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四”导赏团──寻找1989年香港支援民运的踪迹

香港近年的本土浪潮,令悼念六四气氛越来越淡薄,去年出席维园烛光晚会人数创八年新低。年轻人以香港人自居,与中国民主运动割席。社运人士陈景辉认为,八九六四是香港人身份的重要构成,于是他组织导赏团走过各个“景点”,重新发掘廿八年前香港人为民主走过的痕迹。

 

“香港人经常说自己在八九年付出只是汗,但北京学生付出的是血。”不过,陈景辉认为,香港人当年全民投入支持民运学生,在无意中为这座城市创造新的身份与定义。

 

2014年,陈景辉开始举办六四导赏团,至今约有三百多人参加。路线共有六个“景点”,包括跑马地马场、新华社旧址、伊利沙白体育馆(伊馆)旁的“民主台”、遮打花园、天星码头及维多利亚公园(维园)。这些地方都刻划香港人在不同阶段支援八九民运的历史。

 

1989年前,香港一直被认为是金钱至上的经济城市,但六四改变这城市的性格。陈景辉说:“香港人对自由民主的价值,得到更普遍的、更大幅度的认同及相信……八九之后,大家都知道自由民主重要,并且觉得香港都是向往这些价值的地方。”

 

导赏团“景点”:当年发生甚么事?

 

跑马地马场521,香港一百万人参与大游行,声援学运。游行于中环遮打花园出发,至北角新光戏院,再返回跑马地。游行后,大批民众在马场进行集会。521大游行,令当时不少人认为,香港不再只是金钱至上的势利社会。

 

新华社旧址主权移交之前,位于湾仔的旧新华社担任现时中联办的角色,是中国官方驻港机构。可想而知,当年香港民众经常在新华社前示威集会。翻看旧报章,一群新华社员工曾在门外挂上“坚决支持北京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横额,之后便返回办公室继续办事。

 

伊馆旁的“民主台”519,总理李鹏宣布戒严后,不少“政治素人”──包括酒楼侍应、计程车司机、舞厅小姐等──在新华社门前抗议后,转移至伊馆旁的小巷继续聚集,讨论事件发展及未来行动。

 

遮打花园54,香港大专院校仿效北京学生发起大游行。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学生需由马料水步行至中环,历时超过十小时。

 

旧天星码头

 

维园520,香港悬挂八号风球,但仍有四万人从维园出发,游行至新华社。六四过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香港人到维园参加烛光晚会,悼念死难者。

 

香港的民主运动──从手法到符号──深深受到八九民运的影响。陈景辉说:“八九年中间一个多月期间,香港发生大量的示威游行,到八九后,香港人习惯这种游行示威的方式。”

 

“原本这个城市的人,可能认为示威游行只是某些政治家、社运分子才做的事情,但经历八九后,香港政治意识完全不一样了。”

 

除游行外,香港社运分子如“长毛”梁国雄不时会在各类场合抬棺材抗议,陈景辉认为其历史或可追溯至1989年。

 

“四五行动”于1988年成立,起初是一个读书组,其后成为政治组织,成员包括工人、学者等等。在八九民运初期,“四五行动”已要求中国政府民主化、特赦政治犯。

 

六四之后,“四五行动”成员会抬写上“屠夫政权遗臭万年”标语的纸棺材示威,至今不时还有抬棺材的行动。陈景辉说:“他们二十几年以来,令我们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能够还在香港接触毋忘六四的重要符号。”

 

六四记忆是双面刃

 

香港民主运动有起有伏,但一直以来,以学生号召的社会运动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支持──当中包括2012年的反国民教育示威、2014年的两伞运动。这种现象,与八九民运不无关系。

 

陈景辉说:“公众)认为学生是纯洁的,他们站出来抗争我们要保护他们,这样是对的、合理的。这种记忆自八九年后,就成为香港一种(社会)行动的力量,赋予我们很大的行动力。”

 

不过,六四亦为香港带来梦魇。在雨伞运动期间,年轻参与者希望将行动升级,但较年长者害怕香港重蹈北京学生的覆辙,叫停更激烈的行动。

 

陈景辉说:“我们如何避免(六四)重现、我们如何避免学生再次流血,这样构成另一面的力量、一种创伤,令我们希望回避。”

 

六四与本土相排斥?

