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间 6:11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华盛顿 — 5月9日,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杂志《科学》发表一篇题为《虚假论文问题正变得触目惊心》的长文,披露了科学界论文造假以及地下论文工厂泛滥的现象。论文造假并非新事,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造假的范围和力度愈演愈烈,令重视学术规范的业界人士感到担心。中国的医学生物领域因为对医生和学者以发论文数量为评判标准的机制,尤其让中国变成了造假重灾区。
5月9日,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杂志《科学》发表一篇题为《虚假论文问题正变得触目惊心》的长文,披露了科学界论文造假的泛滥现象。
文章开头写道:“当神经心理学家伯恩哈德·萨贝尔(Bernhard Sabel)使用他的‘虚假论文测试器’对约5000篇论文进行分析之后,他被结果给吓住了。分析显示,发表于2020年的神经科学论文里,约有34%疑似为虚假或者抄袭作品。医学论文里,这个比例达到24%。这些数字远远大于十年前的发现。”
伯恩哈德·萨贝尔就职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同时也是医学期刊《恢复性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的主编。他对《科学》杂志说:“这令人难以置信。好像有人告诉你,你吃的东西里30%都是有毒的。”
萨贝尔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论文造假现象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没人注意,只有少数人关心。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无法信任科学论文,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每个国家的经济、医疗制度都会受到影响。”
4月13日,总部位于荷兰的“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宣布推出一款基于Web的应用软件,专门用于检测某些学术论文是否来自于“论文工厂”。
总部位于英国,致力于规范出版业道德标准的非营利组织COPE(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把“论文工厂”定义为“追求利润、非官方且很可能非法的组织”,“生产并且出售冒充真实研究的虚假稿件”。
STM联合COPE于2022年6月发布了一篇名为《论文工厂》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论文造假、虚假作者、论文买卖现象正变得日益猖獗,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也给大量期刊杂志带来审稿和出版困难。报告说,论文工厂如今规模壮大,囊括各种专业人士。
该调查报告对涉及各领域的6家出版物的53,000篇论文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出版物平均会有约2%左右的投稿疑似是造假论文。但是一旦这些可疑文章被采纳,接下来的可疑投稿就会大幅度上升,甚至达到将近一半。该报告对2019-2021三年间的大量论文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每份期刊约有14%左右的疑似造假投稿。
中国“地下论文工厂”已成规模产业
根据位于美国的科学信息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科学论文总发表量的23%来自中国,约为370万篇,仅次于美国的440万篇。同时,中国论文被引用的频率也在不断上升。
“我可以确定的说,中国是造假最严重的地区,”伯恩哈德·萨贝尔告诉美国之音。“你如果去查看那些被撤回的论文,或者观察一下已公开的虚假论文,你会发现大部分来自中国。当然,中国不是唯一造假的地区,还有其他重灾区,比如俄罗斯。”
“在有些中国的网站上,你甚至可以看到已经完成、有具体题目的论文,你只要去挑就好了。这简直像去商店里挑选购买一件你喜欢的体恤衫,太可怕了。”
萨贝尔介绍说,论文造假俨然已经成为一项成规模的行业。
