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溅雪:敦煌、雪域高原纪行(十)

青藏高原(网络图片)


 

─旅行的真谛除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行所未行和食所未食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所未思。─

匆匆参观完大昭寺,出门时导游便带我们到热闹非凡、闻名遐尔的八廓街游览,八廓街的两旁出售旅游纪念品、珠宝玉器、西藏特产的商店和摊位鳞次栉比,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走在八廓街上不时有商贩拦住你,向你兜售各种各类的旅游纪念品和西藏的地方特产,其中宗教用品以唸珠、转经轮和各种佛像为多;西藏地方特产以牦牛肉干、藏红花、羚羊角、天珠……等为多。这些商贩中除当地藏民外,内地人也不少,其中最多的是四川人,我走到一个摊位前,看到有许多大大小小制作精美的小转经轮,稍微停了一下,老板立即拿起一个金属制的小转经轮向我推销:“买一个吧!拿回去做个纪念,也祘是到过西藏一趟,平常卖20元一个,今天只祘10元一个,怎么样?”我原没打祘买,因怕他久纏不放,便说:“五元一个行不行?”我想故意还这么低的价打消他继续向我兜售的念头,不料那位老板说:“好!五元就五元,今天开个头张亏本卖给你,图个开张大发”。我已无法再推脱,只好花五元銭买下这个小转经轮,仔细看这个制作精良的小转经轮,上面雕饰了许多漂亮的图案,还镶了三颗红、绿、兰色的用玻璃仿造的宝石,木质的手柄,转经轮中部的扣环上挂了一段七、八厘米长的银白色金属细链,细链的末端吊了一个火炬状的金属重锤(约蚕豆大小),用手柄甩动链锤就可带动经轮转动。

沿八廓街走到离大昭寺较远处,便可见到现代的藏式民居,式样仍是典型的藏式民居式样,但建材这由原来的土、木、石、“五合土”变成了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空心砖、不锈钢。

游罢八廓街,回到大昭寺附近,王小姐带我们去“八廓街购物天堂”参观购物,这是一所装饰华丽的大型购物超市,里面的商品琳瑯滿目、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瞭乱、目不遐接。里面的工作人员多为女士,都身着色彩鲜艳的藏式服装显得典雅端庄,也十分热情,见有顾客来到他(她)所经营的柜台前,立即笑脸相迎,在表示欢迎之后便努力向你推介他(她)所经营的商品,即使你参观、提问之后什么也不买,他们也泰然处之,从未流露出任何不滿或怠慢。

商场内除西藏特产藏红花、麝香、冬虫夏草、羚羊角、藏香、天珠、牦牛肉制品……等之外,最多的还要祘各种金、银、玉器、各色宝石、珊瑚制品,其种类之多,难以数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天珠”,这是一种介乎玉石与玛瑙之间的一种宝石,藏人把它称作天上降下来的宝石,“天珠”在地质学上叫做九眼石页岩,具有极強的磁场,这大概与其组成成份中含有镱有关,“天珠”中以红色“天珠”的磁场最強,大概与其含铁元素较多有关,通常宝石中铁元素含量越高,宝石的颜色就越红,铁元素也是強磁性物质,所以铁含量高的宝石不仅颜色红而且磁性強,“天珠”由于它生成的条件和所含元素种类、含量的不同而呈各种不同的颜色以黑、白、红、咖啡和綠色较为常见,由于其数量稀少,在藏人心目中是一种十分神圣的宝石,常把珍贵的“天珠”镶嵌在佛像上,或与佛经、金银、宝石、舍粒子等一起装进佛像内珍藏。过去的西藏贵族妇女也有的把“天珠”做成项链作为饰物戴在颈项上以炫耀她地位的高贵和富有。

据导游介绍,刚“解放”西藏时当局毁坏了许多佛像,这些佛像上镶嵌的“天珠”和像内珍藏的“天珠”已随同这些被毁的佛像一起灰飞煙灭了,以致今天真正的天然“天珠”已十分少见,如今摊贩上、商场里展示出售的“天珠”多为内地人工制造的,所以价格并不十分昂贵,这些人工制造的“天珠”无论是花纹、质感与真正的天然“天珠”相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只有真正的行家才能分辨出真假。

商场里还有大量铜质、银质、玉质、瓷质的佛像、香炉、转经轮、各种藏香和印度进口的棒香,在一处柜台里挂了许多绘制于各个年代的精美的“唐卡”,旁边居然还有一个画廊,专门出售西藏和内地画家的油画、国画以及摄影作品。

更令人驚讶的是:在一处专门出售藏药的柜台的宝笼里,竟然还展示有藏医的一套完整的外科手术器械,这套种类繁多的精巧的外科手术器械都整齐有序地摆放在一个木质手术器械夾里面,夾上、下面的木木板上挖有一个个与手术器械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这样使用起来就能非常便利地在这个器械夾里找到所需要的那件手术器械,由此不难看出,藏医在外科手术上已经达到了一个远远超过中医的非常高的水平,不知藏医的外科手术是不是受印度,或通过印度受西亚甚至是欧洲西医外科手术的影响而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即使是这样也十分令人惊讶,如果是土生土长的藏医自已发展起来的这种外科手术那就更加令人驚奇和不可思议了。

