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杜导正在《南方周末》上寄语新闻从业者时说,“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党中央领导下碎步前进”。“碎步向前”,是一个极形象的词,它比“渐进”生动、传神的多。“碎步向前”,首先表明事情是在向前进步的,然而是“碎步”,传达出前进时的稳健与谨慎。我们在2007年看到了许多、各方面的“碎步向前”,有些是在长久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实现,有些是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实现。但“向前”总是好的,我们盘点过去,也是为了“向前”。
改革
温家宝署名文章
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26日发表个人署名文章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对外政策,国内主流媒体没有高调宣传,国外响应强烈。温总理发挥初级阶段理论,指出必须认识和把握好的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为此,“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的政治生活日趋活跃,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维护。”
今年2月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10周年的日子,文中多处援引邓小品的论断,明年又值改革开放政策实施30周年,国内外关于改革的新一轮争论已在持续升温,温总理在这个时候发表文章鼓吹改革,意味深长。
本站相关栏目:改革不动摇。
改革30周年
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30周年,过去两年从中国共产党内部开始继而波及整个社会的第三次改革大争论不断升温,“改革开放路线,究竟是一条应当坚持的正确路线,还是一条应当否定的错误路线”,是这次争论的焦点。传统路线支持者重弹1989-1991年大争论中“取消汁划经济,实行市场化,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旧调,指责改革。改革支持者坚持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吴敬琏)。在评价改革的“好派”和“糟派”之外,有学者主张把30年的改革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分析,分别评价,所谓“还原三十年中国的历史真相”(朱学勤)。不管怎样,改革30周年的话题必然是明年一大热点。
本站相关栏目:改革30周年。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4月2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该条例,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专家称,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法律的权威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这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念,让人振奋。究竟能否冲破政府信息公开的观念壁垒和技术壁垒,让条例真正成为继行政许可法之后政府的“又一次自我革命”,而不致为各种部门利益、集团利益所阻,最终流于“假公开”、“缩水公开”、“美丽的花瓶”,大家拭目以待。
本站相关栏目:政务公开。
国家预防腐败局
2007年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揭牌成立,直属国务院,监察部部长马馼(女)兼任首任局长。预防腐败局的主要功能定位于干部教育和制度建设研究,同时探索纪检系统的体制改革,加强与国外同类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以和中纪委监察部的职能进行区分,不具有办案的权力,但有制定政策的权限。国家预防腐败局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国家级专门预防腐败的机构,专家解读,成立预防腐败局是中共将反腐重心调整为“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之后的一大举措,学习香港廉政公署以及其他国家反腐机构的一些经验。民众对这一机构的成立抱以热切希望,但国家预防腐败局职能的发挥,不可能脱离“预防体系”而单方突进。摆在其他预防腐败部门面前的难题和障碍,也一样横亘在国家预防腐败局面前。有学者认为,在预防腐败工作还未有根本突破之前,不宜过早预言其成效。
本站相关栏目:廉政中国。
社会民生改革
住房改革 “住房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中国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建设部部长汪光焘2007年的言论引来热议。在这个住房问题成了政治问题的年代,给予其多高的关注都不过分。2007年8月13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随后,“十年一次”的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于8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有人将其称为“中国住房体制第三次变革”,或简称为 “房改新政”,有人则认为是对1998年房改政策的艰难“回归”。
本站相关栏目:住房改革。
医疗改革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中共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的要求之一。在此之前,由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已经收到北大、复旦、北师大、人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以及清华大学联合哈佛大学起草的共9套医改方案。尽管卫生部声明医改最终方案将在明年出台,但卫生部部长陈竺12月26日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仍受到广泛关注,被当作新医改方案来解读。值得玩味的是,陈竺报告中那些“绝对正确”的理念没有多少人理会,倒是一句“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人不免对明年出台的医改方案能否为民众所接受表示担忧。