5月8日,萨贝尔联合其他学术界人士在医学健康学术论文网站medRxiv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题为《示警手段显示生物医学论文造假泛滥》。由于生物医学界是论文造假相对严重的灾区,萨贝尔采用了他的“示警手段”(Red-Flagging Method)通过对论文一些指标的分析来估算造假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报告称,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疑似造假论文”发生的比例从16%上升到了28%。仅从2020年来看,生物医学界的虚假论文数经估算大约超过30万。从国家来看,本国造假论文发生率最高的是俄罗斯、土耳其、中国、埃及和印度。但是单从数量来看,中国由于庞大的论文数量,造假论文占了全球总数的55%。
报告称,地下论文工厂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俄罗斯、英国和美国。如果以平均每篇假论文售价1万美元来计算,此行业的年“营业额”可以高达30-40亿美元。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不光是论文工厂从中获益,甚至有些小杂志的编辑出版人员也向作者收取报酬。
萨贝尔告诉美国之音,他本人就曾被论文工厂试图招募,报酬相当可观。他笑称:“我和同行们都被人找过,诱惑还是相当大的,简直可以拿着这钱退休了。”
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前心理学家大卫·比姆勒(David Bimler)如今也是学界知名的打假斗士,他曾经揭露吉林大学以及中南大学2014-2020年间超过280篇学术论文造假,而成了著名的“中国论文打假专家”。
“在我看来,论文造假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生态链,”比姆勒告诉美国之音。“不光是地下论文工厂,还有大量中介。有人需要论文时,他们去社交媒体上就能找到这些中介。购买者只需要和中介联系,不需要直接找操刀人。”
比姆勒说:“这对学者的声誉问题有很大影响。所以我对中国的研究人员充满了同情。他们的论文可能会因为中国的声誉问题而遭到冷落,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的东西到底是真还是假。”
“这也是个巨大的资源浪费问题。中国在医学科研上投入很多资源,如果这些资源没有浪费在造假上,完全可以用来干很多事情。全世界都是这样。”
学术打假在行动,但经费与AI制造出更多困难
位于美国洛杉矶的荷兰微生物学家伊丽莎白·比克(Elisebath Bik)现在向媒体介绍自己时使用的头衔是“科学诚信顾问”。她告诉美国之音:“如果有个期刊采用了造假论文,那些造假者就会觉得,哦,原来他们看不出来。那我们可以再多投些假稿多发表点假论文。”
作为科学界的打假专家,比克和许多其他“科学侦探”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打假小组”,专门揭发虚假论文行为。
多年来对医学论文图像的观察,让比克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我们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组织,也没有任何话语权。我们是组织松散的一群人,打假也只是出于兴趣,没有任何报酬。我们像是一群具有科学背景的侦探,好多人我都不认识。但是我们会找到那些看起来很可疑的论文,然后去分析是不是虚假论文。”
比克说,她已经放弃了通知期刊杂志的想法。“我以前做了很大努力去通知这些期刊杂志,不光是揭发论文工厂的产品,而是揭发所有的造假论文。但是这些论文很少被撤掉,至少三分之二的论文在五年内都还被保留。所以我现在只是在专业网站PubPeer发帖而已。”
来自中国国内某高校的一位张姓理科博士(应本人要求匿去真名)告诉美国之音,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很多时候无法发现问题。“一人的一篇文章,最多四个审稿人,一般三个审稿人,甚至两个审稿人。一方面未必是专家,他可能是个大同行,未必是小同行。有的时候会落到小同行手里,那他可能提出的问题会非常尖锐。”
伯恩哈德·萨贝尔认为,给予审稿人一定的奖励或许是个解决方法:“造假论文工厂能挣大钱,而正经审稿人却一个子儿也没有,这种情况得改变。”
“我们得想办法如何去评判科学成就。不是光看数量,而是看质量,同时给予评判者真正的奖励。现在评判者即使自己水平很高,可是时间不够。但是如果给他们奖金,他们就可以更好的去做这个工作。”
美国之音所采访的几位打假专家都提到,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和ChatGPT的出现让伪造论文变得更加容易,给打假带来新的难度。
比克介绍说,每年有几百万篇论文被发表,现在所能发现的虚假论文虽然还只占较小的比例,但是造假的趋势令人担忧。“尤其现在有了像ChatGPT这样的新工具,制造虚假文稿和图像更容易了。我们这种‘侦探’很快就没法识别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因为使用人工智能很容易生成崭新的假图,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复制别人的作品。”
