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间 6:09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华盛顿 — 2024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将于星期二(7月9日)在华盛顿召开。此次为期三天的北约峰会将重点讨论北约盟国如何在俄乌战争问题上抵御俄罗斯、对乌克兰提供持续的援助等。但随着中国的咄咄逼人和胁迫行为给印太地区和全球带来的安全挑战的增加,印太地区安全局势也将成为峰会议程的一部分。南中国海主权争议引发的中国与邻国的争端、台湾安全、朝鲜核问题都将成为此次北约峰会的讨论议题。关于这次峰会的中国议程,下面是你需要知道的五个要点:
1. 北约战略关注向中国转移,为什么?
美国政府行政部门高级官员在上星期五(7月5日)举行的一场有关此次北约峰会的电话说明会上说,预计此次峰会将以“强有力的语言”讨论应对中国的对俄援助。
这名官员说,北京对莫斯科国防工业基础的支持“不仅助长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而且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长期挑战,显然我们的盟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美国和北约官员多次指出,俄罗斯和中国关系日益加深,特别是北京向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产品,这让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事能够持续。
即将离任的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上个月在华盛顿表示:“北京正在共享高端技术,例如半导体和其他军民两用产品。去年,俄罗斯90%的微电子产品从中国进口,用来生产导弹、坦克和飞机。中国还致力于向俄罗斯提供更强大的卫星能力和图像。所有这些都使莫斯科能够对乌克兰造成更多的死亡和破坏,加强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基础,并能够逃避制裁和出口管制的影响。”
此外,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军事化以及最近对菲律宾在有争议海域采取的激烈对抗做法,也引发了北约的关注。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英国访问学者肖恩·莫纳汉(Sean Monaghan)通过电子邮件对美国之音说:“他们主要担心的是中国对其所在地区其他国家和北约盟国的恐吓,其快速而不透明的常规和核军事建设,以及通过经济压力、网络攻击和虚假信息进行胁迫。”
莫纳汉解释说,北约盟国高度依赖通过南中国海和印太地区的贸易,因此他们对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地区有着明确的利益。他说:“北约盟国并不觉得是他们要走向印太,而是觉得,是中国在向他们逼近,所以他们必须应对。”
北约作为传统上西方国家对抗前苏联的军事同盟,各成员国对是否将中国纳入北约的战略关注范围长期未能达成统一的看法。北约的战略目标经过多年的调整后,于2019年在伦敦峰会上首次通过联合声明提到中国带来的安全挑战。
莫纳汉还表示,中国近年来对北约盟国立陶宛的“恐吓”给该联盟“敲响了警钟”。立陶宛近年来支持提升台湾的国际地位,深化与台北的政治与经济联系,并允许台湾在立陶宛以“台湾”的名义设立代表处,因此受到北京的外交和经济报复。
去年,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北约峰会发表宣言说,北约盟国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开的野心和胁迫政策挑战了我们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这一措辞延续了北约自2021年布鲁塞尔峰会以来,各成员国在与中国相关的安全威胁问题上达成的共识。
2. 北约将向中国传达什么信号?
预计本次北约华盛顿峰会将在中国问题上传达出比以往更为强硬的信号。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此前曾向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强烈喊话,称中国不能一边支持俄罗斯对乌战争,一边指望能维持与西方的良好关系。他警告说:“北京必须作出抉择:北京不可能两者兼得。到了某个阶段,除非中国改弦更张,否则,(北约)盟友需要让它付出代价。”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CFR)亚洲问题研究员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对美国之音说,北约能让中国付出的“代价”,将以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
他说:“我认为这具有威慑力,因为它向中国表明,如果中国试图通过侵略行为改变台湾海峡的现状,不仅美国会做出回应,而且它可能还必须考虑北约的经济回应,这会增加中国领导层付出的代价。”
萨克斯解释说:“可以增加威慑(的做法)是,如果北约成员国公开和私下发出信号,如果中国封锁或入侵台湾,北约成员国将对中国实施严厉的制裁,可能比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对其实施的制裁更严厉,而且中国与北约成员国的政治关系将永远改变。因此,不仅是贸易和经济关系,而且这些双边关系的基础也将永远改变。”
在他看来,这有助于进行威慑,而且也是北约可以发挥的一个有用的角色。
3. 抗击中国威胁,北约将如何发挥实质作用?