由于父母相信中医,所以我接触过许多中医其中不乏名老中医,但我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中医有一套完整的外科手术器械,我只见过有老中医用小刀在油灯上烧一下后用來划开已化脓的疱疖进行排脓,还有就是用一端削成斜面的小园管(有竹质的也有铜质的)从药瓶内撮取一种消毒清火的桔红色的药粉用嘴吹到患咽喉炎的病患的喉咙里,中医最值得炫耀的就是针灸用的几根长短不一的银针,这就是我印象中中医的医疗器械,那是完全不能与藏医的这套完整的外科手术器械相比擬的,这套完整的藏医外科手术器械给我和大外甥(他是学医的)带来的震惊之大,以致当王小姐问我们接下来是去参观小昭寺、罗布林卡还是去参观藏医博物馆时,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当然去看藏医博物馆”。

从购物天堂出来为节省时间就乘的士到了当热中路西藏医学院的藏医天文星祘博物馆,据该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藏医已有三千八百余年历史,它除了自已独特的医术、药物之外,也深受内地中医和印度、西亚乃至欧洲医术、理论的影响,馆内藏有藏医的许多典藉、医药著述、藏药材及其炮制工艺,像《四部医典》、《兰琉璃》……等十余部藏医古藉文献,以及天文星祘巨著《时轮木注》……等,特别是这里收集展出的一套藏医外科手术器械竟多达五十余种,不仅种类比我们在“八廓街购物天堂”看到的那套外科手术器械要多一倍,而且制作也更加精良。从这里我感悟到藏族人民及其文化原来是一种十分包容的文化,它善于接受它周边各种文化中的精华并把这些精华融合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生产、生活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藏族文化,这从西藏的宗教、医学、建筑风格……等各方面都可以感受得到:由印度尼泊尔传来的佛教到这里与西藏当地的原始宗教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藏传佛教─喇嘛教,而且还形成好几个不同的教派,这种藏传佛教既不同于印度、尼泊尔正宗的佛教;也不同于中国内地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藏族民居和寺庙建筑的风格是把中国内地的建筑风格与印度、尼泊尔的建筑风格巧妙地吸收过来,再与自己固有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藏医更是如此,它不仅吸收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如经络、气、血、望、闻、问、切和中草药材,而且还吸收了印度、西亚和欧洲西医在外科手术方面的先进成果,再把这些东西和西藏的传统医疗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藏族医学。

藏族是一个谦和、宽厚、包容的民族,所以它的文化也是谦和、宽厚、包容的,它不像中华文化那样妄自尊大、唯我独尊、对外来文化採取歧视、排斥、丑化的态度(特别是当这些外来文化的内涵与中华文化相抵触时),中华文化顽固地抵制、反对外界一切先进文化思想进入自己的文化思想领地,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中华文化至今不能融入到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之中,远远地落在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流后面而不知不觉,仍在那里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殊不知被内地中华文化视为落后的藏族文化传统之中,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认真虚心学习的,例如:它的谦和、它的宽厚、它的包容和它的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传统。

看看我们的中医几千年来固步自封、顽固地抵制西方现代医学的成果,至今连最简单的外科手术都不会做,连一套像样的外科手术器械都没有,如何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从藏医博物馆出来已到中午,王小姐带我们去一家与她所服务的旅游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小饭馆去吃午饭,她按公司规定的标准、并征求我们的意见给我们点了几个菜,然后她跟我们说:“抱歉,不能陪你们一起吃饭,这是公司的规定,公司已在这家餐馆为我另外安排了午餐”,见她如此说,我们也不好勉強,只好隨她的意吧!餐馆不大却是地道的四川风味,大概是因跑的路多,体能消耗大,早已感到有点饥饿,所以吃起来感觉味道还不错。

午餐后,为使下午在布达拉宫参观的时间长一点,没有休息便乘的士到达布达拉宫大门前,由于王小姐事先早已为我们领好了预订的门票,鉴于当局关于国人不能与外国人同团、同车的荒谬规定,我只好与执美国护照的大外甥父子在入口处分手,考慮到作为国人在宫内参观时可能遇到的麻烦,和当局的关注程度相对要比作为华裔美国人的大外甥父子要小、和当局不允许外国人在没有导游陪同之下单独行动的规定,王小姐只好陪同大外甥父子一起从专供外国人的进口进宫参观,我只好单独从专供国人用的进口进入,分手之前王小姐又小声告诫我“在宫里面不要问或谈及“3.14事件”之类的敏感问题,这里的便衣比大昭寺更多”。进门后我先在药王山脚下浏览了一番,其中有一座三层楼的藏式楼房是布达拉宫的珍宝馆,需另购门票才能进入参观,本想进去参观,考慮到布达拉宫内参观的内容太丰富,担心一个下午的时间不夠,只好忍痛作罢。

