平南巡的背景是苏联垮台,其用意是恢复改革步伐,或者像吴先生所说的,是为了警告江泽民要继续搞改革。这次习近平“南巡”,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广东省恢复经济发展。说几句话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给钱,给地方权力。为了融合整个珠江三角洲已经花下了这么多钱。关于大桥建设是否是为了控制香港,香港有两派观点。第一种观点主要来自于商人和部分政府人员,他们认为香港将来和大陆联系越多越好,在经济方面确实需要和大陆合作。而年轻人大都不喜欢这个大桥,他们认为大桥和高铁这些基础建设都是大陆在用钱控制香港。香港有不少年轻人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他们觉得自己是香港人。所以他们自然会觉得这座大桥是为了控制他们。但现在也有很多中立派。之前香港基本是两个极端的观点,但现在出现了新的中立观点,认为香港的出路就是和大陆有经济上的联系。
崔大伟:习近平改革迟滞不前,面临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习近平“南巡”访问私企是表示支持还是只是作秀,崔大伟表示,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困境。习近平在2013的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很大的改革计划,大家一直都在等着他改革。去年十九大之后,我曾在《南华早报》上发表文章说,习近平称自己需要那么多权力是为了帮助国家发展,为了开创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国梦”。那现在已经有了这个权力,改革在哪儿?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改革计划基本都没有下文了。关于如何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他本人可能没有一个大想法。和他一起前来的副总理刘鹤在市场经济和私营企业当面可能有不少想法,比如多给私营企业钱,少给国企钱,因为它们浪费钱。习近平现在确实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他的“一带一路”项目现在也有很多国家和很多人反对。我不认为习近平会被打倒,他的权力还是比较稳固的。但现在他确实有很多问题必须去解决。这次他来南方还是不同于邓小平“南巡”,一下就把整个改革的信号都释放出来,这是不可能的。
吴祚来:大桥建设只是利益集团的投资行为
对于港珠澳大桥是否是为了控制香港,旅美学者吴祚来表示,邓小平当年的想法是,经过50年,香港和大陆能在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形成一种平衡,基本实现某种“一体化”。对于他这个愿望,我们当时的理解是,大陆也已经开始了自由和民主化的进程,最后能在两岸政治自由化和经济自由化程度差不多的情况下实现“一体化”。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相反的情况,是大陆的中央集权和社会主义对香港实行高度的政治控制。这种情形下,这座大桥就显得非常尴尬。两岸三地已经貌合神离,而且港独正在香港年轻一代中成为一个大趋势,这是种精神上的分离。虽然很难在政治和经济上实现真正的分离,但这种精神分离说明中央政府在倒退,或者说中央政府没有在香港自由化进程上取信于民。这座大桥是为那些拥有三地车牌的特权阶层而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这两百亿美元的投资,经济学家们和全国人大代表到底是怎么决策的,谁能知道?这么个无厘头的形象工程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人民有好处,是个美好的说法而已。这完全是个利益集团的投资行为。这200亿美元背后到底是如何决策的,哪些家族成为了这个建设集团的主力,这些才是一切问题的核心。这个工程与人民毫无关系。
吴祚来:现行体制下,民营经济不可能发展
对于澳门中联办主任跳楼和习近平仪式上只讲12个字这类异象,吴祚来认为,郑晓松应该是面临了不可解决的问题,比如有可能是中央在调查他的腐败,有可能是中央布置的任务他无法完成,也有可能是他无法面对惨不忍睹的现状,良心发现后,他发现给共产党当官就是造恶,不如死了算了。目前我们只能说,三种可能都存在。至于习近平在仪式上什么言也不发,折射出他现在面临的很大困境。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他必须消灭私有制,但现在他又不得不提倡私营经济的发展,因为他得维护共产党的稳定,让更多人有就业机会,让更人多向共产党交税。而这个港珠澳大桥就是个国有企业工程,是不计成本的。投入之后产出多少根本不管。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人都是有级别的,地方政府很难控制他们。相反,私营企业不仅银行贷不到款,而且各个级别的地方官僚都可以找他们麻烦。所以在这种体制下,中国的民营经济不可能发展起来。习近平的悲剧有制度的原因,也与他的个人认知和整个智囊团队有关。大量的左派和红二代都在捧他做“红色皇帝”。这些人需要这样一个皇帝。而习近平就正好满足了这些红色权贵集团的需要。他不可能适应时代的潮流。
吴祚来:刘鹤王岐山等人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说真话
对于习近平这次“南巡”是否会有真正的意义,吴祚来表示,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在国际上,现在习近平都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他没有邓小平当年那样的实力,邓小平有元老背景以及他在军中的影响力,再加上江泽民当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背景,所以邓小平当时很容易就是撼动和改变江泽民的保守状态。习近平现在既改变不了世界,又运作不了这个体制。这个体制既是个政治体制,也是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越来越保守,经济方面高度依赖世界经济,尤其是依赖欧美的经济。但现在与美国的贸易战局面让中国没法从美国那里获取巨额的美元,这就让他没法在世界上可持续地撒币。现在一带一路出现诸多问题,也与他没法再进行有效的美元挥洒有关。他现在无法通过在南方的一个演讲就能真的改变什么。他就不断地通过开会化解自己的焦虑,希望大家齐心备战,自力更生。所以其实他是在做最坏的打算。这个打算就是,中国和整个世界发生大分裂,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贸易,那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如何继续生存,中国如何能够不发生动乱,新疆模式如何成为整个中国的模式,对所有中国人的手机进行监控,对所有中国人的菜刀进行登记。所以习近平的倒退真不知道会退到什么地步去。体制内的强有力力量组成团队对习近平形成实质性影响,这才是最重要的。刘鹤和王岐山等人以前都有过改革开放的背景,有过普世价值的倡导,他们在关键时刻也该挺身而出,说真话,帮习近平作出重大改变。才是最重要的。刘鹤和王岐山等人以前都有过改革开放的背景,有过普世价值的倡导,他们在关键时刻也该挺身而出,说真话,帮习近平作出重大改变。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0月24日报道:习近平南下 邓朴方内部讲话敲警钟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效仿邓小平南巡之际,邓小平之子邓朴方日前在中国残联大会的内部讲话曝光了。近年,邓家在中国政治版图上被边缘化,甚至邓小平的名字也越来越少被提到。