 

受到本土主义影响,不少香港年轻人认为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事件与自己无关,当中包括廿八年前发生的六四事件。亦有一些论述认为,香港支联会举办的纪念活动,正正宣扬爱国情怀、“大中华意识”。

 

“雨伞运动

 

陈景辉说:“过去廿几年来,没有人通过六四(纪念活动)去问,你到底是否中国人,这并不是讨论的重点。重点是,我们有没有遗忘中国共产党对一场学生运动的镇压。”

 

1989年,大批中国学生及民众争取民主,却以血腥镇压告终。但在北京发生的一切,这廿八年来,一直塑造香港的精神面貌。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香港“六四”导赏团──寻找1989年香港支援民运的踪迹

香港近年的本土浪潮,令悼念六四气氛越来越淡薄,去年出席维园烛光晚会人数创八年新低。年轻人以香港人自居,与中国民主运动割席。社运人士陈景辉认为,八九六四是香港人身份的重要构成,于是他组织导赏团走过各个“景点”,重新发掘廿八年前香港人为民主走过的痕迹。

 

“香港人经常说自己在八九年付出只是汗,但北京学生付出的是血。”不过,陈景辉认为,香港人当年全民投入支持民运学生,在无意中为这座城市创造新的身份与定义。

 

2014年,陈景辉开始举办六四导赏团,至今约有三百多人参加。路线共有六个“景点”,包括跑马地马场、新华社旧址、伊利沙白体育馆(伊馆)旁的“民主台”、遮打花园、天星码头及维多利亚公园(维园)。这些地方都刻划香港人在不同阶段支援八九民运的历史。

 

1989年前,香港一直被认为是金钱至上的经济城市,但六四改变这城市的性格。陈景辉说:“香港人对自由民主的价值,得到更普遍的、更大幅度的认同及相信……八九之后,大家都知道自由民主重要,并且觉得香港都是向往这些价值的地方。”

 

导赏团“景点”:当年发生甚么事?

 

跑马地马场521,香港一百万人参与大游行,声援学运。游行于中环遮打花园出发,至北角新光戏院,再返回跑马地。游行后,大批民众在马场进行集会。521大游行,令当时不少人认为,香港不再只是金钱至上的势利社会。

 

新华社旧址主权移交之前,位于湾仔的旧新华社担任现时中联办的角色,是中国官方驻港机构。可想而知,当年香港民众经常在新华社前示威集会。翻看旧报章,一群新华社员工曾在门外挂上“坚决支持北京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横额,之后便返回办公室继续办事。

 

伊馆旁的“民主台”519,总理李鹏宣布戒严后,不少“政治素人”──包括酒楼侍应、计程车司机、舞厅小姐等──在新华社门前抗议后,转移至伊馆旁的小巷继续聚集,讨论事件发展及未来行动。

 

遮打花园54,香港大专院校仿效北京学生发起大游行。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学生需由马料水步行至中环,历时超过十小时。

 

旧天星码头

 

维园520,香港悬挂八号风球,但仍有四万人从维园出发,游行至新华社。六四过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香港人到维园参加烛光晚会,悼念死难者。

 

香港的民主运动──从手法到符号──深深受到八九民运的影响。陈景辉说:“八九年中间一个多月期间,香港发生大量的示威游行,到八九后,香港人习惯这种游行示威的方式。”

 

“原本这个城市的人,可能认为示威游行只是某些政治家、社运分子才做的事情,但经历八九后,香港政治意识完全不一样了。”

 

除游行外,香港社运分子如“长毛”梁国雄不时会在各类场合抬棺材抗议,陈景辉认为其历史或可追溯至1989年。

 

“四五行动”于1988年成立,起初是一个读书组,其后成为政治组织,成员包括工人、学者等等。在八九民运初期,“四五行动”已要求中国政府民主化、特赦政治犯。

 

六四之后,“四五行动”成员会抬写上“屠夫政权遗臭万年”标语的纸棺材示威,至今不时还有抬棺材的行动。陈景辉说:“他们二十几年以来,令我们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能够还在香港接触毋忘六四的重要符号。”

 

六四记忆是双面刃

 

香港民主运动有起有伏,但一直以来,以学生号召的社会运动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支持──当中包括2012年的反国民教育示威、2014年的两伞运动。这种现象,与八九民运不无关系。

 

陈景辉说:“公众)认为学生是纯洁的,他们站出来抗争我们要保护他们,这样是对的、合理的。这种记忆自八九年后,就成为香港一种(社会)行动的力量,赋予我们很大的行动力。”

 

不过,六四亦为香港带来梦魇。在雨伞运动期间,年轻参与者希望将行动升级,但较年长者害怕香港重蹈北京学生的覆辙,叫停更激烈的行动。

 

陈景辉说:“我们如何避免(六四)重现、我们如何避免学生再次流血,这样构成另一面的力量、一种创伤,令我们希望回避。”

 

六四与本土相排斥?

 

受到本土主义影响,不少香港年轻人认为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事件与自己无关,当中包括廿八年前发生的六四事件。亦有一些论述认为,香港支联会举办的纪念活动,正正宣扬爱国情怀、“大中华意识”。

 

“雨伞运动

 

陈景辉说:“过去廿几年来,没有人通过六四(纪念活动)去问,你到底是否中国人,这并不是讨论的重点。重点是,我们有没有遗忘中国共产党对一场学生运动的镇压。”

 

1989年,大批中国学生及民众争取民主,却以血腥镇压告终。但在北京发生的一切,这廿八年来,一直塑造香港的精神面貌。