晋升机制导致中国医学生物界造假猖獗
一名中国某著名大学的科研者告诉美国之音,中国医学行业的造假最为猖獗。“医生晋升必须要发表文章,至少国内这些年都成了这幅样子。你没有文章,到主任,到正高,可能是没法晋升的。这导致了很多论文工厂什么的被弄出来。西方是不是需要我不清楚,因为他的产业层级、评价体制(和中国比)相差得比较多。很多人安心在一个小诊所,钱也比较多,也并不需要这个晋升吧。”
张博士也认为中国国内造假最严重的集中在医学和生物领域。“医学领域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这些医生们自己也没有时间,尤其是年轻医生要晋升的时候。他是做临床的,他也要写文章,他可能真的未必有时间去做。所以可能会出现(造假)这样的情况。”
张博士介绍说,“现在中国号称‘不唯文章论’,要鼓励把文章发在中国”,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明文说不唯文章论,但是实际上中国有很多的人才计划。这个评价标准怎么评?我拿到一堆人的评审材料之后,这个领域我可能真的不懂,或者我只懂很少一部分。我如何知道你这个人的水平怎么样,那只能看同行评价。那同行评价什么呢,就是你的文章。你的文章被国外的顶级期刊发出来,那就说明你的能力了。现在大家都需要证据,这个证据就是你的文章。所以这个问题就逃不过去。”
伊丽莎白·比克也对中国医学界的做法有所了解。她说:“很多论文造假的原因是医生被要求发表论文。那些不想做研究的人不得不被迫去做,所以他们就想法子花钱买。这个我很理解,如果我是治病的医生,我也不想去做研究。”
比克认为,这种做法已经对中国研究者的声誉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害。“我已经听到别人这么说了:我不想评审这篇中国的文章,因为必定质量低下和造假。”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一篇文章不应该因为作者是女性被拒,也不该因为作者是中国人或者是非洲人被拒。每篇文章都应该有同样的被评机会,而且内容才是唯一标准。可惜的是,针对中国的偏见已经产生了。”
比姆勒告诉美国之音,最简单的解决论文造假的方法当然是取消发论文带来的回报。“如果中国政府能放弃现有的机制,别让医生又看病人又要发论文,那造假的驱动力就自然消失了。至少从生物医学领域来说是这样。”
比克认为,中国对于造假者的惩罚手段过于轻微。“我可以理解中国很希望在国际上赢得论文发表的竞赛,但是这应该取决于质量。如果造假者不受惩罚,中国永远无法赢得竞争。我曾经目睹过造假者的论文被撤,但只是得到一个‘批评’而已,我无法理解这个批评有什么意义。”
“这就好像惩罚那些去买毒品的人,但是毒贩丝毫无恙。这是不够的,必须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5月9日,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杂志《科学》发表一篇题为《虚假论文问题正变得触目惊心》的长文,披露了科学界论文造假的泛滥现象。
文章开头写道:“当神经心理学家伯恩哈德·萨贝尔(Bernhard Sabel)使用他的‘虚假论文测试器’对约5000篇论文进行分析之后,他被结果给吓住了。分析显示,发表于2020年的神经科学论文里,约有34%疑似为虚假或者抄袭作品。医学论文里,这个比例达到24%。这些数字远远大于十年前的发现。”
伯恩哈德·萨贝尔就职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同时也是医学期刊《恢复性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的主编。他对《科学》杂志说:“这令人难以置信。好像有人告诉你,你吃的东西里30%都是有毒的。”
萨贝尔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论文造假现象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没人注意,只有少数人关心。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无法信任科学论文,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每个国家的经济、医疗制度都会受到影响。”
4月13日,总部位于荷兰的“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宣布推出一款基于Web的应用软件,专门用于检测某些学术论文是否来自于“论文工厂”。
总部位于英国,致力于规范出版业道德标准的非营利组织COPE(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把“论文工厂”定义为“追求利润、非官方且很可能非法的组织”,“生产并且出售冒充真实研究的虚假稿件”。
