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东事件中,一个要点被忽视了:谁是主要责任者?话是孙东东说的,他成为众矢之的也是自然的事。但是,当所有矛头都指向他的时候,更主要的责任者则被忽略了。孙先生说话不负责任(按照刊登的言论),需要道歉,舆论应该批评谴责,访民也可以向其示威抗议,但是该事件更重要的责任者呢?他们在哪里?该承担什么?舆论、民众该对他们说什么?
我以为,该事件的主要责任者恰恰是《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家新闻报刊,说什么?报道什么,是否属实? 首要责任者就是该报刊。如果《纽约时报》对某教授采访,作证“黑人智商低”,那么舆论谴责的首先是《纽约时报》,民众会去该报社示威抗议。再说,美国的哪家报刊,哪个记者敢做这样的采访,敢登载这样的言论?类似的话,媒体绝对是不能说的,无论出自谁的口,除非是作为负面报道。
“老上访专业户,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且不说记者是否断章取义,但此话明显地有辱访民群体,是媒体不该登载的话;但是《中国新闻周刊》登载了。所有的媒体都有倾向性,其所有言论都有选择,因此媒体需要对其言论负责,即使是自由世界。请大家再读读这篇采访,该刊物的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对之不可忽视,而要特别注意。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新闻周刊》才是该事件的直接而主要的制造者。
况且,中国没有言论自由,更无新闻自由,媒体为国家所有,被党和政府所控制。在中国,所谓新闻也只是一种政治宣传的方式。《中国新闻周刊》隶属中国新闻社——中新社,该社成立于1952年,与新华社并列为中国两大通讯社,主要负责对外报道。新华社、中新社均是
党和政府的喉舌,照其旨意说话、报道,宣传其的政策、主张,表达其意志。《中国新闻周刊》在中新社麾下,其性质可想而知。
中国政府对待访民的态度,众所周知,无需多言。这篇访谈实际就是:为把访民送进精神病院制造舆论,消解民众对访民的同情。《中国新闻周刊》发表这篇访谈,代表了政府对待访民的意向和态度,是帮政府而言,不过他们要借教授、专家的口来说,使之更“合理合法”。中国的问题多多,专家学者多多,《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不报道孙文广教授事件?为什么不采访丁字霖?为什么不就《零八宪章》采访一下张思之大律师?不就访民被非法绑架、关押采访浦志强律师?《中国新闻周刊》的倾向不是很清楚吗?
因此,孙东东事件中,最该谴责的是《中国新闻周刊》。民众应该去中新社、去新闻总署、中宣部示威抗议,要求他们对该事件给予解释,要求《中国新闻周刊》公开道歉,承担责任,撤换主编。访民是权力的受害者,直接侵害他们的是权力,对他们上访进行打压的也还是权力。权力是他们的主要压迫者。访民维权,其实就是向权力索要权益,权力才是访民主要抗争的对象。
孙东东是学者、专家,不是政府官员,他说话代表自己,不代表政府。至于《中国新闻周刊》代表政府利用他的话,则是另外的问题。
孙东东说错话,可以批判,乃至抗议,但事件中,访民们将不满、愤怒主要指向他,却不恰当。因为,他毕竟仅是个人,而且这里还有个人言论权利的问题;访民们主要应该抵制的是《中国新闻周刊》,也就是政府,而不是孙东东。
访民们的愤怒可以理解,但客观地说这些愤怒多是在上访中长期积蓄下来的,不全是为孙先生那一句话。访民们将这些愤怒一股脑地倾向孙东东,不算公平,孙东东成了政府的替罪羊。再,该事件和孙东东有关,但是和北大无关,访民去北大示威抗议算是失策。北大是教学之地,不是政府机构,其无辜受扰,并不得人心,且会间离访民与大学生的关系。
就此事件,如果人们的舆论谴责主要指向《中国新闻周刊》,如果访民们去中新社、新闻总署示威抗议,则会更有意义,也将更有效果。而要做到这两点,一是需要眼界和智慧,也就是知与识;再是需要组织。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当民众斗争尚在自发的非组织的无序状态下,必然是盲目的,也很难有结果。
官方承认80%的访民有冤情。上访是极权制度特有现象,因为权力至上,法律不得实施。不错,访民中有人患偏执症,但也多是长期遭受迫害所致。访民是中国社会受害最深最不幸的群体,他们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