本站相关栏目:医疗改革。
教育改革 新华网盘点了2007年十大教育事件,不妨照搬过来,大家感受一下过去一年教育改革的步伐:义务教育名至实归,基本走向全部免费;校园集体舞,在争议中羞涩起跳;高中新课改扩面,把书包重量减下来;国家奖助学金制度,为社会公平奠基;免费师范教育:让最优秀的人当老师;高考恢复30年,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高校债务危机浮出水面,扩招政策实现转向;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呼之欲出;职业教育政策利好,教育面向全社会;3亿元资助贫困高中生,助学体系全面覆盖。
本站相关栏目:教育改革。
社会保障改革 年初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决定,今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民政部称,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2068万人。12月23日,社会保险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时,以公民身份证号码等作为社会保障号码。据称,这意味着,和许多社会保险体系完备的国家一样,社保终于有望伴随中国公民一生;而且,各种现行和即将推出的社会保险项目,可以不再和单位、户籍等挂钩,而成为全体公民共同的、平等的权利。
本站相关栏目:社保改革。
就业改革 《就业促进法》于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对于此法,有作者评论道,“当代中国的就业难局,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背后的土地制度相伴相生,与政治文明建设的速度具有隐蔽的内在关联。几十年之内,即便有一部很硬的就业促进法,中国的就业压力(仍将持续积累)也只能有所缓解而不能消解。”(鲁宁)
本站相关栏目:就业促进。
民主
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
去年10月,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引起学界热烈讨论,这一热潮持续到2007年,“让俞可平在这个‘十七大之年’成为中国最耀眼的政治学者”(南方周末)。一时间,××是个好(坏、不坏)东西,成为流行话语。
本站相关资料:民主是个好东西。
温家宝个人署名文章中关于民主等普世价值的论述(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对外政策)
“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不是相背离的,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成民主和法治国家。”温总理此文的意义在上面总结今年改革部分已有论述。
西方民主(民主社会主义)vs. 中国民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先生在2007年第2期的《炎黄春秋》上发文论述民主社会主义,引起激辩,“交口称赞者有之,厉声批判者有之”(徐友渔)。民间争论之外,人民日报理论版先后发表了“如何看民主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和对待民主社会主义”等文章,对讨论作出回应并确定基调。被动反驳的同时,4、5月份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论坛》陆续刊发了国内一些学者的文章,论述区别于西方民主的中国特色民主模式已经确立。学者们的观点大同小异: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和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中国式民主。十七大前各方关于民主讨论的热潮,肇始于去年俞可平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论述,温总理年初的个人署名文章把这一讨论推向高潮。
本站相关资料:中国式民主,相关栏目: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
非中共人士万钢、陈竺入阁
今年上半年两位非中共人士万钢、陈竺分别就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和第二位担任政府部门正职的非中共党人。舆论反应热烈,许多人把这两个连续动作看作高层锐意推动多党合作发展的信号。年底八个民主党派密集换届,代表中共出席民主党派换届会议的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过去政治局委员出席相比,层级明显提高,这被解读为中共彰显加强多党合作的诚意和决心。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民主的论述
十七大报告第六部分专章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中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报告第十二部分专章论述党的建设,其中一节是“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涉及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等制度安排。
本站相关栏目:十七大报告。
公共事件
史上最牛钉子户 重庆吴苹夫妇因拒绝拆迁,坚持维权,与开发商据理抗争,持续之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被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在物权法通过并施行的当口,不少论者认为,钉子户是对私产保护的思想启蒙,但现实生活中,钉子户毕竟是少数,因此需要法律保障能够平等地荫及所有人,而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本站相关资料:钉子户。
山西黑砖窑事件 年中大规模曝光的山西黑砖窑事件,“揭开了一场最骇人听闻的人性罪恶,也引发了本年度最激烈的举国声讨”(南方周末)。面对这样的冲破社会文明底线的惨剧,没有人应该无动于衷;事件暴露出来的基层政府责任的普遍放弃,让我们有理由担忧更广大范围内基层政府的治理状态。
本站相关资料:山西黑砖窑事件。