今年是邓小平发起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但是,不少人批评在习近平总书记治下,中国正在向毛泽东时代倒退,他们举例说,习越来越远离邓小平的改革路线。邓小平反对个人崇拜,现在官方全力鼓吹的对习近平的个人崇拜快要赶上毛泽东;邓小平鉴于毛泽东晚年的教训,取消党和国家领导人终身制,习近平废除了国家主席任期制,为无限任期铺平道路。中美关系,习抛弃邓主张的韬光养晦,以牙还牙,与美国对立,中美贸易战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普遍焦虑。
这次习近平南下,正值中美贸易战全面展开,中国经济发展疲弱,有关“国进民退”的批评此起彼伏,而支撑中国经济半边天的私营经济生存状况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刻。
作为中国残联名誉主席的邓朴方,身份特殊,但近年已很少公开出面。9月16日,他在残联发表了这篇内部讲话,但在习近平南下的敏感时候曝光,自然引起各种揣测。
讲话开宗明义,“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邓朴方称这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摆脱了桎梏,突破了籓篱。
有分析指,邓朴方这样讲是提醒习近平不要走回头路。讲话中提到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就包括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习仲勋一生深受毛泽东迫害,复出后支持邓小平改革,在中共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习近平十八大掌权时,许多人以为他会像他的父亲那样,但这些人后来失望了。
邓朴方在讲话中希望“我们一定要有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的份量,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坚持立足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谋划一切工作”。
邓朴方称他的父亲启动的“改革开放是对人的解放。”
通篇讲话多处提到他的父亲邓小平,“小平同志曾经说……”“小平同志说过…。”“小平同志曾经讲过……”。
全篇讲话没有一个字提到近来官员讲话中口头上处处提到的习近平思想,这篇讲话只在最后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与邓小平四十年前启动的改革密不可分。但如何看待邓26年前的南巡却充满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发生六四屠杀后中国呈全方位倒退之势后邓不得已而为之,邓小平以残年之躯,奋力南巡,重新推动中国改革。邓如果不这样做,他的一生将会以六四屠杀而结束。
一些中国自由派人士则认为,八十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短暂的光明时期。但这一短暂的光明时期与当时中共的开明领导人胡耀邦、赵紫阳分不开。邓曾经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领导改革,后来邓又一手推翻了他们。
彭斯不久前发表的针对 北京当局的讲话中,也批评习近平当局“改变了八十年代以来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虽然与中国自由民主人士倡导的第五个现代化,也就是政治现代化有鲜明的分野,但这场改革确实让中国彻底摆脱毛时代,把中国导入现代化进程。
▲自由亚洲电台(RFA)10月25日报道:习近平南巡未见“改革开放”新政出台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南巡广东珠海、深圳、英德及广州,考察民营企业、与大学师生座谈,并了解父亲习仲勋当年在广东主政时期的工作情况,但未见官媒报道习近平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讲话,多位曾接触过习近平的人士均称“习近平没说什么”。
官媒仅披露习近平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简短讲话,不少学者对此一头雾水。
24日下午4时30分许,习近平车队驶入广州暨南大学南门,在校内逗留了约40分钟。该校校友王先生,本周四(25日)告诉自由亚洲电台,习近平先到校友楼的校史馆参观了该校发展史,其中有40年前学校复办时。其父亲习仲勋出席开学典礼的图片。他说:
“他(习近平)四点多去到校友楼,好像是新建的,他父亲是在1978年的时候,学习复办的开学典礼。校友馆里面还有他父亲当时的资料。他在图书馆跟港澳学生代表,还有校长和书记见了一面”
至于专程到访的习近平究竟说了些什么。王先生说:
“在里面座谈了大概十几分钟,还跟一个港澳学生聊了一下,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听了书记汇报学校情况后,他说了几句话”。
另有接触过习近平的人士称,习近平在考察期间,说话不多,可谓“没说什么”。