我跟着游览的人群从宫下面的无字碑起,沿着之字形的石铺斜路往上走,斜坡路的外側是一道矮矮厚厚的白色围墙,从山脚到布达拉宫所在的山顶高度有一百一十多米,在那个烈日当头的正午,即使在内地爬这么高的山也要出一身大汗、也要气喘噓嘘,更何况在海拔三千八百多米的拉萨,我和其他游客们都迈着沉重的步履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攀登,每爬一段便会因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而不得不停下来稍事休息,作几次深呼吸,待心跳呼吸稍微平稳之后,再继续攀登,经过几次中途休息之后,终于到达了布达拉宫的东大门,在这里进宫参观的游人要分批次进入布达拉宫。这是为了避免宫内参观的人过于拥挤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每批约放行二十人左右,等前一批人参观完第一处展点之后,再放入下一批游人,趁着在东大门前排队等候的时候,我连忙取出相机取好景,请别人帮我在东大门前照了一张照片,因为在宫内参观是不允许拍照的。

轮到我们这一批人进去了,我们经入口穿过一道长达四米多的宫墙隧道进入第一个大殿,隧道两側的墙上绘有面目狰狞的护法神的巨幅壁画,穿过大殿往上走,经过一个由“五合土”捣磨而成的大平台,据我跟隨的旅游团的导游介绍,这里是历代达赖喇嘛观赏歌舞、藏戏的地方,叫做“德阳厦”。从这里沿木质楼梯向上经“达松格廓”廊道就到达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据导游介绍自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至今,历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均须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并由中央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重大仪式,这些仪式都在这里举行,此外东大殿还是历世达赖从事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东大殿的墙上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内容有藏族的起源的传说、藏传佛教传入和发展的经过,以及一至五世达赖喇嘛的生平等。

白宫还包括日光殿、坛城殿、极乐宫等殿堂,日光殿处于白宫的最高处是历世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地方,殿内有经堂、习经室、客厅、卧室等,里面还摆放着历世达赖用过的金银器皿、珠宝玉器。壁上也绘有漂亮的壁画,殿内雕梁画栋、金榻玉尊,到处显得珠光宝气陈设豪华。坛城殿內有三座建于乾隆年间的铜质坛城而得名,每座坛城的四方各有一道门和一座牌坊,十二座牌坊均包有金皮显得金光灿烂,殿内除供有佛像之外,还藏有雍正、乾隆御赐的经书文物。

极乐宫原是六世达赖的经堂,殿内供有大大小小的无量寿佛一千多尊,以及檀香木雕的十八罗汉、释迦牟尼和四大天王,据导游介紹这二十三尊檀香木佛像为五世达赖进京时,由蒙古王公赠送的,还有一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镏金铜像也供奉在该处。

红宫是布达拉宫的核心建筑,位于布达拉宫正中的最高处因外墙和屋檐均为朱红色而得名,它由八座在此殿园寂的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种佛堂组成,从五世达赖直到民国时代园寂的十三世达赖的灵塔都安放在这里,本应有九座,实际上总共只有八座,我问导游这是何故?导游说:“说来话长”,这里缺六世达赖的灵塔。

然后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带有悲剧和浪漫色彩的有关六世达赖的故事:五世达赖去世后,由他的大总管第斯桑吉嘉措摄政,他遵五世达赖的遗嘱秘不发丧达十五年之久(这可能是第斯桑吉嘉措为维持其摄政地位而制造出来的借口),其实五世达赖去世不久即已找到其转世灵童仓央嘉措,直到十五年后仓央嘉措才坐床成为六世达赖,然而宗教、政治大权仍操控在第斯桑吉嘉措手中,六世达赖成为原摄政王手中的傀儡。郁郁不得志的六世达赖又难忘世俗的儿女情长,于是便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在写情诗和与情人幽会之上,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情诗,也演绎了不少风流韵事。导游隨口唸出了两首据传是仓央嘉措写的两首情诗,其一: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其二: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但曾相见便相思,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此外还有两句打油诗据传也是仓央嘉措写的:住在布达拉宫是活佛仓央嘉措;进入拉萨民间是浪子宕桑旺波(这是仓央嘉措在民间寻花问柳时用的名字)。这两句打油诗不知是其自嘲,还是世人对他的嘲讽?依我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这位仓央嘉措后来因不甘当傀儡捲入西藏的政教斗争遭人陷害,被清朝政府废掉达赖喇嘛的尊号,押解进京,在押解途中不知所终,一说在押解途中死于青海湖畔;一说在押解途中他设法潜逃至五台山,后来在那里园寂。

听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那带悲剧色彩的曲折又充满悬念的一生,我除了对他表示同情之外,忽然想到在当今那些早已江郎才尽的影视剧作家们,不得不把滿清王朝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都翻出来“戏说”一番的时候,他们居然没有想到把六世达赖充满传奇和悲剧色彩的人生拿到影视剧上“戏说”一番,实在令人遗憾。

仓央嘉措曲折多彩的一生和最后结局留下的悬念,都给剧作家们留下了巨大的发挥“戏说”想象力的空间,这使他们可以隨意编出数十集电视连续剧“戏说六世达赖”,这恐怕要比他们以前用清朝那些平淡无奇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编出来的“戏说XXX”更能吸引观众。

