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否愚弄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今天,笔者无事,随手翻开《列子》,看到这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都熟读的“名作”———《愚公移山》。


其实,人们都清楚,《愚公移山》之所以后人都要去熟读,这主要是因为,愚公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让人感动,值得人们去效仿。所以,在当前的中学课本里,依然收入了这篇“名作”,供广大学生学习,其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然而,当笔者今天重读此文后,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发现《愚公移山》愚弄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篇》)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清楚愚公的这种精神的,学校的老师在讲解此文时,也都是对愚公的这种精神大加赞赏。诚然,愚公精神确实值得人们去学习的,这一点笔者也是赞同的。然而,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又会发现,愚公精神虽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愚公的力量却又显得那么的弱小和微不足道!


在文中,尽管处处显示出愚公有决心,有毅力,子子孙孙都能“契而不舍”地坚持下去的精神风貌。然而,我们也看出,如果不依靠权力的帮助,愚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是无法清除的。


试想,如果“操蛇之神”知情而不去报告天帝?那么,愚公的疾苦天帝能知道吗?而不知情的天帝,他会派夸娥氏二子去背走那两座大山吗?这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操蛇之神”知情后去报告了天帝,而天帝如果是个好大喜功之人。请问?愚公的精神能感动天帝吗?如果没有感动天帝,天帝也不会派夸娥氏二子去背走那两座大山的,那么,愚公的志向何时才能实现呢?这同样是让人不可想象的。


如果上帝不是个明君,是个糊涂虫,他只是听信“操蛇之神”这种“恶人先告状”的一面之词,或者是由于天帝爱护下属,从保护“操蛇之神”的风水宝地出发,不顾愚公的疾苦,而去怨恨愚公,不让愚公他们继续挖下去,那么愚公就是有这种精神,那又如何呢?请问?愚公还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吗?不仅如此,由于愚公他们的行为触怒了神威,可能还会给生命带来危险呢?


如果“操蛇之神”知情而不去报告天帝,它自己去对愚公之事进行处理,那么愚公与“操蛇之神”就有了利益的冲突,也许这种冲突还要进行多次的反复。而这一冲突的结果当然是愚公挖不成山,愚公之疾苦也是无法驱除的。在这种民情不通的情况下,天帝能知道愚公的疾苦吗?天帝能知道愚公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吗?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愚公的困难如何解决?愚公的疾苦何时能驱除?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列子”必须要写上感动天帝,搬走二山的这样结果。因为,在中国,帝王是至高无尚的,权力是无限强大的。而人民群众就是人民群众,是弱小的象征,就是有愚公精神又能怎样呢?如果没有权力这一强大的力量来帮助,愚公的志向能实现得了吗?


因此,这篇文章,在宣扬愚公精神的同时,也一样在宣扬帝王将相们要做一个“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明君治国理政的人治社会的思想理念。


而这种明君治国理政的人治社会的思想理念,对熟读此文的中国人来说,又会派生出两种不同的思想:一种是在人们的心中,“当官”才是人们最好的,最理想的出路。因为,当了官后,手中就有权了,而手中有了权后,那么大到地位的提高,小到办事的方便,一切皆能轻松地实现。可以说,官就能让人变得无所不能。


所以,当前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以及人们对权力的崇拜等等,都是难以驱除的。这一点,从“陈希同”到“陈良宇”的腐败案;从“彭水诗案”到“江西余干县政协主席的地产案”;从“江苏邳州的李书记的牛气”到“西丰张书记的胆气”等等事例中,都无不揭示出权力之威力强大,权力之至高无尚的事实。


所以,生活在中国的人们,那个不想踏入官场的呢?又那个不想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的呢?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为了官位,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牺牲一切心爱的,比如金钱、爱人、人格等等的人,都是“官欲”作怪下的真实写照。


另一种思想就是,在人们的心中紧紧扎下了“清官”情结。当前,由于政治民主制度建设中的用人制度的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所以,官员腐败案件也就层出不穷。虽然人民群众对此怨声载道,但又苦于无能为力。在这种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人们就寄希望于“清官”。认为中国只有多出“清官”,才是人民之福,社会之福,中国之希望。所以,在当前的媒体上,我们看到的那些写“吴仪”的文章,写“李金华”文章,都处处暴露出人们的这种“清官”情结。


可以说,以上两种思想的派生,那都是受《愚公移山》这类文章的愚弄所至的。因为,这类文章,宣扬的是“人民要诚实、勤劳”,官员要“爱民如子”的明君治国理念。这从表面上看,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似乎是对的。而如果从深层次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对官员的“清”与“腐”的问题,老百姓是无能为力的。官员的“清与腐”,如果靠官员这种爱民之“良心”来保证,或者是说,官员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那都是靠不住的。因为,人都是自私的,人的这种自私性,必须要用制度来约束,来控制其的膨胀。也就是说必须要用健全的民主制度,才能保证为官者的“清廉”。很显然,这种明君理政的思想,以及清官的出现,给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福份。但并不是解决社会矛盾,治国理政的治本之策。可以说,这种思想对今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由此可见,当前人们存在的这种“清官”情结,只能说是我们的民众对民主制度还没有健全,依法治国理念还难以深入人心的无奈之下的一种期盼而已。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读《愚公移山》,我们是否觉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被《愚公移山》愚弄了呢?是否也想到,《愚公移山》思想,已严重阻碍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进程呢?


