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福祯:回顾八九 面向未来——由《光传媒》阎明复追思会引发的若干思考

Title Image

姜福祯:回顾八九 面向未来——由《光传媒》阎明复追思会引发的若干思考



作者: 姜福祯





时间的沙轮打磨着历史画轴,许多碎屑飞过,但血腥屠杀的事实把邓小平、李鹏等刽子手牢牢钉在耻辱柱上。同时"六四"时期的学生、市民、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以赵紫阳为首的开明派的功过是非也都定格在那个历史的瞬间,三十四年过去,中共和海外异议人士却同时追悼一个中共高官阎明复,一个企图阻止开枪镇压的人。

《光传媒》组织的网上悼念活动共有二十余人发言,其中严家琪、苏晓康、王丹、吾尓开希、张伯笠、高瑜、王军涛、王超华等人都是当年的重要参与者。与会者提出以下观点。

一、为什么悼念阎明复?


34 年以来海外民运人,持不同政见者,齐聚网络空间悼念中共高官,为什么,又有什么意义?

[人民性]多数与会者认为:从毛泽东高度专制走出来的八十年代,经过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政治环境相对松弛,党内一些高级干部有重新拾人民性的意愿,他们初步建立与社会各阶层的对话沟通制度。在"六四"这个历史的关头,党性和人民性发生激烈冲突,这时候党政军内部都有一些人站在人民性一边,阎明复就是突出的一个。

[两头真]冯崇义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共产党高级干部中有一批"两头真"的老人,他们早年主张民主主义,走上共产之路,晚年重新回归自由主义。他们年轻时参加革命时真认为共产党政权会比国民党更民主,晚年他们坚持政治体制改革,主张告别文革,告别极权统治,他们向往自由民主也是真的。如李锐、于光远、朱原泽、胡绩伟、许良英、李慎之、李昌、李普、杜导正、林牧等等。对他们不能与顽固派同等看待,这种健康力量总在那里,有理由与他们合作,从策略上讲这也是代价最小的转型。高瑜、吴伟都回顾了八十年代和自己与"两头真"高干的接触。

[转型正义]原中央党校蔡霞教授非常重视转型正义,她表示未来中国民主转型一定要有转型正义,共产党一定要下台,和解要有原则。目前俄罗斯这样就是前苏联民主转型没有做好转型正义,台湾转型正义也没做,国民党就与中共勾勾搭搭。盛雪也指出:中共是一个大党,对普通党员要有一个谅解和大赦,对穷凶极恶的一些人,对犯有血债的恶人一定要追究,让内部一些人很难抱有不被追究的幻想,以让内部分化瓦解。

[个人评价标准]赖建平律师提出如何正确评价历史政治人物的方个人标准。他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中应该贯彻一种个人主义标准,不能只笼统贴标签,不能认为共产体制下换谁都一样。有人认为习近平在体制内,他不能不那么做。同样朝代不同个人,戈尓巴乔夫可以真心改革,普京也可以走回头路,习近平也是走回头路,个人决定性作用仍然巨大。

[集团评价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蔡霞女士提出的是需要建立集团评价标准。这是由于共产集权的政党,与欧洲第二国际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完全不同,它实际上是一个占有一切社会资源的统治集团、是野蛮的江湖黑帮,入党就被绑架,无可奈何,他们把所有人控制在体制内,你不知不觉做了党奴。在这个体制内更恶的不是个人,党内有许多好人,有人估计 20% 有人性,可以讲官员中有 50、60%,工人、农民党员大多被裹挟。对中共不要有任何期待、希望,只有推翻。

[民间评价系统]陈奎德博士从历史上的士族和读书人的"清议"传统说起,提出我们现在特别需要"清议"。从历史上看"清议"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建立民间评价系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亲历者回顾


在海内外"六四"语境中,当时学生领袖在广场的坚守一直有人诟病,阎明复的去世和周舵的回忆文章再让这个问题成为焦点。王丹没有直接回应周舵的问题,只是陈述了当时亲历的史实。他讲了两点,一是学生有两个诉求,即撒消 4•26 社论动乱的定性和与学生代表对话,这两个条件一个也没答应。对话不仅没有按约定直播,也是单方面训话,李鹏一直拍桌子训斥。阎明复往外走的时候拉着我的手,我问:"这是对话吗?"阎连连说:"不是对话,不是对话。"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怎么撒?阎所在的统战部也不是个什么好部门,后来閰接受了一些条件,很屈辱地复出。我们不能用这一单压倒另一单。