虽然此次北约峰会的重点仍将集中在如何在欧洲战场防御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对印太地区的安全关切将摆在次要位置,但专家认为,北约可以在应对中国安全威胁问题上发挥实质作用,特别是在网络空间。
萨克斯说:“在打击虚假信息方面,各方都可以相互分享一些经验教训。显然,北约成员国一直是俄罗斯虚假信息和网络攻击的受害者。我还认为,可以合作、协作的实际领域是网络防御、应对虚假信息传播以及如何思考和应对经济胁迫。”
专家表示,加强北约国家与美国亚太地区盟友的国防工业合作也将是这一峰会希望达成的目标之一。
萨克斯提出,在最坏的情况--也就是欧洲和亚洲战场同时爆发冲突令美国应接不暇的情况下,美国需要北约扛起保卫欧洲的责任,这可以成为北约应对印太地区安全局势升级的间接方式。
“我认为,一定会有一些私下的对话、非常谨慎的闭门对话,讨论如果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可能不得不将重点放在那里(印太),并可能将部队从欧洲转移到印太地区,欧洲将不得不承担在欧洲常规威慑方面的更多负担,并讨论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如何为这种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萨克斯对美国之音说。
4. 北约是否会与中国直接硬碰硬?
专家强调,北约的对华纲领仍有局限,盟友在涉华问题上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北约曾计划在日本东京设立联络处,使其成为北约与印太伙伴合作的有用平台,但由于一些成员国的反对一直未能取得进展。
美国政府行政部门官员星期五说,北约的震慑战略仍会将重点放在欧洲大陆和大西洋地区。“这是(北约)能力被部署的地方,而不是印太地区。”他说。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欧洲、俄罗斯和欧亚项目主任马克斯·伯格曼(Max Bergmann)在有关此次北约峰会的一次背景说明会上说:“去年试图在东京设立联络处的努力,坦率地说,这是相当温和的--不会引起什么大问题--但目前可能不是正确的行动方向。(计划)被法国和其他欧洲成员国阻止,不太可能启动。”
美国国务院官员表示,目前北约没有在东京设立联络处的打算。国务院主管欧洲事务的副助卿道格拉斯·琼斯(Douglas Jones)说:“目前北约内部尚未积极讨论此事。”
欧洲对外关系协会(ECFR)政策研究员阿莉恰·巴楚尔斯卡(Alicja Bachulska)通过电子邮件对美国之音说:“到目前为止,北约成为盟友与合作伙伴讨论涉华问题的平台的潜力只得到了有限的探索。”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研究员萨克斯指出,并非所有北约国家都有实力与中国对抗。
“我不认为大多数北约盟国真的有能力以有力方式向印太地区投射力量,”萨克斯说。“你会看到一些北约成员国的一些航行自由行动,表明他们对维护太平洋航行自由有切身利益。但我不认为这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增加了军事威慑。”
萨克斯强调,北约峰会需要在措辞上避免激怒中国,明确表示北约的成员国扩张不会纳入印太地区国家。
他说:“这样你就可以先发制人的反驳中国的叙事,即美国正试图为亚洲建立北约或者将北约扩展到亚洲。”
5.北约再次邀请日韩澳新与会,北约要打什么牌?
此次华盛顿北约峰会再次邀请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几个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国与会。自2022年以来,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所谓的“印太4国”(IP4)一直受邀参加北约峰会。美国领导人和分析人士说,欧洲与亚洲已经不再是各自独立的战区。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星期一(7月1日)表示,这四个国家和过去三年一样受邀参加峰会,这体现欧洲伙伴国和亚太地区伙伴国日益认识到,彼此的安全挑战正在日趋融合。他说:“这是我们政策中非常刻意的部分,就是打破欧洲联盟、亚洲联盟之间的隔阂。”
日本读卖新闻7月7日报道说,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计划在峰会期间参加与这四个国家的会议,这将是五国领导人首次举行会谈。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的萨克斯说,印太国家与欧洲借由北约框架联系加深,显示出亚洲与欧洲正在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战略空间”。
他说:“显然,北约成员国正在意识到,印太地区发生的事关乎欧洲安全,影响欧洲安全。因此,如果中国比如说对台湾发动侵略,它应该预期到欧洲会对此作出反应。”
此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在6月举行的乌克兰和平峰会上呼应了北约国家在欧洲的安全重点关切,再次提醒“今天的乌克兰可能就是明天的东亚”。岸田文雄表示,日本出于这一考量,自俄罗斯开始侵略乌克兰之时起,就一贯实施对俄严厉制裁及对乌强力援助。
欧洲对外关系协会的政策研究员巴楚尔斯卡说:“在乌克兰战争的背景下,中俄合作及其对战场局势的影响也导致中国的行为在欧洲越来越被视为对美国领导的现有安全架构的威胁。再加上中国在它自己所在地区日益咄咄逼人的行为,两个战区(北约东翼和印太)合而为一的看法现在正成为北约国际安全观的主流特征。”
(美国之音国务院记者站主任张蓉湘、美国之音中文部白宫记者黄耀毅对本报道亦有贡献。)
1. 北约战略关注向中国转移,为什么?