在红宫的八座灵塔殿中,以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的灵塔规模最大装饰最为华贵,灵塔均用黄金包裹,上嵌各种名贵的钻石、珠宝(其中包括稀世“天珠”),这两座灵塔装饰的黄金均达到三千七百多公斤;各嵌有一万数千颗各色宝石、钻石、天珠、玉石、珍珠、玛瑙……,所以说它价值连城,一点也不为过。

灵塔殿的屋顶均以鎏金铜瓦复盖被称为“金顶”,在日光的照耀之下更显得金碧辉煌,“金顶”的建筑风格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四角鏊突、兽吻飞檐,下挂风铃、屋脊安放有镀金神鸟、塔式宝瓶还有鎏金经幢十分华丽壮观。

红宫西大殿是红宫最大的宫殿,许多重大的宗教活动都在此举行,殿堂内有方形木柱四十八根,每跟木柱上均有精美的雕塑,殿内挂有乾隆御笔书写的“涌莲初地”扁额,门楣上、四周墙上、迴廊上均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内容有五世达赖一生的事迹、当年修建红宫的场景以及反映藏民日常生活的画面,诸如摔跤、赛马、射箭……等。西大殿周围还有南佛堂、北佛堂、东佛堂等配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南佛堂殿内供奉的是藏传佛教中红教的创始人,来自尼泊尔的莲花生的高达2.3米的银质塑像,由于莲花生自己娶有妻室,所以红教对于喇嘛甚至活佛娶妻并无严格限制,在莲花生的佛像旁还塑有一对男女拥抱在一起双修的佛像,被称作“欢喜佛”。看来莲花生所创建的红教比传统的佛教融入了更多的人性,对男女之情表现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这与中国内地佛教对于男女之情的严厉限制、有许多几乎不近情理的清规戒律大相径庭,所以在西藏有不少活佛、高僧(藏人称之为“仁波杰”)都娶有妻室、育有儿女。据导游介绍藏传佛教红教的十世班禅活佛,曾在当局的劝说安排之下娶了中共元老董必武的女儿为妻,并育有一个女儿。

在布达拉宫的最高处建有一座法王禅定宫,是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七世纪中期,是当年松赞干布打坐修行的佛堂,现在这个佛堂中还供有公元七世纪中后期泥塑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及大臣禄东赞的像,松赞干布威严肃穆,两位公主美丽端庄均显得栩栩如生。

在法王禅定宫的楼上还有一座观音佛堂,也是布达拉宫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内供身高1.2米的檀香木观音菩萨像,是七世纪时松赞干布亲自从印度、尼泊尔交界处迎到布达拉宫的,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七十余年历史。导游介绍,据传说这尊精美无比的檀香木观音像是一株檀香树自然生长而成,是未经过人工雕饰的,这听起来让人有点难以置信。如果说这尊檀香木观音大士像只是隐隐约约看起来像一尊观音大士像(用现在当局的话说就是“疑似”一尊观音大士像),此说还免強说得过去,但看这尊檀香木观音菩萨像慈眉善目,形象那样逼真,五官、身体、手足雕塑得那样精细、栩栩如生,再要说它是一株檀香树自然生长而成,未加任何人工雕饰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我猜想这其中有两种可能:一是:位于印度尼泊尔交界处的某株檀香树干上的某一段长得看起来有点像人形,于是当地人把这株檀香树砍倒,把其中那段约1.2米长长得有点像人形的檀香木锯下来,再请来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将这段檀香木雕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观音菩萨像,经过人们的一再传说就变成了这尊观音菩萨像完全是由一株檀香树自然生长而成的了,这一可能性非常大。二是它原本就是一尊精美的人工雕塑的檀香木观音菩萨像,在被松赞干布从它的原产地迎至布达拉宫后,这里的某个或某些高僧、活佛为提高这尊观音菩萨像的神奇和珍贵程度,以吸引善男信女们前来朝拜而凭空杜撰出來的一个神话。

在布达拉宫参观由于内容太丰富、太精彩、参观的人太多,以致游人们只能跟隨导游不停地一边向前移动、一边看、一边听导游讲解,导游和游人如果在某处十分吸引人的位置稍事停留,立即就会召致宫内无处不在的“工作人员”(据导游说他们之中大部都是公安便衣)的大声呵斥、催促甚至辱骂,这种大声呵斥和辱骂在那种场合下,听起来是那样的刺耳、那样令人反感,与那里庄严肃穆还有些神秘、宁静的氛围太不“和谐”了。这些“工作人员”对导游特别不客气,除对他们大声呵斥、催促、辱骂之外,有的还对他们进行推搡,导游们为保住饭碗都只能默默忍受。大概这些便衣认为,都是由于导游走得慢才导致游客走得慢,我猜想这些“工作人员”之所以如此“敬业”,大概是因为每天进布达拉宫参观的游客人数越多他们从中分得的提成就越多吧!所以才如此不遗余力地催促导游带领游客尽快往前走,据导游说每次导游带领游客进宫参观的时间和参观完离开宫的时间在进出口处都要登记,如果超过了允许在宫内停留的时间(大约是1.5-2小时)导游便会受到处罚。你想想布达拉宫那么大、那么丰富的藏品哪里是短短的1.5-2小时能参观完的。