王超华回忆了当时几个细节,一个是当时的对话和阎明复最初到广场见学生都与戈尔巴乔夫访华有关,学生是统战对象,他们对话目标是为了熄灭绝食这团火。后边见面时,他主要让王丹和吾尔开希讲,他可能想把抓捕目有标集中在他们两人身上,以便让其他人脱身。

从两人的叙述可以看出,并不是学生偏执,而是没有妥协的空间。所谓见好就收的"好"并没出现,"4.26"社论定性的恐惧无法消除,毕业分配和政治前途都受到威胁。戴晴带来的好消息没有达成实效就被淹没。

三、假如当年学生撒出广场


每一场大的历史事件之后,失败的一方都会有人以假没历史的方式进行阎反思。倏然 34 年过去,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参与者被痛苦的记忆折磨无法释怀,这是持"假如当年"者的一个伤痂。

多年就持"见好就收"的胡平,依然坚守这个观点。胡平认为当时已出现对话的局面,说明赵紫阳一方占了上风,由于与学生协调不成功,赵紫阳等开明派才失势,让顽固派主导了大局。历史的经验有凶牙利、捷克和东欧一些国家都是民间运动与党内改革派互应。

苏晓康认为:阎明复若能阻挡住成功,中国现在就会在另一条路上了。不敢说已变革成功,但不会让体制一路倒退。目前美国仅有彭佩奥一人不让中共这个制度活下来,而彭能上来当总统很渺茫,我是绝望的。

程凯同样认为:如果学生当年撒出广场,不给邓小平武力镇压一个理由,不会有大屠杀,也不会有天安门母亲。如果给改革派一些时间,改革还会延续下去。冯崇义教授也认为当时没给改革派机会,如果改革派有机会,改革可以继续下去。

四、路径探索


[复国运动]回顾历史是立足现实,探索未来的需要。多年前陈永苗就提出:"改革已死,民国当立"。民国派近年的兴起提出一条新思路"复国运动"。辛灏年、王炳章都提出"重建中华民国"的主张。盛雪认为:中共政权是国家恐怖主义,这个性质自始至终没变,从建政到现在不断变换外观形象,包括改革开放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用什么样的方式打击、分化、瓦解他们,她正在推动满洲国的复国运动。她认为分立运动、独立运动、复国运动目前是更好的方式。她提出以满、蒙、维、藏、港的复国,和日、韩、蒙、印、台的支持形成的"一环一扣",阻断中共的"一带一路",早日结束中共暴政。

[借力西方]吾尔开希认为八十年代共产党有可取的一面,"六四"的主轴是希望改革。"六四"之后共产党已撕掉面莎,他们的逻辑就是铁腕镇压,他与蔡霞的观点如出一辙:把共它当犯罪团伙看最好。在对改良与革命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后,他认为组织革命没有可能的条件,他提出的路径是游说西方政要,借力西方,向美国和西方讲明绥靖的严重后果,助纣为虐只能戕害中国百姓,最终反噬患祸世界。只有美国和西方才有与中共对抗的强大力量,最清晰的认知不是合作,最好的方法是把它搞掉。