美国政府行政部门高级官员在上星期五(7月5日)举行的一场有关此次北约峰会的电话说明会上说,预计此次峰会将以“强有力的语言”讨论应对中国的对俄援助。
这名官员说,北京对莫斯科国防工业基础的支持“不仅助长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而且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长期挑战,显然我们的盟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美国和北约官员多次指出,俄罗斯和中国关系日益加深,特别是北京向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产品,这让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事能够持续。
即将离任的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上个月在华盛顿表示:“北京正在共享高端技术,例如半导体和其他军民两用产品。去年,俄罗斯90%的微电子产品从中国进口,用来生产导弹、坦克和飞机。中国还致力于向俄罗斯提供更强大的卫星能力和图像。所有这些都使莫斯科能够对乌克兰造成更多的死亡和破坏,加强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基础,并能够逃避制裁和出口管制的影响。”
此外,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军事化以及最近对菲律宾在有争议海域采取的激烈对抗做法,也引发了北约的关注。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英国访问学者肖恩·莫纳汉(Sean Monaghan)通过电子邮件对美国之音说:“他们主要担心的是中国对其所在地区其他国家和北约盟国的恐吓,其快速而不透明的常规和核军事建设,以及通过经济压力、网络攻击和虚假信息进行胁迫。”
莫纳汉解释说,北约盟国高度依赖通过南中国海和印太地区的贸易,因此他们对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地区有着明确的利益。他说:“北约盟国并不觉得是他们要走向印太,而是觉得,是中国在向他们逼近,所以他们必须应对。”
北约作为传统上西方国家对抗前苏联的军事同盟,各成员国对是否将中国纳入北约的战略关注范围长期未能达成统一的看法。北约的战略目标经过多年的调整后,于2019年在伦敦峰会上首次通过联合声明提到中国带来的安全挑战。
莫纳汉还表示,中国近年来对北约盟国立陶宛的“恐吓”给该联盟“敲响了警钟”。立陶宛近年来支持提升台湾的国际地位,深化与台北的政治与经济联系,并允许台湾在立陶宛以“台湾”的名义设立代表处,因此受到北京的外交和经济报复。
去年,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北约峰会发表宣言说,北约盟国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开的野心和胁迫政策挑战了我们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这一措辞延续了北约自2021年布鲁塞尔峰会以来,各成员国在与中国相关的安全威胁问题上达成的共识。
2. 北约将向中国传达什么信号?
预计本次北约华盛顿峰会将在中国问题上传达出比以往更为强硬的信号。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此前曾向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强烈喊话,称中国不能一边支持俄罗斯对乌战争,一边指望能维持与西方的良好关系。他警告说:“北京必须作出抉择:北京不可能两者兼得。到了某个阶段,除非中国改弦更张,否则,(北约)盟友需要让它付出代价。”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CFR)亚洲问题研究员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对美国之音说,北约能让中国付出的“代价”,将以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
他说:“我认为这具有威慑力,因为它向中国表明,如果中国试图通过侵略行为改变台湾海峡的现状,不仅美国会做出回应,而且它可能还必须考虑北约的经济回应,这会增加中国领导层付出的代价。”
萨克斯解释说:“可以增加威慑(的做法)是,如果北约成员国公开和私下发出信号,如果中国封锁或入侵台湾,北约成员国将对中国实施严厉的制裁,可能比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对其实施的制裁更严厉,而且中国与北约成员国的政治关系将永远改变。因此,不仅是贸易和经济关系,而且这些双边关系的基础也将永远改变。”
在他看来,这有助于进行威慑,而且也是北约可以发挥的一个有用的角色。
3. 抗击中国威胁,北约将如何发挥实质作用?