2010年8月30日补记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一真溅雪:敦煌、雪域高原纪行(十)

青藏高原(网络图片)


 

─旅行的真谛除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行所未行和食所未食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所未思。─

匆匆参观完大昭寺,出门时导游便带我们到热闹非凡、闻名遐尔的八廓街游览,八廓街的两旁出售旅游纪念品、珠宝玉器、西藏特产的商店和摊位鳞次栉比,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走在八廓街上不时有商贩拦住你,向你兜售各种各类的旅游纪念品和西藏的地方特产,其中宗教用品以唸珠、转经轮和各种佛像为多;西藏地方特产以牦牛肉干、藏红花、羚羊角、天珠……等为多。这些商贩中除当地藏民外,内地人也不少,其中最多的是四川人,我走到一个摊位前,看到有许多大大小小制作精美的小转经轮,稍微停了一下,老板立即拿起一个金属制的小转经轮向我推销:“买一个吧!拿回去做个纪念,也祘是到过西藏一趟,平常卖20元一个,今天只祘10元一个,怎么样?”我原没打祘买,因怕他久纏不放,便说:“五元一个行不行?”我想故意还这么低的价打消他继续向我兜售的念头,不料那位老板说:“好!五元就五元,今天开个头张亏本卖给你,图个开张大发”。我已无法再推脱,只好花五元銭买下这个小转经轮,仔细看这个制作精良的小转经轮,上面雕饰了许多漂亮的图案,还镶了三颗红、绿、兰色的用玻璃仿造的宝石,木质的手柄,转经轮中部的扣环上挂了一段七、八厘米长的银白色金属细链,细链的末端吊了一个火炬状的金属重锤(约蚕豆大小),用手柄甩动链锤就可带动经轮转动。

沿八廓街走到离大昭寺较远处,便可见到现代的藏式民居,式样仍是典型的藏式民居式样,但建材这由原来的土、木、石、“五合土”变成了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空心砖、不锈钢。

游罢八廓街,回到大昭寺附近,王小姐带我们去“八廓街购物天堂”参观购物,这是一所装饰华丽的大型购物超市,里面的商品琳瑯滿目、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瞭乱、目不遐接。里面的工作人员多为女士,都身着色彩鲜艳的藏式服装显得典雅端庄,也十分热情,见有顾客来到他(她)所经营的柜台前,立即笑脸相迎,在表示欢迎之后便努力向你推介他(她)所经营的商品,即使你参观、提问之后什么也不买,他们也泰然处之,从未流露出任何不滿或怠慢。

商场内除西藏特产藏红花、麝香、冬虫夏草、羚羊角、藏香、天珠、牦牛肉制品……等之外,最多的还要祘各种金、银、玉器、各色宝石、珊瑚制品,其种类之多,难以数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天珠”,这是一种介乎玉石与玛瑙之间的一种宝石,藏人把它称作天上降下来的宝石,“天珠”在地质学上叫做九眼石页岩,具有极強的磁场,这大概与其组成成份中含有镱有关,“天珠”中以红色“天珠”的磁场最強,大概与其含铁元素较多有关,通常宝石中铁元素含量越高,宝石的颜色就越红,铁元素也是強磁性物质,所以铁含量高的宝石不仅颜色红而且磁性強,“天珠”由于它生成的条件和所含元素种类、含量的不同而呈各种不同的颜色以黑、白、红、咖啡和綠色较为常见,由于其数量稀少,在藏人心目中是一种十分神圣的宝石,常把珍贵的“天珠”镶嵌在佛像上,或与佛经、金银、宝石、舍粒子等一起装进佛像内珍藏。过去的西藏贵族妇女也有的把“天珠”做成项链作为饰物戴在颈项上以炫耀她地位的高贵和富有。

据导游介绍,刚“解放”西藏时当局毁坏了许多佛像,这些佛像上镶嵌的“天珠”和像内珍藏的“天珠”已随同这些被毁的佛像一起灰飞煙灭了,以致今天真正的天然“天珠”已十分少见,如今摊贩上、商场里展示出售的“天珠”多为内地人工制造的,所以价格并不十分昂贵,这些人工制造的“天珠”无论是花纹、质感与真正的天然“天珠”相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只有真正的行家才能分辨出真假。

商场里还有大量铜质、银质、玉质、瓷质的佛像、香炉、转经轮、各种藏香和印度进口的棒香,在一处柜台里挂了许多绘制于各个年代的精美的“唐卡”,旁边居然还有一个画廊,专门出售西藏和内地画家的油画、国画以及摄影作品。

更令人驚讶的是:在一处专门出售藏药的柜台的宝笼里,竟然还展示有藏医的一套完整的外科手术器械,这套种类繁多的精巧的外科手术器械都整齐有序地摆放在一个木质手术器械夾里面,夾上、下面的木木板上挖有一个个与手术器械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这样使用起来就能非常便利地在这个器械夾里找到所需要的那件手术器械,由此不难看出,藏医在外科手术上已经达到了一个远远超过中医的非常高的水平,不知藏医的外科手术是不是受印度,或通过印度受西亚甚至是欧洲西医外科手术的影响而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即使是这样也十分令人惊讶,如果是土生土长的藏医自已发展起来的这种外科手术那就更加令人驚奇和不可思议了。