五、补充:八九年的天空下


除上述分析外有几个背景不应忽略。

邓在八六年废黜胡耀邦总书记后,很快对赵紫阳也不满,他认为赵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样放纵,陈云等保守派也屡屡向他施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走不出新路,市场经济不能提,当时的企图是以"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思路进行企业改革,但这必然涉及政治体制,88 年底高瑜釆访严家祺和温元凯的一篇文章被认为是"倒邓保赵"的宣言。李先念首先提出撒掉赵柴阳,党内左派和中顾委一些老顽固一度推"左王"邓力群企图取代赵,但邓小平同样也不看好邓力群,他看好的王兆国也扶不墙,暂时没有合适人选。八九学潮比八六学潮规模更大,邓小平认为学潮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陈式和邓式改革,企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搞一套,这是他无法容忍的,特别是"反官倒"的矛头直指邓朴方,赵也无意灭火,而且还认为是爱国学生运动,如此下去,怎么得了。于是他亲自授意"四。二六"社论,将学潮定性为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一场动乱。五月初赵接见亚投行代表时肯定学生是爱国的,要在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闻此北京高校学生已陆续回校,次日李鹏接见各高校负责人,重申"426"社论没错,并告知这是邓的定性,不能变。再次激怒学生。此时,邓和赵的矛盾其实巳不可调和,邓认为动乱是国内外,党内外"大气候"与"小气候"的共同结果,而且"这场风波早晚会来。"可以说,从此时起邓就有意放弃赵了,只是需要一段时间准备,在当年秋天的党代会和次年的"两会"上赵为首的改革势力就可能被逐步边缘化。所以,阎明复当年即使劝说成功,学生即使退出广场,改革派也走不远。

再说,学生为什么坚持?因为"动乱"的帽子没有摘掉,这可不是儿戏。顶着这个帽子意味着给未来理了一个地雷,随时会爆炸,让你的前途化为乌有。我认识一位沂蒙山区来青岛经商的女士,他弟弟就是在天安门广场失踪再也没有回来。她说:我们村几代就出了他这么一个大学生,当时我们劝他先回家,他说:不摘掉"动乱"的帽子,我的大学可能白上了,这就是他坚守广场的主要原因。80 年代高考入校的大学生凤毛麟角,何其珍贵,他们被一纸社论划为另类怎能不心怀忐忑!

阎明复虽然有良知,有人性,但他更是党的人,他四次与学生沟通,各有不同使命,有一次显然是让戈尔巴乔夫访华前退出广场。

此外,有资料显示五月中旬邓已开始调兵,而且从调兵的规模看,除了镇压学生,他巳准备好了内战。所以,蔡霞的父亲才会说:"学生背后有黑手,大不了再上山打游击。"当时的情形是护党意识和护犊意识同时在邓小平身上发作,让其走向疯狂。

延伸 1:《民族之殇三十年祭》片断


目前在美国从事经济研究的李恒青说:如果非要在操作层面上寻找不足,批评学生无法做到“进退有序、收放自如”,其实是不够公允的。一个民众自发的群众运。动,要求做的像有政党在背后运作的样子,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大家都经历过文革,没必要再解释了。他说:至于胡平先生总在讲的“见好就收”,没什么可讨论的。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那个“好”,同时也没有可能“收”。当时,真正有机会改写历史的不是学生,也不是知识分子,而是最高执政者,是邓小平。他没有这个远见卓识,历史就此定格在了 1989 年 6 月 4 日。

苏晓康问:有没有充足的证据或充分论证,证明如果是八九不以流血收场,而是中国高层和学生达成共识,继续改革开放,实行民主法治和法制,今天的中国的道德不会如此滑坡,环境也不会如此恶劣?

苏答:没有。邓小平在 4.27 大游行之后,消失 18 天,去调兵了。他已经起了杀心,从这天起,中共这个体制,就没有机制可以扭转它了。

问:习近平和中国领导人,今天想什么呢:幸亏把学生娃们给打趴下了,不然中国今天不定乱成啥样呢!这就是当政者的心态?

苏答:没有什么心态。他们处理社会危机方式,就是杀人。

问:你的意思是:再遇到棘手事情,尤其是社会大动荡,他们还会出手的?

苏答:当然,在他们能找到其他方式之前,他们只有杀人一个手段,而习这种独裁者,怎么有本事找到其他方式。

(美国之音:《民族之殇 30 祭,黄河在这里拐了弯》)

延伸 2:胡耀邦如是说


言论一:“如果人民不欢迎我们,就该我们下台了。”

言论二:“离开了民主就是法西斯专政。”

言论三:“我们的历史是光明的,还是阴暗的,是光彩的,还是不光彩的,每个在台上的人,都要经受检验。历史是混不过去的。”

言论四:“我们名为无产阶级专政实为一党专政,一党专政又变成了领袖专政。”