STM联合COPE于2022年6月发布了一篇名为《论文工厂》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论文造假、虚假作者、论文买卖现象正变得日益猖獗,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也给大量期刊杂志带来审稿和出版困难。报告说,论文工厂如今规模壮大,囊括各种专业人士。
该调查报告对涉及各领域的6家出版物的53,000篇论文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出版物平均会有约2%左右的投稿疑似是造假论文。但是一旦这些可疑文章被采纳,接下来的可疑投稿就会大幅度上升,甚至达到将近一半。该报告对2019-2021三年间的大量论文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每份期刊约有14%左右的疑似造假投稿。
中国“地下论文工厂”已成规模产业
根据位于美国的科学信息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科学论文总发表量的23%来自中国,约为370万篇,仅次于美国的440万篇。同时,中国论文被引用的频率也在不断上升。
“我可以确定的说,中国是造假最严重的地区,”伯恩哈德·萨贝尔告诉美国之音。“你如果去查看那些被撤回的论文,或者观察一下已公开的虚假论文,你会发现大部分来自中国。当然,中国不是唯一造假的地区,还有其他重灾区,比如俄罗斯。”
“在有些中国的网站上,你甚至可以看到已经完成、有具体题目的论文,你只要去挑就好了。这简直像去商店里挑选购买一件你喜欢的体恤衫,太可怕了。”
萨贝尔介绍说,论文造假俨然已经成为一项成规模的行业。
5月8日,萨贝尔联合其他学术界人士在医学健康学术论文网站medRxiv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题为《示警手段显示生物医学论文造假泛滥》。由于生物医学界是论文造假相对严重的灾区,萨贝尔采用了他的“示警手段”(Red-Flagging Method)通过对论文一些指标的分析来估算造假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报告称,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疑似造假论文”发生的比例从16%上升到了28%。仅从2020年来看,生物医学界的虚假论文数经估算大约超过30万。从国家来看,本国造假论文发生率最高的是俄罗斯、土耳其、中国、埃及和印度。但是单从数量来看,中国由于庞大的论文数量,造假论文占了全球总数的55%。
报告称,地下论文工厂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俄罗斯、英国和美国。如果以平均每篇假论文售价1万美元来计算,此行业的年“营业额”可以高达30-40亿美元。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不光是论文工厂从中获益,甚至有些小杂志的编辑出版人员也向作者收取报酬。
萨贝尔告诉美国之音,他本人就曾被论文工厂试图招募,报酬相当可观。他笑称:“我和同行们都被人找过,诱惑还是相当大的,简直可以拿着这钱退休了。”
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前心理学家大卫·比姆勒(David Bimler)如今也是学界知名的打假斗士,他曾经揭露吉林大学以及中南大学2014-2020年间超过280篇学术论文造假,而成了著名的“中国论文打假专家”。
“在我看来,论文造假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生态链,”比姆勒告诉美国之音。“不光是地下论文工厂,还有大量中介。有人需要论文时,他们去社交媒体上就能找到这些中介。购买者只需要和中介联系,不需要直接找操刀人。”
比姆勒说:“这对学者的声誉问题有很大影响。所以我对中国的研究人员充满了同情。他们的论文可能会因为中国的声誉问题而遭到冷落,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的东西到底是真还是假。”
“这也是个巨大的资源浪费问题。中国在医学科研上投入很多资源,如果这些资源没有浪费在造假上,完全可以用来干很多事情。全世界都是这样。”
学术打假在行动,但经费与AI制造出更多困难
位于美国洛杉矶的荷兰微生物学家伊丽莎白·比克(Elisebath Bik)现在向媒体介绍自己时使用的头衔是“科学诚信顾问”。她告诉美国之音:“如果有个期刊采用了造假论文,那些造假者就会觉得,哦,原来他们看不出来。那我们可以再多投些假稿多发表点假论文。”
作为科学界的打假专家,比克和许多其他“科学侦探”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打假小组”,专门揭发虚假论文行为。