龚玉环


2008年1月14日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愚公移山》是否愚弄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今天,笔者无事,随手翻开《列子》,看到这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都熟读的“名作”———《愚公移山》。


其实,人们都清楚,《愚公移山》之所以后人都要去熟读,这主要是因为,愚公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让人感动,值得人们去效仿。所以,在当前的中学课本里,依然收入了这篇“名作”,供广大学生学习,其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然而,当笔者今天重读此文后,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发现《愚公移山》愚弄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篇》)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清楚愚公的这种精神的,学校的老师在讲解此文时,也都是对愚公的这种精神大加赞赏。诚然,愚公精神确实值得人们去学习的,这一点笔者也是赞同的。然而,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又会发现,愚公精神虽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愚公的力量却又显得那么的弱小和微不足道!


在文中,尽管处处显示出愚公有决心,有毅力,子子孙孙都能“契而不舍”地坚持下去的精神风貌。然而,我们也看出,如果不依靠权力的帮助,愚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是无法清除的。


试想,如果“操蛇之神”知情而不去报告天帝?那么,愚公的疾苦天帝能知道吗?而不知情的天帝,他会派夸娥氏二子去背走那两座大山吗?这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操蛇之神”知情后去报告了天帝,而天帝如果是个好大喜功之人。请问?愚公的精神能感动天帝吗?如果没有感动天帝,天帝也不会派夸娥氏二子去背走那两座大山的,那么,愚公的志向何时才能实现呢?这同样是让人不可想象的。


如果上帝不是个明君,是个糊涂虫,他只是听信“操蛇之神”这种“恶人先告状”的一面之词,或者是由于天帝爱护下属,从保护“操蛇之神”的风水宝地出发,不顾愚公的疾苦,而去怨恨愚公,不让愚公他们继续挖下去,那么愚公就是有这种精神,那又如何呢?请问?愚公还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吗?不仅如此,由于愚公他们的行为触怒了神威,可能还会给生命带来危险呢?


如果“操蛇之神”知情而不去报告天帝,它自己去对愚公之事进行处理,那么愚公与“操蛇之神”就有了利益的冲突,也许这种冲突还要进行多次的反复。而这一冲突的结果当然是愚公挖不成山,愚公之疾苦也是无法驱除的。在这种民情不通的情况下,天帝能知道愚公的疾苦吗?天帝能知道愚公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吗?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愚公的困难如何解决?愚公的疾苦何时能驱除?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列子”必须要写上感动天帝,搬走二山的这样结果。因为,在中国,帝王是至高无尚的,权力是无限强大的。而人民群众就是人民群众,是弱小的象征,就是有愚公精神又能怎样呢?如果没有权力这一强大的力量来帮助,愚公的志向能实现得了吗?


因此,这篇文章,在宣扬愚公精神的同时,也一样在宣扬帝王将相们要做一个“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明君治国理政的人治社会的思想理念。


而这种明君治国理政的人治社会的思想理念,对熟读此文的中国人来说,又会派生出两种不同的思想:一种是在人们的心中,“当官”才是人们最好的,最理想的出路。因为,当了官后,手中就有权了,而手中有了权后,那么大到地位的提高,小到办事的方便,一切皆能轻松地实现。可以说,官就能让人变得无所不能。


所以,当前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以及人们对权力的崇拜等等,都是难以驱除的。这一点,从“陈希同”到“陈良宇”的腐败案;从“彭水诗案”到“江西余干县政协主席的地产案”;从“江苏邳州的李书记的牛气”到“西丰张书记的胆气”等等事例中,都无不揭示出权力之威力强大,权力之至高无尚的事实。


所以,生活在中国的人们,那个不想踏入官场的呢?又那个不想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的呢?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为了官位,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牺牲一切心爱的,比如金钱、爱人、人格等等的人,都是“官欲”作怪下的真实写照。


另一种思想就是,在人们的心中紧紧扎下了“清官”情结。当前,由于政治民主制度建设中的用人制度的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所以,官员腐败案件也就层出不穷。虽然人民群众对此怨声载道,但又苦于无能为力。在这种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人们就寄希望于“清官”。认为中国只有多出“清官”,才是人民之福,社会之福,中国之希望。所以,在当前的媒体上,我们看到的那些写“吴仪”的文章,写“李金华”文章,都处处暴露出人们的这种“清官”情结。


可以说,以上两种思想的派生,那都是受《愚公移山》这类文章的愚弄所至的。因为,这类文章,宣扬的是“人民要诚实、勤劳”,官员要“爱民如子”的明君治国理念。这从表面上看,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似乎是对的。而如果从深层次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对官员的“清”与“腐”的问题,老百姓是无能为力的。官员的“清与腐”,如果靠官员这种爱民之“良心”来保证,或者是说,官员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那都是靠不住的。因为,人都是自私的,人的这种自私性,必须要用制度来约束,来控制其的膨胀。也就是说必须要用健全的民主制度,才能保证为官者的“清廉”。很显然,这种明君理政的思想,以及清官的出现,给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福份。但并不是解决社会矛盾,治国理政的治本之策。可以说,这种思想对今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由此可见,当前人们存在的这种“清官”情结,只能说是我们的民众对民主制度还没有健全,依法治国理念还难以深入人心的无奈之下的一种期盼而已。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读《愚公移山》,我们是否觉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被《愚公移山》愚弄了呢?是否也想到,《愚公移山》思想,已严重阻碍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进程呢?


龚玉环


2008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