由于父母相信中医,所以我接触过许多中医其中不乏名老中医,但我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中医有一套完整的外科手术器械,我只见过有老中医用小刀在油灯上烧一下后用來划开已化脓的疱疖进行排脓,还有就是用一端削成斜面的小园管(有竹质的也有铜质的)从药瓶内撮取一种消毒清火的桔红色的药粉用嘴吹到患咽喉炎的病患的喉咙里,中医最值得炫耀的就是针灸用的几根长短不一的银针,这就是我印象中中医的医疗器械,那是完全不能与藏医的这套完整的外科手术器械相比擬的,这套完整的藏医外科手术器械给我和大外甥(他是学医的)带来的震惊之大,以致当王小姐问我们接下来是去参观小昭寺、罗布林卡还是去参观藏医博物馆时,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当然去看藏医博物馆”。

从购物天堂出来为节省时间就乘的士到了当热中路西藏医学院的藏医天文星祘博物馆,据该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藏医已有三千八百余年历史,它除了自已独特的医术、药物之外,也深受内地中医和印度、西亚乃至欧洲医术、理论的影响,馆内藏有藏医的许多典藉、医药著述、藏药材及其炮制工艺,像《四部医典》、《兰琉璃》……等十余部藏医古藉文献,以及天文星祘巨著《时轮木注》……等,特别是这里收集展出的一套藏医外科手术器械竟多达五十余种,不仅种类比我们在“八廓街购物天堂”看到的那套外科手术器械要多一倍,而且制作也更加精良。从这里我感悟到藏族人民及其文化原来是一种十分包容的文化,它善于接受它周边各种文化中的精华并把这些精华融合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生产、生活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藏族文化,这从西藏的宗教、医学、建筑风格……等各方面都可以感受得到:由印度尼泊尔传来的佛教到这里与西藏当地的原始宗教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藏传佛教─喇嘛教,而且还形成好几个不同的教派,这种藏传佛教既不同于印度、尼泊尔正宗的佛教;也不同于中国内地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藏族民居和寺庙建筑的风格是把中国内地的建筑风格与印度、尼泊尔的建筑风格巧妙地吸收过来,再与自己固有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藏医更是如此,它不仅吸收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如经络、气、血、望、闻、问、切和中草药材,而且还吸收了印度、西亚和欧洲西医在外科手术方面的先进成果,再把这些东西和西藏的传统医疗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藏族医学。

藏族是一个谦和、宽厚、包容的民族,所以它的文化也是谦和、宽厚、包容的,它不像中华文化那样妄自尊大、唯我独尊、对外来文化採取歧视、排斥、丑化的态度(特别是当这些外来文化的内涵与中华文化相抵触时),中华文化顽固地抵制、反对外界一切先进文化思想进入自己的文化思想领地,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中华文化至今不能融入到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之中,远远地落在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流后面而不知不觉,仍在那里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殊不知被内地中华文化视为落后的藏族文化传统之中,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认真虚心学习的,例如:它的谦和、它的宽厚、它的包容和它的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传统。

看看我们的中医几千年来固步自封、顽固地抵制西方现代医学的成果,至今连最简单的外科手术都不会做,连一套像样的外科手术器械都没有,如何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从藏医博物馆出来已到中午,王小姐带我们去一家与她所服务的旅游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小饭馆去吃午饭,她按公司规定的标准、并征求我们的意见给我们点了几个菜,然后她跟我们说:“抱歉,不能陪你们一起吃饭,这是公司的规定,公司已在这家餐馆为我另外安排了午餐”,见她如此说,我们也不好勉強,只好隨她的意吧!餐馆不大却是地道的四川风味,大概是因跑的路多,体能消耗大,早已感到有点饥饿,所以吃起来感觉味道还不错。

午餐后,为使下午在布达拉宫参观的时间长一点,没有休息便乘的士到达布达拉宫大门前,由于王小姐事先早已为我们领好了预订的门票,鉴于当局关于国人不能与外国人同团、同车的荒谬规定,我只好与执美国护照的大外甥父子在入口处分手,考慮到作为国人在宫内参观时可能遇到的麻烦,和当局的关注程度相对要比作为华裔美国人的大外甥父子要小、和当局不允许外国人在没有导游陪同之下单独行动的规定,王小姐只好陪同大外甥父子一起从专供外国人的进口进宫参观,我只好单独从专供国人用的进口进入,分手之前王小姐又小声告诫我“在宫里面不要问或谈及“3.14事件”之类的敏感问题,这里的便衣比大昭寺更多”。进门后我先在药王山脚下浏览了一番,其中有一座三层楼的藏式楼房是布达拉宫的珍宝馆,需另购门票才能进入参观,本想进去参观,考慮到布达拉宫内参观的内容太丰富,担心一个下午的时间不夠,只好忍痛作罢。