上述言论表明胡真想太岁头上动土,赵紫阳没有说的这么彻底,但也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不懂,你们谁懂?我看四个坚持只要一个就可以。他显然想打碎四个坚持的枷锁。(来自网络。部分摘自夏菲尔出版社《胡耀邦传》)

延伸 3:赵紫阳的努力


赵紫阳认为“四项原则”好比“如来佛的手掌”,有了这个“法宝”政治改革跳不出中共的“掌心”了,“反自由化”是“一把刀”,使政治改革几乎无时不面临被扼杀的威胁。政治改革通常只能利用反自由化的“间歇期”为自己“热身”,做“准备活动”。

赵提出了“政治体制现代化”的口号,他在讨论“十三大”政治报告时说:“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两个问题,决定了不能很快现代化,实际上政治体制有现代化问题。”明确指出:"在中国改革的近期和长远目标中,应当包括“政治体制现代化”。

赵确立了政治改革的主题是“从革命体制向建设体制转变”。这实际上暗含了多党制的问题。完全突破了邓给赵的两条禁令:一是“不能搞三权鼎立”;二是“不能放弃专政,不能迁就要求民主化的情绪”。赵甚至还提出了“政治开放”的口号,认为“民主问题不能回避”,而扩大人民的知情权,通过政府与人民之间制度化的协商对话,正是在政府与人民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政治开放,使中国逐步走上现代民主轨道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已经是把对邓小平改革战略的修正,从思想、言论和“书面条文”的层面,推进到了当时的政治实践中。在这种意义上,赵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领导集团之间的决裂,不止是思想观念的,而尤其是实践的!

八九年五、六月之间邓不止一次讲:"这场风波迟早要来的。是一定要来的!"此语是讲迟早与赵分道扬镳。

(《论邓小平和赵紫阳改革的战略分岐》王鹏令/《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杨继绳)

延伸 4:高瑜的时间轴


* 1988 年 11 月 13 日参加文化讨论会期间分别采访严家祺和温元凯。由于李先念等人提出让赵紫阳下台,出于担忧严家祺在《关于时局的对话》中提出:以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再也不能出现赫鲁晓夫、胡耀邦式的非正式权力交接。该文 12 月发表在《经济学周报》被各省市党刊广泛转载。

* 1989 年 4 月 15 胡耀邦去世,党内改革派由盛转衰。4 月 16 日知识界和各高校学生前往胡家吊唁,仅 3 天达 5000 余人,前所未有。

* 4 月 17 日大学生开始游行,此后进入广场。4.22 日香港《镜报》发表陈小平等人的对谈《将民主从街头引向天安门》。

* 5 月 4 日赵紫阳接见亚投行代表时提出:在民主和法制规道上解决问题。学生开始撒离广场,只余下外地学生。

* 5 月 5 日李鹏召见各高校领导,宜称赵紫阳谈话仅代表个人意见,4.26 社论是邓小平为首党中央的主张。

* 10 日后邓小平从北戴河回京,重申对学潮的定性正确。(当时有此说法:邓实则已商定调兵事宜。并拟在北京之外设立指挥所一笔者注)

* 此后,大学生再次上街。终于导致 5.13 一千多名学生大绝食。

* 20 日形势已非常紧张,21 日胡绩伟让我代表他去广场劝学生,用学生退出广场换取部队不入京。我见到王丹、张伦后谈妥这件事,由我代表写了《告全国人民书》,第二天由《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刊发。

* 6 月 3 日晨我被国安局一辆黑色轿车绑架。一直关押到 90 年 8 月 28 日恢复自由。

* 6 月 30 日陈希同在《平息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报告中把我采访严家祺的那篇文章说成是"倒邓保赵"的政治纲领。

(美国之音《越洋电话:抗争者高瑜:做一名双自澄明的记者》

https://www.chinesepen.org/blog/archives/28858bigc  )

结语:不应有的绝望


苏晓康对于中国目前的大规模倒退和美国政要看不清中共本质表示绝望。而胡赵基金会会主席张艾枚说:我们不能绝望,我们还有彭立发,还有白纸革命,还有成千上万不与体制合作的"躺平"者,他们会蓄势待发,成为变革的力量。

附《光传媒》闫明复追思会连接:https://youtu.be/4U2mdwow-PA

2023 年 8 月 12 日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姜福祯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姜福祯:回顾八九 面向未来——由《光传媒》阎明复追思会引发的若干思考

