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与怀:保卫文学:从夏志清评张爱玲两部作品谈起(一)

1979年,文学研究者、美籍华裔教授夏志清一部英文巨著被译成中文出版。就是他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直接推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界“重写文学史”运动。

1979年,文学研究者、美籍华裔教授夏志清1961年出版的近七百页英文巨著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中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在香港出版。其时,中国展开文革之后的拨乱反正,开始改革开放,内地与香港的交流逐渐增多,据说许多学者到香港旅游或办事后,都会顺带捎回夏志清这部大著认真研读。这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同小可的事件。这部著作,像颗重磅炸弹,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研究界爆炸,直接推动了“重写文学史”运动。

我是1984年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时,才接触到夏志清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之前一年,我在该校英语系读英美文学硕士,可能因为系主任(也是新西兰作家协会主席)看了我在天津南开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时写的论文On Earnest Hemingway,也可能因为我1964年学士毕业到如今已近二十年,年纪很大了,被文革之类的东西耽误太久了,竟破格批准我未读完硕士就读博士,又因为我计划的博士课题涉及当代中国文学,便把我转到该校亚语系,我因而有幸看到夏志清这部大著。当时我的确很为该书的许多颠覆性的观点所震动,不过也没有充分估计到它后来大家都看到的具有那么巨大的影响力。

在那时中国大陆,由于《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书,夏志清一下子不得了,大大出名,也引起大大的争议。1983年春夏之交,夏志清晚年唯一的一次回中国大陆看看,是应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钱锺书通过秘书长梅益的邀请。可是,他返回美国后不久,1983年秋天,中国大陆突然来势汹汹地开展了一场“清污”即清除所谓“精神污染”的政治运动。在政治权力斗争上,这场运动是企图搞垮胡耀邦;在思想文化领域,周扬、王若水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是主要批判靶子。夏志清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不幸也成了一个“污染”源,需要清除。中共官方媒体上公开大肆批判这部书,批判夏志清的文学史观和文学趣味,一派正气凛然,似乎言之凿凿,有理有据。据刘再复回忆,当年他在全国政协的会上,就听到丁玲与冯牧这两位权威对邀请夏志清访问的严厉谴责:“怎么可以让这样的反共学者到中国?”

不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奇怪很有意思很值得研究的社会。我的博士论文,Cycles of Repression and Relaxation:Politico-Literary Events in China 1976-1989(《紧缩与放松的循环:1976至1989年间中国大陆文学政治事件研究》),就论述了这种复杂社会生态中文学界思想界的状况,而且几乎同步。所谓“紧缩与放松的循环”,是说那整个十年,政治风云反复变幻,大致上竟是逢双年反“左”、逢单年反“右”;或者是同一个时间,有些领导人反“左”,有些领导人反“右”。在这种情形下,各种思潮,包括文艺思潮,见缝插针,一有机会便纷纷从西方传入,就像小草一样,好像枯干了,但趁着一场春雨,又从石头缝中露头,飞快生长。而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学子,思想非常活跃,热衷于迎接新挑战,热衷于擁抱新思潮。这一切几乎不可思议,但当年的确如此。比如说对夏志清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批判,就竟然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其反作用最突出也是最珍贵最了不起的表现,是进一步更深入展开“重写文学史”运动,是先后掀起“张爱玲热”、“钱钟书热”和“沈从文热”。中共夺取政权之后,多少年来,在官修教科书和文学史的推广下,中国现代文学一直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天下,这好像完全理所当然完全正确无疑,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学观也已经严重地被熏陶被塑造被定型了。但是,如今夏志清在他的大著里,劈头劈臉猛然大喝一声:鲁迅没有那么伟大,张爱玲才是最伟大的小说家!还有沈从文和钱钟书的小说,也很伟大!而那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好些年,张爱玲正一个人孤独地住在美国的公寓里,她在1952年离开中国后,中共官方便刻意让人们忘记那位四十年代“出名要趁早”曾经轰动文坛的上海才女;沈从文则在默默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他饱受屈辱与艰难,这位曾经写出《边城》等杰作的“中国乡土文学之父”,一点都不知道自己是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钱钟书境况比起来是很好,在专心作他的各种研究,学术地位很高,但又有谁注意到他的别开生面的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呢?他们都还活着,但作为成就非凡的小说作家,他们人生高光之处,却鲜为人知。

由于夏志清的大力推介和高度称赞,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其他一批中共建政后被埋没的作家作品),像“出土文物”一样浮出历史地表,重见天光。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重写文学史”运动,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界最亮丽的风景。夏志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发现者,在这个领域的学者中,很少有人能与他的影响力相比。估计这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未完)

照片说明:


1,
耶鲁大学于1961年1月1日出版夏志清的英文巨著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


2,
刘绍铭等人翻译的夏志清英文巨著中文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于1979年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第一版。



3,
本文作者和他于1992年在德国出版的博士论文。


0
澳华画家沈嘉蔚作品《张爱玲》(2016 油画,92 X 77cm,画家自藏)