据《新华视点》微博报道,24日上午,习近平在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考察调研,他特意来到前海石公园,察看前海发展变化。习近平说,前海的模式是可行的,要研究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广。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要坚持并不断完善。还称,实践证明,我们走改革开放这条路是一条正确道路,只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再接再厉,必然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此前一天(23日)下午,习近平到清远英德市,参观电子商务园,他还连续走访连江口镇连樟村公共服务站、扶贫玩具加工厂车间,并进入一户贫困户家中。他在与村民交谈时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习近平考察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时,向该企业发表了简短讲话。官媒报道,习近平同在场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交谈,肯定他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表示,中央高度重视并一直在想办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现在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央还是在重视并且想办法怎么使中小企业能够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才能使我们创新,创造,创业,实际上是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习近平希望广大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强自主创新,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取得新的业绩,让企业兴旺发达。
习近平今次视察的企业,并没有龙头高科技公司,例如华为、腾讯。
习对改革开放历史只是“轻描淡写”
十年前,中国曾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12月中共召开纪念第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并将对外开放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称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但习近平今次南巡广东,安抚民营企业,对改革开放的描述,仅在建立自由贸易区领域。
广东一位独立学者认为,习近平南巡却没有系统性总结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一切都是轻描淡写,表明他底气不足:“我觉得现在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他要是有底就讲话了,他没底”
早前有传言称,习近平到广东一方面是安抚民企,另一方面是探望其父亲习仲勋的老部下、现任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江苏学者庞先生对本台说,他也由此感觉:“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要论经济,他们应该去广东,要论政治,他们要去上海。现在看来,他是去看李希(广东省委书记),不是空穴来风。从老邓当年南下(广东),两次南巡讲话,到他现在看李希,要在广东点什么火,这是显而易见的”
出生于甘肃的李希,曾担任习仲勋的旧部,中共前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和陆浩的秘书。去年10月下旬出任广东省委书记,任职至今恰好一周年。
习近平今次行程被高度保密。习近平此行一是安抚民企,二是了解父亲习仲勋当年在广东的工作情况。习近平在深圳参观有关改革开放40周年的展览时,称“我们要坚定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
▲自由亚洲电台(RFA)10月25日报道:习南巡不讲改革 邓朴方挺父受关注
习近平视察广东尚未结束,内地出现对中央政策不满的言论,邓小平长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邓朴方,在公开发言时强调邓小平有关改革的理论的重要性。而著名经济学者张维迎,亦指出中国模式是造成东、西方对抗的始作俑者。
习近平到广东视察四日,再没有提到邓小平的思想。反而邓小平长子,现年74岁的邓朴方,在9月16日举行的中国残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全文稿,本周在互联网上热传。小邓赞扬老邓等人开启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革命”。他在发言中称,“我们要坚持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判断”,并强调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还不点名提醒,“我们一定要有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的份量,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坚持立足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谋划一切工作。”
香港某大学来自大陆的访问学者孙先生,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邓朴方的上述讲话,对于七、八十年代邓小平确立的改革开放是一种推崇和赞赏的态度,邓小平确立的政策确实让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破除了个人迷信。邓朴方此时公开缅怀邓小平并不奇怪,但是:“真正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他这段发言,让外界注意的,恰恰是因为当前的最高当局,闭口不谈邓小平,不谈邓小平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实际上,对于邓小平以及他所确立的政策漠视,甚至背叛”
孙先生称,邓朴方发言被热传,折射出网民对当局推行自力更生,走回头路的抵制心理。
但北京独立学者查建国本周四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无论在中国理论界及党内,还是媒体,仍将现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朴方说其父亲“实现了人的解放”,这只局限于一定的程度:“但总得来说,没有实行人的解放。邓小平也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干掉了两个总书记(胡耀邦、赵紫阳),六四向老百姓开枪。这些都是在压抑人的思想解放、人的解放。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讲邓朴方这个讲话就是对习近平的压力,比较牵强。我看不能这么说”