Title Image

姜福祯:回顾八九 面向未来——由《光传媒》阎明复追思会引发的若干思考



作者: 姜福祯





时间的沙轮打磨着历史画轴,许多碎屑飞过,但血腥屠杀的事实把邓小平、李鹏等刽子手牢牢钉在耻辱柱上。同时"六四"时期的学生、市民、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以赵紫阳为首的开明派的功过是非也都定格在那个历史的瞬间,三十四年过去,中共和海外异议人士却同时追悼一个中共高官阎明复,一个企图阻止开枪镇压的人。

《光传媒》组织的网上悼念活动共有二十余人发言,其中严家琪、苏晓康、王丹、吾尓开希、张伯笠、高瑜、王军涛、王超华等人都是当年的重要参与者。与会者提出以下观点。

一、为什么悼念阎明复?


34 年以来海外民运人,持不同政见者,齐聚网络空间悼念中共高官,为什么,又有什么意义?

[人民性]多数与会者认为:从毛泽东高度专制走出来的八十年代,经过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政治环境相对松弛,党内一些高级干部有重新拾人民性的意愿,他们初步建立与社会各阶层的对话沟通制度。在"六四"这个历史的关头,党性和人民性发生激烈冲突,这时候党政军内部都有一些人站在人民性一边,阎明复就是突出的一个。

[两头真]冯崇义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共产党高级干部中有一批"两头真"的老人,他们早年主张民主主义,走上共产之路,晚年重新回归自由主义。他们年轻时参加革命时真认为共产党政权会比国民党更民主,晚年他们坚持政治体制改革,主张告别文革,告别极权统治,他们向往自由民主也是真的。如李锐、于光远、朱原泽、胡绩伟、许良英、李慎之、李昌、李普、杜导正、林牧等等。对他们不能与顽固派同等看待,这种健康力量总在那里,有理由与他们合作,从策略上讲这也是代价最小的转型。高瑜、吴伟都回顾了八十年代和自己与"两头真"高干的接触。

[转型正义]原中央党校蔡霞教授非常重视转型正义,她表示未来中国民主转型一定要有转型正义,共产党一定要下台,和解要有原则。目前俄罗斯这样就是前苏联民主转型没有做好转型正义,台湾转型正义也没做,国民党就与中共勾勾搭搭。盛雪也指出:中共是一个大党,对普通党员要有一个谅解和大赦,对穷凶极恶的一些人,对犯有血债的恶人一定要追究,让内部一些人很难抱有不被追究的幻想,以让内部分化瓦解。

[个人评价标准]赖建平律师提出如何正确评价历史政治人物的方个人标准。他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中应该贯彻一种个人主义标准,不能只笼统贴标签,不能认为共产体制下换谁都一样。有人认为习近平在体制内,他不能不那么做。同样朝代不同个人,戈尓巴乔夫可以真心改革,普京也可以走回头路,习近平也是走回头路,个人决定性作用仍然巨大。

[集团评价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蔡霞女士提出的是需要建立集团评价标准。这是由于共产集权的政党,与欧洲第二国际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完全不同,它实际上是一个占有一切社会资源的统治集团、是野蛮的江湖黑帮,入党就被绑架,无可奈何,他们把所有人控制在体制内,你不知不觉做了党奴。在这个体制内更恶的不是个人,党内有许多好人,有人估计 20% 有人性,可以讲官员中有 50、60%,工人、农民党员大多被裹挟。对中共不要有任何期待、希望,只有推翻。

[民间评价系统]陈奎德博士从历史上的士族和读书人的"清议"传统说起,提出我们现在特别需要"清议"。从历史上看"清议"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建立民间评价系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亲历者回顾


在海内外"六四"语境中,当时学生领袖在广场的坚守一直有人诟病,阎明复的去世和周舵的回忆文章再让这个问题成为焦点。王丹没有直接回应周舵的问题,只是陈述了当时亲历的史实。他讲了两点,一是学生有两个诉求,即撒消 4•26 社论动乱的定性和与学生代表对话,这两个条件一个也没答应。对话不仅没有按约定直播,也是单方面训话,李鹏一直拍桌子训斥。阎明复往外走的时候拉着我的手,我问:"这是对话吗?"阎连连说:"不是对话,不是对话。"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怎么撒?阎所在的统战部也不是个什么好部门,后来閰接受了一些条件,很屈辱地复出。我们不能用这一单压倒另一单。