多年来对医学论文图像的观察,让比克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我们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组织,也没有任何话语权。我们是组织松散的一群人,打假也只是出于兴趣,没有任何报酬。我们像是一群具有科学背景的侦探,好多人我都不认识。但是我们会找到那些看起来很可疑的论文,然后去分析是不是虚假论文。”
比克说,她已经放弃了通知期刊杂志的想法。“我以前做了很大努力去通知这些期刊杂志,不光是揭发论文工厂的产品,而是揭发所有的造假论文。但是这些论文很少被撤掉,至少三分之二的论文在五年内都还被保留。所以我现在只是在专业网站PubPeer发帖而已。”
来自中国国内某高校的一位张姓理科博士(应本人要求匿去真名)告诉美国之音,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很多时候无法发现问题。“一人的一篇文章,最多四个审稿人,一般三个审稿人,甚至两个审稿人。一方面未必是专家,他可能是个大同行,未必是小同行。有的时候会落到小同行手里,那他可能提出的问题会非常尖锐。”
伯恩哈德·萨贝尔认为,给予审稿人一定的奖励或许是个解决方法:“造假论文工厂能挣大钱,而正经审稿人却一个子儿也没有,这种情况得改变。”
“我们得想办法如何去评判科学成就。不是光看数量,而是看质量,同时给予评判者真正的奖励。现在评判者即使自己水平很高,可是时间不够。但是如果给他们奖金,他们就可以更好的去做这个工作。”
美国之音所采访的几位打假专家都提到,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和ChatGPT的出现让伪造论文变得更加容易,给打假带来新的难度。
比克介绍说,每年有几百万篇论文被发表,现在所能发现的虚假论文虽然还只占较小的比例,但是造假的趋势令人担忧。“尤其现在有了像ChatGPT这样的新工具,制造虚假文稿和图像更容易了。我们这种‘侦探’很快就没法识别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因为使用人工智能很容易生成崭新的假图,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复制别人的作品。”
晋升机制导致中国医学生物界造假猖獗
一名中国某著名大学的科研者告诉美国之音,中国医学行业的造假最为猖獗。“医生晋升必须要发表文章,至少国内这些年都成了这幅样子。你没有文章,到主任,到正高,可能是没法晋升的。这导致了很多论文工厂什么的被弄出来。西方是不是需要我不清楚,因为他的产业层级、评价体制(和中国比)相差得比较多。很多人安心在一个小诊所,钱也比较多,也并不需要这个晋升吧。”
张博士也认为中国国内造假最严重的集中在医学和生物领域。“医学领域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这些医生们自己也没有时间,尤其是年轻医生要晋升的时候。他是做临床的,他也要写文章,他可能真的未必有时间去做。所以可能会出现(造假)这样的情况。”
张博士介绍说,“现在中国号称‘不唯文章论’,要鼓励把文章发在中国”,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明文说不唯文章论,但是实际上中国有很多的人才计划。这个评价标准怎么评?我拿到一堆人的评审材料之后,这个领域我可能真的不懂,或者我只懂很少一部分。我如何知道你这个人的水平怎么样,那只能看同行评价。那同行评价什么呢,就是你的文章。你的文章被国外的顶级期刊发出来,那就说明你的能力了。现在大家都需要证据,这个证据就是你的文章。所以这个问题就逃不过去。”
伊丽莎白·比克也对中国医学界的做法有所了解。她说:“很多论文造假的原因是医生被要求发表论文。那些不想做研究的人不得不被迫去做,所以他们就想法子花钱买。这个我很理解,如果我是治病的医生,我也不想去做研究。”
比克认为,这种做法已经对中国研究者的声誉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害。“我已经听到别人这么说了:我不想评审这篇中国的文章,因为必定质量低下和造假。”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一篇文章不应该因为作者是女性被拒,也不该因为作者是中国人或者是非洲人被拒。每篇文章都应该有同样的被评机会,而且内容才是唯一标准。可惜的是,针对中国的偏见已经产生了。”
比姆勒告诉美国之音,最简单的解决论文造假的方法当然是取消发论文带来的回报。“如果中国政府能放弃现有的机制,别让医生又看病人又要发论文,那造假的驱动力就自然消失了。至少从生物医学领域来说是这样。”
比克认为,中国对于造假者的惩罚手段过于轻微。“我可以理解中国很希望在国际上赢得论文发表的竞赛,但是这应该取决于质量。如果造假者不受惩罚,中国永远无法赢得竞争。我曾经目睹过造假者的论文被撤,但只是得到一个‘批评’而已,我无法理解这个批评有什么意义。”
“这就好像惩罚那些去买毒品的人,但是毒贩丝毫无恙。这是不够的,必须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