华南虎照片风波 由“打虎网民”层层推进的“华南虎照片事件”,是一次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达与参与的尝试。它依托的是来自民间的自发力量和网络平台。它昭示着中国民众并不缺乏权利意识与求真精神。这一监督实践以证伪“周正龙野生华南虎照”为内容(南方周末)。
本站相关资料:虎照风波。
厦门PX事件 这个事件的全过程可以作为当下中国普通民众主动参与并最终影响政府决策的典型案例。“厦门市民以他们的集体担当,告诉其他公民:权利,只有行使,才叫神圣!”(南方周末)事件中值得尊敬的不只有厦门民众,还有厦门地方政府、媒体以及专业知识分子。社会转型由管理到治理,厦门PX事件提供了不错的样本。
本站相关资料:厦门PX事件。
法律
以下列出的2007年通过或开始施行的几部法律,其进入人大立法议程的时间大都在十年以上,过程均周折、复杂。一部法律从立案到出台的历史,同时也是该部法律所针对问题的发展演化史。法律最终得以出台,表明法律涉及的问题已经无法回避,社会已经无法容忍面对该问题时无法可依的状态。尽管出台的法律仍不尽人意,但遇到问题毕竟有了“说法”,因此值得记录。
监督法 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三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从1986年酝酿开始,监督法历经五届人大、20年坎坷、罕见的“四读”。监督法的制定,使人大监督从探索实践到规范完善,是人大制度建设的一个进步。但人大对“一府两院”既监督、又不过分牵扯具体事务的界限这一根本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曾经提出过“人大一不失职、二不越权”,但怎样来划分越权与否的界限,在现行法律规定中仍然比较模糊。
本站相关栏目:监督法。
物权法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从起草到修改,从征求意见到最后审议通过,物权法跨越13年,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审议,大小修改100多次,并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上万条。物权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社会主义民法典的核心内容,关系到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但正如有作者指出的,“物权法能被实践的程度取决于它遏制公权力的信心和能量,取决于它对利益集团强制私产过渡的反制力。虽然物权法提供了将私权从公权中挣脱出来的机遇,但解放的曙光掌握在政府而非公民手中。”,这一点,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给我们切身体会。
本站相关栏目:物权法。
劳动合同法 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经济前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其实是建立在中国亿万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力成本在中国GDP中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现在,到了该改变的时候。这也就难怪“突击裁员”成为《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一道风景。专家认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成为中国劳资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明年新法实施后,相关司法解释也将不断出台,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相关栏目:劳动合同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制定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最值得关注的是该法对公众知情权的确认,从2003年的SARS事件,就可以看到信息公开和新闻自由对于突发事件防治的重要性。
本站相关栏目:突发事件应对法。
反垄断法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反垄断法所面对的争议和阻力,无论是来自普通民众,或某些行业,或政府部门,其背后都是具体的利益之争,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利益间的平衡协调,反垄断法就将形同虚设。制止垄断,反垄断法的审议通过,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把法律条文严格落到实处。反垄断法的建立不是独立的,它是一个更为广泛领域内的法制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法律制度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反垄断法律制度实际上包含了更大范围的改革。
本站相关栏目:反垄断法。
换届
2007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换届年,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都先后动了起来,有的自下而上,有的自上而下。5年,正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政治周期,梳理过去,规划未来,当然离不开人事调整。明年全国“两会”后,中国党政军人事调整将彻底“尘埃落定”。中国官场新班子将带来何种新气象,中外都在期待和关注着。此外,香港和台湾的2007年也开展了“换届”或“换届”准备工作。
党委换届 从2006年开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市(州)、县(市、区)、乡(镇)党委换届工作陆续展开。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至2007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顺利完成换届。从2006年初开始至2007年4月,全国应换届的408个市(州)、2763个县(市、区)、34976个乡镇党委也顺利完成换届。此次党委换届以十七大为最高潮和最后乐章。
本站相关栏目:党内选举。