王超华回忆了当时几个细节,一个是当时的对话和阎明复最初到广场见学生都与戈尔巴乔夫访华有关,学生是统战对象,他们对话目标是为了熄灭绝食这团火。后边见面时,他主要让王丹和吾尔开希讲,他可能想把抓捕目有标集中在他们两人身上,以便让其他人脱身。

从两人的叙述可以看出,并不是学生偏执,而是没有妥协的空间。所谓见好就收的"好"并没出现,"4.26"社论定性的恐惧无法消除,毕业分配和政治前途都受到威胁。戴晴带来的好消息没有达成实效就被淹没。

三、假如当年学生撒出广场


每一场大的历史事件之后,失败的一方都会有人以假没历史的方式进行阎反思。倏然 34 年过去,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参与者被痛苦的记忆折磨无法释怀,这是持"假如当年"者的一个伤痂。

多年就持"见好就收"的胡平,依然坚守这个观点。胡平认为当时已出现对话的局面,说明赵紫阳一方占了上风,由于与学生协调不成功,赵紫阳等开明派才失势,让顽固派主导了大局。历史的经验有凶牙利、捷克和东欧一些国家都是民间运动与党内改革派互应。

苏晓康认为:阎明复若能阻挡住成功,中国现在就会在另一条路上了。不敢说已变革成功,但不会让体制一路倒退。目前美国仅有彭佩奥一人不让中共这个制度活下来,而彭能上来当总统很渺茫,我是绝望的。

程凯同样认为:如果学生当年撒出广场,不给邓小平武力镇压一个理由,不会有大屠杀,也不会有天安门母亲。如果给改革派一些时间,改革还会延续下去。冯崇义教授也认为当时没给改革派机会,如果改革派有机会,改革可以继续下去。

四、路径探索


[复国运动]回顾历史是立足现实,探索未来的需要。多年前陈永苗就提出:"改革已死,民国当立"。民国派近年的兴起提出一条新思路"复国运动"。辛灏年、王炳章都提出"重建中华民国"的主张。盛雪认为:中共政权是国家恐怖主义,这个性质自始至终没变,从建政到现在不断变换外观形象,包括改革开放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用什么样的方式打击、分化、瓦解他们,她正在推动满洲国的复国运动。她认为分立运动、独立运动、复国运动目前是更好的方式。她提出以满、蒙、维、藏、港的复国,和日、韩、蒙、印、台的支持形成的"一环一扣",阻断中共的"一带一路",早日结束中共暴政。

[借力西方]吾尔开希认为八十年代共产党有可取的一面,"六四"的主轴是希望改革。"六四"之后共产党已撕掉面莎,他们的逻辑就是铁腕镇压,他与蔡霞的观点如出一辙:把共它当犯罪团伙看最好。在对改良与革命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后,他认为组织革命没有可能的条件,他提出的路径是游说西方政要,借力西方,向美国和西方讲明绥靖的严重后果,助纣为虐只能戕害中国百姓,最终反噬患祸世界。只有美国和西方才有与中共对抗的强大力量,最清晰的认知不是合作,最好的方法是把它搞掉。