北大学者批“中国模式” 导致对抗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公开了一份演讲稿。分析中美贸易冲突的背后,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之冲突,而是中国同西方世界之冲突,包括欧盟、英国等与中国贸易逆差并不严重的众多国家,也从正面转向负面。这意味着冲突不止是贸易冲突,更可能是背后价值体系之冲突、体制之冲突,而后一问题更为深远、更难以用技术手段调和。
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写道,在过去的40年,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国质疑。文章表示,中国模式论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会对中国的未来产生很不好的后果。
文章警告,一味强调独特的中国模式,对内就会走向强化国有企业、扩大政府权力、依赖产业政策的道路,导致改革进程逆转,改革大业前功尽弃,经济最终将陷入停滞。其次,对外误导世界,导致对抗。“中国模式论”将中国树立为西方视角下之令人惊慌的异类,必然导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冲突。
▲自由亚洲电台(RFA)10月25日报道:习近平南巡不提邓理论 内部异议浮现
习近平南下广东视察,恰逢中国经济放缓和外交受困之际,令不少人联想到1992年邓小平在同样局面下的南巡和讲话。不过,习近平在广东除了简短的讲话之外,没有正式的政策性宣示,官方报道也未提邓小平理论等惯常用语。另一方面,中共内部反对偏离邓小平路线的声音也陆续浮现。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南下广东,除了为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剪彩之外,也参观了深圳和广州等地的大学和民营企业。
1992年,由于六四镇压,中国经济增长陷入低潮,对外关系也相当困难。邓小平提出继续改革开放,和“韬光养晦”等重大政策,随后中国逐渐走出困境。目前中国的状况,和26年前十分相似,因此不少人将习近平到广东视察与当年邓小平的南巡相提并论。
本台对习近平这次视察广东的相关报道中,提及不少知情人士表示他在广东“没说什么话”,而官方媒体的有关报道中,也不提“邓小平理论”等官方用语。
旅美中国知名异议人士魏京生认为,最近几年,习近平的政策明显开始偏离邓小平的设计路线,不提邓小平理论,是为了凸显习对邓的超越:
“就是要营造一个我比他们都伟大(的气氛),至少比邓小平伟大。我也南巡,但是我不提邓小平。甚至有人说改革开放是我们老习家,习仲勋(的功劳),和邓小平关系不大。油画都出来了嘛,习仲勋站着,邓小平坐着。”
美国圣汤姆斯大学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叶耀元,同意魏京生的部分观点,不过他认为,习近平不提邓理论,主要还是为了凸显“习思想”:
“我倒觉得他不提邓小平倒并不是说中国不走邓小平的道路,而是习近平要夸耀他的‘习思想’。他很多时候都提他自己的作为,他自己的想法,但不提前人的事迹。”
习近平南巡的同时,邓小平长子邓朴方的一篇讲话稿在中国网络上盛传。该讲话除了盛赞邓小平理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之外,也提醒当权者要实事求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的份量。
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行的期刊,也刊载了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的一篇文章。文章认为,中国过去四十年取得的成就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和国营企业等中国特色,而是因为在放权让利条件下私营企业的大发展。该文也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战,主要原因不是国家利益纠纷,而是发展模式之争。这位中国著名的自由派经济学者批评说,把过去四十年中国的发展归结为“中国模式”,导致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对立,并会产生严重后果。
叶教授表示,张维迎教授的分析,切中了目前中国和美国矛盾的焦点。
“现在中国和美国之争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贸易战,而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在民主价值、在世界体系他们要扮演的角色方面,他们有宏观上的差异。简单来说,美国还是认为,只要中国不是民主国家,只要中国对美国有任何觊觎,美国就会产生安全上的疑虑。”
魏京生则分析说,目前的中国,看似习近平大权在握,地位不可动摇,但实际上内部反对声音正在集聚,而且对习近平会构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他(邓朴方)敢公开这么讲,就说明这种气氛,这种舆论,在党内已经非常强烈了。你放弃韬光养晦的路线,造成中国面临这么大的困难,党内已经形成批评的气候了,所以邓朴方才敢这么说。”
他分析说,目前的北京无论采取继续强硬的政治经济向左转,还是对内对外妥协让步的向右转,都会面临统治权威的崩溃。但他认为,北京最有可能的趋势是前者,即在政治上继续收紧,而在经济上“国进民退”加紧社会控制,最后导致严重的经济崩溃。
▲香港《苹果日报》10月26日发表时事评论员李平苹论:六四后有邓南巡 修宪后有习南巡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到广东视察四日,从中国官方媒体到香港媒体,多称之为南巡,刻意与中共元老邓小平92南巡比较或相提并论。这不只是抬举习近平,也过度美化邓小平。不要忘记,先有六四屠杀,西方制裁中国,中国改革开放濒临崩溃,后有邓小平南巡;先有修宪废除国家主席任期限制,美国启动对华贸易战,后有习近平南巡。无论邓南巡,还是习南巡,目的都是抢救中国经济、挽救中共专制,更同样继续扼杀政治改革。
夸大邓南巡 美化邓贡献
习近平今次到广东视察,其背景、目的与当年邓小平南巡颇为相似,之所以给人东施效颦的印象,既因为习近平此行未能宣示与其定于一尊的权势相称的内政外交政策,也因为邓小平南巡一直被夸大、美化。
中国官媒当年是这样描述的:「1992年1月17日,88岁的邓小平坐在南行列车上,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从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不久,小平南巡的旋风席卷全中国,掀起了又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其实,邓小平南巡的历史意义一直被夸大。一是美化了邓小平的贡献。邓南巡的确扭转了六四后中国向左走的趋势,但这个趋势岂不正是六四屠杀所带来的?而邓小平至少是六四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经济的辉煌就能洗去天安门广场的血腥吗?