虽然此次北约峰会的重点仍将集中在如何在欧洲战场防御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对印太地区的安全关切将摆在次要位置,但专家认为,北约可以在应对中国安全威胁问题上发挥实质作用,特别是在网络空间。
萨克斯说:“在打击虚假信息方面,各方都可以相互分享一些经验教训。显然,北约成员国一直是俄罗斯虚假信息和网络攻击的受害者。我还认为,可以合作、协作的实际领域是网络防御、应对虚假信息传播以及如何思考和应对经济胁迫。”
专家表示,加强北约国家与美国亚太地区盟友的国防工业合作也将是这一峰会希望达成的目标之一。
萨克斯提出,在最坏的情况--也就是欧洲和亚洲战场同时爆发冲突令美国应接不暇的情况下,美国需要北约扛起保卫欧洲的责任,这可以成为北约应对印太地区安全局势升级的间接方式。
“我认为,一定会有一些私下的对话、非常谨慎的闭门对话,讨论如果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可能不得不将重点放在那里(印太),并可能将部队从欧洲转移到印太地区,欧洲将不得不承担在欧洲常规威慑方面的更多负担,并讨论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如何为这种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萨克斯对美国之音说。
4. 北约是否会与中国直接硬碰硬?
专家强调,北约的对华纲领仍有局限,盟友在涉华问题上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北约曾计划在日本东京设立联络处,使其成为北约与印太伙伴合作的有用平台,但由于一些成员国的反对一直未能取得进展。
美国政府行政部门官员星期五说,北约的震慑战略仍会将重点放在欧洲大陆和大西洋地区。“这是(北约)能力被部署的地方,而不是印太地区。”他说。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欧洲、俄罗斯和欧亚项目主任马克斯·伯格曼(Max Bergmann)在有关此次北约峰会的一次背景说明会上说:“去年试图在东京设立联络处的努力,坦率地说,这是相当温和的--不会引起什么大问题--但目前可能不是正确的行动方向。(计划)被法国和其他欧洲成员国阻止,不太可能启动。”
美国国务院官员表示,目前北约没有在东京设立联络处的打算。国务院主管欧洲事务的副助卿道格拉斯·琼斯(Douglas Jones)说:“目前北约内部尚未积极讨论此事。”
欧洲对外关系协会(ECFR)政策研究员阿莉恰·巴楚尔斯卡(Alicja Bachulska)通过电子邮件对美国之音说:“到目前为止,北约成为盟友与合作伙伴讨论涉华问题的平台的潜力只得到了有限的探索。”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研究员萨克斯指出,并非所有北约国家都有实力与中国对抗。
“我不认为大多数北约盟国真的有能力以有力方式向印太地区投射力量,”萨克斯说。“你会看到一些北约成员国的一些航行自由行动,表明他们对维护太平洋航行自由有切身利益。但我不认为这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增加了军事威慑。”
萨克斯强调,北约峰会需要在措辞上避免激怒中国,明确表示北约的成员国扩张不会纳入印太地区国家。
他说:“这样你就可以先发制人的反驳中国的叙事,即美国正试图为亚洲建立北约或者将北约扩展到亚洲。”
5.北约再次邀请日韩澳新与会,北约要打什么牌?
此次华盛顿北约峰会再次邀请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几个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国与会。自2022年以来,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所谓的“印太4国”(IP4)一直受邀参加北约峰会。美国领导人和分析人士说,欧洲与亚洲已经不再是各自独立的战区。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星期一(7月1日)表示,这四个国家和过去三年一样受邀参加峰会,这体现欧洲伙伴国和亚太地区伙伴国日益认识到,彼此的安全挑战正在日趋融合。他说:“这是我们政策中非常刻意的部分,就是打破欧洲联盟、亚洲联盟之间的隔阂。”
日本读卖新闻7月7日报道说,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计划在峰会期间参加与这四个国家的会议,这将是五国领导人首次举行会谈。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的萨克斯说,印太国家与欧洲借由北约框架联系加深,显示出亚洲与欧洲正在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战略空间”。
他说:“显然,北约成员国正在意识到,印太地区发生的事关乎欧洲安全,影响欧洲安全。因此,如果中国比如说对台湾发动侵略,它应该预期到欧洲会对此作出反应。”
此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在6月举行的乌克兰和平峰会上呼应了北约国家在欧洲的安全重点关切,再次提醒“今天的乌克兰可能就是明天的东亚”。岸田文雄表示,日本出于这一考量,自俄罗斯开始侵略乌克兰之时起,就一贯实施对俄严厉制裁及对乌强力援助。
欧洲对外关系协会的政策研究员巴楚尔斯卡说:“在乌克兰战争的背景下,中俄合作及其对战场局势的影响也导致中国的行为在欧洲越来越被视为对美国领导的现有安全架构的威胁。再加上中国在它自己所在地区日益咄咄逼人的行为,两个战区(北约东翼和印太)合而为一的看法现在正成为北约国际安全观的主流特征。”
(美国之音国务院记者站主任张蓉湘、美国之音中文部白宫记者黄耀毅对本报道亦有贡献。)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