五、补充:八九年的天空下


除上述分析外有几个背景不应忽略。

邓在八六年废黜胡耀邦总书记后,很快对赵紫阳也不满,他认为赵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样放纵,陈云等保守派也屡屡向他施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走不出新路,市场经济不能提,当时的企图是以"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思路进行企业改革,但这必然涉及政治体制,88 年底高瑜釆访严家祺和温元凯的一篇文章被认为是"倒邓保赵"的宣言。李先念首先提出撒掉赵柴阳,党内左派和中顾委一些老顽固一度推"左王"邓力群企图取代赵,但邓小平同样也不看好邓力群,他看好的王兆国也扶不墙,暂时没有合适人选。八九学潮比八六学潮规模更大,邓小平认为学潮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陈式和邓式改革,企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搞一套,这是他无法容忍的,特别是"反官倒"的矛头直指邓朴方,赵也无意灭火,而且还认为是爱国学生运动,如此下去,怎么得了。于是他亲自授意"四。二六"社论,将学潮定性为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一场动乱。五月初赵接见亚投行代表时肯定学生是爱国的,要在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闻此北京高校学生已陆续回校,次日李鹏接见各高校负责人,重申"426"社论没错,并告知这是邓的定性,不能变。再次激怒学生。此时,邓和赵的矛盾其实巳不可调和,邓认为动乱是国内外,党内外"大气候"与"小气候"的共同结果,而且"这场风波早晚会来。"可以说,从此时起邓就有意放弃赵了,只是需要一段时间准备,在当年秋天的党代会和次年的"两会"上赵为首的改革势力就可能被逐步边缘化。所以,阎明复当年即使劝说成功,学生即使退出广场,改革派也走不远。

再说,学生为什么坚持?因为"动乱"的帽子没有摘掉,这可不是儿戏。顶着这个帽子意味着给未来理了一个地雷,随时会爆炸,让你的前途化为乌有。我认识一位沂蒙山区来青岛经商的女士,他弟弟就是在天安门广场失踪再也没有回来。她说:我们村几代就出了他这么一个大学生,当时我们劝他先回家,他说:不摘掉"动乱"的帽子,我的大学可能白上了,这就是他坚守广场的主要原因。80 年代高考入校的大学生凤毛麟角,何其珍贵,他们被一纸社论划为另类怎能不心怀忐忑!

阎明复虽然有良知,有人性,但他更是党的人,他四次与学生沟通,各有不同使命,有一次显然是让戈尔巴乔夫访华前退出广场。

此外,有资料显示五月中旬邓已开始调兵,而且从调兵的规模看,除了镇压学生,他巳准备好了内战。所以,蔡霞的父亲才会说:"学生背后有黑手,大不了再上山打游击。"当时的情形是护党意识和护犊意识同时在邓小平身上发作,让其走向疯狂。

延伸 1:《民族之殇三十年祭》片断


目前在美国从事经济研究的李恒青说:如果非要在操作层面上寻找不足,批评学生无法做到“进退有序、收放自如”,其实是不够公允的。一个民众自发的群众运。动,要求做的像有政党在背后运作的样子,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大家都经历过文革,没必要再解释了。他说:至于胡平先生总在讲的“见好就收”,没什么可讨论的。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那个“好”,同时也没有可能“收”。当时,真正有机会改写历史的不是学生,也不是知识分子,而是最高执政者,是邓小平。他没有这个远见卓识,历史就此定格在了 1989 年 6 月 4 日。

苏晓康问:有没有充足的证据或充分论证,证明如果是八九不以流血收场,而是中国高层和学生达成共识,继续改革开放,实行民主法治和法制,今天的中国的道德不会如此滑坡,环境也不会如此恶劣?

苏答:没有。邓小平在 4.27 大游行之后,消失 18 天,去调兵了。他已经起了杀心,从这天起,中共这个体制,就没有机制可以扭转它了。

问:习近平和中国领导人,今天想什么呢:幸亏把学生娃们给打趴下了,不然中国今天不定乱成啥样呢!这就是当政者的心态?

苏答:没有什么心态。他们处理社会危机方式,就是杀人。

问:你的意思是:再遇到棘手事情,尤其是社会大动荡,他们还会出手的?

苏答:当然,在他们能找到其他方式之前,他们只有杀人一个手段,而习这种独裁者,怎么有本事找到其他方式。

(美国之音:《民族之殇 30 祭,黄河在这里拐了弯》)

延伸 2:胡耀邦如是说


言论一:“如果人民不欢迎我们,就该我们下台了。”

言论二:“离开了民主就是法西斯专政。”

言论三:“我们的历史是光明的,还是阴暗的,是光彩的,还是不光彩的,每个在台上的人,都要经受检验。历史是混不过去的。”

言论四:“我们名为无产阶级专政实为一党专政,一党专政又变成了领袖专政。”