二是掩盖了中共高层权斗的实质。邓小平南巡讲话, 先是经上海报章匿名发表,后来在《深圳特区报》公开报道,翌年《人民日报》刊出邓署名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仍藏头露尾,直到邓去世数年后讲话全文才得以公开,包括直指江泽民的「谁不改革谁下台」的训示。这不正是中共权斗的过程吗?
三是忽视了中共专制、腐败的强化。邓南巡虽然提倡不搞姓资姓社争论,但实质上坚持反对政治改革。他说:「十二届六中全会(1986年)我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要搞二十年,现在看起来还不只二十年。」因此,在此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期,政治改革一直被束之高阁,贪腐成了党政军领导人的常态,权贵家族闷声发大财,形成了一个个尾大不掉的贪腐集团,不只背弃普世价值,也背弃国际经贸准则和秩序。
习东施效颦 风过了无痕
习近平今次南下,背景是美国对华政策转向、国内政治经济乱象频生,大气候的差劣堪比邓小平南巡之时。最大的分别,一在于邓当年已裸退,要推动新政策须借东风、由南方「反攻」北京,习现时稳坐党政军最高职位,根本毋须搞北巡南巡,反而是端不出让世界看得见的牛肉;二在于当年中国向左走是江泽民、李鹏主导,现时是习近平自己主导,还坚称现在的道路是正确的;三在于邓认为结束严峻的中美关系要由美国采取主动,并坚持「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而习主张对美以牙还牙,还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不过,习近平南巡与邓的目的是一致的,既要延续自己的核心地位,又要延续中共的一党专政。官媒称,习近平自己在深圳揭晓了为何再次来广东的答案:「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然而,口号代替不了行动,出口术救不了股市、化解不了民企的困境,也无法取信于世界。况且,避谈政治改革,避谈邓小平,更注定了习近平这次所谓南巡,只是东施效颦,就算在中共党史也会是风过了无痕。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0月26日报道:习近平南巡归来说南巡
习近平南下结束回北京会见安倍晋三。此行风声很大,众说纷纭,被舆论广泛称之为“南巡”,仿佛与邓小平92南巡可比。
习近平此次南行,用他的话说,“我们就是在这里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不停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他还鼓励广东发扬“敢闯敢试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习近平在广东访问工厂、农村……但是广东著名的上市公司华为、腾讯、恒大以及作为民营经济和出口的重镇东莞,他都没去。官媒披露的习近平讲话很简短,口号式的表态。看不到习近平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专门讲话。没有系统阐述如何推动改革,如何支持民企,话说的比较空洞。
中美贸易战打到目前这个程度,中国的官员们最近在集中地高谈起改革。官员,官媒,几乎众口一声大谈改革。习近平把这种表态推向了高峰。
习近平去南方,官媒头版许多这样的大标题,“习近平: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习近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旗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时隔6年再赴广东,习近平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旗帜鲜明!习近平一再宣示改革开放决心”,但是报道里面没有多少内容,仍然难脱为领导人捧场的感觉,很少有实质性的推动改革的措施或见解。
有人分析,当年邓小平还有一个陈云平衡,现在习近平大权在手,真想推动改革开放,何需南巡?
