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一日在北京鸟巢开张的“知青博物馆”引起很大争议。北大教授贺卫方批评这个博物馆的展览有“强烈的文革歌德派倾向,知青以及十年浩劫的苦难一点都不提,罪恶全变成了伟业“。日前,该博物馆负责人潘忠林接受了香港凤凰网采访,一方面说明他们举办知青博物馆的目的和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回应外界对该馆的质疑。
潘忠林说:“十八大之后全国各地知青馆蜂拥而上,习近平、李克强他们都有知青身份,而且都有知青情结,所以这个时候口子就开了。我们在春节前统计过,全国大概有大大小小79家知青博物馆,截止到现在可能是有百十来家了”。潘忠林声称,和十八大之后蜂拥而出的知青博物馆相比,他们这家可以“理直气壮”地称为“客观”,因为“无论从内容、形式设计上,还是国家、省市层层审批上,都是立得住的”。
潘忠林自称他们的知青博物馆最“客观”。这话正好说反了。贺卫方曾经给知青博物馆提出建议,认为:“知青展应通过解说和各种实物展现:1)作为文革组成部分的知青运动;2)反智主义与知青下乡;3)对下乡的拥护与抵制,事例如李庆霖事件;4)广阔天地中的苦难。书信歌谣图画及文学作品;5)那些真实和虚假的英雄人物;6)风起云涌的返城抗争;7)伤痕文学里的知青。”贺卫方的7点建议,从反面说明了鸟巢知青博物馆的严重缺失,恰恰说明了这个博物馆办得相当不客观。
那么,为什么这家知青博物馆会有如此明显的缺失,会如此不客观呢?那是和主办者的目的分不开的。潘忠林明确说,他们办这个展览,“就是要从正面来介绍知青这一段历史,来反映再现这一段历史”。也就是说,他们办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肯定知青运动这段历史。潘忠林还说,象贺卫方等人的观点,是不健康的,是“不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潘忠林又说反了。因为党中央对知青运动不是肯定的而是否定的。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知青运动是“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据说李先念还加了一个不满意,叫国家不满意。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给出了基本看法。其中明确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这就从整体上否定了知青运动,给历时25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画上了句号。
需要强调的是,中共当局对知青运动的否定,实际上是迫于民众的压力,首先是知青的压力。
1978年下半年,知青运动已经衰落,社会上怨声载道。当局因为无力安排上千万知青回城就业,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决定,只允许插队知青返城,农场知青则视为已经解决就业,不允许返城。这个决策马上引起了农场知青的反弹。云南西双版纳的农场知青,举行了大规模绝食抗议。农林部副部长兼国家农垦总局局长、国务院知青办副主任赵凡受中央之命,到云南调查处理,本来中央的意思是让他说服知青服从政府的决定。但他到现场以后,才知道云南农场知青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作一些小修小补,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中央刚刚作出的决策行不通。于是他立即与四川、上海等地方领导协调,最终说服中央作出新的决定,允许农场知青自愿返城。于是,绝大多数的知青都返回了故乡,和父母团聚。
1993年,四川作家邓贤发表了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知青梦》,其中详细叙述了这段故事。去年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也叙述了这段故事。只不过在纪实文学和电视剧中,赵凡被改名为“鲁田”和“鲁局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康正果:《浪吟草》大流行以來近作選(三十五)接種疫苗一週年病毒至今肆虐猶烈
- 日美为应对台海紧急状况制定联合军事及导弹部署计划
- 幕僚称特朗普“非常担心”俄乌冲突中武器使用的升级
- 中国恶性无差别暴袭频发,当局神经紧张紧急强化公共安全措施
- 一真溅雪:美国、加拿大纪行 (10)
- 哈利法克斯国际安全论坛聚焦中国威胁
- 美若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零八宪章》十周年
- 《我没有敌人》:林培瑞眼中的刘晓波
- 吴严:坚定信念,迎接大变
- 周锋锁:刘晓波铜像在爱尔兰高威大学落成
- 周锋锁:刘晓波铜像将于2024年9月11日在高威大学爱尔兰人权中心揭幕
- 孙文广关注组:刘晓波魂归大海,孙文广生死何处?
- 古道东风:因海祭刘晓波,笔会会员昝爱宗等人被刑拘
- 中国人权:纪念刘晓波逝世七周年(中英文)
- 夏伟:刘晓波的殉难(张裕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