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宣部极力地抵抗普世人权观,鼓吹所谓中国特色的“人权观”——实质上是《动物庄园》式的唯“温饱”论的“猪权观”。最近,中宣部的这种谬论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判。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是悖离的。我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社会推进公平与正义。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温家宝显然还想要表达更多的意思,人们只要读一读艾青的原诗就不难明白。
艾青的诗题为《窗外的争吵》,写于1980年春节。他在诗中描写了“春天”与“冬天”的争吵。“春天”代表了要求改革的知识分子,“冬天”则影射像中宣部这样的保守势力。“春天:大家都在咒骂你/整天为你在发愁/谁也不会喜欢你/你让大家吃苦头。/冬天:我还留恋这地方/你来的不是时候/我还想打扫打扫/什么也不给你留。/春天:你真是冷酷无情/闹得什么也没有/难道糟蹋得还少/难道摧毁得不够。/冬天:我也有我的尊严/我讨厌嬉皮笑脸/看你把我怎么办/我就是不愿意走。/春天:别以为大家怕你/到时候你就得走/你不走大家轰你/谁也没办法挽留…… /地里种子要发芽/枝头骨朵要吐秀 /万物都频频点头/异口同声劝你走/你要是赖着不走/用拖拉机拉你走/用推土机推你走/敲锣打鼓送你走。”1980年的时候,知识分子就想送中宣部走,艾青写了上面的诗,赵丹在临终遗言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他直言不讳地说:“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党(通过宣传部系统)管文艺”,“从中央以至各省、区、县、公社、厂矿,几乎都还总是要请个不懂或不大懂文艺的外行来领而导之”,“就是自找麻烦,吃力不讨好,就是祸害文艺”,“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直到今天,中宣部这个“祸害”还没有被送走,人们还要继续努力送“瘟神”、送“阎王”。
以往,人们批判中宣部,大多是从破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践踏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出版自由以及“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这样一个角度,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们的研究则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这就是——中宣部是阻碍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阻碍中国经济转型、扩大内需和降低能耗,阻碍国民福利总量增长和质量改善的绊脚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根据国际统计分析,如果达到人均GDP1600美元的发展水平,恩格尔系数应为33%,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实际需求总量应为20100亿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就超过了1600美元,只有4150亿元左右的文化消费支出,距离同样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000亿元以上。换句话说,我国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仅仅不到1/4。”3/4潜在文化需求无法满足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性原因。
以出版业为例。虽然由政府主管部门控制的500多家出版社垄断了出版产业的关键环节,但是实际上,40%畅销书的策划出版功能已经转向了总数达到近4000家的民营工作室,50%左右的发行渠道实际上已经是民营发行机构的天下,其中一些成规模的民营发行商实际上已将出版社变成了自己的编辑部。于是,国有出版机构依旧在行政性垄断特权保护下运营,越来越“有名无实”,民营书业在市场中发展壮大,却又不能“名正言顺”。结果:一方面是人们读不到好书,侥幸出笼的好书往往又很快变成禁书;另一方面是出版机构库存与年销售额之比2005年已经达到100%的程度,大部分的国有出版企业已经资不抵债,成为空壳。我在《再评禁书事件:听其言而观其行》一文中提出了两点主张:向现有出版社开放书号控制,向民营出版企业开放市场准入。只要能够做到这两点,出版业的品种和产值翻番,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的好事为什么做不到?惟一的原因是:就像中宣部管文艺的部门“祸害文艺”,管出版的部门同样在“祸害出版”。
毛泽东当年曾说:中宣部是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实际上他自己才是最大的阎王,中宣部的部长、局长只是他手下的中小阎王。我们今天要打倒一切阎王,目的是解放物质与精神的生产力,使人们获得公正、自由、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