邓南巡是因为六四镇压学生后中国遭到世界抵制,经济陷入困境,中国全面向左转,邓小平在孤掌难鸣情况下,前往南方,其目的就是要推动中国重新开始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靠拢。邓在南巡时说了不少重话,比如,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制止姓资姓社的争论,鼓励干部改革开放胆子放大,“谁不改革谁下台。”,重拾胡耀邦提出的“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管理方式”。
有观察家认为,今天中国面临的背景有点像邓小平92南巡时期一样,人心浮动,社会思变,国进民退声音高涨,但中国处在中美贸易战的特殊关口,这可能是启动真正改革的时机。可是,习近平在说改革,中国高层没有说过不改革,官方的宣传依然是言必称改革,但很少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为什么?独立学者邓聿文分析:“如果说官方的改革不是真改革,是打着改革名义的假改革甚至反改革,那么,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恰恰不是别人,而是习近平自己,是他对改革的‘形改实退’的模糊态度及其政策后果”。
作者认为习近平所认同的改革跟社会认同的改革有很大差距,一些改革措施实施的结果是让人认为不改革,这就给社会造成一种悲观预期,认为习近平实际是不要改革,而部门和地方揣摩习近平后采取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预期。因此他认为,习此次南下,不是新南巡,不过是中共领导人下去惯常的表态,不具有邓小平92南巡的效应和制度突破意义。在他看来,新南巡的说法的流传,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对改革的集体焦虑情绪。
在习近平领导下,许多中国人对政治体制改革是不抱希望,邓小平当年在为保证中共长期执政采取了一些制度性改革措施,比如取消党和国家领导人终身制,比如倡导党政分开,尽管并未真正分开,比如反对个人崇拜,这一点倒是做到了,邓之后,一直到江泽民,胡锦涛,从未有过搞个人崇拜,作为总理的温家宝还能公开讲讲普世价值,宪政等等。现在,个人崇拜“全面复辟”,宪政、普世价值,许多概念成了禁区。最后,习废除了邓时期中共最具标志性的改革措施 取消领导人终身制,通过修宪废除国家主席任期制。
在国际上,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正面临严重困境。中央社引述学者金灿荣分析,过去在美国眼中,中国是“有毛病的伙伴…。美国在2017年12月8日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做出这种定位,把中国定位为‘坏人’,贸易战只是美国的一个手段。”
美国彭斯副总统不久前针对中国的讲话,就指明中共完全背离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他认为,美国曾经对中国抱有希望,为中国入世开绿灯,以为中国终究走上民主开放的道路,与世界融为一体。没想到中国政治上越来越封闭了,经济上入世前的承诺一一不作数。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6日发表特约撰稿人乘桴评论:习近平考察广东后面临抉择
 
10月22日至25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完成了广东考察之行。
(注:本文不代表BBC观点和立场)
1992年邓小平“南巡”开启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以来,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就被赋予了特殊的空间政治符号。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经济低迷,民众对中国未来走势游移不定,不少人期待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一次南方之行能够发出改革开放的强劲声音,提振民众信心。10月22日至25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完成了广东考察之行。此次习近平南下之行与2012年12月南下视察广东之行相比,给人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与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北上考察东北重提“自力更生”的铿锵有力相比,却给人一种言不由衷的感觉。
2012年,习近平就任中共总书记之后首次离京外出考察极具象征意义。他选择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作为考察的一站,并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作为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忠实继承者的形象。
习近平执政以来,政治上反腐集权,军改固权,直至树立“习核心”,“习思想”写入党章,修宪取消国家主席任期制;经济上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新的“公私合营”,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参与决策,国进民退;外交上“一带一路”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习近平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环顾世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傲视群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豪情万丈,“厉害了,我的国”跃然而出。
今年7月中美贸易冲突爆发以来,中美之间的冲突正在由贸易这一个“点”进到各个“面”进而到整“体”。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正在由接触(engagement)走向竞争(rival)进而对抗(antagonism),甚至有在今后15年内在西太平洋与中国爆发一场战争的可能。中国在贸易冲突中对美国也从“以牙还牙”转变为“已不屑于实施‘以牙还牙’的直接报复,而是着力通过释放自身潜力渡过难关”。尽管中美之间进行了四轮贸易谈判,保持着正常的沟通渠道,期待11月20日G20峰会中美领导人会面能有所突破,但是中美之间在原则立场上始终是“各自表达”,没有退让,预示着中美贸易冲突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美贸易冲突持续半年,500多万家企业破产,453家上市公司董事长辞职或被炒,股市低迷,社会上弥漫着悲观情绪,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信心消沉。
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此次南下广东考察一改往日的大张旗鼓,而是行程神秘,媒体报道简单,显得尤其“低调”。没有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宣布港珠澳大桥开通仅仅简短的12个字,并没有借此机会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和信心;考察各地所言所语聊无新意,虽然对推进改革开放说了许多,但尽是一些空话套话,没有实际的政策出台。对于中共这样一个擅长宣传鼓动的政党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习近平南下宣布港珠澳大桥开通之时,正是做一篇好文章宣示大陆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的好时机,此次的“低调”似乎并不寻常。
反观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北上考察东北之行,与此次南下考察广东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与政权安全息息相关的粮食、装备制造业、军队备战;习近平说了很多,强调“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1935年发表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最早提出的;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再次强调“自力更生”。毛泽东两次强调“自力更生”,第一次是在陕甘宁边区被蒋介石国民政府封锁的状态下,再次是在中苏论战中苏关系即将破裂,中国即将同时面对美苏封锁的条件下,在这之后中国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作为被毛泽东思想浸润骨髓的一代领导人,习近平重提“自力更生”,其寓意不言自明。
“北上”和“南下”曾是中共历史上红军会师后毛泽东与张国焘路线斗争不同的路径选择,决定了红军不同的命运。80多年前,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军会师,由于争夺党内最高领导权的斗争,张国焘率军“南下”兵败失势,毛泽东率军“北上”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而今,习近平两个月“北上”考察东北,“南下”考察广东:“北上”巩固政权,“南下”开放搞活。历史的隐喻似乎在昭示,是闭关锁国、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还是开放搞活、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规则体系?“北上”抑或“南下”,习近平面临抉择!