我跟着游览的人群从宫下面的无字碑起,沿着之字形的石铺斜路往上走,斜坡路的外側是一道矮矮厚厚的白色围墙,从山脚到布达拉宫所在的山顶高度有一百一十多米,在那个烈日当头的正午,即使在内地爬这么高的山也要出一身大汗、也要气喘噓嘘,更何况在海拔三千八百多米的拉萨,我和其他游客们都迈着沉重的步履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攀登,每爬一段便会因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而不得不停下来稍事休息,作几次深呼吸,待心跳呼吸稍微平稳之后,再继续攀登,经过几次中途休息之后,终于到达了布达拉宫的东大门,在这里进宫参观的游人要分批次进入布达拉宫。这是为了避免宫内参观的人过于拥挤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每批约放行二十人左右,等前一批人参观完第一处展点之后,再放入下一批游人,趁着在东大门前排队等候的时候,我连忙取出相机取好景,请别人帮我在东大门前照了一张照片,因为在宫内参观是不允许拍照的。

轮到我们这一批人进去了,我们经入口穿过一道长达四米多的宫墙隧道进入第一个大殿,隧道两側的墙上绘有面目狰狞的护法神的巨幅壁画,穿过大殿往上走,经过一个由“五合土”捣磨而成的大平台,据我跟隨的旅游团的导游介绍,这里是历代达赖喇嘛观赏歌舞、藏戏的地方,叫做“德阳厦”。从这里沿木质楼梯向上经“达松格廓”廊道就到达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据导游介绍自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至今,历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均须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并由中央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重大仪式,这些仪式都在这里举行,此外东大殿还是历世达赖从事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东大殿的墙上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内容有藏族的起源的传说、藏传佛教传入和发展的经过,以及一至五世达赖喇嘛的生平等。

白宫还包括日光殿、坛城殿、极乐宫等殿堂,日光殿处于白宫的最高处是历世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地方,殿内有经堂、习经室、客厅、卧室等,里面还摆放着历世达赖用过的金银器皿、珠宝玉器。壁上也绘有漂亮的壁画,殿内雕梁画栋、金榻玉尊,到处显得珠光宝气陈设豪华。坛城殿內有三座建于乾隆年间的铜质坛城而得名,每座坛城的四方各有一道门和一座牌坊,十二座牌坊均包有金皮显得金光灿烂,殿内除供有佛像之外,还藏有雍正、乾隆御赐的经书文物。

极乐宫原是六世达赖的经堂,殿内供有大大小小的无量寿佛一千多尊,以及檀香木雕的十八罗汉、释迦牟尼和四大天王,据导游介紹这二十三尊檀香木佛像为五世达赖进京时,由蒙古王公赠送的,还有一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镏金铜像也供奉在该处。

红宫是布达拉宫的核心建筑,位于布达拉宫正中的最高处因外墙和屋檐均为朱红色而得名,它由八座在此殿园寂的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种佛堂组成,从五世达赖直到民国时代园寂的十三世达赖的灵塔都安放在这里,本应有九座,实际上总共只有八座,我问导游这是何故?导游说:“说来话长”,这里缺六世达赖的灵塔。

然后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带有悲剧和浪漫色彩的有关六世达赖的故事:五世达赖去世后,由他的大总管第斯桑吉嘉措摄政,他遵五世达赖的遗嘱秘不发丧达十五年之久(这可能是第斯桑吉嘉措为维持其摄政地位而制造出来的借口),其实五世达赖去世不久即已找到其转世灵童仓央嘉措,直到十五年后仓央嘉措才坐床成为六世达赖,然而宗教、政治大权仍操控在第斯桑吉嘉措手中,六世达赖成为原摄政王手中的傀儡。郁郁不得志的六世达赖又难忘世俗的儿女情长,于是便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在写情诗和与情人幽会之上,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情诗,也演绎了不少风流韵事。导游隨口唸出了两首据传是仓央嘉措写的两首情诗,其一: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其二: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但曾相见便相思,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此外还有两句打油诗据传也是仓央嘉措写的:住在布达拉宫是活佛仓央嘉措;进入拉萨民间是浪子宕桑旺波(这是仓央嘉措在民间寻花问柳时用的名字)。这两句打油诗不知是其自嘲,还是世人对他的嘲讽?依我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这位仓央嘉措后来因不甘当傀儡捲入西藏的政教斗争遭人陷害,被清朝政府废掉达赖喇嘛的尊号,押解进京,在押解途中不知所终,一说在押解途中死于青海湖畔;一说在押解途中他设法潜逃至五台山,后来在那里园寂。

听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那带悲剧色彩的曲折又充满悬念的一生,我除了对他表示同情之外,忽然想到在当今那些早已江郎才尽的影视剧作家们,不得不把滿清王朝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都翻出来“戏说”一番的时候,他们居然没有想到把六世达赖充满传奇和悲剧色彩的人生拿到影视剧上“戏说”一番,实在令人遗憾。

仓央嘉措曲折多彩的一生和最后结局留下的悬念,都给剧作家们留下了巨大的发挥“戏说”想象力的空间,这使他们可以隨意编出数十集电视连续剧“戏说六世达赖”,这恐怕要比他们以前用清朝那些平淡无奇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编出来的“戏说XXX”更能吸引观众。