上述言论表明胡真想太岁头上动土,赵紫阳没有说的这么彻底,但也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不懂,你们谁懂?我看四个坚持只要一个就可以。他显然想打碎四个坚持的枷锁。(来自网络。部分摘自夏菲尔出版社《胡耀邦传》)

延伸 3:赵紫阳的努力


赵紫阳认为“四项原则”好比“如来佛的手掌”,有了这个“法宝”政治改革跳不出中共的“掌心”了,“反自由化”是“一把刀”,使政治改革几乎无时不面临被扼杀的威胁。政治改革通常只能利用反自由化的“间歇期”为自己“热身”,做“准备活动”。

赵提出了“政治体制现代化”的口号,他在讨论“十三大”政治报告时说:“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两个问题,决定了不能很快现代化,实际上政治体制有现代化问题。”明确指出:"在中国改革的近期和长远目标中,应当包括“政治体制现代化”。

赵确立了政治改革的主题是“从革命体制向建设体制转变”。这实际上暗含了多党制的问题。完全突破了邓给赵的两条禁令:一是“不能搞三权鼎立”;二是“不能放弃专政,不能迁就要求民主化的情绪”。赵甚至还提出了“政治开放”的口号,认为“民主问题不能回避”,而扩大人民的知情权,通过政府与人民之间制度化的协商对话,正是在政府与人民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政治开放,使中国逐步走上现代民主轨道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已经是把对邓小平改革战略的修正,从思想、言论和“书面条文”的层面,推进到了当时的政治实践中。在这种意义上,赵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领导集团之间的决裂,不止是思想观念的,而尤其是实践的!

八九年五、六月之间邓不止一次讲:"这场风波迟早要来的。是一定要来的!"此语是讲迟早与赵分道扬镳。

(《论邓小平和赵紫阳改革的战略分岐》王鹏令/《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杨继绳)

延伸 4:高瑜的时间轴


* 1988 年 11 月 13 日参加文化讨论会期间分别采访严家祺和温元凯。由于李先念等人提出让赵紫阳下台,出于担忧严家祺在《关于时局的对话》中提出:以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再也不能出现赫鲁晓夫、胡耀邦式的非正式权力交接。该文 12 月发表在《经济学周报》被各省市党刊广泛转载。

* 1989 年 4 月 15 胡耀邦去世,党内改革派由盛转衰。4 月 16 日知识界和各高校学生前往胡家吊唁,仅 3 天达 5000 余人,前所未有。

* 4 月 17 日大学生开始游行,此后进入广场。4.22 日香港《镜报》发表陈小平等人的对谈《将民主从街头引向天安门》。

* 5 月 4 日赵紫阳接见亚投行代表时提出:在民主和法制规道上解决问题。学生开始撒离广场,只余下外地学生。

* 5 月 5 日李鹏召见各高校领导,宜称赵紫阳谈话仅代表个人意见,4.26 社论是邓小平为首党中央的主张。

* 10 日后邓小平从北戴河回京,重申对学潮的定性正确。(当时有此说法:邓实则已商定调兵事宜。并拟在北京之外设立指挥所一笔者注)

* 此后,大学生再次上街。终于导致 5.13 一千多名学生大绝食。

* 20 日形势已非常紧张,21 日胡绩伟让我代表他去广场劝学生,用学生退出广场换取部队不入京。我见到王丹、张伦后谈妥这件事,由我代表写了《告全国人民书》,第二天由《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刊发。

* 6 月 3 日晨我被国安局一辆黑色轿车绑架。一直关押到 90 年 8 月 28 日恢复自由。

* 6 月 30 日陈希同在《平息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报告中把我采访严家祺的那篇文章说成是"倒邓保赵"的政治纲领。

(美国之音《越洋电话:抗争者高瑜:做一名双自澄明的记者》

https://www.chinesepen.org/blog/archives/28858bigc  )

结语:不应有的绝望


苏晓康对于中国目前的大规模倒退和美国政要看不清中共本质表示绝望。而胡赵基金会会主席张艾枚说:我们不能绝望,我们还有彭立发,还有白纸革命,还有成千上万不与体制合作的"躺平"者,他们会蓄势待发,成为变革的力量。

附《光传媒》闫明复追思会连接:https://youtu.be/4U2mdwow-PA

2023 年 8 月 12 日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姜福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