▲德国之声(DW)10月26日发表白信评论:习近平南巡失语 改革开放的终结
习近平近日在中国南部的视察访问,让许多人联想起邓小平当年的“南巡”。在六四之后保守派气势高涨的背景下,邓的南巡被视为为继续“改革开放”定下基调。而北京政治观察人士白信认为,26年后习近平的“南巡”却可能为这一政策的敲响丧钟。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习近平结束了南巡。虽然他在此行说了很多次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但是,似乎除了重复这些口号,几无新意,与公众对他此行的期待存在一个巨大的落差,习近平仿佛陷入了某种失语状态。种种迹象显示,这种失语要么意味着十九届四中全会前夕北京形势微妙,习近平似乎陷入了空前复杂的权力挑战格局,要么意味着习氏执政活力趋近穷尽,未来的长期政治停滞正在到来。
与历次出访、调查有很大不同,习的此次南巡行程覆盖深港澳和珠三角,也深入到粤北的清远,但是媒体每天跟踪报道只有一些语录式的零星片语,连一篇完整的讲话都没有,这和习过去六年动辄长篇大论的作风大相径庭。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也是北京宣传部门大力鼓噪宣传的年份,他如此错失一个公开讲话的良机,阐述他不断重复的改革开放,实在令人百生疑窦。
即使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典礼上, 习也只是匆匆宣布通车,而没有预期中的对大桥通车意义特别是香港公众所期待的大湾区一体化做一个政策说明。大桥通车原本就在香港引发不少疑虑,公众还没有从稍早的高铁通车带来的一地两检冲击中回复过来,对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存在各种担心,对习近平的南巡充满期待。
毕竟,香港在未来的发展,不仅有关香港在大湾区一体化、以及与内地的经济关联,也涉及这个东方之珠在南海经济圈和“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已非香港自身能够决定,而需中央政府的定义。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习近平的历史性南巡却未较邓小平1992年南巡至深圳更向南延伸、甚至影响香港。不但对香港未来不置一词,更无香港公众期待中的蓝图规划。
同样诡异的,习近平访深期间,还避开了招商局和招商局内的改革开放纪念馆,而且,全程未提邓小平 ;也未参观深圳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这些大湾区一体化的创新龙头企业,颇令人寻味。或者只是为了有意避开中美贸易战中的争议性企业?
类似的,他在广东其他地方的视察中,虽然只言片语间都有应对时下民营经济的恐慌等等,但是除了坚持、推进、深化改革开放等等简单口号,再无进一步阐述,毫无新意,陷入了一种失语状态。显然,这和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借用左右意识形态争论制造的突破情势不同,对今天自命“定于一尊”的国家领袖来说,如此简单敷衍的应对不足以满足公众的巨大期待,也与一位领袖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很不相称。
这就让外界不得不怀疑习近平在北京是否陷入了某种权力斗争的胶着状态。迟迟不宣布召开四中全会本身,就已经表明中央并未形成共识,习近平或许正在承受各种潜在的压力,上述表态甚至南巡本身都有些身不由衷。也就是说,他虽然说了很多次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但是并未对如何深化和坚持改革开放做清晰构想,此次南巡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姿态性的举动。
换言之,从习近平对改革开放的口号式、机械式重复而缺乏内涵与展开的话语模式中,似乎可以看出他的心态封闭。过去六年的新毛主义话语似乎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历史性挑战面前陷入了内卷化的贫困,难以产出有新意、有创意、有信心的话语和政策,而话语和理论内卷化往往是内心封闭的结果,在一年来党内外的批评和来自美国的现实压力下,他似乎感受到了严重挫折,正在回归福建执政期间所显露的羞于社交的自闭心理。而若此种情形长期持续下去,中美贸易战的僵局恐怕也要持续,而这并不是最危险的。如果高层政治话语和心态陷入如此内卷化和封闭,那几乎就意味着苏联帝国勃涅日列夫时代的重现,也就是一个长期停滞的僵化政治时代。当然,这就是改革开放的终结。
白信为政治学博士、北京独立政治观察家。
▲自由亚洲电台(RFA)10月29日报道:权力斗争陷胶着 中共四中全会推迟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何时召开众说纷纭。最新的说法是全会定在11月上旬举行,成为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开会时间最晚的一次四中全会。有分析认为,北京期盼民主党在美国中期选举获胜,扭转贸易战形势,而习近平的权力受到挑战也是重要因素。
按照原先估计,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10月下旬召开,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星期突然南下考察广东,直到上周四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才回到北京,新华社29日报道,习近平将会在11月5日到上海出席国际进口博览会。那显示习近平未来的行程相当紧密,显然没有时间召开四中全会。
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四中全会很有可能在下月上旬召开,有分析预测会在10号前后,也就是美国中期选举有了结果之后。分析指北京期盼民主党重新掌控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到时会针对贸易战最新形势,确定后续改革方案。