人大换届 2006年7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全国县乡两级人大进行换届选举,这是自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乡级人大任期由3年改为5年后,县乡两级人大同步进行的第一次换届选举。本次选举涉及选民约9亿,涉及乡级政权35400多个、县级政权2800多个。完成县乡换届的地方自下而上,陆续开始市、省人大换届,并最终在省级人代会上选举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明年新一届全国人大。
本站相关栏目:人大代表选举。
政府换届 十七大完成了党内人事更替之后,即是三十一个省级三套领导班子调整,包括省级政府,还有国务院几十个部委办的调整换届。这些人事变动将直接关系到明年三月全国“两会”上新一届政府领导集体的产生。市县乡在各地人大换届完成后实现政府换届。
本站相关栏目:省级换届。
政协换届 总人数约为中国共产党(7300多万)1/100的民主党派(70多万),将迎来自1997年、2002年之后,又一次中央机构集中换届。从11月底到12月中旬,民盟、民进、九三学社、民革、农工党、民建将陆续召开大会,随后各党派的“一中全会”还将选举新的常委、副主席和主席。按照惯例,此次民主党派中央换届,将影响明年“两会”的人事安排。一般而言,各民主党派一把手以及第一副主席(或常务副主席),通常会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序列”。此外,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也会有实职安排。随着中共地方党委换届,各民主党派地方也陆续完成“政治交接”,同时选举产生参加明年“两会”的政协委员。
本站相关栏目:统战工作。
香港特首选举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选举于今年3月25日举行投票,候选人曾荫权以超过80%的高得票率在选举中胜出,经中央政府任命,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
本站相关栏目:香港选举。
台湾“总统”大选 纷纷扰扰之后,台湾地区2008年领导人选举国民党、民进党候选人最终选出,国民党马(英九)萧(万长)配对垒民进党谢(长廷)苏(贞昌)配。候选人选出,纷扰并没有结束,双方都摩拳擦掌,备战2008。
本站相关栏目:台湾选举。
周年纪念
孙中山诞辰141周年 2007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1周年的纪念日。他带头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治国理念、制订中国第一部宪政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针对国情,他开出“军政、训政、宪政”的药方,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十月革命90周年 2007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爆发(俄历10月25日)90周年纪念日。十几年前,苏共垮台、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破产。中国对苏联模式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模仿、学习、反思、扬弃的过程。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大国,苏联消亡方方面面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中国互联网20周年 2007年9月20日是中国上网20周年纪念日。“概括地说,互联网对中国的革命性影响就在于,它前所未有地提供了一个没有边际的横向联系平台,以及一个没有中心的意见表达平台。”(南方周末)互联网对民众的影响正日益加深,它不仅改变民众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通过一系列公共参与事件,它还可以改变民众的观念,而这无疑更具根本性。
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两论”)发表70周年 “两论”最初是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讲演时间为1937年的7、8月间,成稿则略早。“‘两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人民日报)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就再也没有分开,目前两者结合的最新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 60年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共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范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是否证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成功?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本色,是总结人民解放军80年建军治军经验的基本结论。
香港回归10周年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日。回归十年,香港保持了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在民主问题上,香港民主派急于实现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直选,造成一些不和谐。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作出司法解释,决定香港07年行政长官和08年立法会选举不实行普选。07年香港特首选举,遵循了这一司法解释。
邓小平逝世10周年 2007年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10周年纪念日。不管认可或反对,任何人都无法否认邓小平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深远影响。要了解他对中国的影响,只需认真感受一下当今的中国;要了解他对世界的影响,不妨看看《南方周末》(邓小平逝世十周年)和《国际先驱导报》(邓小平逝世十周年 成就依然影响世界)的总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