0
夏志清晚年阅读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2013年3月初版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何与怀:保卫文学:从夏志清评张爱玲两部作品谈起(一)

1979年,文学研究者、美籍华裔教授夏志清一部英文巨著被译成中文出版。就是他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直接推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界“重写文学史”运动。

1979年,文学研究者、美籍华裔教授夏志清1961年出版的近七百页英文巨著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中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在香港出版。其时,中国展开文革之后的拨乱反正,开始改革开放,内地与香港的交流逐渐增多,据说许多学者到香港旅游或办事后,都会顺带捎回夏志清这部大著认真研读。这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同小可的事件。这部著作,像颗重磅炸弹,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研究界爆炸,直接推动了“重写文学史”运动。

我是1984年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时,才接触到夏志清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之前一年,我在该校英语系读英美文学硕士,可能因为系主任(也是新西兰作家协会主席)看了我在天津南开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时写的论文On Earnest Hemingway,也可能因为我1964年学士毕业到如今已近二十年,年纪很大了,被文革之类的东西耽误太久了,竟破格批准我未读完硕士就读博士,又因为我计划的博士课题涉及当代中国文学,便把我转到该校亚语系,我因而有幸看到夏志清这部大著。当时我的确很为该书的许多颠覆性的观点所震动,不过也没有充分估计到它后来大家都看到的具有那么巨大的影响力。

在那时中国大陆,由于《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书,夏志清一下子不得了,大大出名,也引起大大的争议。1983年春夏之交,夏志清晚年唯一的一次回中国大陆看看,是应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钱锺书通过秘书长梅益的邀请。可是,他返回美国后不久,1983年秋天,中国大陆突然来势汹汹地开展了一场“清污”即清除所谓“精神污染”的政治运动。在政治权力斗争上,这场运动是企图搞垮胡耀邦;在思想文化领域,周扬、王若水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是主要批判靶子。夏志清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不幸也成了一个“污染”源,需要清除。中共官方媒体上公开大肆批判这部书,批判夏志清的文学史观和文学趣味,一派正气凛然,似乎言之凿凿,有理有据。据刘再复回忆,当年他在全国政协的会上,就听到丁玲与冯牧这两位权威对邀请夏志清访问的严厉谴责:“怎么可以让这样的反共学者到中国?”

不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奇怪很有意思很值得研究的社会。我的博士论文,Cycles of Repression and Relaxation:Politico-Literary Events in China 1976-1989(《紧缩与放松的循环:1976至1989年间中国大陆文学政治事件研究》),就论述了这种复杂社会生态中文学界思想界的状况,而且几乎同步。所谓“紧缩与放松的循环”,是说那整个十年,政治风云反复变幻,大致上竟是逢双年反“左”、逢单年反“右”;或者是同一个时间,有些领导人反“左”,有些领导人反“右”。在这种情形下,各种思潮,包括文艺思潮,见缝插针,一有机会便纷纷从西方传入,就像小草一样,好像枯干了,但趁着一场春雨,又从石头缝中露头,飞快生长。而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学子,思想非常活跃,热衷于迎接新挑战,热衷于擁抱新思潮。这一切几乎不可思议,但当年的确如此。比如说对夏志清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批判,就竟然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其反作用最突出也是最珍贵最了不起的表现,是进一步更深入展开“重写文学史”运动,是先后掀起“张爱玲热”、“钱钟书热”和“沈从文热”。中共夺取政权之后,多少年来,在官修教科书和文学史的推广下,中国现代文学一直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天下,这好像完全理所当然完全正确无疑,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学观也已经严重地被熏陶被塑造被定型了。但是,如今夏志清在他的大著里,劈头劈臉猛然大喝一声:鲁迅没有那么伟大,张爱玲才是最伟大的小说家!还有沈从文和钱钟书的小说,也很伟大!而那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好些年,张爱玲正一个人孤独地住在美国的公寓里,她在1952年离开中国后,中共官方便刻意让人们忘记那位四十年代“出名要趁早”曾经轰动文坛的上海才女;沈从文则在默默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他饱受屈辱与艰难,这位曾经写出《边城》等杰作的“中国乡土文学之父”,一点都不知道自己是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钱钟书境况比起来是很好,在专心作他的各种研究,学术地位很高,但又有谁注意到他的别开生面的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呢?他们都还活着,但作为成就非凡的小说作家,他们人生高光之处,却鲜为人知。

由于夏志清的大力推介和高度称赞,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其他一批中共建政后被埋没的作家作品),像“出土文物”一样浮出历史地表,重见天光。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重写文学史”运动,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界最亮丽的风景。夏志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发现者,在这个领域的学者中,很少有人能与他的影响力相比。估计这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未完)

照片说明:


1,
耶鲁大学于1961年1月1日出版夏志清的英文巨著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


2,
刘绍铭等人翻译的夏志清英文巨著中文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于1979年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第一版。



3,
本文作者和他于1992年在德国出版的博士论文。


0
澳华画家沈嘉蔚作品《张爱玲》(2016 油画,92 X 77cm,画家自藏)


0
夏志清晚年阅读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2013年3月初版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