香港城市大学前政治学教授郑宇硕指出,由于这次选举众议院会全面改选,预料民主党有一定机会赢得多数席位,对特朗普政府构成一定冲击,但无论选举结果如何,对中国施压,跟中国争霸是民主共和两党的共识。
郑宇硕:“特朗普总统的对华政策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要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这样子的争持和抗争相信是长期的持续的。是否要在战术上避免全面的两败俱伤的贸易战呢?这个球还是在中国的场里头。美国的中期选举有什么变化对基本情况不会有太大影响。”
郑宇硕认为,美国的中期选举不应是四中全会延期的原因。
郑宇硕:“美国的要求已经提出来了。中国会怎样回应呢?这应该是中共领导层先有决定,然后再拿到中全会去通过。中全会不是讨论问题的场合,应该是中全会以前,中共最高领导层,主要是习近平,就美国的要求制定一个框架去回应。”
他相信延期真正原因是中共领导层就如何回应美国的要求仍然举棋不定。
四中全会一再延期极不寻常
十九届四中全会将肯定是改革开放以来,开会时间最晚的一次,除了1989年开会时间定在6月,其他几届大都是在9月中下旬召开,只有4年前上一届相对较晚,定在10月下旬。
清华大学政治系原讲师吴强表示,习近平南下期间连一篇完整的讲话都没有,没有进一步阐述改革开放,加上四中全会具体日期迟迟不宣布,令外界有理由怀疑,北京的权力斗争是否陷于胶着。
吴强:“只能显示,他(习近平)也好,或者中共目前也好,对未来的长期的改革开放缺乏明确规划,这和年初以来的修宪所造成的权力真空是密切相关的。公众也好,党内的干部也好,现在把一切责任都全部归于习近平一个人。党的干部现在是面临两个选择,向党的忠诚或者向习近平个人的忠诚。”
外界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会否变得更开放,很可能在四中全会上有答案。有人甚至估计,大方向仍然是经济上向市场放权,政治上更强调集权。
▲德国之声(DW)10月29日援引德语媒体:习身上有多少邓的影子?
今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四十周年。《南德意志报》评论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变成了一个空洞的宣传口号。
四十年前,中国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南德意志报》就此发表评论,将邓小平和习近平作了一番比较。这篇题为《习近平身上还有多少邓小平的影子?》的评论写道:“华丽的词藻和画面,中心人物则总是一个人:习近平。常看《新闻联播》的人都对每天晚上19点这档以习近平为主的社会主义式宣传习以为常。然而,上周末的新闻联播节目即使对那些习以为常的老观众来说,也感到有些难以适应。第一条新闻就持续了22分钟:为习近平南巡大唱赞歌。画面上习近平同人们握手致意,参观工厂,并以不无夸张的口气说; ‘我再一次来到深圳,就是要告诉全世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会停止。’”
评论写道,深圳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四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毗邻香港的渔村,现如今已经是1700万人口的大城市,并拥有全中国初创公司的17%.评论称,“四十年前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政策,而今天改革开放充其量只是一个宣传口号。”评论接着写道:“没有邓小平小心翼翼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发展。习近平也就无法在深圳参观初创公司,更无法以邓小平再世般的阵仗进行南巡。然而,习近平身上究竟有多少邓小平的影子呢?在’闷声做事’方面,邓小平无疑是位大师级人物。他的哲学是,集中精力搞好中国的事情,在国际事务上避免锋芒毕露。他极力避免中国陷入混乱,避免重演毛时代那样的盲目个人崇拜。为此目的,邓小平主张修改宪法,将国家主席的任期限制在两届之内。
而习近平却在今年春季取消了这一限期。这样一来,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永远掌控权力。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民族主义,越来越喜欢趾高气扬和耀武扬威。习成了个人秀的主角。报纸、广播以及党代会上,改革开放政策仍然会被不断重申,但却基本上只停留在宣传层面上。“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应的德国谚语则是,两个人吵架,总会有第三个人暗笑。《法兰克福汇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在中美贸易争端日益激化的今天,东南亚已经成了得利的第三方。这篇题为《偷笑的第三者》的评论写道:”“贸易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经理人,其中也包括中国经理人,将目光聚焦在东南亚。今年头九个月,越南制造业获得的外来投资比去年增加了18%.而由于军人执政一直不被看好的泰国,外来投资竟增长了53%.菲律宾的外来投资今年前半年递增了整整六倍。而马来西亚新首相马哈蒂尔更是有了回绝中方巨额投资的实力。
有鉴于此,德国经济协会下周在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和印度尼西亚投资研讨会席位被预订一空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寻找新的生产基地和商业网络,一些前不久还遭排斥的政府突然变得倍受欢迎了。欧盟曾一度宣布中断同泰国军政府的自由贸易谈判,然而随着泰方宣布举行选举,尽管这是一次并不符合民主标准的选举,有关谈判竟得以重新启动。同样成为投资热点还包括:光天化日之下在柏林绑架本国公民的越南,以及其总统公开呼吁枪杀毒贩的菲律宾。经济现实给东南亚带来了事前无法预料的机遇。“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