在红宫的八座灵塔殿中,以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的灵塔规模最大装饰最为华贵,灵塔均用黄金包裹,上嵌各种名贵的钻石、珠宝(其中包括稀世“天珠”),这两座灵塔装饰的黄金均达到三千七百多公斤;各嵌有一万数千颗各色宝石、钻石、天珠、玉石、珍珠、玛瑙……,所以说它价值连城,一点也不为过。

灵塔殿的屋顶均以鎏金铜瓦复盖被称为“金顶”,在日光的照耀之下更显得金碧辉煌,“金顶”的建筑风格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四角鏊突、兽吻飞檐,下挂风铃、屋脊安放有镀金神鸟、塔式宝瓶还有鎏金经幢十分华丽壮观。

红宫西大殿是红宫最大的宫殿,许多重大的宗教活动都在此举行,殿堂内有方形木柱四十八根,每跟木柱上均有精美的雕塑,殿内挂有乾隆御笔书写的“涌莲初地”扁额,门楣上、四周墙上、迴廊上均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内容有五世达赖一生的事迹、当年修建红宫的场景以及反映藏民日常生活的画面,诸如摔跤、赛马、射箭……等。西大殿周围还有南佛堂、北佛堂、东佛堂等配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南佛堂殿内供奉的是藏传佛教中红教的创始人,来自尼泊尔的莲花生的高达2.3米的银质塑像,由于莲花生自己娶有妻室,所以红教对于喇嘛甚至活佛娶妻并无严格限制,在莲花生的佛像旁还塑有一对男女拥抱在一起双修的佛像,被称作“欢喜佛”。看来莲花生所创建的红教比传统的佛教融入了更多的人性,对男女之情表现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这与中国内地佛教对于男女之情的严厉限制、有许多几乎不近情理的清规戒律大相径庭,所以在西藏有不少活佛、高僧(藏人称之为“仁波杰”)都娶有妻室、育有儿女。据导游介绍藏传佛教红教的十世班禅活佛,曾在当局的劝说安排之下娶了中共元老董必武的女儿为妻,并育有一个女儿。

在布达拉宫的最高处建有一座法王禅定宫,是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七世纪中期,是当年松赞干布打坐修行的佛堂,现在这个佛堂中还供有公元七世纪中后期泥塑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及大臣禄东赞的像,松赞干布威严肃穆,两位公主美丽端庄均显得栩栩如生。

在法王禅定宫的楼上还有一座观音佛堂,也是布达拉宫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内供身高1.2米的檀香木观音菩萨像,是七世纪时松赞干布亲自从印度、尼泊尔交界处迎到布达拉宫的,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七十余年历史。导游介绍,据传说这尊精美无比的檀香木观音像是一株檀香树自然生长而成,是未经过人工雕饰的,这听起来让人有点难以置信。如果说这尊檀香木观音大士像只是隐隐约约看起来像一尊观音大士像(用现在当局的话说就是“疑似”一尊观音大士像),此说还免強说得过去,但看这尊檀香木观音菩萨像慈眉善目,形象那样逼真,五官、身体、手足雕塑得那样精细、栩栩如生,再要说它是一株檀香树自然生长而成,未加任何人工雕饰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我猜想这其中有两种可能:一是:位于印度尼泊尔交界处的某株檀香树干上的某一段长得看起来有点像人形,于是当地人把这株檀香树砍倒,把其中那段约1.2米长长得有点像人形的檀香木锯下来,再请来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将这段檀香木雕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观音菩萨像,经过人们的一再传说就变成了这尊观音菩萨像完全是由一株檀香树自然生长而成的了,这一可能性非常大。二是它原本就是一尊精美的人工雕塑的檀香木观音菩萨像,在被松赞干布从它的原产地迎至布达拉宫后,这里的某个或某些高僧、活佛为提高这尊观音菩萨像的神奇和珍贵程度,以吸引善男信女们前来朝拜而凭空杜撰出來的一个神话。

在布达拉宫参观由于内容太丰富、太精彩、参观的人太多,以致游人们只能跟隨导游不停地一边向前移动、一边看、一边听导游讲解,导游和游人如果在某处十分吸引人的位置稍事停留,立即就会召致宫内无处不在的“工作人员”(据导游说他们之中大部都是公安便衣)的大声呵斥、催促甚至辱骂,这种大声呵斥和辱骂在那种场合下,听起来是那样的刺耳、那样令人反感,与那里庄严肃穆还有些神秘、宁静的氛围太不“和谐”了。这些“工作人员”对导游特别不客气,除对他们大声呵斥、催促、辱骂之外,有的还对他们进行推搡,导游们为保住饭碗都只能默默忍受。大概这些便衣认为,都是由于导游走得慢才导致游客走得慢,我猜想这些“工作人员”之所以如此“敬业”,大概是因为每天进布达拉宫参观的游客人数越多他们从中分得的提成就越多吧!所以才如此不遗余力地催促导游带领游客尽快往前走,据导游说每次导游带领游客进宫参观的时间和参观完离开宫的时间在进出口处都要登记,如果超过了允许在宫内停留的时间(大约是1.5-2小时)导游便会受到处罚。你想想布达拉宫那么大、那么丰富的藏品哪里是短短的1.5-2小时能参观完的。

2010年8月30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