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20日,习近平等中共七常委出席了胡耀邦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从当日晚间开始,央视一连三天播放了五集纪录片《胡耀邦》,系统回顾了胡耀邦的一生。
赵紫阳依旧是中共的一大禁忌
 
 
但在纪录片播放后不久,便有观察人士指出,该片删除了所有有关赵紫阳的文字和影像,“不动声色”地回避了这个更加敏感的中共前领导人。
 
纪录片第二集名为《锐意求真》,在接近尾声部分,播放了胡耀邦在1986年发表讲话的画面,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在胡背后的是时任总理的赵紫阳,而在纪录片中,赵紫阳的画面和名字全部在相关位置被抹空,成为空位。
 
到第四集《公仆情怀》,回顾胡耀邦在八十年代任中共总书记期间的经历,在影片开始约四分钟时,提到1982年9月12日到13日,中共十二大一中全会召开,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影片画面配以当时《人民日报》的头版报道,大标题是“胡耀邦任总书记 邓小平任军委主席”。
 
值得注意的是,主标题下的副题为“胡耀邦 叶剑英 邓小平 李先念 陈云为政治局常委”,跟当时纸质版的《人民日报》相比,同为政治局常委赵紫阳的名字被抹去,相应的赵紫阳的照片也被替换为李先念。
 
查询公开资料可以发现,中共十二大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六位政治局常委,分别为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赵紫阳排名第四,当时的《人民日报》均刊有六人的名字及相片。
 
类似情景在不久之前似曾相识,“习马会”突掐马英九讲话,多少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1989年6月,赵紫阳被撤销总书记等中共党内职务,对其的定性评价是,仍以“同志”称呼,肯定他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工作方面做过的“有益工作”,但“在关键时刻支持动乱和分裂党”。2005年1月赵紫阳逝世,新华社的评价是,“赵紫阳同志先后担任过中央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赵紫阳同志犯了严重错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纵容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削弱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
 
今年1月17日赵紫阳逝世十周年,《环球时报》于次日刊发社评称,中共官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避免谈论赵,可以认为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而颇为默契的是,在胡耀邦百年诞辰前,《环球时报》同样刊出社评,指外界不应对纪念胡耀邦做出过度解读,称虽然中共刻意淡化某些历史细节,但这种淡化只是一种真实的事实演进,构成了历史的一种态度。
 
有分析人士指出,不论是胡耀邦还是赵紫阳,其敏感性的最根本原因都是“六四事件”,但二者又存在明显不同,虽然胡的逝世是“六四”的导火索,但其本人和六四并没有直接关系,较易将二者切割看待。而赵紫阳则是“六四”的亲历者,其对于学潮运动的立场和主张与当时中共的坚持相左,这种反对给其带上了鲜明的政治符号,从而掩盖经济等方面的功绩,谈论赵紫阳的政治意味完全和“六四事件”等同起来。也即是,“六四”一天尘封于历史,赵紫阳便不会由官方渠道进入公众视野。
 
但即便如此,粗暴地抹掉赵紫阳的名字和照片,仍显得十分拙劣。
 
胡耀邦和赵紫阳在民间舆论场中的活跃程度,中共及宣传部门不可能全然不知,高调纪念胡耀邦,本已在民间引发极大期待,也确实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进步,但对于赵紫阳的草率涂鸦却让事后外界的热情变得有点“用力过猛”。百年纪念更像是一种“姿态”而非是“表态”,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称对其父的功绩不要溢美,过错也不要讳言,但在相关的讲话和活动中,中共显然继续采用模式化的语言,着意摘取胡耀邦下台前的经历大加歌颂,有关的“问题”却片语不提,诚为一道颇显刻意的败笔。
 
应当指出,这样刻意遮掩赵紫阳,能否得到预期效果,要打一个问号。六四是民间舆论场中的一个敏感热点,这是不争的事实,与“六四”有关的人和事带有敏感性,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处理敏感的方式绝不仅仅意味着一意遮盖,当各类解读和记忆相互交织,早已树立起一个立体的赵紫阳,简单的抹去名字和相片只会起到相反效果,为六四和赵紫阳赢来更多心理同情。
 
历史的演进需要时间,更需要细节,在一个愈见开放宽容的世界中,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显然不太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